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0579900000044

第44章 宋朝卷(7)

【出处】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竟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鉴赏】我一点也不遗憾自己不曾亲眼见到古人的神采英姿,我只遗憾那些古人来不及看到我的张狂傲气。狂人狂语,颇有志吞千古、笑傲江湖的气概。一般年轻气盛的人,却很欣赏这类的狂语。依据《南史张融常传》的记载:“融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辛弃疾据此转化而成“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原词】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出处】宋·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鉴赏】你知道吗?建功报国,成就功名,这本来就是真正有学问的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此词作者辛弃疾文武兼备,时时以天下为己任。他认为做一个读书人、一个真正的儒者,应该立志报国建功。这种想法,正与民主社会知识分子主张积极参与国事的观念相符合。

【原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事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出处】宋·辛弃疾《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

【鉴赏】如今我还适合做什么事呢?是沉醉,是游乐,是酣睡。作者辛弃疾感叹世事如烟,但愿自己能寄情山水,以悠游闲散来排遣那份孤寂无奈的感觉,原诗的背后,潜藏着一份壮志未酬而又无力伸张的郁闷之情。

【原词】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出处】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鉴赏】原词语译如下:年轻的时候,不晓得忧愁是什么滋味,却偏爱勉强自己,硬说自己忧愁;如今年纪老大,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千愁万苦全都尝过,但要把忧愁滋味细说出来,却反而欲说还休,再也说不出来了。今人引用“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这三句词,常含有“无从诉说”、“不知从何说起”、“还是不说也罢”的意味,而那种痛苦又无奈的心境,实非局外人所能体会。

【原词】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出处】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登建康赏心亭

【鉴赏】脍,读作kuài,是指细切的鱼肉。“世说新语”中记载:吴人张季鹰在洛阳做官,因见西风吹起,想起家乡的菰菜、鲈鱼脍,就说:“人生中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说完,就回家去吃脍鱼了。语译这三句词是:不要告诉我故乡的鲈鱼正是鲜美好吃的时候,尽管遍地已吹起西风,张季鹰可曾真的回来了呢?作者感叹自己心愿未了,壮志未酬,虽然思念故乡,却不能像张季鹰般地自在逍遥,说回去就回去。后人常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三句词,来表示对故乡亲友风物的思念与盼望回归故乡之意。

【原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处】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鉴赏】原词中“甚矣吾衰矣”:语见《论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白发空垂三千丈”:化自李白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陶渊明《停云》诗,是陶渊明怀念亲友的作品。作者写此词亦有同样的心情:人老了,知己无多,古人又不可见,满眼都是争名夺利的人。只有尽情一醉,和青山、风、云做伴,来寄托壮志未酬、岁月东流的愤慨。“江左沉酣求名者”:江左,指江东。晋室南渡,定都金陵,成了偏安江左的局面。苏轼诗有“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之句。“浊醪妙理”:杜甫诗有“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句子。醪:醇酒。

辛弃疾是杰出的南宋爱国词人,终生以恢复中原为职志,可是长期被南宋统治者投闲置散,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这首贺新郎仿陶渊明《停云》诗思念亲友的诗意,寄托自己“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无限愤慨之情。词中表达知己零落,惟有与古人神交的寂寞,与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失望,给人留下了深刻悲哀之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壮岁旌旗拥万夫”壮怀激烈的辛弃疾之口,只不过是找些话来开解自己罢了。

【原词】见“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出处】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书江西造口壁

【鉴赏】这首词是作者于公元一一七六年路过江西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皂口镇)时写的。当时金兵侵占中原,词中表现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集团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原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西南,其北有望阙(亦台名)。西北望长安:从郁孤台向西北望长安。这里以长安喻指汴京,表达逃到江南的人怀念故都的心情。青山遮不住:指江水东流,而青山阻挡不住。余:我。鹧鸪:鸟名。原词后四句的意思是:青山挡不住滚滚的江水,毕竟还是继续向东流去(我怀念祖国、矢志收复失地的心情是什么力量也改变不了的)。傍晚在江边,一个人独自愁闷,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断断续续的叫声,更令人惆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或是说明正义事业像奔腾的江水,将涤荡一切污泥浊水,使之滚滚向前。

