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10562500000021

第21章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2)

原来,阿永4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跟着爸爸。每当他说想见妈妈时,爸爸会带着他去见妈妈,但妈妈拒绝见他们父子,且也是沉默着不说任何理由。这给阿永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

我回信问阿永,是否曾觉得妈妈和爸爸离婚是因为他犯了错。

阿永的第二封信回答说,是的,他还想过,如果有机会向妈妈认错,或许就可以见到她了。

显然,他童年时和妈妈的关系,现在也展现在他与女友的关系中。女友一生气就沉默,就像小时候妈妈的沉默一样;他每次都忍不住向女友道歉,就像想向妈妈道歉一样;他如此害怕失去女友,其实害怕重复失去妈妈的痛苦……

那么,阿永应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不是急着去改变,更不是说服女友改变她对待他的方式,而是借着这个机会去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这种感受是从何而来,并告诉自己,这么强烈的痛,并不是女友给的,而是妈妈过去给自己的。

我们应切记一点: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所有重要的关系,都有着这种强迫性重复的含义。尤其是,你越在乎一个关系,你的那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越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关系上。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这个关系看似多么糟糕,你其实都获得了无比重要的成长机会。

关上车窗,关上心房

我们常说,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么,什么是内心的声音?就是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但却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

如果你听不到这种声音,你的意识和潜意识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分裂。

情人节期间,泉邀请菲儿去阳朔玩。

泉喜欢菲儿,已经追她几年了。菲儿对泉的好感也与日俱增,认为他又帅气又有能力,能节俭过日子,又会几门乐器,颇有艺术细胞,是他们朋友圈中公认的才子。

看上去,泉唯一的缺点是性格有点怪,他似乎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而且自我评价很低,常说自己“一钱不值”。

不过,泉对菲儿好得不得了,堪称百依百顺、随叫随到,而且菲儿随后求他做的事情他常做到百分之一千。譬如,一次约会,菲儿嘱咐他在路上一家店里给她带一份她钟爱的糕点。结果,泉带来了12份糕点,理由是“你没有给我说具体带哪一款,每个种类我就都买了一份”。

泉一直这样对自己,菲儿自然常常被感动。并且,她认为泉绝对不是一钱不值,相反是非常好的人,她很想挽救他,甚至有时想,如果嫁给他,能把他孤僻的性格改造过来,那也是可以考虑的。

所以,她答应了泉的要求,决定两人一起去阳朔,不过“咱们说好了,谁也不能动那方面的念头,我们只是以朋友的身份去”。泉只求和菲儿在一起,所以和往常一样,答应了她的要求。

就在出发前的一个晚上,菲儿见了好友丽。丽也认识泉,勉强算是泉的一个朋友。见到丽,菲儿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多好啊!于是求丽和他们一起去。丽当然不愿意做电灯泡,但熬不过菲儿的死缠烂打,最后还是答应了。

临出发前,泉开着自己的别克车赶到菲儿的楼下,才知道,现在是三个人去阳朔了。不过,他仍然没意见,或起码没有表现出有什么不满。于是,三人还是按照计划上路了。

不过,车刚开出广州,菲儿突然惊叫一声:“糟糕!我想我没有把我的车门关好,怎么办?”

当然要回去检查一下,泉说。三人又返回广州,赶到菲儿的家。菲儿检查了一遍,却尴尬地发现她的车门关得好好的。于是,三人再次上路。

然而,当车再次开出广州的时候,菲儿又强烈地怀疑她的车的窗户没有关好。当她把她的怀疑很不好意思地说出来后,泉和上次一样回答当然要回去检查一下。

由此,三人又一次返回菲儿家,但菲儿又一次尴尬地发现,她的丰田花冠的窗户关得很严实,没有任何问题。

“我怎么得了强迫症了?老了,请你们原谅我!”菲儿满怀歉意地对泉和丽说。

“不必道歉,”泉说,“总不能让你担心,反正我们回来一趟也很简单。”

三人再次上路,这一次,菲儿没有再闹出故事来。其实,车离开广州的时候,她又开始担心,她的车好像还是有些地方没关好。不过,她这次知道是瞎担心,强忍着没有把它说出来。

三个人在阳朔一起过情人节,那种感觉的确怪怪的。因此,菲儿、泉和丽三人在阳朔待了一个晚上就回来了。那以后,菲儿分明觉得,尽管她和泉还是会约会,但两人的距离显然远了。

┣ 车有没有关好,不是真正的问题

春节后,菲儿约我出来,谈起了这件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儿。

“我到底怎么了?难道真得了强迫症不成?”她问我。

“还有过这样的事情吗?”我反问她。

“没有,就那一次。”她说。

“那就不是强迫症。”我解释说。这的确是强迫症的症状,不过,既然只有那一次,那就远达不到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但是,这个症状一定是有特殊意义的,你想过它的意义吗?”我再次问菲儿。

