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10547900000014

第14章 游历自由(5)

渐渐的,我成了设计院里最忙的人,大事小事,不用谁指派,都会自然而然地落到我的头上。而各地市院长只要有什么重要的事务,也总是会叫上我。

前年年底院里决定提拔一名院长助理,民主推荐时,工作才一年多的我被大家一致提名。在大家心中,我早已经是院长助理了。

后来因为恋爱的原因,我去了另外一座城市,应聘到了一家民营公司。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虽然大家都坐在一个大开间的隔断式办公室里,但同事之间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大家都把自己的内心包藏得死死的,生怕被对手掌握了底细,让别人在竞争中占了上风。

对于我这种外向型的人说,新的环境实在太让人压抑了。可是我初来乍到,还没在这座新的城市里站稳脚跟,眼前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暂时还没有办法改变我的工作,那我何不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一下环境?我想到原先在设计院工作时敞开门的情景。现在这个大家内心封闭的环境里,如果我能率先对大家敞开心扉,是不是也能博得大家的信赖呢?

于是,我利用午休的时候,主动找大家聊天。双休日的时候,我还邀请和我一个部门的同事去泡茶吧、打保龄球。

其实人都是需要沟通的,我真诚地和同事们交往,把我的喜怒哀乐拿出来与他们分享,果然也得到了他们的回应。几位原本极有可能成为关系紧张的竞争对手的同事,如今都成了关系和谐的同事加朋友。当然,我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是存在的,但这种竞争是光明磊落的,堂堂正正的,带给我们的是动力而不是内耗。

更叫人欣慰的是,同事们见我以诚待人,都乐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我。我能感受得到,在大家心目中,我是可以依赖的人。

今年春节过后,我被提拔为设计部副经理,这一次,又是大家民主推荐的结果。面对我的晋升,有的人跟我开玩笑说,林友光,你进公司还不到一年,怎么提得这么快啊,你的机遇可真不赖啊。

是的,只要随时敞开你的门,机遇就会悄悄地溜进来。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或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请记住这个原则:真诚地关心别人!

诚信效应

水果市场中有120多个摊位,城里人最怕到这个水果市场购买果品,这里有太多的欺骗。看上去好好的一箱苹果,很可能箱底塞满了烂苹果。

有一个摊主,姓陈。他在自己售出的所有箱子和方便袋上都用圆珠笔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市场投诉电话,告诉顾客可以随时监督。

他的生意最好,几乎所有的老客户一进市场就冲着他的摊位而去。到最后,他成为市场中的总代理,相邻的几个摊位都为他供货,然后波及整个市场。

电视台在播放这则新闻的时候说,这位陈姓摊主挽救了整个市场。这几年市场中果品销售量连年提高,其中的原因是经营者都从他的经历中知道了只有诚信才会有出路。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上海。上海市杨浦区的思源中学实行的是无人监考制。学生考试时,老师从来不到教室来。据说起因是一位老师的工作太忙,那一学期天天为备课、批改作业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监督学生们的考试。万般无奈之下,她索性对学生们说:“老师不来监考了,我信任你们。”

这位姓穆的老师其实心里也没底,她偷偷地观察了几次,没有发现学生们有交头接耳相互抄袭的情况。

学校由此开始大胆进行了考试创新,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无人监督的考试。学生们说:“如果进了无人监考的考场,自己再作弊的话,就会有一种犯罪感。”

诚信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心灵上的阴暗面,它会让人无处藏身。

这两个故事,我们姑且称它们为“诚信效应”。它像一种化学反应,可以产生许多诚信的副产品。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让成功变成系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各大公司都为生存发展而忧心忡忡。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同样陷人困境,为了寻找突破口,公司上上下下费了不少周折,但仍未见起色。这时,有人提议:是否可以以英国间谍007为原型,拍摄一部故事片在全球发行。提议一经提出,公司老板立即拍板并着手实施。

剧本写好后,导演开始寻找演员,硬派小生肖恩·康纳利有幸成为007的扮演者。半年后,影片杀青。1962年,007影片《诺博士》在全球同步公映,气势磅礴的画面、悬念迭起的情节、激烈火爆的打斗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影迷。当年该片即创造了近六千万美元的票房,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奇迹。

两年后,公司又有人建议:为什么不能再拍一部007呢?当时公司内部有不少人都反对,理由是:同样的影片再拍一部未必讨好,也未必能收回成本。公司老板却坚决支持这一建议。于是第二部007《来自俄罗斯的爱情》重磅推出,又一次创造了辉煌。除了画面激烈、格斗精彩、充满悬念之外,影片又添加了新的“佐料”--邦女郎。当年,该影片为公司换回了近八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直到这时,哥伦比亚公司才意识到:“007”是个卖点,是吸引全球影迷的焦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将007系列化呢?演员可以更换、剧本可以重编、情节可以推新。于是,英俊硬朗的邦德、美女香车的画面、悬念火爆的情节、充满智慧的想象成了007影片的标志。

