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噬血恶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0547600000007

第7章 希特勒(6)

获救的墨索里尼从心底感激希特勒营救了自己。作为报答,他勉强拼凑了一个新党——法西斯共和党,并宣布成立了所谓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从表面上看,墨索里尼似乎复辟成功,但他深知自己已成为德国人的傀儡,再也无心去执掌这个“新政府”的权柄了。所以,当他的情妇克拉拉·贝塔西重新投入他的怀抱后,墨索里尼就不再发挥任何“政治领袖”的作用,而成为一具名副其实的政治僵尸了。

1943年末,军事形势对德国来说仍不见起色,希特勒不得不向将军们发出警告说:“战局对我们已十分严峻,不仅东方的危险存在着,而且更大的危险正在西方显露出来:英国人在西欧登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或许就在1944年初,最迟在春季,我们将面临一场针对英国的决定性登陆战。”

面对日益增强的战争压力,希特勒开始越来越大量地服药,以振奋逐渐衰退的精力。他的左臂和左腿开始震颤,为了控制这种震颤,他总要将左腿靠着什么东西,并用右手抓住左手,他开始像跛足一样拖着左腿走路,这是医学上称为‘帕金森氏病”的典型症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德国最偏僻的地区度过的。这就使他和他统治的国家的社会生活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希特勒的生活变得单调无比,整天的时间几乎被各种会议占满了。幸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博尔曼送给他一条狗,就是名叫布朗迪的阿尔萨斯种母狗。不然,他会连带着他的爱犬散步的唯一娱乐都失去了,因为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听过他所“酷爱”的音乐了。

元首每况愈下的状态预示着第三帝国“新秩序”走向崩溃的命运。

正当希特勒在苏联战场失利的时候,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机袭击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希特勒曾对日本外相松冈许下口头诺言。如果日本对美宣战他将参加共同对美而战。希特勒过高估计了日本军事力量,他认为日本在太平洋上收拾了美国之后,便会掉头攻击苏联,基于此,希特勒作出孤注一掷的决定,命令海军,无论在何时何地与美国船只相遇,即可进行猛烈攻击。希特勒不自量力地对美宣战,使德国面临又一个黑暗的日子,不少将领对希特勒所向往的“千秋帝国”越来越怀疑了。

希特勒为了建立“新秩序”,就是由日耳曼人主宰欧洲,其他民族都是德意志民族的奴隶,他对其他国家的资源横加掠夺,肆意灭绝,杀戮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各国的进步人士。千年易过,希特勒罪孽难除。

11.遇刺

记载着四面八方坏消息的公文雪片似地飞到“狼穴”,希特勒对德国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已不抱任何希望了。在1944年到来之际,他着实认真地思索起战败的前景。

1月30日是希特勒上台11周年的日子,为了给被失败主义情绪笼罩的德国人打气,在盟军空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声中,他照例发表了广播讲话,故弄玄虚地大谈苏俄的威胁,“谁将在这场斗争结束的时候在欧洲占主导地位,是以最强大的国家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家庭,还是布尔什维克人……这场战争只能有一个胜利者,不是德国,就是苏联。德国的胜利意味着欧洲的保全,苏俄的胜利意味着欧洲的毁灭。”他重弹这种陈词滥调的目的是想分裂盟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按照戈培尔的解释,德国宁愿同伦敦而不愿同莫斯科来讨论结束战争的问题。然而,这些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不论是罗斯福、丘吉尔还是斯大林,都只接受以德国“无条件投降”作为结束战争的方案。因为美、英、苏是作为事实上的“同盟国”,来对“轴心国”采取一致行动的。1943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伊朗的德黑兰召开的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第一次聚会,他们共同磋商对德配合作战的计划,作出了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德黑兰会议以后,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执行西欧登陆计划——“霸王计划”的盟军最高司令。

然而,由于作战规模的扩大和气候因素,盟军的登陆时间从5月推迟到6月,并且避开了希特勒重点设防的英吉利海峡的最狭窄部位,而把法国的诺曼底选为登陆地点。

1944年6月6日凌晨,海面上狂风呼啸,白浪滔滔,一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舰队自英国南海岸驶向了诺曼底。整个舰队拥有5,000艘船只,这次极其冒险的军事行动的成功将决定纳粹德国彻底失败的命运。这一天距离最后一名英国士兵撤离敦刻尔克海滩渡海回国,差不多正好隔了4年。

5个盟军师出其不意的登陆战一举成功,3个空运师也同时空降着陆。“大西洋壁垒”在几小时之内被突破,登陆人数达13万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战。盟军投入的总兵力约288万人。

盟军在法国登陆和苏军在东线的强大攻势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军士气一落千丈,一部分陆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幻想破灭了,一批被称作“德国反对派”的军官和官员们也加紧活动,想通过杀掉希特勒来结束战争,以减少德国所遭受的损失。他们当中有一个名叫施陶芬贝格的上校,37岁,以前在北非作战时受了重伤,失去了一只眼睛,右臂和左手的三个指头。

