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10572900000023

第23章 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1)

“兴趣”是孩子探索的动力,只有动力充足,才能扬起生命的风帆。质疑是催生孩子潜能的沃土,家长的呵斥则是扼杀孩子潜能的刑场。

对于孩子来说,发自内心的梦想、兴趣等,这些就是求知欲的通道。

兴趣来自于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好奇心是孩子发自内心去求知的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去解决和处理问题。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逐渐丧失了求知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质疑就是抓住了求知的真谛。鼓励孩子质疑,善待孩子的提问,是引导孩子爱学的捷径之一。那么,做家长的该怎样将质疑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呢?

如何挖掘孩子的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发自内心的梦想、兴趣等,这些就是求知欲的通道。兴趣来自于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也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发自内心去求知的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去解决和处理问题。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逐渐丧失了求知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把母亲刚刚买回来的一个闹钟当做新鲜玩具拆散了,孩子的母亲就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教育专家听说这件事情后,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教育专家又说:“孩子这种行为是一种好奇心,他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也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此时作为家长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教育专家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教育专家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闹钟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孩子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你的孩子就学到了知识,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他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的学习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劳动,孩子的探索好奇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如何把孩子的好奇心转移到学习愿望上来?这个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左右大脑结合使用的过程。或者说,左右大脑是否能够结合使用,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

兴趣是孩子探索的动力,只有动力充足,才能扬起生命的风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挖掘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在玩中掌握学习方法。

家长参与孩子的游玩,在游玩中去教会孩子一套掌握知识的本领。孩子主动去玩的原因都是因为好奇心,家长对此不要抱怨,少说那些“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总和孩子说“只知道玩,玩是没有出息的”。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一个结果非常明显的游戏时,家长就应该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任由孩子去玩。

2、家长向孩子请教,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做家长的要放下身段,并虚心向孩子学习。

3、拓宽孩子的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

孩子在亲近大自然的时候会接触很多事物,会去多读书、多联想,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兴趣爱好。孩子在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的过程中都会激发出热爱生活的激情,在面对艺术、科学、高科技等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会随时唤起内心的好奇。赋予孩子以更加开阔的生活,在开阔的实践中,引导孩子积极思想,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这样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4、找到孩子的兴趣去进行突破。

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要确定重点,找准一个基点去突破,学会举一反三。简要地说,就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特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孩子在学习上比较偏爱某一门功课,那就让这门功课出类拔萃,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孩子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了。

品质卓越的人个性特征之一就是生活中有主要的兴趣和非主要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要避免兴趣的随意性,不要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到最后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投入劳动,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5、家长在对孩子兴趣的挖掘过程中,可以使用转移法。

把孩子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法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

孩子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家长要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而这也是容易成功的。

6.家长和孩子针对问题可以开展讨论。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的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强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出现热情和激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7.家长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中,更要保持理智。

孩子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他自己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保持、发展,这些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总之,要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

质疑是抓住了求知的真谛

当家长面对孩子时,往往习惯于强调孩子“听话”,而不习惯孩子提出的“质疑”或“批判”。其实孩子的质疑是他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因为质疑,孩子在寻求正确的答案中才会变得聪明,这是孩子智能训练的最好方式。

孩子的思想,是处在一种极其活跃也极其混乱的状态之中的,他们的“胡言乱语”就是老天赋予的权利。

孩子向家长提出心中的疑问的时候,有些家长没等孩子说完,就大声呵斥孩子:“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许乱说!”孩子从此不敢提出心中的疑问,孩子在家长的呵斥中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更不相信自己的质疑,成为了家长的影子。

质疑是催生孩子潜能的沃土,家长的呵斥则是扼杀孩子潜能的刑场。

有一道测试孩子的智力考题,说:“树上有5只鸟,猎人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如果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智力正常。

一天,有个家长用这道题来问儿子,儿子想了想,才回答:“树上还有3只鸟。”

家长一下愣住了,问:“怎么会还有3只鸟呢?”

