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10547900000016

第16章 游历自由(7)

一首歌曲背负着杀人音乐的头衔已有50年之久,听过此曲的人中已有100多人自杀身亡,更有一些离奇的故事渲染气氛,好事者在网页上配以恐怖迷离的画面作为烘托。近来甚至传出,湖北某大学一男生在网上听完此曲后当场晕倒,醒后始终无法排遣自杀的念头。这首歌曲就是传说中的《黑色星期五》。

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疑惑的是,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歌曲,难道它真有神奇的魔力使听完歌的人失去自我意识,迷迷糊糊地走上自杀之路?

很多人都尝试着从各个领域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杀人音乐《黑色星期五》。

在说到音乐本身之前,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他说,如果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就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虽然占了冰山的大部分,但平时却不被觉察。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不自觉地把自己都不愿面对或接受的想法、愿望、情感等东西下放到潜意识里去,并且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筑起一道防线,这样就不必忍受这些想法、愿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也不会因为这些想法有违道德而承受良心的谴责。

同时,弗洛伊德还提出,人类有一种本能称作“死本能”,即人具有死的本能,死亡对人同样充满诱惑,只是多数时候压抑在潜意识里,不易被觉察。但是固守住潜意识的防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被压抑的东西在一些情况下会冒出来,甚至主导人的行为。

由此推断,《黑色星期五》极有可能就是诱导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死本能”,从而导致一些听过它的人产生了自杀念头。

那么,一首简单的音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功能,将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死本能”引诱出来呢?

最先要提的自然就是暗示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暗示性指的是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之产生顺应性改变的程度。一个音乐故事对人的影响有赖于暗示性的大小,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就很容易自杀,而不易被暗示的人听完依旧没事。

为了验证暗示对人的影响,有人将学生分成了两组进行抽样测试:一组在听音乐前不做任何介绍,而另一组在听音乐前让他们知道有关《黑色星期五》的传闻。结果发现了解传闻的人中27%有紧张反应,而不知道传闻的人则没有一个在听完音乐后有不适反应。可见,暗示对人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每个人在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后都会对自己听完音乐的结果有个预期,这个预期是后来心理生理反应的基础。而越传越离奇的故事本身就增加了音乐的神秘性,从而诱发了具有高度暗示性的个体“死本能”的暴发。

另外,在分析它诱发“死本能”的原因中,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暗伤蠢动”。所谓“暗伤”,指的是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害,它可能不再疼痛了,但并不等于已经治愈,也不等于它并不存在。很多人有过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不为人知的伤痛被压了又压,盖了又盖。但是藏在潜意识中的它们早就要暴发了,只是还缺少一个刺激。于是,这首音乐就成了最好的契机。

所以说,并不是音乐本身会杀人,而是人们自己把它变成了杀人的工具,一切都是奇妙的心理在作祟而已。

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注意力也是一种能量

本诺瓦在电话里已经跟姐姐讲了5分钟。讲着讲着,姐姐那边有点事,要他稍等。本诺瓦刚好坐在电脑面前,他就忍不住利用这点时间收邮件。当他挂上电话时,他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他觉得自己既没有真正听姐姐说话,也没有认真看邮件……到底怎么回事?

在芝加哥,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凯岑特对此进行了多年试验。每天,他都会随机地打断一些正在专心致志工作的人,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到什么。有什么重要发现呢?结果是:一旦人们的注意力不被外部活动占满,种种悲观的想法就会乘虚而人!所以,人们会尽力让脑子被“占满”,他们要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听收音机……

但这项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人们要想感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如,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不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个任务上时,我们才会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注意力是一种能量。它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这个道理,宠物和孩子比成人更明白。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不仅是向他们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钱,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在成人注意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懒洋洋地享受这种注意,如同躺在阳光下一样。对于成人来说,充满激情的爱也是这样:当情侣充满爱意地凝视对方时,他们就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

