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10562500000017

第17章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2)

刚来广州的前两年,我和一个女孩合租。因生活节奏太不一样,两人很少见面,有时甚至一个月都见不上一面。当时,我认为,这只是最简单不过的合租关系,她对于我一点都不重要。但是,等合租关系结束、她搬走的那一天,我却突然发现,一个人住在那套两室一厅的房间里,非常难受。

于是,我开始想,过去和现在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和室友只是最简单的合租关系,但心里有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不是物理上的防范,而是关系上的安全感。就是说,当你在家里时,你知道家里还有另一个人在,仅仅这一点,就可以让我安心很多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寻找一些很浅的关系,以填补自己对关系的渴求。

譬如,一个人在房间里闷了好几天,最后,他忍不住要下楼走走,尤其是去人多的地方走走。对这种情况,我们常说是“沾点人气”。实际上,这是他试图满足自己对关系的需求。

只是,这种恐慌实在太轻了,除非我们非常敏感,否则很难从这种轻度的恐慌中意识到关系的重要性,而极端的恐惧则以其强大的力量提醒我们,这是生命中极其重要的所在。

┣ 关系的丰富意味着生

许多严重的恐惧与关系有关。这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最幼小的时候,如果没有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我们势必会死去。所以,关系匮乏所带来的恐惧,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源自对死亡的恐惧。

不过,关系匮乏所带来的恐惧比死亡恐惧有更丰富的含义。因为,关系的匮乏意味着死,而关系的丰富则意味着生。

关系至少给了我们两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对我们的生养。并且,我们的人格也源自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和我们的原生关系,最终被我们内化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由此,不管长大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如何,我们内化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都是我们人格的基础,虽然可以改变,但非常困难,而我们与其他人的外在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这个内部的人际关系的投射和展现。

关系第二次给予我们生命,则是爱情。绝大多数小说、电影和电视剧,讲的都是爱情,而且常用“重生”来形容。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爱情这个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不过,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这两个最重要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我们无法左右对方。父母无法选择,甚至你爱的人你也无法选择。你会发现,越在乎一个关系,你能左右这个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一来,在你最在乎的亲密关系中,你就被抛进一个看似无能为力的地步。由此,无数的人开始憧憬享受孤独,认为自己总能找到很多东西,可以摆脱亲密关系对自己的控制,或者摆脱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无力感。

但一些恐惧会把你拉回来,它强有力地告诉你,你不能独自一人获得生命的圆满,你不能总做一个自大的控制者。至少在亲密关系这一个地方,你必须爱人如己,你必须学会倾听最爱的那个人的心声,必须学会理解与接受,然后你才有可能和他拥有一个值得珍惜的亲密关系。假若你只关注你自己,那么无论你多么富有魅力,或拥有多少钱权名利,你仍然无法拥有这样的关系。

在纯粹的个人领域,这或许是最重要的生命真谛。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至爱的亲人在离开我们之时,一定会祝福我们,希望我们好好活下去,并且把他们命运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给活过来。

武编辑:

你好,我是一名上大三的女孩,今年过年回家,爸爸突然病重,我好害怕。

其实,我家只有我和爸爸两人,妈妈已过世十几年了,是爸爸把我养大的。虽然自从妈妈去世后我的脾气变得很不好,常和他吵架,可是我知道爸爸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只是,爸爸的病太多太重,以至于就算有钱都没法痊愈,医生说要做好心理准备,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不行了。

现在,家里有叔叔在照顾爸爸,我开学后回学校了,可我想回去,守在爸爸身边。在我心里,爸爸就是我生命的支柱。

还有,我是养女,爸爸妈妈没有其他的小孩。我一生下来就来到这个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特别疼我,生我的人找过我,可我对他们没感觉。从小我就想,要是我真是妈妈生的该多好,可是妈妈走了,奶奶走了,爷爷走了,现在轮到爸爸了。我每天晚上做梦都梦到爸爸,有时梦到他健康的样子,有时梦到我找不到他了,哪里也找不到。

去年我交了男朋友,春节时还带他去了我家,本想多了一人家更像家了,可是爸爸又病了。可是我就是不想失去爸爸,没了他,家里的院子就空了,房子也空了,花花草草就没人照顾变成野草了,我也就变成了没人要的孩子。我不想这样,我想跟爸爸在一起!

