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10524600000029

第29章 选择、放弃智慧的修炼(2)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晏子占梦

齐景公得了肾炎病,已经十几天卧床不起了。这天晚上,他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竟吓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来拜见齐景公。齐景公不无担忧地问晏子:“我在昨夜梦见与两个太阳搏斗,我却被打败了,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议齐景公召一个占梦人进宫,先听听他是如何圆这个梦,然后再作道理。齐景公于是委托晏子去办这件事。

晏子出宫以后,立即派人用车将一个占梦人请来,占梦人问:“您召我来有什么事呢?”晏子遂将齐景公做梦的情景及其担忧告诉了占梦人,并请他进宫为之圆梦。占梦人对晏子说:“那我就反其意对大王进行解释,您看可以吗?”晏子连忙摇头说:“那倒不必。因为大王所患的肾病属阴,而梦中的双日属阳。一阴不可能战胜二阳,所以这个梦正好说明大王的肾病就要痊愈了。你进宫后,只要照这样直说就行了。”

占梦人进宫以后,齐景公问道:“我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却不能取胜,这是不是预兆我要死了呢?”占梦人按照晏子的指点回答说:“您所患的肾病属阴,而双日属阳,一阴当然难敌二阳,这个梦说明您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齐景公听后,不觉大喜。由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加之合理用药和改善饮食,不出数日,果然病就好了。为此,他决定重赏占梦人。可是占梦人却对齐景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样说的。”齐景公又决定重赏晏子,而晏子则说:“我的话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来说,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这件事应该是占梦人的功劳,而不能记在我的名下。”

最后,齐景公同时重赏了晏子和占梦人,并且赞叹道:“晏子不与人争功,占梦人也不隐瞒别人的智慧,这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可贵品质啊。”

在名和利面前,晏子与占梦人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夺人之功,也不掠人之美,真诚谦让,这种君子之风值得后人效法与发扬。

有些事情是不能放弃的

小时候,好朋友之间死缠烂打之后闹别扭了,一句“我不跟你玩了”就足以让对方吓得不知所措。然而不久,两个人又和好如初,因为那个做错的小孩会说“我错了”。那时候人都很单纯,也最容易被人们怀念。长大了,没有人再说“我不跟你玩了”,更没有人会说“我错了”,然而,人们相互之间却渐行渐远,日益疏离。当你读到“我的朋友们啊,世上根本没有朋友”(亚里斯多德语)这句话时,不知是否也“心有戚戚焉”。

如今,朋友的分道扬镳、恋人的反目成仇、亲友的分崩离析,很少有像小孩子那样的缠斗或争吵,而往往是长期的很小的嫌隙的积累,终于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充当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导致的结果。

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其实,我跟他真的没有啥,都是平常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没想到会闹到这个地步。他一气之下,从此再也不理我了。”为什么有的人使朋友损失巨大却能重归于好,有的人只因为说了短短两句话却使朋友终生无法原谅?为什么有的敌人经历过长期争斗后却能变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有了龃龉之后却不如一个敌人?

难道以“忍”著称的国人竟然气量如此狭小?人们可以宽容一个囚犯,美其名曰“人道主义”;可以包容一个敌人,自诩为“大度”。然而,朋友之间长期的小小的矛盾,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却足以使营建了多年的友谊大厦轰然坍塌。

心理学能够给人们作出“人为什么会心胸狭窄”的解释。在心理学上,一个不争的命题是:人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一种交往如果不能维持双方的心理平衡,势必造成一方或双方心理失衡。当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下,人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调整。时间短尚且可以,时间一长,就会因耗费太多的精力而疲惫。于是,想方设法也要使自己达到平衡状态。而在日趋繁忙的今天,谁还有精力和耐心去保持或维持一种没有足够理由持续下去的关系呢?

于是,人们开始封闭自我,开始戴上面具。然而,积怨终究不会自动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痕迹。其实,有了嫌隙和怨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违心地“忍”下去。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像火山喷发一样,那就伤害大了,轻者损害亲情友情,重者甚至会走向犯罪。所以,坦诚,或者说是真诚,仍然不失为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这种坦诚,不仅是直接表达对对方的好感,也包括对对方的不满。只有这样,对方才可能知道你的真实的感受,才可能作出积极的改变。

报纸上曾报道过浙江金华一中学生杀母的事件,使举国震惊。亲子纽带在积怨面前,显得多么纤细、脆弱。人们常常把亲情认为是“想当然的”,所以,无限度地开采、毁坏,尽管是无意的,也终究会使亲情变成沙漠。倘若母亲知道孩子也很痛苦也愿意学好,怎会忍心在孩子心灵上的伤口洒盐,最终导致孩子为避免再度的伤害而造成这一人间悲剧?

岂止亲情,友情、爱情同样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不断地投入、呵护,才能延续下去。

拿破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感情是经不住长久考验的。只有用你的真诚长久地呵护,才会拥有长久的友情。

奇人辨盗

晋国人因为国内盗贼横行而感到非常苦恼。有个非常奇特的人,能够根据相貌辨认盗贼,看一看他们脸上的神色,就能知道实情。晋侯派他去辨认盗贼,千百个当中也没有一个能漏掉的。

晋文公非常高兴,告诉谋士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有才能的人,整个国家中的盗贼就被捉得干干净净了,还用那么多人干什么呢?”