7月20日上午,施陶芬贝格按照预定计划,以德国后备军司令部参谋长的身份来到“狼穴”,等候希特勒的召见。

军事会议提前了,施陶芬贝格在去希特勒的平房作战室之前,暗中调好了炸弹的定时器,并把一个盛着液体酸的玻璃瓶打碎,让酸液开始腐蚀炸弹撞针的导线,他事先做过试验,知道这时离爆炸还剩10分钟的时间。

施陶芬贝格和几个高级将领一同走进希特勒10米长、5米宽的作战室,希特勒就站在中间那张放满军事地图的橡木长桌旁。施陶芬贝格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走近希特勒,敏捷地把装着炸弹的提包放在桌子底下,然后,他借口必须去打个电话,离开了作战室,到另一个地方去观察情况。他不停地焦急地看着表,“怎么,1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炸响,莫非……”

就在这时候,只听轰的一声,平房作战室的屋顶飞上天,又落下来,一面墙壁倒塌了,房子顿时烧起熊熊大火。

施陶芬贝格立即驾驶汽车离开了元首大本营,然后搭乘飞机飞往柏林。一下飞机,他就被焦急地等待在那里的军官们围住了。施陶芬贝格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元首已被炸死,我们可以开始第二步行动了。”

希特勒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只受了轻微的外伤他们的第二步行动还未展开,帝国广播电台就突然中断了正常广播,传出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坏消息:“今天,有人用炸弹阴谋暗杀元首,元首除受轻度烧伤和撞伤外,安然无恙!”这条反复插播的“新闻”把军官们都惊呆了。

原来,当施陶芬贝格离开平房作战室的时候,一个副官的脚碰到了那个装炸弹的皮包,他嫌碍事,就把包挪了地方,而在炸弹爆炸前的一瞬间,希特勒又碰巧为了看清地图边上的一处战况,离开了他的位置。所以爆炸只使希特勒的头发被烤焦,右腿被烫伤,耳膜被震破。等他一醒悟过来,就立即通过电话向忠实于他的军官发出了指令,要他们毫不留情地镇压那些叛乱者。

入夜,帝国首都柏林响起一阵阵稀疏的枪声,一些密谋刺杀希特勒的将领被当场打死,施陶芬贝格被逮捕。午夜后,他被押往国防部的院子里执行枪决。当士兵端起枪向他瞄准的时候,他高喊一声:“我们神圣的德国万岁!”随着一阵枪声,施陶芬贝格倒在了血泊中。

凌晨1点钟,阿道夫·希特勒的声音又在德国的广播中出现了,只不过这次的声音是那样颤抖,不仔细听,都不知道是元首在演说,“今天,一小撮野心勃勃,丧尽天良,罪恶而愚蠢的军官阴谋除掉我。可天意让我战胜了暗杀,我可以继续从事我的事业了!”停顿了一下,他又大声嚷道:“我的德国公民们,今天我向你们讲话的目的,是让你们听听我的声音,让你们知道我的确安然无恙……我绝不会宽恕那些罪人,我们要按照国家社会党人的惯用方法来进行清算!”

就在希特勒发表广播讲话前10个小时,元首大本营里还冒着燃烧后的余烟,这位大独裁者强忍着伤痛,和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进行了预定的会见,这是两位战争狂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会晤。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到已经成为瓦砾场的会议室兜了一圈。已经失去昔日尊荣和权势的墨索里尼像只丧家犬,看着几小时前希特勒侥幸逃生的作战室废墟,脸都吓白了,一个劲地叨咕:“太不可思议了,太不可思议了。”

希特勒强打着精神说:“我确信刚才发生的事情是个转折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我的共同事业不论遭到多少挫折,胜利将很快取得。”显然,这不过是希特勒在自我解嘲罢了。

第二天,一场空前的血腥报复开始了,一批又一批军官被处决,秘密警察和党卫队先后杀死了近5,000人,受牵连被投入集中营的人成千上万。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利用这次大清洗的机会,还监禁和杀害了许多和事件无直接关系,只不过对现政权缺乏热情的人。这次,就连曾经在北非为希特勒立过赫赫战功的隆美尔元帅也未能幸免。据说在密谋分子那里查出一份名单,上面有内定隆美尔为“帝国总统”的内容。

这时候,隆美尔在前线负了重伤,住在一所野战医院里,他从前的参谋长刚刚去看望过他,就被逮捕了。隆美尔离开医院回家以后,发现自己的住宅已受到监视。但希特勒却没有马上杀死他,因为如果把隆美尔这位德国最得人心的将领送上法庭的话,希特勒的老脸就没地方放了。于是,他想出了另外一招:逼隆美尔自杀。

这一招果然奏效,隆美尔不明不白地死了。一道冠冕堂皇的命令发向全国:“隆美尔元帅因受伤引起脑栓塞不治身死,享年53岁,让我们的军队和公民为我国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的牺牲表示哀悼!”