爸爸一直不愿意我上学走得太远,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其实,他不知道,没有了他,我上学就失去了意义。即使那个家很破很不完整,那也是我的家,没了他就没家了,什么也没了。

这个世上就将剩下我一个人,我会很想很想他们。有时,在梦里我都忘了爷爷已经不在了,醒了以后更想。为什么爸爸也要这样?我不想这样。为什么他们都要离开我?爸爸即使是头脑不清醒时,也想着我。

现在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一旦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不想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孤孤单单的。我有时候觉得即使我现在没事,不久以后也可能得什么病。有时觉得身体轻飘飘的,没有力气,也许根本不用我自己动手。

男友很爱我,给爸爸看病的钱也是他家出的,他父母对我也特别好,可是我舍不得爸爸,舍不得那个随时都可能没有了的家。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为什么我的人生要不断面对,要背负?为什么我就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难道这个世上真的有宿命吗?

阿雪

阿雪:

你好!

读你这封信真令人难过,我读了几遍,每一遍都忍不住落泪。

好像是,我能切身地体会到你所说的,“现在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一旦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阿雪,你说“不想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孤孤单单的……也许根本不用我自己动手”,这段话给我的感觉是,你的意识和身体好像都想追随你的至亲的亲人而去,是吧?

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人接二连三地失去至亲的亲人后,都可能会出现和你一样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源自爱,是我们渴望与亲人同甘共苦,渴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但是,这种“爱”是出自我们自己角度的考虑。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至爱的亲人在离开我们之时,一定会祝福我们,希望我们好好活下去,并且把他们命运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给活过来。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这种爱、这种期望。

┣ 亲人离世后的自责含着自恋

爱一个人,就会渴望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了,我们怎么办?

通常,我们会产生两种幻想:第一,我们容易想,如果我做了什么,亲人就可以不死;第二,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

因为第一种幻想,我们很容易自责。因为,当我们幻想“如果我做了什么”时,那事情的另一面一定是我们没有这么做。由此,我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亲人的死亡而负责。

如果亲人是意外去世,这种自责最容易出现。因为意外就是偶然,一条人命似乎在一瞬间就被很小的偶然给夺走了。那我们难免会想,假若我随便做点什么,打破了这个偶然的链条,他就不必死了。但是,我恰恰没有做什么,那岂不是说,我应该为亲人的意外死亡负责?

这种自责,可以说是一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为强大的力量。

阿雪,从信上看,你预料到了爸爸的这一天,这算不上是意外事件。但是,你和其他人一样,也有了第一种幻想,并因这种幻想而自责。你写道,“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

你用了“可能”这个词,这让我感觉,这只是你的想法和你的猜测,爸爸未必这么想。并且,就算爸爸以前这样责备过你,那也是与爸爸即将面临的死亡没有关系的事情。你就算曾经做过让爸爸不快,甚至对不起爸爸的事情,那与爸爸即将面临的死亡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你不必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事而责怪自己。

┣ 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你与他同甘共苦

如果爱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去世后,我们一定会自责。这种自责,既是源自我们的自恋,也是源自爱。因为,我们通常以为,爱就是同甘共苦,既然,爱人已经经历世界上最大的苦——死亡,我们是不是也要同样受一些苦呢?所以,当亲人离世后,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办法让自己也生活得苦一些,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他,对得起彼此的爱。

譬如,我一个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后,她莫名其妙地离了婚。丈夫和她很恩爱,她之所以离婚,并非是因为这个婚姻的需要,而是因为她要与哥哥“同甘共苦”的需要。她摧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自己陷入很苦的一种境地,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她的更苦的哥哥。

阿雪,你会不会也这样?想着爸爸即将离世,于是不再想与男友的幸福未来,甚至还会做一些事情阻碍甚至摧毁你们的幸福未来?