从1962年的《诺博士》到2006年的《007大战皇家赌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拍摄了二十余部007系列影片,几乎每两年一部;从肖恩·康纳利到罗杰·摩尔,从布鲁斯南到现在的丹尼尔·克雷格,一个又一个邦德形象深入人心;从一个邦女郎到同部影片中若干个邦女郎,无不吸引影迷眼球;从第一部收人六千万美元到最新一部的五亿美元,共创下了四十多亿美元的票房。可以说,007影片开创了电影史上的神话,即便是《哈利·波特》与之相比也略逊一筹。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偶然间发现的“机会”和“闪亮点”无限制地持续下去。试想,如果他们拍完两部“007”后就放弃,就绝没有今天的奇迹。

有位专写人物传记的著名作家经过长期调研发现: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过成功,也都抓住过一两次机会;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闪光点”,只是大多数人将“闪光点”在不经意间给忽略了,无法让它持续性地“闪亮”下去。而成功者恰恰相反:总能将优势顺延下去,无限放大自身的优点,由一个机会走向“同类”的更大机会,从而创造奇迹和辉煌,形成所谓的“系列”。

也许,许许多多的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过瞬间的成功机会。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学会去打造人生的“007”,让成功变成系列。

善于在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实在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

母腹中的微笑

我承认,从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子宫日记》如此震动我的身体和灵魂。

犹太人和基督徒都认为生命从母腹中开始,这在《圣经》中有过最直接和生动的描述。世上不可能有更美的文字超过这样的诗句: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

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

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

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

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

诗歌固然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全世界每年有大约6000万人次堕胎,还有无数新生儿在各种漠视生命的体制与文化下被杀害或遗弃。这一幕,与2000年前的希腊和罗马时代有惊人的相似。那时,面对胎儿和新生婴儿时,良知与伦理就如石头一样刚硬。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弃婴,像俄狄浦斯王和挑起特洛伊战争的帕里斯王子等等。你甚至可以说希腊文化就是一种弃婴文化,在他们的文学中,你几乎看不见对杀婴、弃婴、婴儿献祭和堕胎有丝毫的愧疚感。

在对待人类新生命的态度上看,古罗马仍然与最野蛮的土著无异。基督徒用了300年的时间才彻底改变了这一令人齿冷的“杀子文化”。公元374年,罗马皇帝在一位大主教的影响下,在欧洲史上第一次立法,废除了堕胎、杀婴和弃婴。

可惜话题离中国人这么近,争论却离我们那样远。

人类花了4000年的时间,才第一次清楚看见母腹中的世界。《子宫日记》记录了一位母亲从受孕到生产的全过程,在母亲体内安置最先进的3D超声波和4D动态三维摄像机,将一个生命的形成首次以逼真的画面暴露在阳光下。

以前人们用冷漠的科学数据来评价胎儿的生命性质,如胎儿在第12周以后才观测到脑电波,24周以后才可能独自存活,等等。但这是一部令人惊喜、也令人哭泣的纪录片。以往没有人知道,胎儿原来会在母腹中微笑,打哈欠,用手玩弄鼻子,甚至做梦。从第8周开始,他已具有人的形象和样式。第9周从静止状态中开始动作,小家伙把母亲的子宫壁当跳床,做踢腿的练习。16周后,动作开始由大脑控制,他第一次睁开眼睛,看那个幽暗的世界。他有了主体意识。他兴致勃勃地吞羊水,尽管他并不需要。他玩耍母亲的脐带,把它绕在自己身上……

2007年1月18日,英国媒体也曾公布一组令人震惊的4D技术的子宫内图片,你能清楚地看到一对双胞胎姐妹,一个斜靠在另一个身上,还亲了一下对方的脸。

一位朋友想堕胎,在做手术前看过这样的画面:孕晚期的胎儿在引产手术中,不断地在子宫内躲避着。你看见的不是仪器上的曲线,而是他惊惶的表情。

你若看见,不可能不想哭。

堕胎--我们很少讨论它,似乎让无数人胎死腹中,天经地义。

子女是两颗相爱的心自愿结合的结晶。你为什么懒?