文子说:“国君依仗侦察来捉拿盗贼,盗贼是捉不完的,而且那个奇人必定会死于非命。”

过了不久,盗贼们商议说:“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就是那个能辨认我们的奇人。”于是盗贼们就一起把奇人绑架后残杀了。

晋侯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召见赵文子,告诉赵文子说:“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奇人死了!可是用什么办法捕获盗贼呢?”

文子说:“周人的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能看到深潭里的鱼的人不吉祥,能用智慧推断出潜藏者的人有祸殃。’您要肃清盗贼,不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加以任用,使政教昌明于上,风气形成于下,老百姓有耻辱之心,那么还有谁去做盗贼呢?”

于是,晋侯就任用贤能主持政事,盗贼越来越少了。

古人的故事启示我们,不从根本上把错误的根源改变,不但无法达到你的目的,还会因为一种成功的假象,导致更大的错误。

自食其力好

鲁国有个人身无长物,也无一技之长,更没有谋生的手段,每天只有靠乞讨度日,生活窘迫。

那时的国家又不大,他天天走在同样的街道,讨的是同样的人。起初,人们出于同情,还给他一点吃的用的;时间长了,人们也就消磨了同情心,无人愿意再给他东西。因此,他只有忍饥挨饿了。

恰在此时,有个姓田的马医忙不过来,要找一个帮手。这个乞丐便去一试,请求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得一日三餐。这样,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晚上也不必流浪街头,安定的生活使他很知足,干活也格外卖力。

这时,有人开始取笑他:“马医本来就是一个下贱职业,而你却给马医打杂、当下手,这不是更下贱吗?”

这个曾经的乞丐若有所思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是靠别人施舍生活,以前,我为了生活,不以乞讨为耻;如今虽只打杂,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这个鲁国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食其力好。

洛克菲勒之道

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大王”。他历经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将自己的事业推向巅峰,使洛克菲勒集团最终成为全美十大财团之一,它拥有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垄断财团——美孚托拉斯,当今美国生活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无不打上“洛克菲勒王朝”这条石油巨鳄的烙印。

洛克菲勒王朝已兴盛了一百多年,传了三代人。尽管每代各有建树,都有元勋,但真正使本家族成为石油巨鳄的还是第一代创业人约翰·洛克菲勒,他建立的美孚托拉斯奠定了洛克菲勒王朝巨大财富的基础。洛克菲勒自己也成了美国的亿万富翁。可以说,洛克菲勒在自己的事业追求上是永不满足的,然而,在生活当中他却精打细算,对自己现有的生活状况十分满足,在富商阶层中树立了勤俭、朴素的良好形象。从而,洛克菲勒成为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典型。

尽管是亿万富翁,但洛克菲勒并不放宽自己的生活标准,而是对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感到十分满足。他一生极为俭朴,近乎苦行僧,从童年到去世,没有抽过一支烟,没有喝过一口酒。他在衣食方面从未有过过多的奢求。洛克菲勒很少为自己买新衣服,穿着方面,他只要求干净整洁。饮食方面,洛克菲勒也是比较随便的,爱吃面包,喝牛奶,餐桌上的食品向来是简单的。他还喜欢吃苹果,在他的卧室窗台上,常常放着一袋子苹果。他几乎每天临睡前都要吃上一个,算是仅有的一点爱好吧。

洛克菲勒有自己的庄园,但他没有像其他富豪那样,把自己的庄园装饰成宫殿式的建筑。他的庄园以简单舒适为主。其住宅使用的材料是就地采掘到的风雨斑驳的石头和旧石墙上移来的石头。它们的形状和颜色经过精心挑选,用胶泥粘合在一起,垒砌成各种式样。巨大的屋顶采用的是绿色的石板,与树叶的绿色融为一体,只有仔细辨认才能够分得清楚。这正是洛克菲勒所追求的整体风格:朴素和完美。新住宅中的树木草坪和地形、房屋和山石、中国瓷器和19世纪的油画,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含蓄。庄园的入口处掩映在一条小小的横道之中,很不明显,如果没有人指给你看,你恐怕很难找到。一条狭长的小路通向几扇铁制的大门。门上装饰着氧化铜制成的树叶,高达8英尺,手工非常精美。大门外有台阶的平台上是喷水池,直径32英尺,这可能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大的。这就是美国第一个成为十亿富翁的住宅,简单而朴素,体现了洛克菲勒在生活追求上知足的心态。

洛克菲勒的晚年生活节俭且极富有规律,他对生活从没有过高的奢求,而是抱着一副十分满足的心态。洛克菲勒每天吃饭、睡午觉、散步、坐车出游、打高尔夫球、干股票投资工作,都有规定好的时间。他每天的活动,就像千篇一律的仪式似的,极少变动。有一次他过生日时送给报社一份旅行记事本,竟与一张生活作息表毫无二致,上面写着:6:30起床;7~8点看报;8~8:30早饭;8:30~8:45聊天;8:45~10点处理业务事项:0~12点打高尔夫球;2点~1:15洗澡和休息;1:15~3点午饭,并玩数字游戏;3~5点坐汽车出去散心;5~7点休息,听别人读书、报;7点晚饭;8~10点玩数字游戏,听侍从们演奏音乐;10点就寝。洛克菲勒的晚年生活就是这样有规律,从不为追求刺激而打破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