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致富全书(智慧生存丛书)
10551000000070

第70章 你有谋,我有智

诡智,之所以成为谋略之道,是因为,凡谋,都旨在出奇制胜,战胜对手;而要出奇制胜,自己的计谋就不能被对方识破,并想办法“诱敌就范”。因此,谋略,本质上就是诡智;无诡智也就无谋略,坚持“兵者,诡道也”,才有谋略的生命价值。

“诡智”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经营方式。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谋略要以诡智为手段来自保、兴业。

从战场到赛场,从棋坛到市场,只要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智。

一个人真心想买某个商品,却装作漫不经心,横挑鼻子竖挑眼,每每欲拂袖而去,致使卖主上当,屡屡降价。一种商品已积压,柜台上却只摆一、两件,造成此货供不应求的假象……在市场竞争中,诡智随处可见。

诡智之多,要求企业谋略要掌握诡智的奥秘,既防人诈我,又能制胜于人。

脱销的“处方四九”

由于竞争双方的利害冲突,致使竞争者常常以诡制胜。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伪”:能而示之不能,见面示之未见,以实现自我国宝山钢铁厂厂址出现的地基问题,国外有关企业和公司是事先知道的,但故意佯装不知。因为中国宝钢选址的失误恰恰是一些公司图谋的所在:为了坚固地基,宝钢不得不买他们积压等销的钢材,一根一根地往沙窝里打。

在与国外的贸易活动中,外商对我们施以诈道,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例如:

“乱而取之”--利用我国多头对外、削价竞争、相互拆台的“内讧”,低价买去我们的出口物品;

“卑而骄之”--对我国某些企业“虔诚”地赞扬,反复吹捧,捞取“友好商人”的桂冠,获得一大堆实实在在的“优惠”;

“利而诱之”--用小恩小惠诱骗我有关人员购买他们的“工业垃圾”。

人屡屡诈我,我不能不防;防诈之法,也是用诈。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以诈识刘备面目,刘则以诈自保。企业谋略,不能不诈。

商业谈判,是竞争双方的直接较量。谈判以前,双方的意图、实力一般是保密的,即所谓谋不外泄,志不外露。此时,双方都在用诈,一方面打探对手的“底牌”,一方面隐蔽自己的“底牌”。示假隐真,便是此时的主要手段。例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实而虚之”;“虚而实之”;“强而弱之”;“弱而强之”;或反其道而施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虚虚实实”……

总之,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令对手真假难辨,虚实难测。

在本世纪60年代初,有一种喷雾式的清洁剂--“处方四。九”,进入了美国家庭,并且久盛不衰。

想不到,这时却出现了一次奇怪的“脱销”……丹佛市许多家“处方四九”的发销店,常有顾客跑进来,急切的要买“处方四九”。这时,面带笑容的售货员小姐总是说:“真对不起!刚卖完了。

这种日常的小用品一时短缺,给许多顾客带来了不便,那些心急的家庭主妇更是抱怨不已:“处方四九”到底哪里去了呢?

原来,这是经营“处方四九”的哈瑞尔公司放出的烟幕。它得到情报:赫赫有名的波克特甘宝公司要向自己发动进攻了。

波克特甘宝公司经营家庭用品已有一百多年的显赫历史,一向财大气粗,平日同行都敬畏它三分。它发现“处方四九”大有赚头,就准备推出新试制的同类产品,把清洁剂市场夺过来。一场关系着哈瑞尔公司生死存亡的竞争开始了。

哈瑞尔公司密切注视着对手的动静。当它知道波克特甘宝的“新奇”喷雾清洁剂试制成功,要把丹佛市作为“新奇”的第一个试验市场时,就通知丹佛市的全部分销店,不要再往架上添货,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处方四九”撤离阵地。

“‘新奇’来了!”这消息在那些因买不到“处方四九”而烦恼的顾客中炸开了,他们都抱着应急的心理一拥而上:“试试看吧”,第一批“新奇”就这样被抢购一空,还“供不应求呢!”

波克特甘宝公司派出的测试小组喜出望外,被眼前的虚幻景象迷住了,马上通知总部:“‘新奇’大受欢迎,销量直线上升!”于是,“新奇”正式大批投入生产,准备发动席卷全国的攻势。

这时,哈瑞尔公司见时机已到,快如闪电,翻手杀出一招“回马枪”。所有的哈瑞尔公司分销店,都贴出了醒目的广告“特价出售”,推出一种特大包装的“处方四九”。它是把两种大瓶装的“处方四九”捆在一起,上面仅标价“一元四角八分”,这个价钱可便宜得诱人动心,果不出所料,顾客一窝蜂似的抢购。

