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美好的人生(智慧必读丛书)
10545600000038

第38章 保持良好的心态(8)

当然,简单生活并不一定是物质的匾乏,但它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简单生活也不是无所事事,但却是心灵的单纯。一个清洁工和一个公司总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生活,一个隐居者和一个百万富翁如果都认同简单的做法,他们同样可以更充分地吸取生活的营养,然后快乐终生。"简单"的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内心感受,就像素食主义只是简单主义者的一种选择,但并非简单生活的实质。

简单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当你用一种新的视野观看生活、对待生活时,你会发现许多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美的,而许多美的东西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

不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世界

赛尔非常喜欢狮子。

他发现,跟凡事都追求完满的人类相比,狮子太懂得空白的妙处了,它简直就是个一位天才艺术家、一位睿智的哲学家。

给赛尔印象最深的,不是狮子如何勇猛格斗、如何疯狂捕食,他最感兴趣的倒是它们吃饱肚子后与世无争、懒洋洋打瞌睡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猎物从它鼻子底下走过,它也绝不为之所动,因为它已经酒足饭饱、不再需要食物了。

狮子随身带着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仓库,那个仓库就是它的肚子。"纵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假如狮子会说话,它肯定会这样发表感慨,也就是说,它懂得给生命留一些空白。

人类则不同,人类沉迷于自己的贪欲,建了相当于自己肚子无数倍的仓库。这个仓库大得他自己带不动,于是又把它转换成钞票,储藏了钞票就储藏了一切。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他们这样叫嚷。

与此相反,还有一些人反对物质上的贪欲。

他们认为物质世界跟精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他们以对精神的追求来取代对物质的追求。而精神,无不打着知识与道德的幌子。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他们同样这样叫嚷。

同是贪欲,把物质换上精神、换上知识与道德的行头,似乎就能堂而皇之高人一等了。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殊途同归,绕了一个大弯又转了回来,对知识和道德的贪欲反而成为某些人追求物质财富的一种手段。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而我们的肉身和精神却是有限的。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世界,岂不是踏上一条不归路,把自己埋葬在苍茫的无限之中,反而失去自身的本性吗?有多少可有可无的追求,就有多少可有可无的缺憾、可有可无的失败、可有可无的磨难和可有可无的耻辱,这样就把本来可以成功的人生变成了失败的人生,把本来可以快乐的人生变成了痛苦的人生,把本来可以轻松的人生变成了沉重的人生,把本来可以健康的人生变成了病态的人生。

物欲横流诚然不可取,但是清心寡欲却也非常要不得,因为清心寡欲往往会演变成另一个层面上的贪欲。

作为一个健康人,他只追求他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也以够用为限。

物质上,他有所求有所不求;知识上,他有所知有所不知;道德上,他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可有可无的一切,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真的快达到狮子的智慧境界了:只要肚子吃饱,不论财富、名声、知识还是道德的猎物从鼻子底下跑过,都视而不见。

优秀的艺术家不会把画涂得太满,他懂得,空白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优秀的建筑家不会把楼盖得太挤,他懂得,绿地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学习狮子,给自己的生命也留一些空白呢?

有一个成功的人,被拿来作为案例分析,大家希望从他的人格特质中找到足以让大家学习的关键。

研究许久,结果发现这位成功人士除了有一般的成功条件,例如积极、努力不懈、判断力强之外,还有一项特质,就是他具备了"不过分的野心"。

一般人一想到野心,脑海里的画面大多只会浮现斗争、强势、霸道的字眼,或是大队人马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凶狠残暴的决心攻打敌方,所以总给人一种侵略者的感觉。

虽然野心是让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最佳动力,但是如果表现得太过火,或企图心过于旺盛,就会变成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恶魔。

不过分的野心就是把驱使自己不断进步的那一股动力,控制在最完美的状态,不像那些自以为可以称霸天下的人,只会使尽蛮力地逼迫别人,却没想到这么做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

想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工作表现更好、获得别人更多的赞美,是人之常情,但是当你正面的追求变成负面的野心时,你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和步调,才不至于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拥有无限辽阔的精神空间

香港青年女摄影家李乐诗,背负行囊睡袋,独自漫游世界。一位记者问她:"旅途漫漫,你形单影只,就不怕孤独或者寂寞么?"李乐诗听得真切,答得严谨:"我孤独,但没有时间寂寞。""孤身走路我才能专注,专注才能捕捉摄影契机。"

