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受青少年感动的人生忠告故事全集
10546500000006

第6章 洞察百态篇--用上帝的耳朵倾听(5)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月安妮还是能收到约翰的来信。每次苏珊娜帮她念的时候,她就会温柔地靠在苏珊娜的怀抱中,听她用温柔的冷漠的声音读那些情意绵绵的情书。然后,她在心里告诉自己,18岁的夏天,她的生命里开了一朵与爱情无关的蓝莲花。

母爱无边,母亲细心、坚强。女儿失明后,母亲没有痛哭,没有惊慌,也没有从此把有残疾的女儿保护起来。她给女儿一份希望,同时督促她必须坚强起来,尽快学会像健康人一样生活。这份爱就像一缕春风,让凋谢了的蓝莲花又一次绽放笑脸。

那年的萝卜席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那个冬天来得特迟,也来得特冷。

期末考试一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赶。回到家里,紧张的心一下子轻松下来。由于考得不是很理想,我闷闷地在家待了两天,娘说,到同学家走走吧,你们有话说,说说话心情就顺畅些。

娘说着话,就把我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从箱底翻了出来,我穿匕就找同学去了。那年,读高三的同学我们村也就四个,李家湾的海子是我最要好的。我一到海子家,海子就把其余两位同学邀了过来。海子爸是村长,家境是我们四个同学中最好的。海子娘好客,大鱼大肉的弄了一桌款待我们。吃饱喝足了,我们围着火塘海侃了一通。夜深人静,我睡在海子家暖和宽大的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脑海里尽是娘佝偻的身影和苍苍的白发。想着娘的辛苦和自己不尽如人意的期末成绩,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明天回家,帮娘打柴去,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二天一大早,我执意要回家,几个同学轮流劝说,最终还是没做通我的工作。海子说:“难得一起轻松,你要走,那大伙就一齐上你家去。”

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大伙就哄的一声往我家跑。来同学了,娘自然高兴,笑呵呵地忙进忙出。我知道我给娘出难题了,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什么招待同学呢?趁同学不在身旁的当儿,我悄悄问娘。娘脸上有些难色,只是一瞬间。娘说,你去陪同学烤火,娘有办法的。我知道,娘为了送我上学,想了不少办法,可今天,娘一会儿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寒冬的太阳一下山,村子就没有了那份温暖。聊了一下午,同学们似乎也累了。娘不让我插手做饭,陀螺似的忙了一下:午,掌灯时分,终于弄好了晚饭。娘在灶房喊:“池惠,带同学来吃饭。”我惴惴不安地带着同学来到了灶房。走近饭桌,海子大叫起来:“呵呵,池惠,看你妈烧的鱼肉好诱人,我最喜欢吃了。”我低头一看,桌子中央是一大盘韭菜煎鸡蛋,旁边是一盘盘的什么,我一时也判断不准:黄灿灿的丁子块,那是红烧肉?淋着辣椒酱的长条块,是红烧鱼?还有那雪白的凉拌丝,一盘腌菜、一大钵炖汤……我莫名地看着娘,娘用手理了理苍白的鬓发,笑了笑,对大伙说,“来,尝尝伯母的手艺。”我和同学纷纷伸出了筷子。一样菜到口中,我打了个激灵,又一样菜到口中,我又打了一个激灵,当我尝遍整个桌上的菜,才知道除了那盘煎蛋,其余的全是萝卜做的:红烧萝卜、清炖萝卜、萝卜条、萝卜片、萝卜丝、干萝卜,鲜萝卜、腌萝卜……

席间,没有一个同学说“萝卜”两个字。

昏黄的灯光下,我眼前一片模糊,唯有娘那和善的笑容在我眼前闪现……

为了帮儿子在同学面前拾回面子,母亲真是费尽心思呀。满桌的萝卜变幻出来的菜里,全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怜和呵护。品尝的是菜,在心中回味的却是那份浓浓亲情。