她回答说,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当时她强烈地感觉到不安全,她一定要回去检查一下她的花冠车的门和窗有没有关好。

“花冠车有没有关好,只是象征意义,”我解释说,“你真正担心的,或许是其他地方有没有关好。”

我这句话令她愣了好一会儿,她开始沉思,大约过了几分钟后,才回过身来说:“我想,我是担心,泉和我走得是不是太近了。”

正是这个意思,菲儿表面上担心的是车门和车窗有没有关好,但她真正担心的,是自己的心有没有关好。

为什么要关好呢?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感觉到,泉走近她,是一种威胁。那么,菲儿为什么要用强迫症一般的症状来拉开泉和她的距离呢?

答案就是,在泉和她的关系上,菲儿的理性和感性、意识和潜意识常常是分裂的。她的潜意识、她的感性明确地感觉到,和泉在一起会不好,但是她的意识和她的理性却认为,泉很棒,和他在一起会很幸福。

并且,在这件事情上,菲儿的理性太强大,这让她的感性所捕捉到的信息不能被她的意识所接收到。但如果看不到这个信息,菲儿和泉的关系就会进一步发展,令菲儿陷入困境。因此,这个信息仍然要千方百计地冒出来,告诉她,和泉发展下去会很不好。

但潜意识的表达,一定是象征性的,我们如果硬要通过意识去看,理解起来很困难。

这正是菲儿两次要检查自己的车有没有关好的深层心理原因。

┣ 真正的问题是,心有没有关好

再回到菲儿和泉的关系上来。泉对菲儿,的确是百分之一千的好,他真心喜欢菲儿,而且菲儿也堪称是他唯一的亲密关系。除此以外,他没有一个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可以称兄道弟的同性朋友,也没有一个能谈谈心里话的异性朋友,已经34岁的他,到现在为止甚至都未曾谈过一次恋爱。

这不是优秀不优秀的问题。如果只从表面上看,泉看上去够优秀了,前面已说到,他帅气能干、节俭、懂数种乐器。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是出在他的自我评价上。泉的的确确认为自己“一钱不值”。一次,他对菲儿说,只有当用“你就是一团狗屎”这样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时候,他心里才感觉到一种舒畅。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泉的家庭极有问题。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他跟爸爸生活,先是成了爸爸的出气筒,爸爸常一边用言语侮辱他一边暴打他。后来,他爸爸再婚,脾气有所改善,但从此以后,爸爸将泉当作自己未来的唯一指望,对泉的教育非常严格。泉也算争气,一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走过来,最后还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现在,他每个月一半的收入给爸爸,另外一部分给妈妈,他自己则节俭度日。

泉对父母没感情,他的节俭也有特殊意义。他对菲儿解释说:“我不想再欠那两个人(指他父母)一分钱,所以我把多数钱都给他们,自己过得苦一点儿,那样看到他们不知廉耻地享受,我就会舒服很多。”

也就是说,泉过着一种自虐的生活,他表面上把自己贬低到极点,而且也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但实际上,他这样自虐,是一种精神胜利法,那意思就是:“我挣钱养你们,你们奢侈,你们不知廉耻地乱花钱,但我节俭,那么我永远是正确的,你们永远是错误的。”

这显然是一种大有问题的心理状态。

但是,菲儿意识上看不到这一点。她只看到,泉很优秀,泉很真诚,泉对她好得不得了。

当然,她看到泉的性格有问题,但她认为,她能拯救他、改变他糟糕的自我评价,让他知道他有多么棒,他有多么优秀!

菲儿的这种想法,是一种严重的自恋。因为,如果泉自己拒绝改变,那么即便世界上最优秀的心理医生使出百分之一千的力量,也无法改变泉。菲儿只看到泉的这种心态对泉的伤害性,却没有看到,泉内心深处是在享受这种自虐,因为这种自虐,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圣人。

这样的一个人,尽管无比爱菲儿,但一旦他们建立起亲密关系,十有八九也会陷入施虐和受虐的情感状态。也即,因为泉内心中有一个“内在的父母”施虐与“内在的小孩”受虐的关系模式,他也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套到他与菲儿的关系模式上。

其实,这种迹象已经显现出来,譬如泉对菲儿绝对地顺从。在恋爱前期或恋爱早期,菲儿或许会享受这种方式,但等两人一旦建立起深度的亲密关系,菲儿会感受到这种关系模式的痛苦。

从意识上,菲儿看不到这种危险。但菲儿的潜意识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最终跳出来,阻止了菲儿继续靠近泉。

┣ 潜意识制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常说,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么,什么是内心的声音?就是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但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

其实,在与泉交往的过程中,菲儿也常有不对劲的感受。但是,等这种感受出现后,她不懂得尊重。相反,她会对自己说,你怎么回事,他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能这么挑剔他?有谁对你这么好过?

