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法则(智慧生存丛书)
10549700000030

第30章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11)

有时,你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应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但为时已经晚矣!你只好自己生自己的闷气。这种情况对你发生过多少次?你是否考虑过,你为什么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致使你不能享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幸福?

因为你已经习惯,原因往往就在于此。我们不是习惯了做成功者,就是习惯了做失败者,这并不是由我们的血统或遗传基凶决定的,而往往同我们接受的早期家庭教育有关,是从父母那里学习来的。而他们义是从他们的上一辈那里学来的。但是谁也不应该受到责备。我们每个人现在采用的生活模式都来源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渊源。这些模式在我们童年时期便每时每刻传给了我们。我们每日每时都在观察那些疼爱我们、照料我们的人是如何行动的,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他们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保留地加以吸收,并把它们融进我们自己的生活模式中。今天,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或多么复杂的困境,我们仍然采用我们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年满4岁的时候,就已经很好地研究了这些方法: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可以笑,什么时候生气、高兴、挖苦、残酷、温柔,什么时候感到伤心……作为孩子,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父母教给我们的全部接受下来。正是在这种发育时期,我们变得非常像自己的父母。我们把父母的行为方式收集起来,装进一个小巧的感情的盒中,随身携带。我们一生中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这些行为模式。

对于发生的这种情况,绝大多数父母是毫无过错的。他们对家人都怀有最美好的愿望,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会有害处。他们所能教给子女的,全是他们自己学到的和习以为常的东西。倘若我们的父母庸庸碌碌地生活、思考和安排事情,我们大概也会庸庸碌碌地生活、思考和安排事情。像感情上的潜移默化一样,我们吸取了那些脱离实际的方法和失败的技能。所以,我们几乎认识不到,阻碍着我们自己成长和获得幸福的,往往正是我们自己。我们很难弄清,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破坏自己的成功或我们至为关心者的成功。我们之所以毫无意识地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早期受到的熏陶在感情上蒙住了我们的眼睛。

人际中的互相吸引与交往障碍

从成功的人际交往看,社会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人际吸引,即交往双方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经历了注意(对交往对象产生兴趣)、认同(了解和认识对方的思想与行为并予以接纳)、相容(对交往对象产生亲切、喜欢等情感上的肯定)和交往(双方开始接触、交往并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积极的影响因素,列举如下:

1.空间距离的接近

交往初期,空间距离的接近使得交往双方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即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而更加容易彼此了解与熟悉,进而产生人际吸引。

2.交往双方的个性相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个在社会生活背景、个人经历、态度、观念、兴趣、价值观、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各方面比较相似的人,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正所谓志同道合。相似性越强,人际吸引力便越大。

3.交往双方的互补

当交往双方在能力特长、人格特征、需求利益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虽不相似但却恰好形成互补关系时,人际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正所谓各取所需,相得益彰。这种由于互补而产生的吸引更多的是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尤其是恋人或夫妻之间。

4.交往双方的品貌

一个仪表堂堂的人,一个天生丽质的人,一个风度翩翩的人……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必然会引来高的“回头率”,这就是人际吸引的产生。这些外在因素在交往初期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觑。一个才华横溢、谈吐不凡的人也使人们愿意接近他,这是能力的吸引。甚至,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小过失会使人们更趋向于接近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而避免使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然而,一个能力低的人本来就不讨人喜欢,若再犯错误则会使人更加讨厌。此外,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人际吸引。研究表明,真诚、理解、忠实、信赖、理智、可靠、有理想、负责任、体贴、热情、友善、乐观、宽容等个性特征可以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而另一些个性品质,如天真、腼腆、文静、感情丰富、谨慎、固执、循规蹈矩、依赖等,如果表现适当,也会产生一定的人际吸引。

5.情感的对等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接近那些愿意接近自己的人,人若敬我,我便敬人,这是一种情感的回报。尤其是那些对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低或遭受挫折的人,一旦得到别人的喜欢、赞赏和肯定,他们就会用更强烈的感情加以回报,这种人际吸引一般强烈而持久。

