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10572900000012

第12章 身陷误区中的孩子越学越“笨”(2)

家长有效的妥协分为三步:首先要向孩子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理由;其次和孩子讨论要求的合理性;最后向孩子作出一定让步,但孩子必须承担某种责任。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而失败恰恰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挑战。一个人是否养成了有毅力的、顽强的性格,关键是看他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正因为如此,如何教会孩子面对失败就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史蒂芬·葛雷的成长经历耐人寻味,作为科学家,他有着非凡的创造力,那么是什么因素让他超乎凡人?他的创造力在他看来:这一切都与小时候母亲给他的生活经验有关。

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由于奶瓶比较重,他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

他的母亲听到声音,非常沉静地来到厨房,看到这一切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他或者惩罚他,她微笑着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几乎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水坑。反正损害已经造成了,在我们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史蒂芬·葛雷从惊慌中清醒过来,然后小心地在地上的牛奶里玩耍起来,心情也逐渐地高兴起来。

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由你把它清理干净,物归原处。所以,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史蒂芬·葛雷选择了海绵,和他的母亲一起清理地上的牛奶。

他的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试验。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小史蒂芬·葛雷因此学到了如果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

这位母亲给史蒂芬·葛雷上的这堂如何面对失败的课真是精彩之至!

史蒂芬·葛雷从这堂课里除了学到了他不需要害怕错误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从故事里,作为家长应当学会怎么样来认识失败,明白失败就是指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达不到,或是受到打击陷入困境等。

作为家长首先要知道失败总是先于成功,如果孩子连失败关都过不了,今后就很难取得成功。孩子面对的失败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它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处于一败涂地的境地。如果家长的态度正确,就可以反败为胜;态度不正确,那就会让孩子受到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因为失败动态会发生连锁反应。

作为家长应当和孩子学会共同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与孩子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面对挫折第一步是要克制痛苦,避免连锁反应。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正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才使人受到打击,精神涣散,进而失去防守和反攻的能力,放弃眼前可以转败为胜的机会,坐等下一次打击的到来。

一个人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胜利者。人本身就有许多的缺点、短处,只有在失败的痛苦磨练中,才能改掉这些毛病。只有经过失败的历练,孩子才可以变得更加坚强,坚韧而有毅力,孩子才会更了解生活的真谛,更懂得人活着的价值。

失败是痛苦的,有时候简直就是人生中的灾难,所以在失败还没有出现之前,尽量避免它;在失败发生之后,不要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它,而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提高自己精神力量的好机会。

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在精神上对失败应该做好准备。家长平时要注意在每一个小失败中锻炼孩子控制感情的能力。若是孩子沉浸在体会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只会越体会越痛苦,既不能消除痛苦,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贻误时机,带来更可怕的后果。

正确的态度是不后悔、不抱怨,对失败的教训要及时总结、接受和牢记,但这和后悔、抱怨是两码事,不要带着情绪,而是要依靠理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过去,而应放在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事:现在怎么办?

家长要帮助孩子看清楚失败的真实面目,告诉孩子失败是暂时性的。不要让失败的阴影蒙蔽了一切,甚至窒息了孩子的智慧。对失败做个精确的描述,说明它仅仅是某方面的失败,或者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失败,某一次试探性的失败,暂时的失败等等,最好把它的暂时性写在纸上。

帮助孩子从中找到有利因素,吸收有利信息,把坏事变为好事。转换的关键就在于要看清转化的有利因素。对立统一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家长应该坚信孩子在失败中自己会找到有利因素的。孩子越是处于失败的境地,越是要帮助孩子去冷静地发掘有利因素,充分地利用,争取进步。

失败里包含很多的信息,除了有利的信息以外,还会带来一些失败的连锁反应的信息,以及失败的起因及后果的信息,这些都需要家长去注意。

家长和孩子要积极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去决定事情发展的方向。

坚定孩子心中的信念,没有条件去努力创造条件。只有坚信自己心中的信念才有转败为胜的可能,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条件,条件决定发展方向。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当时机来临时,我们能不能敏感地认识到它,认识到它后,敢不敢当机立断,大胆付诸行动,这是成败的关键。有时候,我们遭受的挫折和失败看起来是无法挽回的,其实,我们如果把目的弄清楚,就会看到通向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条。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一条路看看,往往能出奇制胜。

