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快乐的人生(智慧必读丛书)
10545700000001

第1章 有好朋友是一生的快乐(1)

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天天在一起?常常通电话?如果不能黏在一起,是不是就只能算作泛泛之交?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从古流传至今的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其意义何在?事实上,好朋友贵在交心,深厚的友谊无需靠丰盛的宴席作为铺垫。为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的伙伴,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也对彼此有着深深的理解。这种友情,是工作顺利时的快乐分享,是患难与共时的相依相偎,更是遭遇困难时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协调一致,即使时时相伴左右也是面和心不和。有的人认为同事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其实同事之间共同为事业奋斗,即使个性、爱好不大一致,但只要有大体相同的理想,为共同的目标工作,也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如果觉得性格志趣合得来就每天形影不离,合不来就慢慢相互疏远,这样的做法只能在同事之间形成小团体,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气氛。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和舒伯特之间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两人共同生活在维也纳35年之久,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却成为知己。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时,舒伯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创作者。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个性且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所以从不敢贸然造访。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请,舒伯特才带着一册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门拜访,不巧的是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好留下作品,怅然而回。然而,当贝多芬患病后,有一天,友人想调解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册书放在他的枕边,让他翻阅消遣,这册书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大声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这是谁做的?"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贝多芬大加赞赏,大叹素昧平生。当贝多芬弥留之际,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说:"我的灵魂是属于舒伯特的!"贝多芬死后,舒伯特终日郁闷。一日他与三四个友人入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18个月后,舒伯特也告别了人世。临终的时候,他向亲友表示遗愿:"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后人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给予了最美好的赞誉,并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仍屹立于维也纳广场。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交活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而完全远离社交活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愚蠢做法。但如果把自己的时间全部花在和朋友游玩、谈心上,那也根本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一位作家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清晨,他正在埋头疾书,思绪如从蚕茧中抽丝一样,有条不紊。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开门一看,是他的一位好友,他只好把这位朋友让进房间。尽管看到作家正在进行创作,但这位朋友却依然十分健谈,自顾自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作家沉默不语,但也不好打断他,只好静静地听着。不一会儿,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这位朋友非常热情,拉着作家一起出去吃饭,一顿饭又花了两个多小时,作家满腹牢骚但又碍着朋友的面子不好发作。等到吃完饭,朋友终于心满意足非常高兴地离开了。作家回到家里,重新坐回书桌旁,却再也找不到创作的灵感了。想想看,这样的友谊多可怕!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其实,问题的解决很简单,关键是要遵循"尊重"二字。尊重对方的时间,不浪费别人的时间,不没事找事地瞎聊,也就是要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因自己的小事而给对方造成困扰。每天在一起胡吃海喝的朋友,可能也只能在一起吃吃喝喝,而交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只要心灵相通,一瞬间就抵得过永恒。

交友忠告: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随意打扰过你的朋友呢?不妨做个假设,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最不希望被人打扰的情况下,偏偏被人打扰了,而这个人还是你的朋友,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这样想一想,你就该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跟着感觉走",虽然很多理智的人对此不屑一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人无论做任何事,常常会被感觉左右着。交朋友也是如此,感觉对了,便继续交往,感觉不对,则淡淡相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态度、观点、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地位和经历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相似性类似于物理学上所说的"固有频率",当两个物体之间的频率达到一致时,它们之间就会引起共鸣,这个频率就叫做"固有频率"。如果在与朋友进行交往时,能找到和对方一致的"固有频率",就更容易交到好朋友。流传千年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就是寻找共鸣的最高境界。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做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非常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三年之后,俞伯牙成了一名非常杰出的琴师,但让他感到苦恼的是,虽然很多人喜欢听他弹琴,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几乎没有。有一天,俞伯牙乘船沿江周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边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他将船停在山边避雨。俞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顿时琴兴大发开始弹奏。忽然,他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动,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俞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俞伯牙将钟子期请到船上,说:"我为你弹奏一首曲子好吗?"钟子期立刻表示洗耳恭听。俞伯牙即兴弹奏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他又弹奏了一曲《流水》,子期赞叹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俞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钟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并约定俞伯牙周游完毕要去钟子期家拜访。

后来,俞伯牙如约来到钟子期家,但此时子期已经不幸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跑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起身,将自己视为生命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再没有弹过琴。

要引起他人的共鸣,达到接近对方的目的,首先就要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固有频率"和对方的"固有频率"一致,也就是要寻找共鸣点。如何寻找共鸣点,这其中也有技巧可言。

寻找彼此之间的相似性

这是一种主动的方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同一父母孕育出来的双胞胎,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想要找到一个和自己理想中的朋友完全一致的人,基本上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比如,虽然你的脾气与他不同,但你们的兴趣爱好相同,你们都喜欢听音乐会,谈起巴赫与贝多芬,你们就有说不完的话,这时,你们就要秉着"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忽略彼此间的不同之处,尽量找出两人之间的相似点,只有这样,双方才有可能感受到彼此的吸引力,进而产生想要接近和进一步交往的欲望。增加自己的透明度

这里所说的透明度,指的是一个人真实状况的"暴露"程度。也就是说,你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是戴着面具还是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

