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0478700000141

第141章 从大处着眼而不斤斤计较

1969年初,周恩来凭着他特有的政治敏感,从美国政府当时大量反共老调的细微变化中,看出了美国要调整对华政策的苗头。他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加强研究美国的政策动向,摸清美国的战略意图,探讨同美国接触的可能性。周恩来认为,打开中美大门,发展中美关系,将有利于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有利于我国的安全和和平统一。基于这一点,周恩来主持制定了与美国接触的具体方针,强调在坚持原则的立场上,策略应有所灵活,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明我国立场,同时也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从而改善关系,缓和局势。

1971年7月15日,中美各自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公告全文如下:“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中美两国高层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这个公告的发布,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全世界都震惊了!几乎所有的电波都在载送这个消息,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在谈论这个消息。

在中美高层会晤之前,基辛格代表尼克松总统先来中国访问。为了巧妙地制造中美友好的气氛,以便更有效地改变美方的立场态度,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人民日报》在基辛格博士到达北京时,登了两幅周恩来和基辛格的照片。这是明示中美两国的友好开端。全世界的政治家都会从这两幅照片中认识到,中美两国从此将由仇恨向友好转变了,一个新型的友好关系即将开始了。

在此次基辛格为期7天的访华期间,周恩来同基辛格举行了10次会谈,共23小时40分。双方除了讨论尼克松访华日期、会谈方式、通讯联络等问题之外,还着重就台湾、印度、朝鲜、日本、南亚次大陆等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总的来说,会谈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进展也较顺利。

会谈中,最富戏剧性的要算讨论尼克松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了。在约定会谈的时间周恩来来到钓鱼台。会谈一开始,周恩来就明确地说:

“毛主席已经看了你们拟的公报草案,明确地表示不同意。这样的方案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基辛格没有马上说话,与助手们交换了一下限光,显出不高兴的神色。他本来是想用一种轻松谈笑的口气开始这次谈判的,遇到周恩来口气坚定的表态,他的口气转向坚定:

“我们初稿的含义是说,和平是我们双方的目的。”

“和平是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得到的。”周恩来说,“你们的初稿是伪装观点一致。我们认为公报必须摆明双方根本性的分歧。”

基辛格并不退让:“我尊重总理的信仰,但把那些一贯正确的教条写在公报里是不合适的。”

周恩来严肃而心平气和地说:“你们也承认,中美双方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果我们用外交语言掩盖了这些分歧,用公报来伪装观点一致,今后怎么解决问题呢?”

在这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的僵局里,周总理微笑着邀请大家吃烤鸭。这样适时地转移话题,缓和了谈话的气氛,不愧是一个解脱困境、双方都欢迎的好主意。

一顿烤鸭吃了之后,周恩来向美方交出了我方草拟的公报草案。周恩来笑着说:

“公报有双方各自阐述不同的立场观点。我方已经列了我们的观点,下面留下了一些空白面由你们阐述你们的观点,然后双方再进行讨论。”

基辛格当即看了,大为惊诧。他的助手们看了,面面相觑。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交出的公报初稿的构思是前所未有的。它以十分鲜明的词句阐述了中国对一系列问题的立场。从中可以看出,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人是寸步不让的。基辛格沉默了一会儿,对周恩来说:“总理先生,这样的方案,我看,在国际上和美国国内都是无法接受的。”

谈判僵持着,没有丝毫进展,大家的脸色都很严肃,气氛比较沉闷。

周恩来语调并不高,却说得十分实在:“漂亮的外交辞令掩盖分歧的典型公报,往往是祸根。既不解决问题,又会导致更深的矛盾。”

基辛格脑筋转得很快,口气有所松动:“我们不能光是列举不同的观点,而是必须向着未来有所前进。”

周恩来敏锐地抓住基辛格的话柄,说:“公开地摆明分歧,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通向未来的第一步。博士,你说是么?你们不妨再考虑一下。我们稍休息一会好吗?”

周恩来再一次缓解了谈判的紧张气氛。

周恩来很有信心。基辛格作为一个外交家和谈判高手,他如果有诚意,一定会理解和明白中方草案的妙处。

果不其然,基辛格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一番紧急磋商后,豁然开朗,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也许用这种独出心裁的方式,能够解决我们的难题。这就是中国方案高妙的地方。”

休会片刻之后,基辛格告诉周恩来,美方愿意接受他的初稿的基本做法。在接受中方提的初稿的基础上,基辛格提出了一些补充,说:

“公报中表述不同观点的文字必须互相适应。我觉得,中国的某些提法表达方式过于僵硬,而难以接受,对于你们报纸上常用的那种火药味很浓的提法,那种好像是审判我们或是凌辱美国总统的文字,总统是不会在这样的文件上签字的。”

基辛格豁然开朗之后的妥协使周恩来很高兴,至于草案的文字用法,也是好商量的。基辛格答应第二天上午提出美方的草案。

周恩来这种从大处着眼而不斤斤计较的外交风度,使基辛格备受感动。在他的回忆录里,基辛格这样写道:“我不久就发觉,和周恩来谈判的最好方式,是提出一个合理的主张,详加说明,然后坚持到底。我有时甚至把内部文件拿给他看,使他了解我们为什么达成这个结论,周恩来也采取这样的方式。企图在谈判中多占便宜,那是徒然自寻烦恼。”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不久,尼克松总统应我国政府的邀请于1972年2月来华访问。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周恩来讨论国际重大问题和中美两国关系。在这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由于双方立场各异,曾有过很多次激烈的交锋。但周恩来在会谈中始终保持了原则的坚定性和充分说理的谈话方式,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又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给人一种亲近和信任之感。

在我国的外交活动中,周恩来始终奉行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基本方针。在坚持我国严正立场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双方目前尚有争议或不同看法的问题,尽量采用一些温和的外交辞令加以巧妙地含蓄地回避,以使得双方都有保留自己意见的余地。同时,又不影响双方之间正常的友好关系。

周恩来在同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会谈中,既表现出了高度的原则性,又显示了必要的灵活性。这使得僵持的局面得以化解,双方求同存异,互相让步,达到了谈判的最终目的。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呢?古往今来的史实表明,凡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他们懂得,从大处着眼而不斤斤计较,坚持原则但不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