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18日发出了关于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通报。通报提出,第五次代表大会必须就过去几年运用统一战线策略的情况作出总结,并本着真正列宁主义精神来解决它面对的一切问题。代表大会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510名,代表49个国家的60个组织。大会总结了前一阶段斗争的经验,讨论和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策略方针和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等问题。
代表大会完全肯定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后执行委员会所进行的活动,并对1923年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作了总结。这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在革命过程中,共产国际向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了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正确道路。如德国革命,早在1923年春共产国际就指出,由于法、比占领鲁尔区而带来的危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德国共产党要加强革命准备工作。到8月间,在群众革命运动高涨的情况下,共产国际要求德国共产党立即确定直接夺取政权的方针。并动员其他国家支部大力支援德国革命。但是,由于社会民主党首领的背叛行为和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投降行动,招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
从当时各国革命斗争主观指导方面来看,这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更主要的是因为欧洲各国还缺少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高涨年代所建立的各国共产党都还年轻,他们缺乏斗争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对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的理解不够,尤其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结合,组织上也很软弱。这就造成在斗争的决定时刻不能强有力地反击资产阶级的进攻。
代表大会对实现工人队伍统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注意。要取得工人队伍的统一,必须有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工人群众争取到自己的方面来,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革命力量。代表大会指出,欧洲各国支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是统一工人阶级队伍的严重障碍。共产国际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过去和现在一直是革命的手段,而不是和平进化的手段。它是四面受敌人包围的共产主义先锋队的革命的灵活战略。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反对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领袖,把社会民主党工人和大多数非党工人吸引到共产党这方面来,吸引他们参加斗争,从而准备对资产阶级采取进攻。
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绝不是把共产党人的目的降低到社会民主党工人和非党工人水平的策略。共产国际所提出的“工人政府”的口号,也绝不是为了达成议会协议和与社会民主党结成政治联盟的策略。共产党人的议会活动是为了揭穿社会民主党右翼的欺骗作用并对广大劳动群众说明资产阶级成立的所谓工人政府的伪装的、叛卖的性质,它是革命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当时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动摇不定的派生物。它实际上是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府。“工农政府”的口号是用革命的语言,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
从俄国革命经验中所产生的“工农政府”的公式,是动员和鼓动群众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苏维埃制度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劳动人民中的广大阶层所易于接受的一个好公式。特别当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参加资产阶级政府,而社会民主党所掌握的广大工人阶层生活愈来愈坏的时候,对执行这一策略则更加有利。共产党人在执行这一策略时,要善于吸引社会民主党的大多数普通工人群众和共产党人一起,首先参加经济斗争,然后参加政治斗争,以消除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们的影响,从而使劳动人民中的主要阶层转到共产主义方面来。但共产国际欧洲各国支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不是这样,他们把工人政府说成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范围内”的政府,是和社会民主党的一种政治联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德国最为典型。回顾1923年德国无产阶级战斗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问题。
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27年5月18日到30日举行。会议记录始终没有发表。到会的代表共71名,其中33名有表决权。会议议程只有中国问题和战争危险问题两项。执行委员会这次不像往常那样在一个大厅里开会,而是在旁听者无法容身的一间小小的委员会办公室里举行的。有关文件直到会议开幕前夕才散发,而且在会议结束时必须交还。只有斯大林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说和布哈林向莫斯科党组织作的报告事后发表了。过了大约1年,在俄国反对派的海外支持者公布了托洛茨基在这次全会上的演说以及季诺维也夫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以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才在莫斯科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全会工作报告。
1928年8月17日至9月1日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有532名,来自57个国家65个组织,代表当时世界各国的1707769名共产党员。其中有381名代表有表决权,151名代表有发言权。大会最重要的议程有两个:一是讨论当前的国际形势,二是讨论共产国际纲领。
布哈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的开幕词,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无产阶级直接进行革命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稳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复兴”,资本主义攻势的发展和扩张,无产阶级则继续处于守势。这个时期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进入第三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苏联经济都已超过了战前水平,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缩小之间的对抗急剧增长,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概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指出在各种增长着的矛盾的压力之下,帝国主义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革命与灭亡,共产国际的最终目的是共产主义世界代替资本主义世界;阐述了苏联新型社会制度的形成;规定了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
大会还听取了库西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报告、曼努伊尔斯基关于联共(布)情况的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危机的措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开展国际反战运动》等决议。大会选举布哈林负责主持共产国际的决策机构——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李立三、蔡和森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代表大会。
从1919年起,共产国际总共召开了7次代表大会。第7次代表大会是在1935年召开的。会能上能下,对各国法西斯准备挑起新的世界大战阴谋作了全面的揭露,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战争。大会提出的口号是“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为世界人民指明了共同的敌人。
共产国际成立之初,曾经期望在很短时间内掀起欧洲各国革命高潮,并在赢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对于国际革命形势的估计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它的活动中,过分地强调了国际的集中领导。但它的建立和指导,尤其是在它的初期,的确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活跃的局面。各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拥护和信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政治上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决裂;在组织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统一行动和严格纪律,因而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它的存在、发展及影响的扩大,直接间接构成了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严重威胁。它们的革命实践,加剧了帝国主义全面危机。
共产国际在它的中、后期活动中,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有过不少错误的指导和决定。但它正确作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策。
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的条件,以及各国共产党的逐步成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中心”来领导。于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于5月15日作出决议,宣布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各国共产党根据各国的情况来领导。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