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受青少年感动的人生忠告故事全集
10546500000015

第15章 笑傲江湖篇--淡淡相视泯恩仇(2)

弗朗科,我的孩子,你现在终于长大了,我等这一天可是等了18年啊。你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我答应过她要将你抚养成人的,看到今天的你这样自立自信,我真的很高兴。我想,你的母亲在天堂里也会为你而高兴的。但是,当我看到你的电话本上没有记下我的电话号码时,我惊呆了,一个孩子在外遇到了困难,首先要找的应该是他的父亲才对,可是你没有。我想,是不是我对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是不是对你太严格了?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不管怎样,爸爸都是爱你的……

我压抑了18年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父母永远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在外面遇到挫折,受了委屈,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他们永远在远方等待着、守望着,随时准备着给孩子以帮助和鼓励。

幸福离你有多远

有幸随朋友参加了一位百岁老人的生日宴席。那位百岁老人只比丈夫大两岁,俩人已风雨相伴了80个年头。在宴席上,我们都真诚地向两位老人送上一些祝福的话语,而两位老人只是安详地微笑着,聆听着。之后,他们已年逾半百的长孙起身,请祖父对祖母说一句心里话。老人思忖了许久,最后他竟瞅着自己老伴问:“你好吗?”老伴听了,一边拭着眼里的泪花,一边不住地点头,在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此时,我们每一个在座者的眼睛都湿润了。

一对风雨相伴80载的夫妻,相互间发自肺腑的祝愿,竞只是一句“你好吗?”然而,在这一句平凡的问候里面,又包含着多少真诚、理解、包容、感激和牵挂呢?

这件事不由使我联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辛苦操劳了大半生的农夫,开始厌倦劳碌的生活。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路经此地的哲人,便虔诚地走上前请教:“像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幸福呢?”

哲人惊诧地问:“难道你现在生活得不幸福吗?”

农夫连忙点了点头,解释说:“每天我都要为了生计和子女的前程而奔波操劳;除此之外,我还要从微薄的收人中抠出钱来,为体弱多病的妻子求医问药,我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哲人微笑着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肯出一千两黄金的价格,用一颗奄奄一息的心脏换取你的心脏,用失去记忆的头脑换取你的头脑,你愿意吗?”

农夫茫然地摇了摇头。

哲人继续问道:“如果有人肯用华丽的宫殿换取你的子女,用万亩良田换取你的妻子,你愿意吗?”

农夫仍茫然地摇了摇头。

此时,哲人竞朗声笑了起来,说:“这么说,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幸福就握在你的手中啊!”

农夫若有所思,然后释然地笑了。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与所爱的人一起修筑、爱护共同的家,幸福就是看到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幸福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你是否理解、是否用心。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之情。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点儿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孩子就是孩子,饿极了,就把对母亲许下的承诺抛到脑后。但母亲没有责备,没有埋怨,甚至还竭力为儿子挽回尊严。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与宽容。

母亲的责任

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人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位女士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儿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

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当时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这种玩具正是在我的柜台上展销的。

“快点儿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儿说!”他的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起来。我顿时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出什么话。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得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

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的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姐……姐,我没……没想……拿走,还……还想……送回来,对……不……起。”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

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接过了“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小男孩的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

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感和强烈责任心。我有些激动地说:“夫人,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那位女士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种下一棵树苗,一定要不停地呵护它,树身歪斜时,要把它扶正。培养孩子也是一样,仅有呵护还不够,还需要严格的要求。

心窗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就掉了。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骄傲的时候就想,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滴滴答答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肆飞扬,如醉如痴。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儿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吁了一口气。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他写作,不过,她得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润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

连续不断。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湿了。分明是他在母亲心中的形象已经模糊了啊。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思想,更别说照料她的衣食起居。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引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有时,母亲像个迷路的孩子,而使她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粗心大意。

母亲无私地奉献出她的爱,那爱源源不断、绵绵不绝,似春风,似朝阳,而她所渴盼的回报,只是儿女们的一个拥抱,或者一声问候,拥有这些,她们就知足了。

血奶

没人知道她们从哪里来,不知道名字的女人和孩子成了淮河村的一个谜。女人白天总用一根长竹竿在河里探来探去,晚上则一个人坐在河边或坝头上,对着河水发呆。

女人住在村西头靠近河边的河神庙里。由于年久失修,庙已非庙,显得破败不堪。五年前,这里曾住过一个军人,说是勘测水文搜集资料的。1998年抗洪救灾的时候,军人在这里牺牲了,没人记住他的名字。半年后女人就来了,村里人谁也没想过女人和那个军人会有某种瓜葛。

村里的女人们同情女人,也可怜女人,对女人住在村里的破庙没说什么,女人对女人总能有一种迁就。村里的男人们觉得这个女人虽然有些怪异,但也没表示反对,女人就这样很自然地住了下来。

