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27

第27章 磨练法——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1)

古人云:“天帝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家庭教育的观点亦是注重于磨练法的。如今的许多小孩,动手能力很差,只会空谈,眼高手低,他们所缺少的是一种自己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但传统的磨练法一味强调体力劳动的艰苦性和磨难性,人为地拉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反而令孩子畏惧体力劳动,缺少愉快感和责任感,与现代的磨练法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不可相提并论。

1.让他懂得生活的艰辛

孩子未必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中生活,如果他们不具备自己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他们终将被世界所淘汰。我们应当尽量让他们经受各种体验,让他们增加适应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职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尽量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鼓励孩子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仅会全面地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儿童从小养成热心助人良好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好了,许多事情不用自己动手,家长全都包办,这样一来,儿童的生活,除了上学(上幼儿园)、做作业、吃饭、玩耍之外便一无所有。他们的生活缺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动手机会。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随时为儿童提供“动手机会”:帮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自己动手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等等,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对他们是很有好处的,这一方面能够让孩子在劳动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到一些劳动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也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从中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有用的。在“让孩子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个问题上,许多家长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不要累着孩子。

这是许多家长共同拥有的一个不正确的想法,他们认为:孩子还很小,娇弱的身体还不能承受体力劳动。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首先,儿童的精力远不象家长所想象那样有限,这一点,在儿童喜欢参加的许多活动(如城市的孩子玩蹦蹦床,乡村的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当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其次,儿童自己也不会让自己累着,从主观上讲,儿童往往不是为了干活而干活,而是为了“换一种游戏的方式”,这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更是如此。因此,他不必从主观上为干活付出太大的努力——玩嘛,玩够了、玩累了就去休息,本来是天经地义的;即使儿童真正的是在干活,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能够帮助家长干家务”,这可能会使儿童作出一些主观努力,但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还不成熟,毅力有限,当疲倦袭来时,他也很难控制自己去为劳动付出太大的努力。

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事情。

这种看法也普遍存在于许多家长中,持这种想法的家长,自己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动,使孩子除了游戏、上学、作功课之外无所事事,家里的事情一点也不操心,家长满以为这样可以是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仅没有因此提高,反而会因为对单调生活的厌烦而滋长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使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的趋势。

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的生活,决不应仅仅是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中,除了学习之外,内容是多方面的。儿童应该有机会安排布置自己的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剥夺了儿童自己动手的机会,不仅会使儿童丧失动手能力,长大后成为生活的低能儿——自己不会照顾自己,而且会使儿童在看到家长为家庭而忙碌,同时自己却无所事事的时候感到迷惘——这是怎么了,他们忙得团团转,却不用我插手?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儿童失去帮助他人的热心,而且会使儿童对家里的事务漠不关心,从心理上游离于家庭之外。从而养成冷漠的性格特点。

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尽量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鼓励孩子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仅会全面地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儿童从小养成热心助人良好的性格。

有的孩子只有两岁多时便出现好胜心强、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且不愿接受大人帮助的现象。家长应知道孩子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尝试,还是做不好,这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他们是在花时间学做事情,应该积极支持孩子的这种独立尝试精神。

孩子作出的努力,从眼前来看收获不大,但实际上孩子从中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习生活自立自理。更为可喜的是,孩子在此基础上随着年龄增长能由自我服务向为他人服务发展。孩子一次次地尝试,大人要耐心再耐心,同时也可给些指点、示范和口头指导,直到他尝试成功。

孩子想多做事是好事,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可使他的自我满足感及自信心得到提高,并善于独立思考,对今后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好处。为人父母者必须训练孩子很多生活技巧。小孩子当然也可以经由观察而学习,但是我们不能期望他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所有的事。他需要学习如何穿衣服,如何过马路,等他渐渐长大后,还要懂得如何分担家事。对小孩子而言,举凡生活上的琐细,很难借偶然的观察而学习,父母不应该采取责备、处罚或吓唬的方式强迫他学习。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培养孩子的巧手。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佐娃在对婴儿的双手边进行训练,边测定记录大脑生物电流的强度时发现:大脑皮层的成熟程度随手指运动的刺激强度和时间而加快。由此,她总结出:促进手指的灵活运动,是提高大脑两半球皮质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醒家长应当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拥有一双巧手。