精明的哈瑞尔公司算过,只要顾客买上这一次,就可用上半年,也就是说,他们抢先垄断了半年的消费市场。

还蒙在鼓里的波克特甘宝公司登台了,“新奇”成批推出,可惜,购买者寥寥,货积如山。大笔投资似流水般花去了。连本也捞不回来,波克特甘宝公司大喊倒霉。过高的期望带来了更深的失望,波克特甘宝公司对“新奇”失去了信心,不久“新奇”就从货架上消失了。

暂时将“处方四。九”撤离阵地,以迷惑对方,令对方虚实难测,误以为“新奇”“供不应求”,大上其当,而哈瑞尔公司在这次应战中大获全胜。

一千元购进的大农场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使企业盈利、发展壮大,离不开诡诈。例如,根据人们“愈是难以得到的东西愈想得到”的心理,巧妙地来个“虚而实之。”

有的宾馆,住宿房间本来有空闲的,茶座座位和酒吧座位本来有多余的,却张贴广告“因房间或座位紧张,欲来者必须登记。”这一诡术,招来了顾客。

再如,某些时候来个“实而虚之”:

有的商店,某种商品本来积压,却张贴广告:“存货有限,卖完为止,欲购从速。”这一招,一下子扩大了销售。

的确,商战中,大家你争我夺,各施其招,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怪招、奇招,甚至坏招层出不穷。只要能达到目的的,又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几乎没有什么招是不能用的。难怪有人说:“商招没道德,只有成功与失败。”

保罗·格蒂为了得到蕴藏有大量石油的泰勒农场600英亩地,竟然设置了一个大骗局,自己乔装成大银行家代理人,指使另一个掘井人扮成有钱的绅士作为与“自己”争夺泰勒农场的对手,并大造舆论,迫使塔尔萨有实力的两家石油开采商史格达家族和壳牌石油公司瑟瑟地缩回了头,退出竞争。格蒂从而轻而易举地以一个很低的拍卖价购得泰勒农场。

格蒂的这个手段虽然很不道德,很不光彩,但在当时不算违法,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计谋,他的成功就在于他骗局设计得无懈可击,且非常巧妙,使真正的对手认为如果不退出竞争,既得不到什么利益,又说不定会得罪“银行家”,不得不退出竞争。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各国已制定出许多法律来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格蒂生活在当今社会,恐怕他就不那么容易得到泰勒农场。然而,只要善于动脑筋,总有办法。

1915年,美国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仍是一个荒芜之地,因有几处地方被发现有石油,塔尔萨一夜之间成了冒险家们涉足之地。到处搭起简易的帐篷、木棚、木屋,不久又建立了几家炼油厂。石油给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其中享利·史格达家族,壳牌石油公司和乔治·格蒂家族是当地较有势力的石油开采商。

7月的一天下午,骄阳似火,一辆崭新的黑福特在塔尔萨泥泞的公路上飞驰,在一块用简单围栏拦住的土豆地边,福特停下了,从里面走出一个衣着整洁、中等身材、头发金黄、双眼明亮,看上去非常干练的年轻人。

他就是乔治·格蒂家族的惟一继承人,老乔治·格蒂惟一的儿子保罗·格蒂。他去年刚从牛津大学回来,说是去留学,却没拿回任何一张文凭倒是要了老爹不少钱付给了欧洲不少的有名的旅店。也奇怪,像他这样的年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竟躲过了兵役,人们猜想他一定是耍了什么新花样。熟知他的人都不轻易相信他说的话,只相信他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

由于老格蒂对小格蒂所为不满意。所以在经济上对他严厉制裁。小格蒂吃尽了钱不够花的苦头,决心要弄到大笔的钱,要用自己的钱支配自己的生活。因此,突然间小格蒂对家族的生意来了兴趣,匆匆地赶回老格蒂身边,声称可以帮父亲一大把力,无奈,名声太坏,老格蒂不太乐意接受他,他只能在家族事业中充当一名副手。

“这太委屈我了。”他想。他认为他的能力决不是只限于当一名副手。

此时的他正站在泰勒农场的土豆地上,因为塔尔萨已盛传泰勒农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塔尔萨最有实力的三家石油商都在打着它的主意,暗中较着劲。农夫泰勒乐得渔翁得利,他只想看到这三家不停地斗下去,越斗下去,他的这600英亩土地就越值钱。他已放出风声,他将把土地交给拍卖行,谁出最高的价他就卖给谁。三家石油商中壳牌公司实力最强,格蒂家族最弱,所以格蒂家族的希望也就最渺茫。

格蒂静静地看了泰勒农场几分钟,转身上了车,向东边直驶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一个别墅区,在一栋豪华的别墅前停了下来。格蒂敲开了门,见到了他想要见的人,塔尔萨地区最有名望的地质学家,艾默·克利斯。

“泰勒农场能产多少桶油?”格蒂直切话题。

“你代表哪一家?”克利斯兜圈儿。

格蒂取出了一叠钞票数着,边说:“我代表我自己。”

“我的观点你可以在《塔尔萨世界报》上看到。”

“《塔尔萨世界报》给你多少稿酬?”

