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10564400000026

第26章 领导与属下的沟通艺术(7)

表达要清晰有条理。说理要观点分明,理由要充分;推理要合乎逻辑;叙事,要线索清晰,首尾完整;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交待得清清楚楚。讲述,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采用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进行。讲话要有足够的音量,使到会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恰如其分。

姿态大方

要端庄大方地站在或坐在讲话的位置上,让每个听众都看得见你的表情,听得见你的声音,使他们感到你是和他们讲话。心理要镇定,表现出亲切与坦诚的神情,不故作姿态。眼睛要柔和地看着听众,但不能做不礼貌的凝视。手势和表情的运用要大方得体,不可做作,还要控制不良的习惯动作。

注意话风

要尊重听众,不对听众摆架子,打官腔,要讲真话、实话,不故弄玄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拖拖拉拉,冗长繁琐;讲文明,讲礼貌,不讲粗野庸俗的话;不大嚷大叫,不拍桌子瞪眼睛;避免使用招致听众反感的言词;不训斥人,不恶语伤人;用得体的语言维持秩序;遵守时间,不迟到,不无故拖延时间。

怎样获得下属的了解和信任

做了领导就板起面孔不苟言笑,以为这才有领导者的风度,才能保证自己的威信,此乃天大的误解。"我是领导"的自觉意识太强,绝对无法以平等的态度与下级友好相处,他的"得分"不会太高。据调查,态度平易随和的领导并不会丧失尊严,被列举的各类受尊重的领导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则是共同的特点,被接受调查的人,百分之百持这种看法。坦率真诚,向下级善意地表示接近的良好愿望,使下级感到受尊重、被重视,不仅会激发被领导者的积极性,还使大家对领导的思想修养、工作作风、领导意图有所了解,下级对上级习惯性的心理距离由此逐渐缩小。

充分发挥下属的聪明才智

如果只看一个下级是否听话,与自己合不合得来,会不会构成对自己的威胁,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决定对下属的态度,而不看其对本单位、对全社会能作多大贡献;或者只注意下级的某一个特点,不及其余,甚至嫉才妒贤,玩弄权术压制打击,不说领导者的品质如何,就领导艺术来说,也是个失策,而从人际关系角度谈,则是最大的失礼。礼仪最根本的是对别人的尊重。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不配当领导。

谁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被认识肯定,才干得以发挥。作为领导人,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了解下属的长处与弱点、爱好和脾性,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略其所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各得其所,便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最大礼遇。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聪明才智呢?

关心下属

关心他人与否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感修养。领导者对下属的关心,不能看成仅是工作方法。优秀的领导者即使工作再忙,也抽出时间来与被领导者聊聊,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思想情绪、遇到的实际困难,必要的给予帮助;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哪些忧愁烦恼、收获快乐,也不妨吐露,使别人了解。即便是无目的的闲谈,也可表示出与下级融为一体的意愿,从而使上下级之间的心:墨距离缩短了,下级会把上级当作朋友来信任,相处起来便无多少隔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谈话方式不应忽略,谈话的态度往往对对方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有些领导者虽愿与下属交谈,却仍摆出一副"尊者"的架式,用词摆脱不了公事公办的意味,仍让对方感到在打官腔,这不仅是礼貌问题,还会使人感到受轻视,不被信任和尊重。只想支配下级而不愿为下级服务,甚至用职权谋自己私利,这样的领导者不会获得下级的尊重,更谈不上有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掌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褒贬一个人,极易引起对方的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会立刻作出反应,而这反应依褒贬者的方式方法和被褒贬者的荣辱观及当时的情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恰当的表扬与批评,引起的心理反应将是积极的。一般说,表扬会强化人的积极行为,批评会强化人的消极行为,表扬与批评的动机不纯或方法不当,效果可能会与愿望相反。

表扬和批评要看对象,分场合。不同性格的人对褒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往往差别很大。有的人喜欢直来直去,有的人喜欢委婉含蓄,必须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喜欢被公开表扬,有的人不希望被公开批评。被褒贬者的当时心境也有差异。批评不用说了,不注意方式方法,对方难以接受;表扬不恰当,有时也会给对方以压力,可引起别人的反感。

给下级一种安全感

工作时胆战心惊,唯恐哪一天触犯领导,或者有了错误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被这种心态笼罩的下级,工作积极性不会很高,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不会融洽。

