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理幸福一生
10465100000005

第5章 身体各部分与情绪的密切关系(1)

溃疡患者常常具有潜在的“溃疡易感素质”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溃疡病是一种躯体疾病,与人的心理活动无关。近年来,随着心理因素在病因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人们对溃疡病的发病原因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科研人员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溃疡病的发生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明,情绪因素在溃疡病的发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报道,在美国一家医院里接受调查的500名胃肠患者中,由于情绪不好而患病的占到74%。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恨等消极情绪状态中,就会导致其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而且,这些不良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危害尤为明显,稍不留意就会使胃及十二指肠形成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统称为消化性溃疡。研究表明,它的形成与不良精神情绪的刺激密不可分。此外,有专家从临床心理测定(包括人格测定)得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人的个性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性格上趋于被动、拘谨、依赖性强、不善交际、缺乏主见、犹豫不决、情绪不稳的人,更容易为此病所困扰。因此,消化性溃疡也可被认为是一种情绪紧张性疾病。有人通过试验发现,溃疡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他们对于紧张的刺激感受较为悲观。由于受性格因素的影响,溃疡病人的应付能力也要比正常人差一些,而且应付方式也较为不成熟,他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冲动,对自己能否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缺乏信心,并且心理调剂能力也较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专家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中发现,此类患者常常具有潜在的“溃疡易感素质”。这种“溃疡易感素质”使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时,自我应付能力被不稳定的情绪所削弱,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心情因此愈加紧张。如此循环往复,久而久之,便会对心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引发溃疡病。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羊分别关在两个笼子里,给予相同的生存条件,所不同的仅仅是让其中一个笼子靠近狼窝。实验表明,在相同的生存条件下,那只靠近狼的羊因恐惧、焦虑而最终导致溃疡病。之后,将患病的羊远移至没有狼的环境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溃疡病逐渐愈合。如果将这只羊再次放在狼窝旁,溃疡病会再次复发。

上述实验表明,精神因素的刺激对溃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强烈而持久的紧张刺激时,就会产生一系列情绪变化,如愤怒、恐惧、焦虑等。这些情绪变化能直接影响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并通过神经调节机制的改变扰乱胃的生理功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胃蠕动增强,胃酸分泌明显增多,甚至会腐蚀胃粘膜。

有的学者还用老鼠做了类似的对比实验,来证明紧张情绪对胃肠溃疡的重要作用。实验由若干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3只鼠组成,每只鼠尾巴上都按一个电极,其中的两只鼠会不断接受同等强度的电击,而另一只鼠则不接受电击。然后让其中接受电击的一只鼠在每次电击前10秒钟,就可先听到“吱”的一声信号报警。而另一只鼠则不固定在什么时候听到信号报警,或在电击前,或电击时,或电击后。

实验结果表明,那只没有接受电击的鼠无胃肠溃疡,另外接受电击的两只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胃肠溃疡。而且,不能预先知道发生电击的鼠的胃肠溃疡要比可预先知道发生电击的鼠的胃肠溃疡要严重得多。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情绪越紧张,发生胃肠溃疡的几率也就越大。

因此,当一个具有潜在的“溃疡易感素质”的人遇到类似引起精神紧张或心理应激的生活事件时,就会比普通人更加容易产生情绪变化,也更容易患溃疡病。

溃疡病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以下几方面,就可以尽量避免溃疡病的发生。首先,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其次,避免吃一些生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第三,少抽烟,少喝酒。同时,还要依据个人的个性特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不良心理会诱发哮喘

诱发哮喘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变态反应、感染、生物、化学、内分泌改变等,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虽然单独的心理因素不会引起哮喘发病,但它对部分患者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都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35%-40%的哮喘患者经暗示可诱发支气管收缩,也可经暗示而缓解,非哮喘患者则没有这样的反应。而且,平时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障碍者,哮喘发作时死亡率较高。有些哮喘患者入院后没有经过治疗,症状却明显减轻,这可能与紧张情绪的缓解、安全感的增强有关。

早在1886年,就有学者曾报告过关于哮喘与情绪有关的案例。一位对玫瑰花过敏的女性哮喘患者,在看到人工做的玫瑰花时也会产生典型的鼻塞及哮喘样反应。此后,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愤怒和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时候,特别容易诱发哮喘。比如,让几个哮喘病患者处在同一环境中,当其中一个人由于对某种变应原过敏而诱发哮喘后,其他的人会顿时情绪紧张,随即也会感到憋闷或呼吸困难,哮喘随之发作。可是他们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即使此种变应原保持不变,哮喘病也不会再次发作。这便是由于内心过度紧张而导致哮喘发病的最好证明。

不良心理与哮喘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心理紧张状态曾显示对哮喘的发作起作用,现在造成这一相互作用的脑部区域已经得到确定。据报道,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理查德·戴维森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最近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确定了人们的情绪和哮喘发作联系在一起的脑部区域。在这一实验中,6名轻度哮喘患者被安排在充满豚草(能产大量花粉,是引起干草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或是尘螨提取物的环境中。研究人员给这些轻度哮喘患者出示3种不同的词语:一种是和哮喘有关的词语,如“喘息”;另一种为和哮喘无关的消极词语,如“孤独”;最后一种为中性词语,如“窗帘”。结果显示,这些哮喘患者在听到和哮喘有关的词语时,其脑部的两个区域,即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脑岛(insula)的活性明显较听到其他两种词语得到增强。而且,这种增强的活性与来自豚草和尘螨提取物的生理信号有显着联系。研究人员对此做出总结:“在那些患有哮喘病和其他一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的人中,这些大脑区域可能对疾病特殊情绪和生理性信号具有极度反应,从而可能导致哮喘病情的加重。”