克利斯犹豫了一会儿,说道:“12美元。”

“12美元买了你30%的真话,我出这个价钱的几倍能不能买下另外70%的真话?”

克利斯来了精神,100美元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大笔钱。“对尊重科学的人,我向来不保留,好吧,既然如此--泰勒农场,我保守估计,其储油量比壳牌公司最大的测量田大三倍,达十万桶以上,按时价每桶0.4美元计,它值4万美元。”

格蒂站起来,扔下了60美元预付款。

福特车继续在泥泞的公路上奔驰,经过一问路边酒吧时,高大肥胖的店主正像擒小鸡一样把一个中年人提出来,嘴里一边骂着。不用问,一定是个来赊酒喝的穷光蛋被撵出了酒吧。

格蒂在中年人身边停了车,从车窗伸出头来说:“喂,想不想做个有钱人?”

中年人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那么上车吧,我请你去别的更好的地方喝一杯。”

中年人连忙喜滋滋地拍拍屁股溜上了车,他叫米露斯克里,一名普通的掘井工人。

第二天,一辆豪华的四轮马车“笃笃笃”地驶进了塔尔萨,车上坐着一位态度傲慢的中年绅士。因为当时马车已逐渐被淘汰,像这样豪华的马车已不多见,这对于塔尔萨这个小地方来说无疑是一件大新闻。马车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驻足观望,孩子们则蜂拥追随车后,那个中年绅士,一把一把地抓着硬币向孩子们撒去,孩子们更是越聚越多。

隔一天,《塔尔萨世界报》头版头条登了一篇报道,《塔尔萨来了位大富翁》:谁都不知他有多少财产,只知道他把美分当作扁豆……巴布看中了塔尔萨的泰勒农场,决定在那里投资一笔钱开采石油。他还到农场探望了那个老泰勒,许诺将用2万美元买下农场,可泰勒不是傻瓜,还想钓到更大的鱼。

几天后,一辆福特车又来到了泰勒农场,因为泰勒农场已成为当地新闻热点,所以那里早已埋伏了一大群新闻记者,记者们一见福特车驶来,就一窝蜂奔过去看个究竟,车上走出一个头发油黑、两撇胡子高翘的年轻人,来人声称是大银行家克里特的私人秘书价尔曼。价尔曼找到了泰勒,请求他以2.5万美元买下泰勒农场。如此高价,泰勒有些心动了,可是他老婆踢了他一脚,他忙说:“老兄,你只能在拍卖场上碰运气了。”

第二天,《塔尔萨世界报》又刊登了一篇配有大幅照片的文章,《泰勒农场招风引蝶,塔尔萨又来了个大银行家克里特》。

一时间,塔尔萨到处传遍了绅士巴布和银行家克里特的事,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这两个有钱人到底谁能夺得泰勒农场。

报纸、杂志的评论员,更是纷纷出击,对巴布和克里特品头论足,都一致认为,巴布只是有钱不可怕,而克里特是大银行家,他准备在塔尔萨开设多家银行,迟早塔尔萨的资金都由他控制,相信史格达家族、壳牌石油公司和格蒂家族都不得不退出竞争,因为得罪克里特,必无好处。

果然,一个星期后拍卖泰勒家场的拍卖会如期召开时,那三家石油商都退出竞争,只有巴布和克里特的代理人价尔曼一争高低。会场围满了等着看好戏的观众。

拍卖师的锤声响了。

“500美元。”

“600”

“700”

竞价升到1100美元时,突然巴布不作声了,拍卖师叫了三声后,仍没有人应价。锤声响了,克里特以1100美元获得了泰勒农场。

在场的人都出乎意料的大吃一惊,没想到泰勒农场竟以1100美元就卖出了。泰勒更是急得“哇”地大声哭泣了起来,可是一切都没有用了,不管他信不信巴布的声称:“泰勒农场没有石油,价值不超过1000美元”并且一切都是合法的。

克里特购得泰勒农场后,忽又改变了主意,以5000美元转手给了格蒂家族开采石油。格蒂家族在以后的日子里因此获得10万美元以上的财富。

许多年以后,人们才识穿这场骗局,原来那个中年绅士巴布是穷掘井工米露斯克里,那个银行家的代理价尔曼当然就是化了妆的保罗·格蒂。人们当然非常气愤,送了这以后格蒂家族的当家人一个“骗子”绰号。

然而,这样的骗局在当时并不算犯法,格蒂毫无愧色地作为成功者占有了泰勒农场。

格蒂的这次成功,最主要的还使他的父亲改变了看法,同意他经营家族的石油业。从此,他青云直上,最后成为拥有60多亿美元的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