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宽容、懂得珍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10462500000032

第32章 追求超越的智慧境界(1)

智慧的境界有以下几点:

正确的知见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无知就是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对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人类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人类同样感到陌生:我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念,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狂喜……这一切情绪的变化,我们作为当事者,常常是茫然不知所措。从我们的个体生命,到生命所依存的宇宙,我们的认识都极其有限。我们所能看到,所能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正当的行为

我们的不良习惯也来自于无知。习惯是影响到我们生命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这么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控制着我们的人生,左右着我们的命运。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非常关键,可是众生由于无知的缘故,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许多不良习气,而一切社会问题及犯罪现象的产生,也来自不良习惯的唆使。争斗往往是从自我中心开始,当不良习惯处于萌芽状态时,很少会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如果不能及时察觉,任其发展,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正当的努力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在乎和关注的所在,从而使自己的心念不停地转向那个地方。其实,这正是我们心之所迷:贪财的是财迷,贪色的是色迷,贪权的是权迷,其他如球迷、歌迷、影迷……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总之,没有觉悟的众生,难免情有所钟,难免向外界攀援。因为有所迷,就会有所执著,而执著正是痛苦产生的根源之一。当我们的心沉浸在某件事物时,就会被它的种种变化所操纵,就无法超然物外。

正确的观念

错误的观念也是无知。由于我们缺乏透视人生的智慧,就无法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因而颠倒黑白,产生许多错误观念。而观念是指导生活的准则,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正确的定力

我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心有片刻空闲,也是属于一种不良习惯。通常,世人总是习惯于忙忙碌碌,不肯将心念稍做停留。除了工作、家务之外,我们还用各种娱乐将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打发殆尽,在无形中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不断地助长我们向外攀援的心,使我们只有在外境的刺激中才感到充实,一旦稍有闲暇,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所谓的充实是短暂而虚假的。真正的充实是来自内心的宁静,如果我们能够致力于内心世界的认识和开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找到平衡,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境的帮助。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的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的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的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一面授予爱的摄受,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的!

偏见有多少

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常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概分为“好的”或“不好的”两部分。和别人相处时,我们都惯于戴上一副“先入为主”的眼睛,将别人放进一个“框框”里,再用这个框框解释此人的角色与行为;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他好像有外遇、她很爱占小便宜……我们甚至把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致经常偏离事实真相。

每星期五晚上,张凡都开车送太太到火车站搭车,去探生病的妈妈。十分钟后,张凡妹妹所乘的火车就到站。他接她回家帮忙他们料理家务。每逢星期日,整个程序正好相反。张凡妹妹的火车开出十分钟后,他太太才到。有一晚,他的妹妹刚走,张凡正等着接太太的车,一个站务员慢慢走过来。他笑容诡异地说:“先生,你真有办法。难道你不怕有一天会被她们逮到吗?”

有两个女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喝饮料。其中一个,把雨伞靠在桌边,另一个在喝完饮料时,迷迷糊糊的,顺手拿起雨伞就走。雨伞的主人大声叫说:“喂!你拿了我的雨伞。”前面那个女人一脸尴尬,红着脸向对方道歉,说是忘了自己没带伞,一时误拿。这件事,让她想起需要买把雨伞,顺便也买一把给孩子,于是她便去买了两把。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误拿雨伞的女人坐在同一辆公车上。那女人注视着那两把雨伞,说:“我看妳今天的成绩还不错嘛!”

成见能有多荒谬

几乎每一分钟、每一件事,我们都依凭着过去所得的知识、经验在作判断。我们心中就会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并用这个“成见”去解释或评断周遭的人事物。

有一名年轻犹太人和老犹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车上。年轻犹太人问老犹太人说:“先生,请问现在几点了?”老犹太人却默不作声。“对不起!先生,请问现在几点了?”老犹太人还是不答。“先生很抱歉打扰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呢?”老犹太人答道:“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后一站了。而我一点都不认识你这个陌生人。如果我现在回答你,依照犹太人的传统,我就必须邀请你到我家坐。你长得很英俊,而我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你们俩一定会爱上对方,然后你就会把我的女儿娶走。你告诉我,我为什么要一个连手表都买不起的女婿呢?”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国不久,某个早上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他心想:“美国人生活真是悠闲,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的另一边,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是严重,这些人大概都在领社会救济金过生活。”艾斯曾有这么一段妙喻,当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见某扇窗亮了一盏灯。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定是母亲为还没有回家的子女在祷告。”也有人会说:“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扣错第一颗扣子。

与小动物平等相处

有一位管理高尔夫球场的人,说球场有很多小虫、蚯蚓,但球场的主人是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一再嘱咐不可用农药,不可杀生。他说:“我总是尽量去做,但有时不得已,还是要杀生,不敢告诉李居士,怎么办?”大师说他:你要与这些蚯蚓、病害虫加强沟通。那个山很大,球场旁边的树木花草很多,你要叫那些虫搬到那边去,不要进入球场。能否做到?能!做不到,是真诚心不够。

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你爱护它,它也爱护你;你帮助它,它也帮助你。我们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为什么你赶不走这些小虫?首先,你对待它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虫。”这种态度它不能接受。你要把它看作朋友,看作家亲眷属,真诚心爱护它,它会受感动。不但是动物有灵性,花草树木都有灵性,而且连石头瓦砾也有灵性。为什么它们会有灵性?《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包括植物、矿物,都是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怎么会没有灵性!

