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美好的人生(智慧必读丛书)
10545600000030

第30章 健康才能拥有美好人生(8)

什么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坐着不动的工作者,而使他们疲劳呢?是快乐吗?是满足吗?不是的,绝不是这样!而是烦闷、懊恨,一种不被欣赏的感觉,一种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这些都是使那些坐着工作的人筋疲力尽的心理因素,使他们容易感冒,减少他们的工作成绩,而且会让他们回家的时候带着神经性的头痛。不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劳,是因为我们的情绪使我们的身体紧张。

为什么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也会产生这些不必要的紧张呢?丹尼尔·何西林说:"我发现主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愈是困难的工作,愈是要有一种用力的感觉,否则做出来的成绩就不够好。"所以我们一集中精神就皱起了眉头,耸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来"用力"。事实上这对我们的思考,根本没有丝毫帮助。

碰到这种精神上的疲劳,应该怎么办呢?要放松!放松!再放松!要学会在工作里放松情绪。

这很容易吗?才不呢,你恐怕得把你做了一辈子的习惯都改过来。可是花这种力气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你的生活起根本性的变化。威廉·詹姆士在他那篇题为《论放松情绪》的文章里说:"美国人过度紧张、坐立不安、着急以及紧张痛苦的表情……是种坏习惯,不折不扣的坏习惯。"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而坏习惯应该祛除,好习惯应该养成。

你怎样才能放松呢?是该先从思想开始,或是该从他的神经开始呢?两者都不是。你应该先放松你的肌肉。

任何时候你都能够放松,任何地方你也都能够放松,只是不要花力气去让你自己放松。所谓放松,就是消除所有的紧张和力气,只想到舒适和安逸。开始的时候先想怎样放松你眼部的肌肉和脸上的肌肉,不停地说着:"放松……放松……放松,再放松。"要感觉到你的体力,由你的脸部肌肉,一直到你身体的中心。要使你自己像孩子一样地,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

下面是帮你放松的五项建议:

1.看一本这方面的好书。

2.随时放松你自己,使你的身体软得像一只旧袜子。

3.工作时采取舒服的状态。

4.每天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一些和我的工作毫无关系的肌肉?"

5.每天晚上再检查一次,问问你自己:"我有多疲倦?如果我感觉疲倦,这不是我过分劳心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做事的方法不对。""我算算自己的成绩,"丹尼尔·何西林说,"不是看我度过一天之后有多疲倦,而是看我有多不疲倦。"

谈养生之道

有时医学规律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养生之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什么东西予己有利,什么东西于己有害。而这是最好的养生哲学。对于某些事情,如果我们说"这是不适合我的,所以我决定放弃它"。要比说"这无伤大雅,我决定继续放任地接受它"要安全得多。因为人在年轻时往往容易因体力过剩而肆意妄为,须知到了老年这一切旧帐都是要偿还的。人如果无视自然规律,认为自己永远可以去做相同的事,那他必然会在现实面前碰钉子,须知岁月不饶人。

一个人要注意在饮食习惯突然发生变化时应谨慎从事。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全面调整以配合部分的变化。因为自然界与安邦定国都有一个相同的规律,那就是改变局部比改变整体更难。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果发现有什么习惯是于己不利的,那就尽量一点点去改掉它。而如果你在这样做的时候发现某些习惯的改变并不适合,那么你不妨再将其恢复过来。因为区分什么是对他人有益的习惯,什么是对个人有益的习惯。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人长寿的秘决在于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心胸坦荡、笑对人生。而对于日常的情感,因素,尤其要避免嫉妒、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滋生。亦不要过度激动和黯然神伤。有了令人发愁的事情应该与人多做沟通,不要一个人闷闷不乐、独自悲伤。同时人更应该乐观向上,充满憧憬和希望,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报以惊喜与赞美的情愫,在头脑中积累美好而丰富的人生画卷。另外还应该深入思考,潜心研究那些与人有益的学问--例如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界的种种景观。

对于药物,我们亦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因为如果平时从不接触任何药品,则在突然遭遇疾病时,身体会很难适应它;反之,如果平时用药过度,到真正需要药物来治疗疾病时,它又已经不能显示功效了。依我个人之见,食疗要比药疗对身体更为有益,除非疾病已使人不得不依赖某些药物。因为由药物的副作用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要比调养食品大得多。平时不要对身体出现的小毛病掉以轻心,而应该重视起来以防微杜渐。在身体患病时,最重要的事是早日康复,而在身体健康时,我们需要的则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健、青春永驻,即使偶有不适,也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静心休养而很快恢复。塞尔苏斯如果只是一位医师而非思想家,他决不能总结出下面这段充满睿智的养生之道:人应该以两种对立的方式交替使用来调节身体与心态,但应主要采用对身体有益的那种。譬如,我们应该有时禁食、有时饱餐,但应以饱餐为主;有时睡得晚、有时早入眠,但大部分时间应以早眠为佳;有时静坐、有时运动、但应以运动为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在我们生活中,有些医生倾向于过于放任,迁就患者的脾性,使他们的坏习惯不能得到矫正,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不利的。而另一些医生则又过于循规蹈矩,完全按照理论从事,而不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不可取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找一位宽严有度、实事求是的医生。如若不然,不如让我们主动选择听取两位习惯相反的医生的意见,然后综合评估自己的病情再下定论。另外,在注重挑选医术高明的大夫的同时,不要忘了那些熟悉我们身体状况的人也许更难得。

从容面对人生的终点

人类畏惧死亡正如儿童害怕黑暗,都是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故事而引起的。其实,对于死亡与其因感觉它是对自然的献祭而满心恐怖,倒不如冷静面对将一切过往释怀,并把那看作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就象某些教义中提倡的超脱一样。