患有哮喘病的人,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尽量做到少受不良心理的暗示和影响。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避免产生不良心理的方法,以供参考。

色彩:红色容易使人激动、兴奋;黄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可以稳定情绪;绿色给人舒适、宁静之感,能镇定神经,缓解视疲劳;蓝色有镇静作用,能缓慢降低血压;紫色给人新而美的感觉,可使孕妇感到镇静、安定;白色给人明快、洁净的感受;黑色给人暗淡、严肃、沉闷的感受。

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的人,不妨将居室的色调布置得清新淡雅一些,这样你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换掉衣橱里那些颜色压抑的衣服,让明快的颜色带给你一个飞扬的心情。

饮食:健忘、烦躁、焦虑不安的人,可多食大豆、牛奶、鲜橙等;脾气暴躁者,应多食虾、蟹、海带、大豆、牛奶等;胆小怕羞、畏惧交际、喜欢独居、易受惊的人,可经常服用蜂蜜加果汁。这些食物对缓解人内心的紧张情绪有一定作用。

养花或宠物:千姿百态、绚丽芬芳的鲜花不仅可以装点生活,而且还能调畅情绪、防治疾病。某些花的花香中含有一种既能净化空气,又能杀菌的芳香油,其气味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可使人产生香气沁人心脾之感。时间长了,可使人血脉调和,气顺意畅,达到生理和心理的相对稳定。

水仙花和紫罗兰的香味,让人感到温馨缠绵,可增添女性潜在的美感气质;金银花的扑鼻清香,可防治流行性感冒;天竺花的香气有镇静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和健脑的良方。

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可以使人忘记忧愁、沮丧,并促进大脑分泌激素,使人产生愉快感。经常运动,可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能力。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情绪的转移,直至化解由情绪不佳而引起的身体不适,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理发:意大利精神病研究小组最近提出一种新奇的情绪调节方法——理发。“假如你心境不佳,那就去理一次发。”其中一位小组成员如是说。如果心情欠佳,就去呵护一下自己的头发吧,做一个头发护理,或者干脆换个发型,相信全新的面貌一定会带给你一个阳光灿烂的心情!

和应激性事件有关的原发性高血压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是机体整个适应、保护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它与心境、激情共同构成情绪的三种状态。

应激对健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能够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反之,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心理障碍。应激性事件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需要作适应性改变的任何变故,如改变居住地点,入学或毕业,改换工作或失业,以及家庭重要成员的出生、离别和亡故。

应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疾病可被应激所诱发,或是被应激所恶化。一些人由于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应激性事件往往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并且还会产生郁闷沮丧、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进而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在意外刺激作用下,个体必须调动体内全部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这个生理反应的具体过程为: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使得下丘脑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从而大大增加通向体内某些器官和肌肉处的血流量,提高机体应付紧张刺激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将整个应激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动员、阻抗和衰竭,用来说明应激对疾病的影响作用。首先,有机体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整,做好防御性准备;其次,借助呼吸心率变化和血糖增加等调动内在潜能,应对环境变化;第三,当刺激不能及时消除时,持续的阻抗使得内在机能受损,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高血压被人们称为“无声杀手”,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这种病的发生与应激性事件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高血压患者的数目日趋增多。据统计,我国1990-2000年的10年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25%。另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正以每年新增300万人的速度发展。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由1959年的5.11%上升到1991年的11.88%。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

1.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为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在90mmHg或以下。

2.成年人高血压:收缩压为160mmHg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95mmHg或以上。

3.临界性高血压:收缩压高于140mmHg而低于16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而低于95mmHg。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我们通常讲的高血压病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占整个高血压中的90%。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遗传因素、膳食电解质、社会心理应激等。除这些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始动机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此外,肾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均可引发高血压。

虽然引起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我们不难发现,地区差异或生活习惯的不同都对高血压的发病有影响。相关资料表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易患高血压。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患高血压者也多。在日本,由于工作压力太大,高血压病已经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现代城市居民因升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有人曾用动物做过实验: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厮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又如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最后也患上了顽固性高血压病。可见,长期的紧张刺激会使动物血压升高。

另外,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表明: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会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的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搏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搏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显然,应激性事件及不良情绪对诱发高血压“功不可没”。对于因应激性事件等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我们可以试着围绕以下几个目标来进行治疗。

1.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2.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应对能力。

3.帮助患者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在像高血压这样的心身疾病中,情绪因素是导致病情变化的重要原因,而病情变化又会影响到疾病本身。因此当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已维持很长时间,认知能力变得很差时,使用药物治疗可缓解这种不良情绪,生理反应也会随之改善。

环境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对患者的居住环境作出适当调整或住院。目的是让患者暂时摆脱引起或加重其疾病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应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