在人生的长河中,既有欢乐和愉悦,也会有孤独、寂寞和焦虑。

只有经过孤独洗礼的人,才能捕捉到人生的真正底蕴。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认识自我。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古语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即智高者需要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悄悄地对话,要忍受得住孤独和寂寞。他们保持着灵魂独舞的状态,自由洒脱地进行着科学、艺术的创造劳动。

高尔基评价罗曼·罗兰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对于罗曼·罗兰这样的人,孤独是使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观察生活的高度。"

当然,这些智能卓著者的孤独并非出世,而是为了积极人世。他们将自己的血肉、灵魂、精神、气息全部倾注于人世间。人只有能忍受离群索居的环境,怀着虔诚之心攻读、思考,才能取得真经,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

孤独,能造就大师。这是因为,摆脱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许多学者名流,沉潜书斋,甘于淡泊,耐得住清苦和寂寞才终有所成。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保持一个人的平常之心,方可在生动活泼、变幻多姿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着力点,才能一展自己的才华,才能蓄势待发,最终跃出平凡,成就不朽功业。

若不能守住寂寞,就会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或悲叹命运之苦,空怀愤世嫉俗之心,最终依然一无所有;或急功近利,妄自尊大,夸夸其谈,不可一世,结果遇到重挫,就失去了锐气、元气而一蹶不振。

孤独,并不是凄凉,更不是悲哀。农夫在孤独中耕耘才有好的收成。十年寒窗的儒生,也一定是孤独的。把生命和精力花在哗众取宠的闲聊和茶楼酒馆的应酬,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有人说,孤独,就是将最后的生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留给自己,留给创造,在孤独中寻求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价值。

善于孤独,即能在心灵上找到一处"世外桃源"。它也是一种养生妙法。美国科学家作了长时间的调查发现,能忍受孤独的人,往往能承受住生活的冲击和磨难,并且患心脏病、高血压病和癌症等与精神有关的疾病的几率比一般人要少30%左右。

孤独还利于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可以说,孤独既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因为,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局限,投身于人类科学和文化创造,就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高尚的、永恒的充实和快乐,就能进入幸福的美好境界。

坚实的功底、雄厚的实力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吹肥皂泡那样轻而易举地吹出来的,它是含辛茹苦的搏击,是耐得寂寞的攀登,是汗水、精力、心血的凝聚。它是集中力量、倾心投入、超常努力、艰辛奋斗后的馈赠。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生命之光的折射和升华。

一往情深、勤苦专注于求知、增强自己的功底和才华,是人生交响乐中最可贵、最震人心弦的华美篇章。

人才是由社会培养出来的,天才则是由孤独造就的。

当一个人静静的、不为外界的噪音所侵扰时,世界就会变得洁净。在这种环境下,你可以遐思万千,为构思的文章润色,为创造的大厦添砖……你完全不用为琐事杂务劳神,不用为人间不平而忧心,若能进入这种境界,你就能如在领略兰花的幽香、菊花的高雅、荷花的纯洁一般,寻觅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有些名流,在取得某项优秀成果后,就耐不住寂寞了。有的人并不是用更多的时间做新的创造,去完善自己的建树和学术体系,而是热衷于编丛书、做顾问、当评委、忙应酬,尽管他们比当年奋斗的条件优越得多,但其学术成就再也没有随之提高。

画家刘海粟对一些喜欢凑热闹、"不甘寂寞"的人提出了忠告:"越怕寂寞的人,将来就会很寂寞。因为你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热闹场所,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学问,在热闹场中混到老,什么成就也没有。最后,社会不承认你,而且越老越寂寞,以后死得也寂寞。死后烟消云散,谁又记得你这个不甘寂寞的人呢?""许多卓越的书画家,都是不寂寞的。很多在平时却甘于寂寞,谢绝应酬,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应该用的地方。"

在奋斗者的心目中,孤独,是一种美,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与交际并不矛盾,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人的两大素质系统。如果说在人际交往中,能捡到佳美的贝壳和卵石,那么在孤独沉思中,就能真正获得深藏于大海的瑰宝。

我们所说的孤独、寂寞,并非消极的遁世之法,而是积极的人世之道。我们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将自己囿于狭小的"螺丝壳"中,搞自我封闭、自我陶醉,而是放弃那些耗费青春和生命的繁文缛节,那些无聊的应酬和空费时光的闲扯及过度的娱乐,以集中精力,凝聚活力,专注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能进入孤独境界的人,才有机会免于繁花闹林的喧扰,沉潜思考,进入创造。能忍受寂寞的人,才有无限辽阔的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