请你别再喋喋不休

“孩子,怎么又犯这样的毛病了,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是‘1’,1、2、3、4、5的‘1’!”这种场景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是自己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了,前者是愤怒的家长对犯错孩子粗暴的指责,后者则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耐心地传授知识。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看,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

教育孩子时,家长请少说废话,在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只需要隔离开人与事就可以了。“孩子,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又做错了”“……你为什么记不住?”这些话是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有毛病时的常用语,但家长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家长如果对孩子只是一味地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的心中就会产生恐惧和自卑感,从心里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家长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个劲地说“你这不好那也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家长的这些垃圾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倾泻自己的情绪。”

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切忌唠叨个没完。“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孩子启蒙时期,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十分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控制自己少说“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是滔滔不绝,在教育孩子时又是喋喋不休,然而他们忘记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使孩子感到困惑。

别把教育的弦绷得太紧

家长不断抱怨自己很苦,究其原因,首先是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家长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其次是,当家长有了“超常”的期望,这些“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带给家长超常的压力。

有的家长看着走红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经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等等“社会名流”,眼红心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能一夜成名,一步登天。这种超常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进口的奶粉、时髦的衣服、高档的文具、层出不穷的培训班……家长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实际上这些都是家长的“糖衣炮弹”。

反思一下,在这些看上去无怨无悔的投入背后,家长藏匿了多少不切实际的“愿望”呢?

家长总爱将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家长们的期望值总是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样样出色,恨不得是全能手。这很容易让家长失去客观的判断标准,偏离正常的教育轨道。在实际生活中操之过急,期望过高,除了让家长自己徒增烦恼和焦虑不安外,还会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主宰下做出对孩子发火闹脾气、唠叨不停、反复无常甚至歇斯底里的行为来。这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孩子会越来越远离家长的期望,家长也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孩子通过母亲最初的阵痛,就意味着他开始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他自己的基本素质。

成语“拔苗助长”,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急于求成、本末倒置的不明智做法。但是事到临头,家长自己教育子女的时候,怎么就不由自主地急功近利起来了呢?家长是否想过,种种过高的期望、过度的关心,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不快乐?有没有想过“可怜天下孩子心”?孩子如果没有乐观自信的人格,身心的健康成长岂不是一句空话?由此导致的孤独、自闭、敏感等社交恐惧症,孩子的心理障碍谁来负责?当孩子长大成人,回忆里只有书本、只有学习的童年时,还有美好可言吗?

现实的情况是,孩子的希望不是毁在他自己的手里,而是先毁在家长手中——因为做父母的,首先就失去耐心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时候永远不要过于急躁,要辩证地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成与败,要接纳眼前的现实,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之间的差别。何况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要知道,孩子的发展是动态的,是呈螺旋形上升的。

能赢得起,也要能输得起!这才能让孩子正确地看待胜利与失败,才能拥有一副健康的胸怀。

孩子的想象力需要驰骋,孩子的思维需要锻炼,孩子的身心需要锻炼,孩子的能量需要释放。孩子更不是学习的机器,他首先是人,是孩子,—个有玩耍权利、有快乐自由天性的孩子,一个有童心、有玩性的孩子。

“过犹而不及”的道理告诉我们,若把为成功而奔跑的弦绷得太紧,总有崩断的一天。犯罪、自杀、逃学、出走,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在生活中发生的少吗?难道还不够给家长一个警示吗?所以,就让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长河中的触礁现象,以信任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独特个性。相信孩子能行!让我们以欣赏的、信任的、鼓励的、爱的眼光等待孩子成长。

家长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

孩子如果从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那么他就可以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

只有孩子成了一个素质过硬的人,成了一个不用家长操心、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个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家庭教育的最好结果。

因此,家长要尽量去发现孩子的长处,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优势,要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然后提供适当的条件去培养、发展,做到扬长避短。

家长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不是孩子所愿学而是家长所逼,或者说,要孩子学的正是孩子之短,那么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因为,谁会愿意忍受一次次的挫败感。孩子终究只是孩子,他远没有成人想象得那么有意志力啊!

家长还要积极等待,主动寻找教育时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就赶快采用另一种方法。在积极等待的同时,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要有一颗积极思考的大脑,多想一种办法,多设一种情境,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朝着预设的目标前进。要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此时行不通时,那就看在彼时。要知道,也许是因为当时孩子情绪不佳,从而影响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呢!

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因循守旧、懒惰怯懦、悲观厌世、浮躁轻率、好高骛远、自私孤僻等等不良因素都会左右孩子的成长。毕竟,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才是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