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是让人羡慕的事。那么这双巧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训练儿童的双手,应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从一岁左右就要教孩子自己拿勺子把饭送到嘴里。这时可能饭要撒到身上、地上,家长一定不要怕弄脏了衣服而去喂他。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教他们玩简单的玩具如串珠、摇鼓等,也可让孩子自由涂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进一步教他自己戴帽子,穿脱鞋袜、衣裤,用梳子梳头等。三岁以后可以教孩子搭积木、拼图、捏橡皮泥、翻绳、摆七巧板等等。

其次,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使用简单的工具。人类比其它动物聪明,是因为会制造使用工具。家长不要怕使用工具万一伤了孩子就不准他去接触。应该有选择地让孩子学会从简单工具到复杂工具的使用,让孩子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当然,使用工具有一个过程,开始家长应手把手地教,要在旁边指令,同时要告诉孩子怎样防止工具伤害自己,如在使用小刀、针、剪子时,只能坐在指定的位置,不能拿着工具乱跑;更不能直接对着别人。当孩子学会用针线钉个扣子,刺绣一朵小花,或用钉锤钉个小玩具时,便会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再次,有条件的话还应让孩子掌握一些艺术技巧,如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学弹琴、绘画等,这些训练不是为了使孩子成为音乐家或画家,其目的是为了使孩子早期接受一定的艺术熏陶,训练一双巧手,开发智力。让孩子通过手指的动作来表现出声音、节奏、形象、色彩及结构美。这些训练往往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无限的乐趣和益处。

儿童的双手是通过反复训练才变得灵巧的。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一些用手的机会,不要怕麻烦。要多给他们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多动手,如进行科技小制作,较复杂的手工劳动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在多样的生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练就一双灵巧的手。

市场上出现的玩具新颖、艳丽,但价格也较昂贵,闲来无事,和孩子一起制作些小玩具,不仅是一种天伦之乐,更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爸爸妈妈在和孩子制作玩具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在平时留心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废物,如废纸盒、糖纸、瓶盖、饮料瓶、废布头、毛线、无毒泡沫塑料,将其消毒,进行简单的归类,放置于一个大纸盒中,如需要可随时取得。

2、制作的玩具,不宜脱离孩子的认知及周围生活。儿童很早就在用感官去看、去听、去说,去认识周围世界,所以自制玩具的内容要选择儿童经常看到的且喜爱的物体。如车辆、动物、房子、娃娃等,这样就能调动孩子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加入制作玩具的活动。

3、在制作玩具前,可让孩子自己设计、想象,家长对他们的构思要加以肯定,孩子能自己动手的尽量让他们去做。

4、制作玩具的过程应鼓励儿童和成人一起动手。一些剪、贴、粘、折、缝纫的活动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适当地让他们参加。例如自制“鱼灯”,“鱼”可让幼儿画,涂上鲜艳的颜色,贴在硬纸板上后,由于纸板过硬,可由家长按“鱼”的轮廓剪下。灯上装饰花纹,幼儿可剪出各色窗花粘贴,灯穗也应让幼儿用纸剪成细条状,与家长共同粘贴。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或自然材料,和孩子一起制作有趣的玩具,好处很多:

第一,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选材到造型设计都需要孩子积极的思维想象,能够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创造的才能。

第二,可以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三,可以使孩子手的动作得到发展,掌握使用各种工具的本领,造就出一双灵巧的手。

第四,可以从小养成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认识到废物不废,一双勤劳的手可以变废为宝。

第五,可以密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爸爸妈妈何不试一试呢?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留给孩子的活儿不多了。所以,孩子会感觉到证明成功的惟一办法就是从学校往家拿高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高分。孩子需要用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能够成功。