诚实是灯

那是一个艰难的日子,家里能够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可离下个月购粮的时间还有四五天。母亲用焦虑的神情对我说:“家里已揭不开锅了,我想到外面去借点粮,你去后山坡上采点野菜回来,凑合着过几天吧!”我听话地点点头,挎着小篮子离开了家。

当时正值夏季,天气闷热难耐,我在后山坡上转来转去,也没有采到多少可吃的野菜,只好从另一条小路往回赶。走着走着,迎面看到一片南瓜地,虽说南瓜藤已被太阳烤蔫了,但还能采到一些瓜叶。我看田园无人,慌忙采了一些瓜叶和两个拳头大的小南瓜,藏在篮子底下,上面用野菜盖住,匆匆地赶回家。

傍晚,母亲借粮回来了,我把洗好的瓜叶和小南瓜端到母亲面前,满以为会得到她的夸奖,没想到她脸色一沉:“叫你采野菜,你却去偷人家的瓜!”我一看母亲的神色,心里一阵发虚,脱口撒谎说:“这瓜不是偷的,是人家送的。”母亲自然不信,用目光直视着我。我似乎感到母亲的目光里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她能够看清我内心的一切秘密,于是我只好如实“招供”了。母亲见我终于承认了错误,就没再责怪,而是循循善诱地说:“拿人家的东西是一错,明天去向人家道个歉去。说谎又是一错,以后可不能说谎。从小染上说谎的习惯,长大就很难做个诚实的人。”母亲的话从此在我的心里亮起了诚实这盏心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也不管身处顺境还是偶遇逆境,我都精心擦试心灯,让它熠熠生辉,永不蒙尘。那年在部队训练结束时打靶,管发子弹的文书多给我一发子弹,并悄悄耳语:这次打靶成绩非同小可,关系到能否评上先进,多一发子弹就多一分优秀的把握。我想这不是作假吗?我当即把那发子弹退给了他c、结果打靶时果真跑了一发,与“优秀”失之交臂。心里虽有遗憾,但十分坦然,因为这个成绩是没有掺假的。

这样做,也得罪过一些人。那位多给我一发子弹的文书,在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不和我说话,怪我不给他“面子”。直到他退伍时,才托人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让诚实的灯光照亮自己心灵的人,永远是可敬的。”

啊,诚实--一盏不熄的心灯!

诚实是一盏灯,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爱惜它,擦拭它,让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伴我们一同走向成功。

最可口的咖啡自己调

女孩接连遭遇了几件不如意的事,便对父亲发牢骚,抱怨世事艰难,愤愤不平的语气里流露出对生活的深深失望。

父亲是一家著名咖啡屋的调配师,他望着女孩因抱怨而阴郁的脸,没有说什么,而是领着她来到自己工作的咖啡屋。

父亲点了三杯名字好听、颜色漂亮的咖啡,让女儿一一品尝,选出最合自己口味的一杯。

第一杯特别苦,女孩只轻轻地抿了一小口,便苦得直皱眉头;第二杯又特别地甜,甜得有些发腻,女孩也不想再喝了;第三杯则有一股奇怪的酸味儿,女孩伸伸舌头,也不想再品尝第二口了。

“都不好喝啊!”女孩咂咂嘴,冲着父亲摇头摆手。

“它们可都是这里的长盛不衰的品牌啊,有不少顾客是专门奔它们而来呢。”父亲平静地抚弄着杯子。

“奔它们而来?真的吗?可它们一点儿也不合我的口味啊。”女孩面带困惑。

“没错,它们之所以成为有名气的品牌咖啡,并非是因为它们合所有人的口味,而是因为它们合部分人的口味。”父亲依然平静道。

“这里最合我口味的咖啡是哪一种呢?”女孩有些急切地问。

“很简单,你可以自己调配,我先给你做个示范。”父亲拿过一个空杯子,将面前三个杯子里的咖啡按一定比例各倒进了一些,轻轻搅拌了一下,便调出一杯新咖啡。

女孩尝了一口,感觉味道还不错,但还有一点儿说不出的遗憾。

“现在,你自己动手,调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吧。”父亲鼓励已有些许笑容的女孩。