要与别人接近,最首要的就是让别人了解你。试想一下,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人,你会愿意和他交往吗?你对一个人的暴露程度如何,直接反映了你对这个人的信任程度。如果彼此之间无法信任,暴露程度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信任对方,就会无话不谈。如果你一方面想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置于完全封闭的"安全地带",对方会感觉到在你们的交往中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会感觉到你对他的不信任,必然也会对你有所保留。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对方增加对你的了解,才能让对方愿意接受你。不过坦诚也是要讲究合适的时间地点的,应该首先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再进行适当的坦诚,否则也许会把对方吓跑。交友忠告:换了新的环境,想交新朋友之前,不妨来做点功课:比如了解对方的喜好,以找到共同的爱好和话题;主动寒暄,打破与新朋友之间的隔阂;还要记得展现真实的自己,用真心才能换得好朋友。

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孔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再强加给别人,而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从别人的角度想事情。这句话不仅中国人自己喜欢,也是西方哲学家推崇的一句名言。在崇尚民主的西方社会,孔子这句充满了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的话,自然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但是在现在的东方,人们却往往希望自己是中心,忘记了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更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会出现如何要求别人以及怎么对待自己的问题。待人和律己的态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也是决定能否与人和善相处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事情,别人也肯定不会喜欢,如果你非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对于对方来说也是无法接受和容忍的。按照孔子的理论,只有一视同仁,才能做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都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不会招致怨言。要以宽容的态度待人,以理解对方为基础,能给人以客观的态度评价,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既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优点,还能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善意地给予谅解,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知识。

美国人山姆常抱怨自己妻子总是花太多时间在他们家的草坪上,因为他觉得即使一周修剪两次,草地也和他们当初搬进来的时候差别不大。山姆每次在他的妻子修剪完草坪后都会这么说,这让他的妻子很不开心,每次说的时候,都会破坏原来的和睦气氛。有一次,山姆看到一本书,书上说到生活中需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直到这个时候,山姆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的妻子辛苦地修剪草坪,是渴望她的劳动成果能得到别人的称赞。后来,当山姆的妻子再去修剪草坪的时候,山姆主动提出要陪妻子一起去修剪草坪。他的妻子显然没想到他会主动要求陪自己,显得很高兴,两个人就在一种很愉快的氛围下一起修剪了院子里的草坪。自此以后,山姆就经常和妻子一起修剪草坪,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夸奖妻子勤快,说妻子很能干,能把院子里的草坪修剪得与水泥地一样平。虽然山姆的夸奖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却得到了明显的改观,这是因为山姆学会了为别人着想。

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肯尼斯·吉德在他一本叫《如何使人变得高贵》的书里有这样的话:暂停一分钟,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你对有些事情兴趣盎然,对另外的事情却漠不关心?你将会知道,世界上任何人都有使他感兴趣的事情,也有他漠不关心的事情。感兴趣和漠不关心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到自己,只为自己着想,那么这个人一辈子也交不到朋友。但是只要这个人开始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付出爱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围的人与其结交成朋友,原来的相斥就变成了相吸。自私地只想到自己的人,以及不愿意成人之美,不为他人着想的人,都是不会获得朋友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把自己都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要求别人接受。这就好比一个人去买衣服,买到手后又觉得式样已经过时,颜色也较灰暗,自己很不满意,于是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身上似乎存在一种排斥感,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人们都会很快离他而去。这个人自己往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很好,应该能和人很好相处。可情况往往是,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却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让他很费解。其实这种人没有觉悟到,自己不受人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自私,什么都只先想到自己,从不肯多花时间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一个总是为自己着想,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人,是一辈子都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除非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马上改正,只有这样才会由原来的相斥变成相吸。

鼓励别人,对别人的长处、优点表示敬佩和高兴,是每个人的基本修养,但不提倡虚伪地夸奖别人,贬低自己而曲意奉承对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而是"我"和"你"与"他"、"她"之间的多角关系。但是,不管和对方是什么关系,都需要做你自己,不讨好人,也不接受讨好。而一个人对曲意奉承、迎合讨好所持有的态度,则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拒绝一味讨好的人,是一个自信的人。拒绝讨好别人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决定了这个人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拒绝别人讨好自己的人,说明这个人对自己有着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对待上级或下属,应该做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所谓上级,是指工作职务,但是他们和一般人一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对等的。在一般的宴会场合,就不要把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带到这里,这样做不仅不会让上级感到威信的提高,还会觉得非常不舒服,而宴会上对上级过于献媚的人,只能让人觉得此人在人格上的卑躬屈膝,是得不到尊重的。

程近乔迁新居,在家里宴请同事,包括了他所在部门的主管。宴会上摆满了美味的佳肴,程近的妻子仍然在不断端上新的菜,然后放在坐在程近旁边的主管面前,而程近则不断把新上的菜夹到主管面前的盘子里,然后才把盘子转到别的同事面前。这样明显的尊卑有别,让在座的同事觉得非常不舒服。有的同事实在坐不住了,就以有事为借口先行离开,而主管本人也觉得很不舒服。这顿饭让大家看清了程近的为人,都逐渐疏远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