家中的家务活儿对孩子是有所帮助的。它们给孩子提供了锻炼自己把事情做完的意识,并使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自己在家中很重要,即使他们有时为让他们做家务嘟囔几句发点牢骚,他们也同样有这种感受。

协作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们彼此距离很近,一起做同一种工作,比如救火时,我们拉成一排传递水桶,另一种是我们分工合作,每个人的工作只是一个大的集体活动中的一部分,比如清扫房屋。

在家中,通常要做分工劳动。家长可以在厨房擦洗,孩子们在楼下的厅堂吸尘。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我在干活,而我也没看到他们在干活儿。

在同一个地点一起干一样的工作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在分派孩子们分失去干自己的活儿之前,先让他们和家长一起干。这不仅仅是为了照看他们,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和集体意识,让他们亲眼看到大家一起完成了一项工作。

露丝和丈夫曾经带领孩子们上到房顶一起修理屋顶板。孩子们帮着递钉子、扶梯子,骄傲地感到自己发挥了家庭一员的作用。

全家人一同烘烤饼干,彼此为对方诵读,一同更换轮胎,一同铲除积雪,一同剪树叶等都有助于培养这种精神。

许多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但是当大家在同一间屋子的时候,他们就乐意做了。比如一个拂去灰尘,另一个擦拭家具或拖洗地板,干得蛮来劲儿。

在户外,他们喜欢耙树叶,但不是一个人干,是大家一起干。他们一个拿袋子,一个装树叶。正是大家在一起,才是他们所喜欢做的。

如果你的孩子不善于与别人协作,那么首先就多开展一些与大家一起动手做的活动,并以较民主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那样孩子和家长做事就都会顺利多了。以后接下来进行的活动就应是分工进行的了,但它们对培养重要的协作精神也是必需的。

当他们说:“让我来!”那就让他们去。

许多小孩子早在父母让他们做家务之前就请求做家务。孩子一般会请求让他(她)擦地,摆放晚餐餐桌或是洗车,父母经常拒绝这些主动的请求,因为让孩子帮忙通常意味着越帮越忙,起码一开始是这样。

首先可以与孩子谈谈需要在家做的工作,问问孩子他们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你会很惊讶地看到他们是那么地乐于做工作,那么地渴望做工作,而你原本并不指望他们在那么小的时候就乐于承担工作。

和孩子确定一个可达到的目标。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让他们做比较复杂艰难的工作。比如:可以让4岁大的孩子每天把报纸拿进屋里或是擦厨房的桌子。

把工作变为游戏。给自己和孩子规定同一个任务。然后进行比赛,看谁擦桌子擦得快,看谁找报纸找得快。孩子获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会做得越来越好。

记住,要向孩子演示怎样去做某项工作,而不要把他们干过的活儿重新做一遍。例如:孩子第一次使用吸尘器,那么就给孩子演示一下怎样操作,并且告诉孩子吸尘器都吸什么东西。有一个六岁大的孩子的母亲,没给孩子任何指导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结果,三十秒后,一条崭新的婴儿围嘴就被吸进吸尘器里了。这对他们母子俩都是个教训。

然后分工合作养成通过分配任务完成工作的习惯。组织家人做一项家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把这项家务分解成几个部分。教孩子学会接受并履行作为“家庭团体”中的一员的家务责任。需要准备:纸和铅笔。

挑选一项由几部分组成的工作。最好的示例就是准备一顿饭菜。首舢什么?其次做什么?可以照此列个程序清单:

拟定食谱。

购买蔬菜、食品、杂货。

备制饭菜。

摆放餐桌。

餐后收拾餐具等。

请每个人选择单子上的任何一项小任务来做。当然,部分内容的协调是必要的,好比一个家庭就是一个足球队,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进球。当大家齐心协力进行一项较大工作,并各自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时候,团体精神、协作精神就建立起来了。当然,不要忘记不时地对各个成员给以必要的鼓励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