众所周知,懒惰是不受人们喜爱的品质。有趣的是,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不爱出门,不好活动,“懒懒散散”的生活方式也许早在你的娘肚子里时就已经形成了,孕妇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会导致胎儿的生长受到限制,而在此期间形成的虚弱综合征将影响其终生。即使胎儿出生后的饮食质量提高了,也无法改变他的懒散的倾向,这样的“小懒虫”即使吃素,食物中没有动物脂肪,也无法避免多余的重量。

负责这项研究的马克·维克尔斯教授相信,正是母亲的孕期饮食决定了孩子今后的生活方式:是积极好动,还是消极懒散。母亲不应该训斥孩子是“懒汉”或“二流子”,而应该自责:我当时为什么应该吃的却不吃呢?因此造成我的孩子出生后的营养不良。

一个人什么也不想干,只是勉勉强强度日,其原因是一种病态--准确地说是体内缺少一种褪黑激素。英国科学家特奥多尔·索乌泰奥斯认为,即使是年轻人,如果体内的褪黑激素不足,其表现也会跟年老体衰的人一样,在日常生活里表现为:无缘无故的经常疲劳、无精打采和意志消沉。

最近,这种神奇的激素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注意。褪黑激素被制成了药剂,成功地用于治疗患上生物节奏不规律、各种形式的失眠和抑郁症的病人。科学家已经证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对生活失去兴趣的病症,是因褪黑激素的分泌遭到了破坏。

萎靡不振、工作能力低下的病症也会传染。法国圣艾蒂安大学的科学家证实,长期疲劳综合征的患病原因之一是人体传染上了能破坏肌肉组织的肠病毒,它不仅可以侵蚀普通的肌肉,还会侵蚀人体心肌层,使心脏严重受损。

现在,让科学家感到惊奇的是,既然疲劳综合征由病毒引起,那么,病毒就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一名疲劳综合征患者很可能就是传染病源,将会扩散自己的疾病。

懒惰也有可能既不是来自遗传,也不是由于疾病。在人体各功能均属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懒惰。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懒懒散散和无所作为不但是绝对正常的,而且还有益于人的健康。如果提高消耗能量的活动就会加速身体的老化,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懒惰型的人由于不是那么辛苦,反而是可以长寿的。俄罗斯的医学科学博士瓦西里·伊凡诺夫指出,那些像“永动机”拼命工作的人们,违背了生物钟的基本规律。人体每隔两小时就需要休息一次。一昼夜需要休息10一12次。在休息的时候就应该推迟做一些事,“偷懒”一会儿。否则,人体会因为超负荷的工作造成精神的压力和更大的疲劳。总之,人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消耗能量的多少。

心理学家对“懒惰”有自己的解释。他们的观点是:“懒惰”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做事的动机,治疗起来是很简单的:当懒汉又想偷懒时,不要只是自责“我又偷懒了”,而要反问自己:“我为什么做这件事呢?”很可能他的懒惰是无意识的反抗。孩子不好好学音乐,因为他更喜欢足球;女性懒得把家里搞整齐,因为她在这个家里感觉不到自己是女主人;男人不愿意钉钉子,因为没有衣架过得也很好。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好好去干自己不喜欢干的活。

悠闲的生活与懒惰是两回事。

生命或脸

据人类学家推算,自原始人至今,地球上已经有850亿人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每一个人闭住眼,在记忆里清点逝去的亲友、熟人,都能有一张张生动具体的脸翩翩浮来:瘦弱的、肥胖的,高颧骨的、低额头的,谦逊的、倔傲的,总是微笑的、涕泪横流的。这许许多多个面孔是押在命运下的一纸既不藏匿又不夸大的契约,它的标示作用和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是谁都不能更改的。

没有人直接见过自己的脸,因此脸不是长给自己看的。脸是人身体上最敏感的部分。脸是裸露的内心。一个不自信的人脸上的表情也不自然。“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自信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对自己的脸有信心的人。他观察着别人的尊严与风姿,别人也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对尊严与风姿的维护。我们这样说,并不等于脸总会被“仪式化”。表情需要动力,这动力会耗损精神。真实的面孔是非杜撰的面孔和未经准备的面孔。一个人从公众场合回到私密的住所,他卸下了衣服的包装,同时也卸下了面孔的包装。

脸是一道精神屏蔽,有时,内心与脸的不统一并不意味着思想的中断:其一,“不统一”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其二,“不统一”说明着这个人的脸比不上他的内心,或者说“脸”捆扎束缚和篡改着他的内心,“脸”歪曲了他内心智性活动的准则,他的心智远远地走在他的脸的前面;其三,从隐喻的反讽的解构的角度观察,脸具有象征性。“不统一”者的内心常常是焦虑的和躁动的,他们的内心要经常从脸的表情中突围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