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智慧必读丛书)
10545500000042

第42章 选择与放弃如何恰到好处(6)

她经受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一击。祸不单行的是离婚不久,她又被学校解聘了。无法在葡萄牙立足的她只得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和亲友的资助生活。但她还是没有停止她的写作,现在她的要求很低,只是把这些童话故事讲给女儿听。

有一次,她在英格兰乘地铁,她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等晚点的地铁到来,一个人物造型突然涌上心头。回到家,她铺开稿纸,多年的生活阅历让她的灵感和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她的长篇童话问世了,并不看好这本书的出版商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一上市就畅销全国,达到了数百万。这就是《哈利·波特》。

福勒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黑人佃农家的孩子,5岁时就开始劳动,9岁之前就以赶骡子为生,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大多数佃农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参加劳动的,小福勒与他的朋友有一点不同:有一位不平常的母亲。他的母亲不肯接受这种仅够糊口的生活。她知道自己贫困的家庭被一个繁荣昌盛的世界所包围,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其中一定有些蹊跷。

过去她时常同儿子谈论她的梦想:“福勒,我们不应该贫穷,我不愿意听到你说:我们的贫穷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的贫穷不是由于上帝的缘故,而是因为你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致富的愿望。我们家庭中的任河人都没有产生过出人头地的想法。”

没有人产生过致富的愿望、这个观念在福勒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改变了他整个的一生。他开始想走上致富之路,他总是把他所需要的东西放在心中,而把不需要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这样,他的致富的愿望就像火花一样进发出来

他决定把经商作为生财的一条捷径,最后选定经营肥皂。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出售肥皂,长达12年之久。后来他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个公司即将拍卖出售。这个公司的售价是37.5万美元——他在经营肥皂的12年中一点一滴地积蓄了25万美元。双方达成了协议:他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然后在10天的限期内付清剩下的12.5万美元。协议规定如果他不能在10天内筹齐这笔款子,他就要丧失他所付的保证金。

福勒在他当肥皂商的十二年中获得了许多商人的尊敬和赞赏。现在他去找他们帮忙了。他从私交的朋友那里借了一些款子,也从信贷公司和投资集团那里获得了援助。在第10天的前夜,他筹集了11.5万美元,也就是说,还差1万美元。

当时他已用尽了所知道的一切贷款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他在幽暗的房间里,跪下来祷告,祈求上帝领他去见一个会及时借给他1万美元的人。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要驱车走遍第61号大街,直到我在一栋商业大楼里看到第一道灯光。”

夜里11点钟,福勒驱车沿芝加哥61号大街驶去。驶过几个街区后,他看见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光。他走了进去。

在那里,在一张写字台旁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乏不堪的人,福勒似乎认识他。福勒意识到自己必须勇敢些。

“你想赚1000美元吗?”福勒直截了当地问道。

这句话使得这位承包商吓得向后仰去。

“是呀,当然想!”他答道。

“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当我奉还这笔借款时,我将另付1000美元的利息。”福勒对那个人说。他把其他借款给他的人的名单给这位承包商看,并且详细地解释了这次商业风险的情况。

那天夜里,福勒在离开这个事务所时,衣袋里已装了一张2万美元的支票。以后,他不仅在那个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七个公司,包括四个化妆品公司,一个袜类贸易公司,一个标签公司和一个报馆,都获得了控制权。

在别人要求他谈谈自己的成功奥秘时,他用他的母亲在多年前所说的话回答道:“我们是贫穷的,但这并不是由于上帝,而是由于你们的父亲从未产生过致富的愿望、在我们的家庭中,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

是啊,处于贫穷之中,就应想到去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

气可鼓不可泄

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必能做常人不能做之事。

战国时,苏秦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自然是很奢侈的事。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别人打短工,后又离乡背井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

一段时间之后,苏秦自认为已经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地告师别友,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没办法再撑下去,于是他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与乞儿无异。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说:“按我们周人的传统,应该是安分于自己的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现在却好,放弃这种本应从事的事业,去卖弄口舌,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活该!”