希特勒下令举行国葬,还给隆美尔夫人发了唁电。国葬仪式上,在裹着字旗的隆美尔的尸体前面,一个精心安排的不合谐的声音回荡着:“他的心是属于元首的。”

希特勒挨炸以后,完全失去了对德国军官团的信任,他只能从纳粹头目的圈子里去寻找忠实于他的人,并加强他们的权力。于是,血洗“同胞”的刽子手希姆莱被任命为后备军司令,戈培尔成为负责总体战争的特命全权代表,这是他从来没拥有过的最广泛的权力。接着,戈培尔宣布实行总动员。希特勒下令从16岁到60岁的能拿起武器的男子组成“德意志民族冲锋队”。他明知败局已定,却仍一意孤行,残酷地把德国的儿童和老人都推上前线,为他充当炮灰。

12.垂死挣扎

1944年6月6日人们盼望已久的向西欧进军的开辟第二战场之战终于揭幕了,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希特勒大肆吹嘘的“大西洋壁垒”已被彻底突破,从而为摧毁西线德军奠定了基础。然而希特勒拒绝撤退的建议。他曾在大本营对一些将军们训话,试图给他们灌输“铁的意志”并鼓舞士气。但大势已去,德军逃兵数目与日俱增。

1944年8月,希特勒还没从挨炸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就传来波兰“家乡军”在华沙起义消息。在盟军强劲的“夏季攻势”下,罗马尼亚亲德国的安东尼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向苏军投降。9月8日,保加利亚向德国宣战。两天以后,芬兰同苏联签订停战协定。9月20日,贝尔格莱德解放,德军退出巴尔干半岛。10月,苏军攻入德国东部,“东线”已土崩瓦解。

“西线”的情况更糟。8月下旬,盟军包围了巴黎,法国国内抵抗力量和巴黎人民配合盟军,发动了武装起义。经过4天的战斗,巴黎于8月25日全部解放。第二天,率领“自由法国”部队的戴高乐将军进入巴黎,受到家乡父老的热烈欢迎。

巴黎解放两周以后,盟军已推进到德国西部边境。被晋升为元帅的蒙哥马利横扫比利时和荷兰的德军。“秋季战斗”结束,盟军先头部队已抵莱茵河畔,转入进行突破齐格菲防线的作战准备。

在这一时刻,德军西线总指挥,一度被希特勒解职的伦德施泰特元帅认为,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可希特勒仍想孤注一掷,拼命地给将军们打气。

有人问他,“敌军一旦突破莱茵河,占领了鲁尔工业区,德国还有什么抵抗的本钱?”

希特勒狠狠地瞪了这人一眼,厉声回答:“盟军越来越暴露出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十分紧张,这表明他们决裂的日子就要到来了。历史上所有的联盟迟早要垮,我们唯一的办法是等待时机。

正当盟军神速进击,德军节节败退之时,由于运输供应困难,英美的进攻突然在9月份沉寂下来。这给了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组织反攻的机会,他决定孤注一掷,倾尽全部兵力向盟军发动一次强大攻势,妄图挽回败局。

面对“西线”出现的暂时沉寂,希特勒认定解决西线危机的最后时机已到。他盘算了一下,德军目前还有几百万军队,如果继续两线作战,很快就会垮下来,但只要把兵力集中于西线使用,还有可能出奇制胜,赢得与美、英谈判媾和的机会,然后再集中兵力到东线去对付苏军。

希特勒把这个显然是困兽犹斗的想法跟他的亲信约德尔谈了。约德尔将军问道:“您在西线取胜的根据是什么呢?”

“西线地形复杂,距离比较短,不需要那么多燃料,能够比较有把握地攻占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对东线开阔的平原展开攻击,规模就太大了。”希特勒回答。

“就这些理由吗?”

“不,您难道没有这种感觉,美国人和英国人不是像俄国人那么顽强的对手,英国人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而美国人一旦形势不利就会丧失信心。”

“那么,您认为西线的胜利将使我们最终打赢这场战争吗?”

“我的意图是夺回战场的主动权,这样就可以利用获得的时间研制新式武器……”

“您指的是V1、V2飞弹?”

“是的,可能还有其他,只要能拖下去,盟国各个成员之间就会出现分裂,我们就可以打赢。”

其实,V1飞弹等武器不过是一种“远程大炮”,可以从欧洲大陆的发射场直接打到伦敦,然而它的精确性太差,绝大部分“飞弹”都未命中目标。希特勒指望它“对大不列颠起决定性作用,迫使美国人愿意议和”的梦想很快的就破灭了。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军从东线抽出的兵力被悄悄地调往西线,共集中了约25万人的兵力,包括7个坦克师,临时拼凑的几个孩子兵和胡子兵组成的人民步兵师也被派到莱茵河去。

1944年12月初,正当希特勒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在西线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他的计划受到德军参谋部高级将领的反对。

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大胆地争辩:“元首,您这样做等于是放弃了东线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