我们要把“杀”这个念头从内心里拔除,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烦恼从根本上拔除,我们的智慧就开了,对人、对事、对物,应当用什么方法与态度,自然就明了。然后展开经卷,你就能懂得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根本的知见

一个早晨,台湾净空法师在院子里扫地,有四位学生从动物园山上下来,经过寺院门口,这四个人态度很傲慢。净空法师看了四个人,就叹了一口气,“可惜这么好的年轻人,没受过教育。”这个话被他们听进去了,他们立刻就到净空法师面前来找麻烦,来质问他,他们说明他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净空法师对他们非常恭敬了,马上大学就要毕业了。他们反问净空法师,说:“你怎么说我们没受过教育。”净空法师说:“你们不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小学教育都没有受过。”他们听了很不服气,质问:“这话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们小学教育没受过?”净空法师说:“小学教育教洒扫应对,你学过吗?”他这么一说的时候,这几个学生不错,态度马上就改变了。那时候的学风跟现在的确不一样,他们有相当的理性,对净空法师的态度也就变得很缓和了,表示有一点敬意了。

净空法师说:“我问问你们,我只问你们三个问题,什么叫教、什么叫育、什么叫教育?你把这三个问题讲给我听听。”他们说不出来,他们讲的净空法师都摇头。后来反过来问净空法师,净空法师就说:教育是教你做人。中国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人有学问、有道德,心平气和。你们表现的贡高我慢,错了。何况你们是读法学的,将来你们是律师、是法官,心要不清净、不平和,你断案子就很容易冤枉人。他们听了点头,心平气和要紧!要存诚,要修养品德,要明白事理的真相。这些东西在现在学校学不到。

学生反过来问:“那我们现在学的,你看那是什么呢?”净空法师说笑道:我说你们现在学校的那个招牌,不应当算作大学,应该算什么呢?高等知识传习所,那就名副其实了。你们今天所接受的是高等知识的传授,不是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这些东西你们没有学过。在净空法师的指点下,他们承认了,欢欢喜喜地离开了。

净空法师说,三十多年过去了,觉得那时候的学生很可爱,他们讲理。你只要说得有道理,他们很服。恐怕这些学生现在都已经退休了。但是现在学校虽然办得很多,都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如果以孔老夫子教育四科来讲,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现在前面两个没有了,前面两个是根本——德行、言语,根本的知见难得道了!

佛陀耕耘

秋天到了,稻米都熟了,田野一片金黄,农民们聚集在一起,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民,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吗?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里呀?”

“众生的心灵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灵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努力的耕耘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快乐。”

这个农民听了,才明白过来,立刻向佛陀表示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了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想在会有幸福的收获的。”例外

一个很著名的科学家,他经常拒绝作家的采访或坐着由画家为他画像,但有一次,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一天,一位画家请求为他画像。

这个科学家照例回答道:“不,不,我没有时间。”

“但是,我非常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画家恳切地说。

“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科学家马上改变了态度,“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您画像。”

顺治皇帝与国师

清朝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凤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两只小鸭子

有两只相貌丑陋的小鸭子在苇塘边,其中一只白色的小鸭子不停地振翅欲飞,它飞起来又跌下去,飞起来又跌下去,就这样不停地飞飞跌跌好多次,始终还是没能飞起来,而且还摔得遍体鳞伤。

另一只黑鸭子说:“别飞了,我们是鸭子。不可能像天鹅一样飞起来的。”

但是白鸭子始终不认同黑鸭子的说法,它就这样每天不断地练习着。

终于有一天,它飞上了天空,而黑鸭子的翅膀由于经常不用早已萎缩了。

有一天,黑鸭子在水塘里看见了在天空中飞的白鸭子,就对一起的同类说:“你们看,那只鸭子是我的朋友。”同类们大笑:“你疯了,那是一只白天鹅。”

老衙役的梃棍

古时候,御史台衙门有一名见多识广的老仆役,他刚强正直,还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逢御史有过失,他就把梃棍(一根象征性惩罚棍子)竖直。慢慢的,衙门中的人就把他的梃棍作为验证贤与不贤的标志。

后来,衙门新上任了一位御史,他不知道老衙役的梃棍,有一天,他接待客人,亲自嘱咐厨师做饭,一连叮嘱好几遍。厨师刚离开又叫他回来,一再叮咛。

无意中他瞥了一眼,突然发现老仆役手中的梃棍竖起来了,他不由问他为什么。

老仆役回答说:“凡是指使下属,只要教给他方法,然后要求他完成任务就够了。如果不按法去做,自然有常刑去处罚,何必亲自喋喋不休呢。假使让您掌管天下,你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去告诉他怎么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