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证据就是广告和电视,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不惜巨资。他们似乎一直在尖叫:“看着我!看着我!”……可惜,我们一直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笔财富。只需凭借注意力,我们就能改变每一个时刻,每一种关系,就像炼金术士把铅变成金。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就是帮助他人实现巨大转变的人,而这都源自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质--拥有对他人的非凡注意力。他们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弗洛伊德、卡尔·罗杰斯、米尔顿·埃里克森、弗朗索瓦丝·多尔托都是这样的人。咨询者常常这样说起他们:“他看着我,目光深邃,似乎穿过了我的身体。”即使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才能,但我们至少可以像他们一样心无旁骛,将所有注意力贯注在现在这一刻,贯注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不再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这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妈妈的左怀抱

有个问题,能正确回答的人并不多,这个问题就是:当妈妈们抱着孩子睡觉时,孩子的头是靠在妈妈的左胳膊上还是右胳膊上?

正确答案是:左胳膊。

我也曾怀疑过此论的真实性,便格外留意了一下那些表现母爱的名画,结果大吃一惊:名画上的妈妈们无一例外,果然是如此这般地抱着孩子的。

为什么?因为人的心脏是在左侧的胸腔里,只有这样抱,才能确保孩子清晰地听到妈妈的心跳--孩子从小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听惯了妈妈的心跳声,只有这样抱他们,他们才会“坚信”自己还在妈妈肚子里,这才特别有安全感,睡得特别甜美。

这的确让人感慨万千!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狮子的眼神

动物园新进了一只狮子,野生的。

消息传开,吸引了很多游客,大家都想亲眼目睹一只野生狮子的风采。

动物园原来有五只狮子,加上这只新狮子,共六只,都关在一个狮园里。铁栅栏外,围满了兴致勃勃的游人。六只狮子在狮园里或卧,或蹲,或行,大家一时都分辨不出哪只狮子是野生狮子,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

有人说,那只最雄壮的狮子,一定就是野生狮子。理由很简单,野生狮子长期在野外生存,练就了强壮的体格。

有人说,那只看起来最暴躁的狮子,才是野生狮子。一直关在狮园里的狮子,已基本上被人类驯化了,变温顺了,而野生狮子刚入园,所以会显得特别暴躁。

有人说,那只卧伏在岩石后面的狮子,更像野生狮子,它看起来既惧怕人类,与同类似乎也还不合群。

有人说,那只不停地奔跑的狮子,才是真正的野生狮子,你看看,它的身材多么矫健,速度多么快捷,姿势多么威猛,只有野生狮子才具备这样的资质。

大家观察、推理、判断、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能最后确定,到底哪只狮子,才是刚人园的真正的野生狮子。

这时候,站在一边的一位老者说话了:我曾经是动物园的狮子饲养员,大家分析得都有一点道理,可是,所有的人都忘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狮子的眼神。

大家都安静下来。老者指着最近的一只狮子说,你们看看这只狮子,它的眼神,是疲惫的,茫然的,无奈的,有时流露出一点点愠怒,有时却会带着一点点调皮。对待游人,它已经熟悉了,习惯了,它知道自己既不会被人伤害,也奈何不了人。它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什么奢望,也没有多少新奇。它在这个动物园里已经呆了八年了。

眼神里的语言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理解。

深奥的医术

荷兰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赫尔曼·约尔哈夫于1723年离开人世。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案头上有一本加封皮的书。这本书看上去非常精致,封皮上写着:“唯一深奥的秘诀在于医术。”

大家如获至宝。很快,这本书原封不动地出现在拍卖市场上。

这天,前来参加拍卖的人很多,大家事前对此书早有风闻,所以此书拍卖一开始叫价很高,人们争先恐后,拍卖价一路飙升,约尔哈夫的其他著作则被冷落一旁。最后,该书以2万元的价格被一个富商买走。

买主兴致勃勃地将书带回家,急不可耐地将书启封,迅速地将书翻了一遍,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原来这本共有100页的书,居然99页全是空白纸,只是在书的第一页留下了这位科学家的手迹:“注意保持头冷脚暖。这样,最知名的大夫也会变成穷光蛋。”

能做到快乐、节制和静养,就可以把大夫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