没想到的是,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女人就突然生了个孩子。在乡下人眼里,她毕竟没男人,没男人的女人生了孩子意味着什么?村里的女人们对女人的同情和可怜随即就成了辱骂,边骂边看紧了自家的男人。男人们虽不敢声张,但也真想攥紧拳头,把那个下流的、龌龊的家伙砸个稀巴烂。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女人仍住在破庙里,忍受着辱骂,背着孩子,光着脚,敞着怀,继续每天拿着竹竿在河水里认真地探来探去。

这一夜,和往常的夜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整个村子都还在沉睡中时,小庙却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倒塌了。

刹那间,女人和孩子像坠人了无底的山谷,坠入了漆黑无边的废墟。惊惧、恐慌之中,女人用整个生命保护着孩子。所幸的是,女人和孩子都没有因此而失去生命。只是,女人和孩子被这倒塌的废墟死死地困住了。风雨交加的夜里,女人的呼救声微弱得像蚊蝇,没有人听见。

饥寒交迫中,女人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生怕会再有一次毛骨悚然的灾难而惊吓到孩子。可是,孩子仍在女人的怀中不停地号啕大哭。女人慌乱地解开衣服,把红润的乳头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张开粉红的小嘴,一下子就吸住了,就像汲取大地的乳汁。

看着孩子美美吃奶的样子,女人这才知道,孩子是饿了。

一天一夜后,滴水未进的女人,奶水已越来越少。黑暗笼罩着这对无依无助的母子,正一点点吞噬着女人的心灵。

三天三夜后,孩子只能在女人怀里吮吸着干瘪的乳房,却再也吮不出一滴奶,虚弱得连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黑暗、窒息让女人心中的那盏灯一点点微弱下去,但灯还没有完全熄灭,它在耗着最后的一点儿能量。摸着孩子的小脸,女人挣扎着,不知哪来的力气,拼命在眼前的废墟中胡乱抓着,期望能在这废墟中找到一点点可喂孩子吃的食物。

女人的手指突然碰到了一根钉子,一根钉穿木楔的钉子,钉子划破了女人纤弱的手指,形成一滴血花。女人浑身猛一激灵,没有丝毫犹豫,就用钉子刺进了自己的食指,然后将手指塞进了孩子的嘴里。鲜红的血汩汩而出。女人在黑暗中看不见孩子的样子,但她能感觉到孩子的生命在一点点旺盛起来。

四天四夜后,村民们在清理这片废墟的时候才想起女人和孩子。待村民们挖开废墟,找到女人和孩子后,一幕场景令所有的人惊呆了:孩子竟然还活着,小嘴吮吸着女人的一根手指。女人已经安静地死去,脸像棉花一样苍白。就在村民们抱起孩子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女人每个手指尖都戳破了一个小洞,指尖的血已经结成黑色,女人的手指是那种令人目不忍视的样子,但脸上却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心满意足的微笑。

女人的胸口贴藏着一张军人照片。

站在废墟中的村民们,个个泪流满面。

俗话说,血浓于水。当母亲的鲜血化成滋养孩子的血奶后,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他是母亲的希望,更是母亲与父亲爱的延续。他会带着这份爱活下去,千百年来人类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通过被爱滋养着的生命传承不息。

爱谁都值得

他原本是一个弃婴,二十年前被一个女人抱回家。

这家就夫妻俩,四十岁上下,膝下无儿无女,住在这座城市的边上。日子过得也很贫穷,丈夫有病长年卧床,女人常常靠外出帮别人做事或者去城郊捡破烂养家糊口。然而,这家人对孩子并不薄,视同己出,虽然日子苦巴巴的,还是买了奶粉鸡蛋,一路把孩子拉扯大。

孩子长大后,小学没念几天,就不上了,跟着一帮孩子胡混。刚开始,他还回家,后来,一看到养父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养母头发蓬乱地忙这忙那,他就有点儿烦这个家了。有一次,在城里的公园,他跟几个孩子抢了民工的钱,结果被抓了起来。放出来后,他想,如果那个家有一点儿嫌弃他,他就彻底地离开。然而养母依旧亲热地待他,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之后,他的养父死了。他的养母也愈发地老了,像风中的蜡烛,头发花白而凌乱,也愈加地憔悴了。到了就业的年龄,他没有找到工作,一天到晚四处闲转。结果,因为一次合伙抢劫,他被判了五年。五年的日子是灰暗的,这期间,还是这位六十多岁的养母,千里迢迢,奔到他服刑的监狱,探视他。望着已经风烛残年的养母,他有些痛心,觉得有些对不起她。

出来后,他并没有回到养母所在的那座城市。他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另一座城市待了下来。几乎没有安稳几天,他便又和当地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勾搭到了一起。这一次,他们要做一宗大买卖,然而,蹊跷的是,那天他们一伙人几乎就要得手了,结果他负责引爆的炸药,竟然没缘由地哑了火。

就因为炸药没有爆炸,运钞车安然无恙,周围的人安然无恙,而他们却被警方抓获了。在警方的询问中,他交代,他之所以没有引爆炸药,是因为在即将点燃引线的一刹那,他发现旁边有一个蹬三轮车的白发蓬乱的老女人,像极了自己的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