当下属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失败,特别是客观原因造成时。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将责任全部推给下级,甚至自己的责任也找"替罪羊",这样的领导会失去群众,谁也不愿意在他的手下干事。对顶撞过自己,反对过自己,甚至犯过错误的下级怀恨在心,或者嫌弃、给小鞋穿,有失领导者风度,也会给下级造成不安全感。宽容、谅解,体现了一个人的高度修养,也有利于取得信任,尊重。若能虚心听取下级意见,重视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尽正确的意见也抱欢迎态度,会增进上下级间的了解,消除隔阂。

不分亲疏同等对待

个人交往,不免有亲疏之分,有的脾性相投,有的话不投机,但将私交中的亲疏关系掺进上下级关系中,就会破坏上下级关系。作为领导者,一方面代表他个人,一方面又代表一定的权力机构,在上下级关系中也表现出亲疏,就有失公正,伤害了一部分人。

无论下级与自己个人感情亲近与否,私人和工作中的关系怎样,是否反对自己,都要在工作上给予一样的支持,生活上给予一样的关心。有的领导喜欢下属迎合讨好者,讨厌爱提意见者,殊不知,前者往往抱有个人目的而非出于对领导的尊重,后者则大多出于公心想帮领导者把大家的事办好,当然不一定非对前者严加斥责,委婉地给予回绝则很必要。

与员工建立朋友式的关系

一个领导者要做好工作,必须与员工建立和谐融洽的、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如果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制造出一种神秘感,让员工仰首而视、敬而远之,上下级有隔阂,下属只是奉命行事,这是绝对干不好工作的。

许多领导干部在生产上能力很强,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对下属颐指气使、疾言厉色,开口就训人,也不懂得关心体贴下属,结果弄得员工怨声载道。虽然当面不敢怎样,背后却大发牢骚。由于气不顺,干起活来,也就别别扭扭,工作总是做不好。

如何同员工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呢?最好的办法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打交道,与下级平等相处。其实,任何一位领导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身边总会有几个朋友。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应同员工继续保持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所不同的是,范围应更广,不只是原来要好的那几个人,应让本单位的全体员工都成为你的朋友。当了领导,地位变了。身份变了,可是这种变,只是责任的加重,工作担子的加重,丝毫不意味着有什么特殊。只有平易近人,以诚待人,与大家平等相处,才能得到拥戴,才能有权威,说话才能管用。

那么,这种朋友式的关系应如何建立呢?

经常到群众中去

有这样一位领导干部,他经常不在办公室里,一有时间就到员工中去,今天这个车间,明天那个科室,员工戏称其"游击司令"。这个"司令"脑子中有一套完整的员工的档案,谁的家庭情况怎样,工作有什么特点,经常闹什么情绪,甚至脾气、兴趣如何,他都一清二楚,与员工谈起话来十分投机,员工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和他讲。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他高高在上,员工几日也见不上他一面,那么哪会有这种水乳交融的场面?

日本的桑得利公司总裁岛井信治郎听到雇员抱怨:"房间内有臭虫,害得我们睡不好。"他便在晚上一个人拿着蜡烛在屋子里抓臭虫。后来对公司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佐田在刚进入公司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了,岛井信治郎率领全体员工到殡仪馆帮忙。丧礼结束了,岛井信治郎又叫了一辆出租车,亲自送佐田和他的母亲回家。佐田后来当上了主管,常对人提起这桩事:"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为了老板,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让员工了解自己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领导者,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员工永远不知你在想些什么,听不到一句心里话,那同谁也交不上朋友。只有向员工敞开心扉,把心交给员工,同员工心心相印,无话不说,员工才能亲近你,与你交心。领导者应当把本单位面临的形势、工作上的打算、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苦衷。诚恳坦率地告诉员工,让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关心下级的个人问题

当你的下级为个人问题来向你求教时。这说明他信任你、敬重你,显然表明你们之间关系很好,但要注意继续保持这种关系。不管你的下级要与你谈什么问题,请不要打断他们的谈话或把他们打发走。虽然对你来讲,这些问题未必重要,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不要置若罔闻。因为它们对你的下级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假如一个职工今天气色不好,你就要问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如果他请假去照料他生病的妻子,那么当他来上班时,就要问问他妻子康复了没有。倘若发现他今天走路一瘸一拐,你就要问问他怎么回事。还要过问一下他女儿在学校的成绩如何。虽然有的时候只是一点儿小小的关心,但他会几天几夜想着你的恩德。这样做当然不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小小的关心竟使你的上下级关系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