女孩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来一个空杯,将三种咖啡各选一些放一起,不断地用舌尖沾一点儿品尝。苦了,就再加一点儿甜的;甜了就再添一点儿苦的,中间再加一点儿酸的。这样,反反复复地尝试着寻找最佳的搭配比例。一个多小时后,女孩终于调出了一杯自己满意的咖啡。

这时,父亲意味深长地问女孩:“原来并不好喝的咖啡,你是怎么变出一杯自己最满意的咖啡呢?”

“哦,我明白了--最合自己口味的咖啡需要自己去调配,最满意的生活要靠自己去慧心经营。”慢慢地品着咖啡的女孩茅塞顿开。

“没错,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不如意,但你不能抱怨什么,因为抱怨除了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之外,并不能改变事情本身,而你懂得了怎样去应对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并尝试着用行动去改变,结果就会发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原来是可以变得很美好的。就像你不喜欢前面那三杯别人喜欢的咖啡,完全可以去调一杯自己喜欢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进一步启发道。

是啊,生活是一门艺术,只有懂得用心调配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同样的一首歌,可能引起你一连串的伤感,也可能带给你一缕温馨,可能濡润你柔柔的心扉,也可能开启你美妙的情感……重要的是,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角度去感受和品味它。正是因为有慧心的调试,生活才显得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情趣盎然……

若要品得人生最美的佳酿,必须学会自己去认真而智慧地调配。

跨越极限

20世纪50年代,在朝鲜战场上一次惨烈的阻击战中,20多岁的他永远地失去了双手,下肢自小腿以下也都被截去,特残的他变成了一个“肉骨碌”,住进了荣军院。

看到自己成了处处需要照顾的“废人”,他心情极为沮丧。绝望的他几次企图自杀都没成功--那时,他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了。

后来,在别人的讲述中、在影视作品中,他认识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海伦·凯勒、吴运铎……。这些人在残酷的命运而前那永不折弯的坚韧品性,深深地震撼了一度迷茫的他:原来,生命的硬度远在钢铁之上啊。

于是,他开始近乎自虐般的学习生活自理。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跌跌撞撞中,他终于学会了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本领,并毅然地告别了他完全有理由享受安逸的荣军院,回到了当时还很贫穷的沂蒙山老家。

不满足于能够做到生活自理的他,又拖着残躯,无数次的山上沟下的摔打,带领着乡亲们开山修路、架桥引水、种树建果园……直到贫困的山村真正地富裕起来。他这个无手的村支书一当就是三十多年,当得乡亲们无比敬佩。

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不甘寂寞的他,为给后代留一份精神遗产,又开始艰难地写书。他用嘴咬着笔写字,用残臂夹着笔写字,用嘴、脸和残臂配合笨拙地翻字典。写上几十个字,就累得他浑身是汗。

从未上过学的他,仅仅在荣军院的习字班里学会了几百个字,虽说他后来一直在坚持读书看报,但文学素养几近于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以那样的文化功底、他那样的身体条件,还能够写作,许多知情者劝他别自讨苦吃了,可他写作的信心毫不动摇,他硬是花了三年多时间,七易其稿,写出了令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都惊叹的撼人心魄的三十多万字的小说--《极限人生》。

他就是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特残军人朱彦夫。

没有双手、双腿残疾、视力仅有0.25的朱彦夫,硬是凭着顽强自立、自强的渴望,凭着挑战命运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打碎了生活中的一个个的“不可能”,以无手之臂书写了传奇人生,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生命篇章。就像他那部小说的名字一样,他打破了人生的许多极限,创造了生命耀眼的辉煌。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无限巨大的潜能,都需要好好地挖掘。那些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是善于挖掘潜能的人,都是勇于打碎所谓“极限”的人,都是懂得将自己引向巅峰的人。其实,平凡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像朱彦夫那样,只要信念在握,热情永不泯灭,努力向上,极限是可以被超越的。