这种自我对话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菲儿用理性压住了感性,用意识压住了潜意识。但幸好,她的潜意识还是表达了出来,于是,在去阳朔前,她莫名其妙地先是拉上了丽一起去,接着闹出了那样两个小小的笑话。

这样的例子看似神奇,但实际上数不胜数。譬如,一女孩怕蛇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来看心理医生时,她说:“我怕一种动物,我不敢说出它的名字,一说出来我就会被吓死。”说完这番话后,为了说明她怕什么,她开始对心理医生描述,那个动物是“爬行动物,长长的,是这样爬行……”

她都能描述蛇的样子,却不能说出“蛇”这个字眼。这看似是非理性的,也就是理性所不能直接理解的。于是,心理医生试着去理解她的潜意识,最终发现,她不敢说出“蛇”这个秘密,实际上是不敢说她曾经被最亲密的人性侵犯的秘密。

再如,还有一个女孩,性格豪爽大气,但却怕蚂蚁,所以不敢穿裙子,也不敢坐在草地上,因为怕蚂蚁爬到她身上。这种怕,自然不是源自意识,而是源自潜意识。最后,通过心理治疗发现,她讨厌的原来是整天对着她唠叨的妈妈。

后面这两个女孩,她们的问题已经到了疾病的程度,都可以被诊断为恐怖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裂痕太深,那些潜意识的内容,被她们的意识绝对否认。前面那个女孩彻底忘记了那次被亲人性侵犯的事情,但那个事情严重影响到她,潜意识总是要浮出水面来表达一下,但因为被意识排斥得太过于厉害,于是只能用很荒诞的方式表达。后面那个女孩,不能接受自己对妈妈的讨厌,结果这种讨厌就转移到了无辜的蚂蚁身上。

不过论危险程度,或许,相对于这两个可以被称为“病人”的女孩,菲儿所面临的危险更大,因为一旦她也彻底拒绝聆听发自内心的声音,她丧失的就是一生的幸福。

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

你不懂我们为什么要变魔术。观众知道真相。现实既残酷又悲惨,没有奇迹,没有魔法。但是如果你能骗到他们,哪怕只一秒钟,就能让他们惊叹,然后你就能看到非常特别的事。你真的不知道吗?那就是观众脸上的神情。

——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致命魔术》的台词

一个有名的实验:在一个小空间里,放进两三只某类昆虫,记得好像是蟑螂,它们的行动轨迹是散乱的、没有规律的。

将数量增加到20只左右,它们的行动轨迹就统一起来,总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这个或许可以叫归属感,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独的,它们渴求认同于一个组织。

另一个有名的实验:某种群居的鱼,它们总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但研究者关注的是,它们到底听谁的。

实验的一个环节中,研究者将一条鱼的大脑弄坏,记得好像是斩头。虽然头被斩了,但这条鱼的身体还能游一会儿水,而且游动时非常疯狂,杂乱无章。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群鱼会跟随这条没有头颅的鱼行动,于是它们整体上显得疯狂,但一群鱼在一起,想必那种情境也是蛮壮观的。为什么那些鱼会跟随那个失去了头颅的鱼?

一位来访者,几个月来一直很稳定地找我做咨询,频率为一两个星期来一次。突然有一次,隔了50多天才来。她解释说,有种种客观原因。

有没有什么主观原因?我问她。

听到我这样问,她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她说,原来觉得我是非常值得信任的,现在这个感觉动摇了。

动摇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再问。

她说,与你无关,与咨询无关,是因为《广州日报》的心理专栏变了。

从2005年开始,我一直做《广州日报》心理专栏的编辑,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写的。半年前,我辞职了。辞职后,专栏文章的风格和导向变了,和我以前的很不一样,部分甚至是完全相反。这没什么,毕竟是编辑换了,新的编辑当然会有他自己的声音。

但对她而言,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她一直追看心理专栏,觉得我发出的声音已成了一个可靠而牢固的支撑似的。突然专栏变了,于是这个支撑一下子动摇了,从而唤起了她心中一直藏着的声音——“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一切都可能失去”。

我对她深有了解,知道她曾有几次重大的失去,这让她很担心变动,因为变动会触动她的创伤,让她再一次嗅到重大失去的味道。

因而,她在向外寻求一种牢靠的感觉。然而,任何外在的支撑,真的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支撑,只能是我们的内心。

我没将心理专栏的变化当回事,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在不同的声音中,哪个声音更打动你,你的心更倾向于哪个声音,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声音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来。

我也以为大家多会这么想,但我忽略了一点﹕我这样的论点,是有一个前提的——“尊重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