由此可见,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没有人际吸引,人际交往便无从谈起,更别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因此,致力于培养和增强人际吸引是每个人都不可忽视的问题。电正出于这一日的,我们将转向问题的另一个角度,人际交往障碍。这是交往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引起的,例如:

①语言差异

语言的运用是人际交往巾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如果交往双方语言不通,或者对同一词汇或句子有不同的理解,便很难实现良好的沟通。

⑦年龄差异

“代沟”便是由于年龄差异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发生在长辈和晚辈之间。他们由于时间上的差异而对社会持不同态度和观念,并且沿循不同的言行方式,因而难以沟通。

③偏见

人群之问常常存在许多偏见,如阶级偏见、种族或民族偏见、地区偏见、职业偏见、性别偏见等,形成态度障碍,交往难以进行。认知差异

交往双方在文化程度、认知方式、脱点意见、兴趣、价值观以及交往目的和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显著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双方认知失调,从而妨碍进一步交往。

⑤自我认知障碍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不过,有些人却在对自己的认识上发生较大的偏差,表现为过度自卑或过度自负。前者因为自惭形秽而远离人群,后者则因自视过高而盛气凌人,而两者均会引起人群的反感,难以产生人际吸引。

⑥不良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人际吸引,不良的个性特征自然会破坏人际关系。典型的不良特征有:敌意、自私、粗鲁、贪婪、虚伪、冷酷、恶毒、不友善、狭隘、嫉妒、猜疑等。实验表明,这些不良个性是导致人走向失败与挫折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际交往成功、顺利与否和许多个人的因素直接相关。因此,由于人与人之间在各个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表现自然也会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善于社交”、“人缘好”或者“木讷”、“孤僻”、“人缘差”等来评价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社交能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则一直试图采用各种科学的手段来对个体的或群体的社交状况与能力做出评价,心理测验仍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这些测验使得人们一方面能以客观的、消除成见或偏见的态度来评价他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客观而准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评价的结果既可以是令人鼓舞的,也可能是令人沮丧的。然而无论如何,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勇敢地面对自己,这本身就是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前提,然后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下面的建议也许不无裨益。

1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社会心理的首因效应表明: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将影响别人对你今后一系列特征或行为的认识,因而也对进一步的人际交往的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的第一步。而你的仪表、衣着、姿态、表情、年龄和举止言谈则是构成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2掌握一定的谈话艺术

语言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首要方式,别人对你的了解和接纳往往来自于彼此的交谈。一般来说,容易让人接受的谈话艺术包括:态度自然坦诚,语言准确通俗;目光亲切专注、正视对方;语音、语调自然协调,既不夸张也不做作;说话注意分寸、适可而止,配合必要的手势与表情,但避免有失雅观的小动作;尊重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等。

3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和内容提出4种人际距离:一是亲密距离,一般在1.8英寸以内,出现于亲密朋友或爱人之间;二是私事距离,一般在1.8~4英寸,出现于一般朋友或熟人之间;三是公事距离,一般为4~12英寸,出现于非私人场合,如谈生意、做买卖、办手续等;四是大众距离,一般在12英寸以外,m现于一般公共场合中的陌生人之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注意你和对方的关系与熟悉程度,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否则,将对交往发生损害。

4.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学会自我肯定,但也不要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唯我独尊,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以平等、自然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同时,万一交往中出现什么问题,也不要立即退缩而不敢正视,继续努力将是有效的。因为社会心理中不仅有酋因效应,还有近因效应,这是指在熟悉的交往者中,第一印象逐渐模糊,而近期的行为表现将对彼此的印象有更大的影响。所以,万一你在交往中给人的最初印象不尽如人意,也还有补偿的余地。关键在于调整自我意识,给自己信心。

5.努力优化性格

不良性格将直接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与人际关系紧张。不过,性格主要是后天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次,如果你发现自己确实有某些不良性格,那么,改造不良性格,优化性格结构应该引起你的充分重视,它是你走向社交成功的必经之路。

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人的生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干“空间,人总是生活在由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组合而成的特定的环境里。这个环境既为人们提供了栖身寓所和活动场所,为人准备了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又在不同程度上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目的、方式、效益及效果。