雕刻美丽

毫无疑问,他父母的大半生过得实在是太平庸了,尤其是身无一技之长的父亲下岗后,索性连什么活儿也不想干了,只靠着那有限的一点儿失业救助金打发日子。不仅如此,父母对他的未来也从没抱有多大的希望,似乎他的一生也注定要像父辈一样没多大出息了。甚至在他高考落榜时,父亲竟能无动于衷地照旧喝着劣质的烧酒,那一脸的淡漠让他感到苦涩难言的陌生。

他心存不甘地去了很多城市闯荡,遭遇了许多的冷落,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依然是一个前景黯淡的打工仔。很多个夜晚,站在灯火阑珊的街头,他的心隐隐地发痛--难道自己真的要像父亲那样碌碌无为地过一生吗?

揣着梦想,他又去拼、去闯、去奋斗了,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和挫折,沉重地打击了他的激情和信心,似乎一切真的应验了父亲所说的--一切命中都已注定了,再怎么努力,他也不会有没多大出息了。

后来他想去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学一门技术,但又被高昂的学费挡在了门外。失望在一点点地啃噬着他的心灵,沮丧像阴云…样笼罩在他的头顶。低垂着头走过那栋教学楼时,他忍不住朝一间教室里面瞥了一眼,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一手托着半个红心萝卜,一手旋动一把普通的小刀,转瞬间便变出一朵美丽的红花。他正看得出神,老教师的一句话仿佛石破天惊般地击中了他的心扉--“同学们,请仔细看好了,只需要这样一把普通的小刀,即使是最普通的萝卜、土豆,只要用心去雕琢,也会雕出美丽和神奇。”

是啊,道理就这么简单。有些成功并非想象的那样艰难,慧心的人只需一把普通的小刀,就可以雕出令人惊讶不已的神奇。受了激励的他欣喜地买来两本关于烹饪雕刻的书,买了一把小刀和一大堆萝卜,关进租住的小屋里没白没黑地练起了雕刻,手被划出几个口子,就简单包扎一下继续练。看着床头那一件件有点儿模样的作品,他得了宝贝似的笑了。

后来,那位曾让他茅塞顿开的雕刻老师感动于他的好学,去找校长说情,破例允许他去旁听雕刻课。他自然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勤学苦练,雕刻技艺进步显著。老师又介绍他拜访了多位烹饪雕刻大师,使他得到了很多指点和帮助。

三年后,在全国烹饪大赛中,他一举夺得了雕刻项目的金牌,并被广州市的一家大酒店聘为首席雕刻师,月薪一万元。他的名字叫邓海岳,来自黑龙江省的一个边陲小镇--密山。

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邓海岳向观众自豪地展示着自己布满伤疤的手,他手上举着一把普通无奇的小刀,满怀真诚地微笑道:“我也曾一度感到非常自卑,没有奢望过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功。但谁都可以拥有一份独特的优秀,就像我这样,谁都可以握住这样一把神奇小刀,只要有梦想、激情与执著,谁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雕刻得绚丽如花。”

邓海岳说得没错。许多时候,成功并不需要拥有一定的背景和充足的资本,只需燃烧起心头的梦想,只需握住手中追求不止的刻刀,自信而执著地雕琢下去,就可能雕出一片美丽,雕出一片神奇,雕出精彩无比的人生……

永远都不要说上帝太吝啬了,别忘了上帝馈赠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免费的无价之宝,比方梦想,比方信念,比方认真,比方勤奋,比方执著……拥有这些宝贝,谁不是富翁呢?谁还要抱怨呢?若是上帝只给你一支笔,就请你画出心中的美丽图画;若只给你一把刀,就请你雕刻出希望的美丽人生。

战胜对手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