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巫术的世界
10578700000023

第23章 永恒的人类幻想:巫术与文艺(4)

1818年,一位不速之客的光临打破了美国田纳西州红河畔的平静,没有人知道它何时而来,为何而来。两年之后,红河畔恢复了往日的宁静。1998年,现代的红河畔人在一部古旧手稿中得知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诡异的记录让这个曾经发生过惨案的小镇上空再次笼罩了恐惧的阴影……时间再次拉回到1818年,红河畔贝尔家的农场中近来总是会有奇怪的声音响起,不时还会出现一只黑狼,用它那骇人至极的黄眼睛观察着贝尔家的一举一动。不久,贝尔一家受到越来越多不祥噪音的烦扰,玻璃窗咣咣作响、急促的叩门声、拼命用爪抓地板的响声,以及家具擦过地板、铁链拖动的声音、犬类低沉的嚎叫声等等,这些噪音让贝尔一家生活在恐惧之中,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终于,精神上的折磨变成了肉体上的侵犯。贝尔一家人开始受到诡异的袭击:午夜时分,被子让莫名的力量使劲掀起,孩子的头发总是无缘无故被大力扯起,而贝尔一家的小女儿贝特西更是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夜里常常听见她的尖叫声。在贝尔一家快要绝望的时候,无形体恶灵的低语声风一般的传入了众人的耳朵,那是一个更为恐怖的诅咒:贝尔的家族,有一个人必须要死!贝尔一家想尽办法,仍然无法消除这一邪恶的诅咒,而一系列除魔行动的后果则是受到恶灵变本加厉的报复……直到露茜·贝尔意外发现贝特西有个诡异的玩偶之后,一切似乎明朗起来,而让人震惊的答案背后藏着更大的危机……2007年上映的美国影片《万能钥匙》,同样以巫术为题材,并且增添了更多的恐怖、惊悚与神秘色彩。

卡罗琳是一位25岁的年轻女护士。由于在为一支摇滚乐队当经纪人期间,她只顾忙着工作上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为了补偿自己过去对待父亲的不足,她选择照顾老人聊以安慰自己的心灵。通过报纸上一则找家庭护士的广告,卡罗琳只身来到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帮助老妇人维奥莱特照顾老妇人体弱多病的丈夫本。

本因患中风长年躺在床上,不能正常讲话,可他的神态却总是仿佛要向卡罗琳讲述什么。

在古老的大宅子待了没多久,卡罗琳就决定开始探险之旅——无论是这对诡黠神秘的老年夫妻,还是这栋阴森压抑的大宅,都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充满怀疑的卡罗琳意外得到一把可以打开一切房门的钥匙后,正式开始了对这幢阴森压抑的大宅的“探险”。然而在大宅阁楼上发现的密室中,摆满了用以施伏都巫术的所有必需工具:血,头发,符咒和其他一些奇怪的物件……惊魂未定的卡罗琳却从维奥莱特口中得知更为恐怖的消息,大宅前主人因为施过巫术而被处以私刑。为了解开本中风之谜,卡罗琳决心揭开阁楼密室的所有秘密,然而,等待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巫术与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艺术

许多艺术史家认为,巫术与艺术一样,都起源于原始人的思维活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和人类认识水平还很低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虽然后来又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演化,人类的艺术水平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仍能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形式中寻觅到巫术文化所留下的印记。

中国的门神与年画我们已经知道,巫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老的中国曾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国家,频繁的巫术活动和浓重的巫术意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民俗,乃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影响。

避邪就是原始巫术的一种,它是利用一定的物件来防止邪鬼来犯。避邪物一般装饰在建筑物、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上,也有佩戴在身上的。普米族在门或墙上印有许多石灰手印纹,据说是一种打鬼的姿势,鬼会见而生畏;鄂伦春族在仙人柱上悬挂野猪牙、熊鼻;侗族在门上挂狗头,以狗护家;苗族在门上挂有米筛和渔网,认为米筛象征眼睛多,能识破鬼的行踪,渔网则是捉鬼的工具,鬼见了便会避而远之。图腾也是一种避邪物,彝族多在门上画一只虎;在门楣上挂刀、剑、锯、羊角等也可避邪;我国西北和欧洲地区常常挂马蹄铁;汉族的护身符、门神、镇宅宝剑等都是避邪物。

门神

门神是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门神信仰可谓由来已久。《山海经》中记载:在苍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供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传承了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有的地方还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而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或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或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

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认为都可以用来驱鬼辟邪。至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真是让鬼见了都害怕。

唐代时,着名的巫师钟馗也开始被奉为门神,并在民间长期流传。大约元代以后,秦琼、尉迟恭也被祀为门神。这两个人实际是唐朝的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邪魅号叫,以致三宫六院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让二人夜晚立于宫门两侧,果然一夜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让二人整夜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将二人的像画了下来,戎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邪祟得以平息。但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他们是武门神的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门神的要求,已不仅是辟邪免灾,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至迟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已经常常添画“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以后更是取消了门神的祛邪义务而专事祈福,形成了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年画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以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作为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年画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实际上,年画正是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每逢过农历新年时,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使新春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气氛。

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便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由于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所以当时的年画特别发达。今日被保存下来的,就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具有欢乐喜庆意味的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着,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也各种各样,有木版、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受众,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毕加索的非洲情缘众所周知,毕加索是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位艺术大师众多的作品中,竟也处处表现出非洲的原始文化,尤其是非洲巫术的气息。实际上,与许多同代人一样,毕加索始终迷醉于非洲艺术。早在20世纪,当法国向非洲推进殖民活动时,士兵、商人和使团带回的产自神秘异域的传奇和物品,欧洲人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毕加索和他同道的先锋派画家们,也同样受到强烈震撼,并因此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来打破传统的表现范式。

虽然各种非洲元素都曾对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但后者似乎尤其对非洲艺术中巫术及仪轨的力量有着独到的见解。诚然,毕加索从未踏足过非洲。但是,在他的许多件作品中,无论是油画、素描还是雕塑,都能使人感受到这种影响。毕加索在世时就曾说,非洲艺术的“病毒”伴随着他的整个生命。据记载,那是在1907年6月,毕加索在巴黎的特罗卡德罗人类学博物馆首次与来自非洲和大洋洲的藏品邂逅。他回忆道:“这些面具不仅仅是普通的雕刻,绝对不是,他们是巫术法器”,他甚至曾说,那天,他才懂得了绘画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个审美过程;它是一种置于我们和敌对的宇宙之间某种形式的巫术,是一种通过将形式施于我们的惊恐以及欲望之上的攫取力量的手段”。

在毕加索早期最着名的作品《阿维尼翁的少女》中,画家将其描述为他的第一幅“魔幻主义绘画”,这是他第一幅蕴涵着非洲影响印记的作品,画面的女人中有两个面孔,酷似非洲面具。随后,毕加索开始吸收抽象而表现性的表达脸部和身体的非洲手法,并将其转换成自己的方式。他开始对人物形象进行断片和多截面的表现,这最终导致了立体主义的诞生。其后,他还受到来自刚果的非洲力量面具的鼓舞,这是一种巫师用来帮助与神灵沟通的木雕,他们还用到一些日常材料,如钉子和镜子。据说由于对非洲的原始艺术情有独钟,毕加索几乎是不加考虑地收集非洲艺术。他收集了100多件非洲雕像和面具,一直置于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