总的来说,人的生存世界一般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自然世界,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其中包括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等因素,这些因素使得人的行为无法达到目标从而容易造成挫折。它往往是人力所无法控制和避免的。例如,一个慢性病患者,无论医药的功效多么良好,他总得等候一定时间才能康复;一个汽车司机在荒漠中用尽了汽油;一个急于完成学业去负担家庭生活的大学生还必须得苦读一两年,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异乡游子由于远隔重洋无法与家人团聚;行人途中遇到河川山险而又缺乏适当的交通工具无法通过等,这些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构成挫折情境的重要原因。

1.自然环境

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以及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和各种事故,如地震、洪水、车祸、水灾、亲人亡故等所招致的挫折,都属于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人为因素的限制而引起的挫折,包括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伦理道德的、种族的、家庭的因素以及一切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内。由此造成的挫折情况比较复杂,对个人需要和动机产生的阻碍作用,也比自然环境引起的挫折更多、更大、更普遍,影响也更深远。

例如,政治上受到他人的打击迫害,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青年男女彼此爱慕,但因家庭经济地位悬殊,或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遭到亲人的阻挠和反对,因而不能如愿以偿。又如,在某种社会条件下,人们不能接受所期望的某种教育,不能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或是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才得不到提拔重用;或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与别人产生隔阂,处境孤立等等,这些都会给人造成挫折。社会性的挫折,几乎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人从出生以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的需要,但其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获得满足,这就会形成挫折。

在小说《牛虻》中,青年时期的亚瑟,是”长长的睫毛“,”纤细的手脚“,”静静地坐在那儿,大家准会当他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他的性格和思想也同他的容貌一样天真、稚弱,”只要把他手里的放大镜换成一个十字架,把他身上的短衫短裤换成罗马人的大法衣,就可以画出一个完完全全的形神毕肖的早期基督徒来“。然而,13年后,成年时期的牛虻却是判若两人,他”目光锐利,脸孔黝黑,脸上有一道可怕的刀伤,简直像一团永远喷发不完的烈火“。而他的性格,正像琼玛说的那样,”那种沉着的顽强性差不多是无穷无尽的“。前后相对照,这是多大的变化呀!社会的复杂有时让你对自己的人生都难以把握。

1990年临近年末,根据钱钟书先生40年代写的小说《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反响强烈,在全国形成一股”围城热“。大家不满足于看电视,纷纷寻找小说原著阅读,使得小说《围城》一时洛阳纸贵,到处脱销。就在这片热潮之中,当众多记者涌向钱先生住处要求采访时,却遭到了他的冷遇。当剧中男主人公的扮演者、著名演员陈道明兴冲冲地去拜访钱先牛,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感受时,没想到钱先生却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对此剧未置一词。几十年的坎坷经历、沧桑变故、风风雨雨,这些社会的负面影响都使钱老早已深谙世态炎凉,对名利之事毫不关心了。

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青年从美国来到巴黎。他出身于美国社会小康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好胜心十足,做着英雄梦来到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过伤,也获得过军功章。可是战后的经历,使他从”英雄“走向”平凡“,传统的梦幻破灭了。失业、挫折、幻想、失落……,他写出了第一部反映战争对青年价值观巨大冲击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当时巴黎的艺术家沙龙女主人斯泰因女士对他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为20年代西方社会对战后青年的流行称呼。老一代的人认为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理想,只知道酗酒、跳舞、画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画,粗野而荒谬。如果说“迷惘的一代”还只限于由20年代那些聚集在巴黎的青年艺术家独享,那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在度过艰苦奋斗的经济恢复期之后,许多成年人便对50年代的青年表示失望,因为他们不再渴望冒险和战斗,不再奉行克勤克俭、勤奋工作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变得追求安乐和享受,于是被称为“享受的一代”、“自我中心主义的一代”。60年代和70年代,冷战和局部冲突使青年们感到厌倦,从嬉皮士到雅皮士,从迪斯科到摇滚乐,青年被视为“迷失的一代”、“无可救药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