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孩子感动一生的故事全集(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10522500000068

第68章 回忆我的老师

那还是在湘平上中专的时候,杨老师是她们的药理学老师,个子不高,相貌和蔼,却又透露出一种极为严谨的学者风范,与她的年龄极不相衬。当时的湘平,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并没有把这位年轻的老师放在眼里,直到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才深深地触动了她。

药理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和极为枯燥的方程式。杨老师的授课风格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语言准确,总能把一个个复杂的问题,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一层层展示在大家面前,因此,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湘平的药理学成绩也一度名列前茅。在一次考试中,她不小心标错了一个小数点,将一种药剂的用量放大了10倍,事后却很不以为然,不料却遭到了杨老师严厉的批评。杨老师说:“药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马虎。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数点的问题,而是对工作负不负责任的态度问题!我们宁可需要一个刻板平庸的普通职员,也不需要一个马大哈式的天才!”这段话对她的打击很大,也更加激励了她学好药理学的决心。后来,湘平虽然由于工作需要改了行,但在工作中常常用“严谨”两个字来要求自己,特别是在统计局工作时期,每一个数据都要复算、审核几遍以后才定下来,大大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对她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日常教学中,杨老师总是结合药理学知识引申设喻,来教导学生们为学与为人的道理。比如说讲到水的作用,就引申到做人,由于环境等条件的原因,平凡并不可耻,最重要的是有用!极大地鼓励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对药理学中化学反应的分子结构解释,更是大加发挥,说每一件事都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不是凭空想象拍脑袋想出来的。杨老师不光是说,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每次考试的题目几乎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但杨老师总是要把每一道题都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才进课堂,不是依靠教案给学生们讲课。每一次实验用药品都是经过仔细计算准备好的,对学生们实验中的步骤和方法更是严格到了进乎苛刻的地步。

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有个同学把化学品的先后次序弄错了,但并不影响整个反应过程,依然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杨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由于错误导致的发现,同时指出:这个实验证明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同样的结果,跟学生们事先要求的并不一样。这就跟做人一样,虽然都达到了有车有房的富裕生活,但有些人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有些人却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得到的,这完全是两回事。于是,这位同学又做了一次实验,并提交了两份实验报告。

不久以后,杨老师出任学生科科长,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与她以后走上人事工作岗位,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从事行政工作,杨老师仍然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本色开展工作,使学校风气大为改观,学生们更是受益匪浅。

当时的学校里,弥漫着“重商轻学”的思想,面对社会上一些人的暴富,同学们都认为读书没有出路,对于毕业后还要下基层的前景,更是灰心丧气,一时之间,逃学、怠学的比比皆是。针对这种棘手的情况,杨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到各班级、各宿舍找学生们谈心,向同学们讲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硬道理,甚至与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辩论。湘平就是与杨老师辩论的学生之一,有幸听到杨老师鸿篇大论的教诲,受益良多。杨老师指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商并没有错,但中断学业经商就大错而特错!只有学好丰富、全面的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大展宏图。辩论之余,杨老师还向大家传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法规等知识,使学生们大受教益,同时也感受到杨老师独立人格和渊博知识的另外一面。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杨老师所表现出的痛心疾首,让当时的湘平疑惑不解,后来在办公室听到这样一段谈话才豁然开朗。有老师说:“杨老师,对那些学生你就别再操心啦,就让他们去吧。”杨老师说:“我们教育的不仅仅是某个学生,不是只对这个学生负责,还有这个学生毕业后所服务的社会和群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的工作还是没有做到啊!”作为一名年轻的女老师,却有如此广阔的胸襟,让学生顿感惭愧。

在杨老师的带动下,许多老师都参与到谈心活动中来,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充实。

在担任学生科科长期间,杨老师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人尽其用的问题,对于因兴趣爱好、有所特长,需要更换专业的学生,总是尽其所能,满足要求。在学生分配期间,对各种请托、送礼一概不问,只问是否适合,以此来制订分配计划。现如今,杨老师也是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同学们见面都要谈起杨老师,一谈起她就感慨不已,只可惜老师已经听不到了。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