然而即使在宗教的冥思中,也少不了妄想和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笔记中有这样的观点:我们在一个手指受伤时就会觉得非常痛苦,丽死亡的临近会让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备受折磨,由此可以想见那是多么可怕的感受!依我看,这种论断未必是正确的,因为人最致命的器官倒不一定拥有最敏感的神经。而我宁愿相信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一句话:死亡本身甚至没有其伴随而至的表现形式更可怕。那是指呻吟与痉挛,没有血色的脸庞,亲友的悲嚎乃至那些过分凝重的丧具和仪式。如此这些依然将死亡的气氛衬托得异常压抑而可怖。

事实上,面对死亡人类并非真的如此软弱。太多的强烈情感确能战胜死亡的威胁--复仇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使人献身死亡,而巨大的哀伤更让人欣然奔赴死亡。只有怯懦颓唐之辈在死亡还未真正降临之前就已形如枯槁了。在史书中我们读到,当奥陶皇帝伏剑自刎之后,仅仅是由于忠诚与同情,他的众多臣仆即甘愿随他而去。而塞涅卡曾说过,"空虚无聊也似生命的毒药,当一个人感到厌倦,乏味乃至绝望,他的存在也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即便那死亡既不壮烈,也不悲惨。"

死亡更不能征服伟大的灵魂,因为他们坚定的信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未曾有半点动摇。奥古斯都大帝在弥留之际眷恋的仍是他的爱人,"永别了,丽维亚,不要忘了我们共有的美好岁月。"提比留斯大帝在临死时还在竭力掩饰当时的状况,历史学家塔西佗对他做出了恰当的评论:"他虽然体力渐衰,却奸诈依然。"菲斯帕斯面对死亡也有自己独特的幽默。他坐在椅子上慢慢闭上眼睛,自言自语道:"难道我就这样变为神吗?"卡尔巴在刺客闯入他的房间时从容地说"来吧,只要这样对罗马人民有利。"随后他便慷慨赴死,塞纳留斯则惦记工作更甚于等待死亡。他说,"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赶快拿来吧。真正的英雄至死仍保持其本色。

对于死亡,斯多葛学派主张不厌其烦地做好各种充分的精神准备。依我之见,那只能徒劳地增加更多的紧张情绪与恐怖氛围而已。还是罗马作家朱维诺的话更好:死亡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之一,既然没人能够回避,又何不更达观地来接受现实呢?婴儿出生也许正如他走到生命终点时一样痛苦,没有死亡存在,生命亦不会显得如此美好而珍贵。死亡之于激情四溢的人恰如士兵争战在沙场上,根本来不及顾虑那些伤痛。而对于胸怀崇高信仰的人,更不会威慑其坚定的雄心。生命最完美的篇章莫过于能在实现毕生追求之后含笑话别:主啊,请带我离去。

死亡更有这样的能力:它开启了赞誉之门,同时也熄灭了妒恨之火,正是那些生前备遭抵毁的人死后却深得敬仰!死亡沉淀了一切荣辱悲欢,爱恨情仇。

学会面对死亡

事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结束。我们对死亡应该有重新的解释,死亡并不是肮脏的、悲惨的,它并不可怕,有时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已。

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我们不是要挑战死亡,而是要接纳死亡,这种认识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宗教上的认识,而是对文化的重新认识。

面对死亡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两腿张开,蹲在地上,正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人家结为伴侣,人家生儿育女,身老丽死,你不哭也罢了,竟然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够不难过!可是探究她的开始,本来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变化而产生了气,气变化成了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因而死亡,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运行。人家就要安静地到天地这间大房子里休息,我却嗷嗷地哭,自己认为这样是太不懂得命运,所以止住了哀痛。"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惟有面临死亡,才会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

死亡并不可怕,积极的人,生而乐观,面临死亡也会把它看做是一件好事。

有一个女人被诊断出患上绝症,只能活3个月了,于是她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她请来了牧师,告诉牧师自己希望在葬礼上吟咏什么韵文,喜欢读什么经文,愿意穿什么衣服下葬。她还要求把自己特别喜爱的《圣经》也葬在身边。一切安排妥当后牧师便准备离开,"还有一件事",她像突然记起了什么重要的事,兴奋地说,"这很重要,我希望埋葬时右手拿着一支餐叉。"

牧师站在那儿盯着这个女人,简直不知说什么。"让你吃惊了吧?"女人问。"唔,说实话你的要求把我弄糊涂了!"牧师回答。女人解释道:"在我参加教友联谊会的所有这些年里,我总记得每当菜盘收走时有人必然会俯过身说,"请把餐叉留着。"我很喜欢这一时刻,知道将要吃到更好的东西了,比如醇和的巧克力糕或苹果馅饼。那真是太妙啦,并且也有意义!所以我就想让人们看见我躺在棺材里手里拿着餐叉,心里纳闷"用那餐叉做什么",然后我想请你告诉他们:"请把餐叉留着……下面要上最好吃的东西啦。""

牧师于是和这个女人拥抱诀别,眼里涌出欢乐的泪水。他知道这是她临终前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女人比他更能理解天堂的含义,她明白更加美好的东西即将来临。这是一个女人面临死亡的态度,她把死亡看做是等待她的一件更好的事。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做伴侣,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很多人忧惧死亡,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痛快地生活过。我们只能对这样的人表示同情,这些人无法了解因死亡的存在,才使我们更能享受人生。

不妨学习一下那位乐观的女土,勇敢地面对死亡,永远不要逃避它,也许最好的东西就要来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