这番话,令苏秦无地自容,惭愧而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求成啊!”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振精神,搬出所有的书籍,发愤再渎,他想道:“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决心埋首读书,却不能凭这些学问来取得尊贵的地位,那么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捡出一本《阴符经》,用心钻研。

他每天研读至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但又没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倦困难当,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为此他想出了一个不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睹。

家人见状,心有不忍,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自虐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我会忘记过去的耻辱;唯如此,才能催我苦读!”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痛”读,苏秦很有心得,写出了“揣”、“摩”两篇。这时,他充满自信地说:“这下我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

果然,后来苏秦官至相位,联众抗秦,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说客之一。如果你认为人来世上是有所作为的,那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只是我们常忽视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即便身处绝境,不正是开新天地的大好时机吗?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浪费生命,如何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呢?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坚信是正确的可以去坚持;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也可以退回来另走别的路。“撞了南墙要回头。”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轻视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多半因为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域。固守一处,没有信心,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志的例子可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巩,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共六人,几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未考中进士,有一年,曾巩与其弟应试去,不料又名落孙山,有人作诗讽刺他们说:“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又到大比之年,曾巩与兄弟六人又去赴试,在走之前,曾母感叹地说:“你们六人当中,只要有一个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曾巩兄弟六人都中进士,且名次都在前列。可见人应该有信心坚持自己追求的理想和志向,落第不灰心,尤其对莘莘学子们更有借鉴意义。

矢志不逾的追求进取固然可贵,开创生命新天地的精神更值得钦佩。例如,蒲松龄,是清初山东人,由于当时科举制度不严谨,科场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试举人都落第了。

蒲松龄志存高远,并未因落第而悲观失望,他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一副对联,联云:“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敬自勉。后来,他终于写成了一部文学巨著——《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了万古流芳的文学家。

蒲松龄虽然落第,与仕途无缘,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条道路,在这条新开辟的方向上,他取得了成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他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人生并非只一处辉煌,辉煌需不懈的努力和创造,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审时度势,做出你的选择,找到你的生活目标。若要寻找它,你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惟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方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发展成功的机遇,拓宽视野,走向生命的开阔处。

国际著名的精神病学家V·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被关进德国集中营。他曾是一个弗洛伊德心理学传统培养出来的宿命论者,这种心理学认为,你孩提时代的经历铸就了你的品格和性格,而且基本上决定了你整个一生。你一生的造化和大数已定,基本上可以说,你越不出定数。

弗兰克在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里,遭受了种种与人类的尊严感格格不入的虐待,甚至重温这些事就会使人不寒而栗。

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或死于集中营里或被送进了毒气室。除了一个妹妹,他的全家都完了。

弗兰克自己遭到了拷打和数不胜数的侮辱,从来不知道下一步是走进毒气室呢,还是置身于“幸免于难”者的行列,那就是搬运遭难者的尸体或铲除他们的骨灰。

一天,当他被剥去衣服单独囚禁在一间窄小的牢房里时,他开始意识到了他后来称之为“最后一点人类自由”的东西,这种自由是纳粹看守无法剥夺的。他们可以控制他的整个环境,他们可以对他的肉体肆意妄为,但弗兰克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可以像一个旁观者那样注视着自己正陷入的境遇。他基本的同一性仍完好无损。他可以由他的内心来决定这一切将怎么影响他。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即刺激和他对这种激刺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他选择做出哪种反应的自由或权利。

每当他遇到这种残忍虐待时,弗兰克就会设想自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诸如想象他从死亡集中营获释后在向他的学生讲课。他会在教室里以他心灵的眼睛描述他的状况,并将他在严刑拷打中得出的训诫告诉他的学生。

通过一系列这种心智、情绪和精神上的锻炼,主要是运用记忆力和想象力,他行使起他所拥有的些微和萌芽状的自由,直至这种自由变得越来越大,直至他比看守他的纳粹狱守具有更多的自由。表面上,这些狱守具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即在他们所处的环境里进行选择的自由;而他具有更多的心灵自由——即进行选择的更大内在力量。他成为他周围的人,甚至成为某些狱守的力量源泉。他帮助他人寻找蒙受痛苦的意义,寻找他们囚禁生活中的尊严。

之后,弗兰克得出结论:“只有一种东西是不可剥夺的:那就是人类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选择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的自由。”

该放下就放下

有些事情有些时候,我们不可执迷太深,该撒手时请撒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迫不得已地放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

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弃。取得应得之物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学会放弃!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短篇故事: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知道有时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这一点,早有头脑清醒者总结过: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古人云: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古往今来,学会放弃的典故和事迹不胜枚举。明朝时,山乐有位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来信,说家里盖房子为一堵墙与邻居发生争执,希望他能出面为家里讲话。董笃行接信后写回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读后觉得有道理,于是主动退让。结果邻人也退让,让出一条胡同,称“仁义胡同”。这个故事到今还传为美谈。

尽管人生奋斗不止的目的是获得,但有些东西却是不能不学会放弃的,比如功名、利禄、美色……放弃并不是悲观失望的退却,而是“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