儿子天真地说:“鸟妈妈被打死了,鸟爸爸吓飞了,鸟窝里的3个鸟娃娃不会飞,所以,树上还有3只鸟。”

儿子说完,家长感到震惊。孩子的心中充满爱心,说出这样的答案又怎么能说不对呢!他的答案多么现实、多么深刻、多么富有感情!但是在现实所谓的标准考试中,这样的答案常常被认定为错误。在一个没有善意的环境中,孩子提出的质疑,遭到的却是嘲弄的耻笑。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学习课文《麻雀》。《麻雀》一文的大意是:一个猎人牵着猎狗走在森林里,突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的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立即扑了过去。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地飞了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并用身子挡住小麻雀,用尖嘴朝猎狗的眼睛啄去。那猎狗一见竟被吓退了。猎人见此情景,对老麻雀顿生敬意,把猎狗带走了。

读完课文,老师问同学们:“请问,一只小小的麻雀,何以敢与凶悍的猎狗较量?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

显然,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可是,一个女孩子举手了,她说:“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愣住了,问她为什么。她回答:“您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这篇课文从头至尾没一个地方说明它是母麻雀,怎么就表现了母爱呢?为什么不是父爱?”

全班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却表扬这位女生说:“你善于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面对孩子的质疑,家长及时给予鼓励,有助于孩子养成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思想比较活跃,一旦心中有什么疑问就会大胆地提出来。譬如,学习《邱少云》一课,就有孩子问:“烈火在邱少云叔叔身上熊熊燃烧了20多分钟,他手里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和身上带的手榴弹,为什么没有炸响呢?”还有孩子在学习《聂耳》一课时问:“课文说聂耳在雨中拉着小提琴,发出悠扬的琴声。可是,雨水打湿了琴弦,琴弦怎么还会发出悠扬的琴声呢?”

孩子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当众提出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才是孩子在真正地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养成了科学学习的态度。家长应当给孩子以及时的表扬,努力使这些偶尔出现的质疑,成为一种稳定的质疑习惯。

质疑就是抓住了求知的真谛。鼓励孩子质疑,善待孩子的提问,是引导孩子爱学的捷径之一。做家长的该怎样将质疑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呢?

家长要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上,应由原来的单向辅导变为和孩子双向互动。孩子在学习上出错并不可怕,家长对此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哪怕是非常幼稚的问题,家长也要对孩子采用语言上的激励、手势上的肯定、眼神里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尽量拓展孩子生活的渠道,让孩子在增长见识中会问。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先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面对孩子质疑,家长的回答尽量用“是”和“不是”。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每当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深入思考,提示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让孩子放飞自己的梦想

对于孩子来说,有自己的梦想是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是孩子保持好心情,进入快乐学习状态的要素,而孩子的梦想又是要素的核心。

孩子的心有多大,将来的舞台就有多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也许不能实现,也许只是一个妄想,但是孩子不能没有梦想,因为梦想是照亮孩子心灵的太阳,是孩子心中最美丽的憧憬,它将引领孩子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他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通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后来他说:“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布拉格在学校读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太差,父母无法给他买漂亮的衣服,甚至连一双合脚的鞋子都买不起,他常常是破衣烂衫,拖着一双与他的脚很不相称的破旧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从不曾因为贫穷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没有埋怨过家里人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那一双过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脚上看起来十分可笑,但他却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无比珍视这双鞋,因为它可以带给他无限的动力。

原来这双鞋是他父亲寄给他的。家里穷,不能给他添置一双舒服、结实的鞋子,即便这一双旧皮鞋,还是父亲的。尽管父亲对此也充满愧疚,但他仍给儿子以殷切的希望、无与伦比的鼓励和强大的情感支持。

他的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儿呀,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大……我抱着这样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将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这封寓意深刻、充满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布拉格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踏着荆棘前进。

梦想,无论是否可能实现,都是梦想,与理想是有一些区别的。孩子的梦想,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珍宝,它将带领孩子充满憧憬地去面对学习中的任何一个困难。家长对孩子的梦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能否实现,都要珍视孩子的梦想。

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一个接口就是让孩子不断有梦想,并在梦想的自我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家长的明智之举,是在孩子的梦想面前,千万不要泼冷水,无论你觉得孩子的梦想多么可笑。面对孩子的梦想,勇敢地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每一个梦想都描述出来,也可以让孩子写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经常与孩子一起重温他的梦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梦想的根本意义。

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人活着总要有一些追求:追求情、追求钱、追求权、追求名、追求心灵精神的完美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个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不仅有不同的种类,并且有高低层次之分;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人自然而然地就会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在各类需求之中,吃穿等生理需求是低层次需求,爱和成就感是高层次需求。

依照这种理论来推断,如今孩子所追求的东西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和成就感。就成就感而言,如果孩子执著地追求,终究会获得。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缺乏成就感。

学习兴趣开始变少,学习动机开始变弱,而且陷入了灰心、自卑、害怕、厌倦、退缩、逃避的心理怪圈中,孩子一旦厌学,就会容易陷入坏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