你在信中写道:“我有时候觉得即使我现在没事,不久以后也可能得什么病。有时觉得身体轻飘飘的,没有力气。”这听上去也像是源自同甘共苦的渴望。相比我的那个朋友,你更苦,你至爱的亲人的离去太多了,所以你同甘共苦的动力更强,你甚至都有点渴望得什么病,那样就可以和他们在一起了。

阿雪,你的这种心理并不罕见。实际上,我们常听到,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去世了,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人也得了同样的病去世。他们的身体,可能和你目前的身体一样,想与最爱的人同甘共苦。

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惊叹,甚至还会被媒体和小说美化。但是,当我们想与死去的亲人同甘共苦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死去的亲人不希望我们这样做。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发现。在亲人离世之前,假若我们陪伴着他,并听到他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么,这最后一句话,基本上都是亲人对我们的叮嘱和祝福: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这最后一句话至关重要,有了这句话,我们的第二种幻想“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就会被打破。我们想追随死去的亲人的自杀或自毁的冲动,就会大大地减少。

┣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

阿雪,你信中说,妈妈去世时,你还小。那么,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你还记得他们对你说的最后的话吗?如果你当时不在他们的身边,那么一定有亲人向你转告过他们对你的叮嘱吧?那些话,他们是怎么说的?

你要记住这些话,这样才是真正对得起他们,才是真正的爱。

我们很容易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幻想中,自以为死去的亲人希望我们怎么样,却忘记了他们对我们真切的叮嘱。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对爱的误解。

还有你的爸爸。他春节病重的时候,见过你男友的吧,他是怎么对你说的?或者,在他意识清醒的时候,他最后是怎样对你说的?你要记住这些话,而不要只是沉浸在你的痛苦和你的幻想中。

妈妈、奶奶、爷爷都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爸爸也即将去那个世界。但是,他们在去的时候,都肯定祝福过你,希望你好好活下去,把他们丢掉的那一份也给活过来。阿雪,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是不是?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你的爸爸即将走了,但就算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也并非是绝对的离开。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你心中,还留在你的家中,还留在你的记忆中。并且,尽管他不是你的亲生爸爸,但你心灵的血脉中却流淌着他的血液。你是他的女儿,只要你继续活下去也就相当于他的生命仍然在继续,不是吗?

阿雪,你生命中遭遇的打击太多了。先是被亲生父母抛弃,接着你的妈妈爷爷奶奶也先后离世,而爸爸也将离你而去。但是,反过来看,你是多幸运啊,你总能得到最难得的爱。亲生父母把你送人,但你得到了爸爸妈妈一家的爱。现在,你又获得了男友和男友一家的爱。

死亡不是我们人力所能左右的,但爱却是。你看到了前者,也应看到后者,后者也同样是你的命运。

阿雪,我想,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劝你乐观,而是希望你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总是自己想亲人希望你怎么样,爸爸希望你怎么样。

相反,你应回到真实中,记住你的亲人对你说过的那些真实的嘱咐,也要记住爸爸对你说过的真实的嘱咐。

最近,我一个朋友也遭遇了至亲的人离世,她的一个朋友发了一条短信劝慰她说: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阿雪,我想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你。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追求优秀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也不是情绪化的答案。

对地方A不满意,我们想逃到理想的地方B。

这种愿望,是我们的人生不断轮回的一个关键原因。

因为,理想化的B是从A中生出的,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譬如,一个男子,对情绪化的妈妈不满,于是生出理想——找一个特别有控制能力的理想女子。最终,他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个特别自控的女子。但他发现,他自己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因为他只有通过这样做,才能打破这个女子的防御,进入她的世界。

其实,被他理想化的自控和情绪化是一回事。这个女子,原来有一个特别情绪化的爸爸,她讨厌爸爸的情绪化,拒绝向爸爸认同,于是变成了一个极其自控的人。

然而,她太自控了,她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因此令正常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只有一个特别情绪化的人才能突破她的层层防御,与她建立亲密关系。假若那个人本来不情绪化,为了爱她,为了和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也只有变得情绪化才行。

再如,一个女子,对自卑的父亲不满,于是生出理想——找一个特别强有力的优秀男子。

她的梦想成真了,的确找到了一个特别强有力的极其优秀的男子,但她很快觉得自己陷入了地狱,因为这个男子非常挑剔,整天批评她,不管她多么努力多么辛苦,她都达不到他的要求。

这很容易理解。这个男子之所以极其优秀,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极其自卑,为了逃避这种自卑,他努力追求优秀。然而,优秀并不能化解他的自卑,恰恰相反,他甚至是越优秀越自卑。这种内心的交战非常痛苦,于是,他自己以优秀自居,把优秀非常当回事,而将自卑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并且,关系越亲密,他的投射越厉害。

所以,在和这个女子的关系中,这个男子越优秀,他的潜意识深处就越希望这个女子自卑。他越在乎这个女子,就越希望她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