【原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知我者,二三子

【出处】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鉴赏】真正了解我的,就只有你们两三个人了。“知我者,二三子”这两句词,可用来表示对友好知交了解自己,内心感到甚为安慰;另一方面也是感叹真正的知己难寻,内心有着说不出的空虚落寞。

【原词】见“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东风夜放花千树

【出处】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夕

【鉴赏】温和的东风,一夜之间就吹得千花万树全都开放了。原词是以“花千树”来形容元夕夜的灯火光彩夺目而众多。今人多照字面意思来解释:由于东风的来到,使得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都开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最象。

【原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在”一般常写作“正在”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出处】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登建康赏心亭

【鉴赏】要请什么人去寻找温柔美丽的佳人,来为我擦去满脸的英雄泪呢?倩:就是“请”。红巾翠袖:手拿红巾,身穿翠袖的女人,是指红粉佳人。作者描写自己壮志未伸,满怀悲愤郁闷,表面上,似乎盼望能有红粉佳人来拂拭慰解内心的寂苦。而实际上却表示即使有醇酒美人,也难消失意落寞的愁情。后人感叹落魄江湖,怀才不遇,也常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几句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恨孤寂,并期待在凄苦中得到红粉知己的温情抚慰。

【原词】见“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处】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夕

【鉴赏】在人群里寻找意中人千百次,总是见不着那人,已经是没什么希望了,猛然回头一看,却发现意中人正在那灯火暗淡的地方。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阑珊:是指灯火稀落幽暗。独自站在阑珊处,代表凄冷、孤寂、落寞之意。作者笔下的“那人”,不慕繁华,自甘寂寞,与世人情趣大异,是一个富于象征性的形象。词人对“她”的追求,寄托了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质。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这三句词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形容人在那艰苦追寻的过程中,饱尝风霜,那一心系念的理想目标终于出现在眼前的欢欣与喜悦。这三句词也含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思。

【原词】见“东风夜放花千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处】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京口北固亭怀古

【鉴赏】回想当年,刘裕拿着金戈,骑着战马奔驰在战场上,气吞万里,就像猛虎一般雄伟英武。今人常用这三句词来怀念自己年轻时候的豪情壮志,以及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气魄。

【原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一烽火扬州路。可堪四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谁共我,醉明月

【出处】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别茂嘉十二弟

【鉴赏】“谁共我”或作“谁伴我”。茂嘉:是作者的族弟。你走了以后,又有谁来与我月下共饮,醉看明月呢?原词是送别之作,描写作者和族弟别后的孤寂,充分流露出作者的手足深情。今人用“谁共我,醉明月”这两句词,是表示缺乏知己的孤寂、冷清,当然也象征着追寻知己的呼唤与企求。

【原词】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无寻处”或作“无啼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处】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夜行黄沙道中》

【鉴赏】夜风吹起阵阵的稻花香,农夫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年将是丰收的一年;一路上听到阵阵蛙声,到处响成一片。描写夏夜乡村夜色的宁静美好;农家预卜又将有丰收的一年,喜悦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原词】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丝柳,一寸柔情

【出处】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鉴赏】柳条随风轻摇,又是离别的时刻,折下一枝放进情人手里,那细柔的柳丝,就是情人片片的相思与刻骨铭心的真情。细柔的柳枝向来就是古人心爱的。古人爱好折柳相赠,也有爱好在柳下桥边送别,只因为寸寸细丝,便代表着寸寸情意与不尽的依恋。

【原词】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出处】宋·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鉴赏】那扰人思绪的“愁”是怎样合成的呢?就是在离人的心上有个“秋”啊!异乡流浪的人,本就因为离别而满心愁苦,再加上面对着秋日的萧索凄凉,更是令人神伤心碎。离人心上有“秋”,自然更是愁上加愁了。现今常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两句词,来形容游子忧伤凄切的情怀。

【原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出处】宋·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鉴赏】柳絮无声无息地随风飘坠,就像是春神流下的眼泪;浮云在天空飘游不定,而躲在云层后面的月亮,却好像带着一抹羞意。原词中带有浓郁的愁情,如果撇开原词不看,单独来欣赏这两句描写春日夜景的词句,倒是极富柔美韵味呢【原词】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一生依样画葫芦

【出处】宋·陶谷《题翰林院壁诗》

【鉴赏】一辈子都在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作者借这句诗感叹自己在翰林院做官,凡事只能依循常规抄誊录,根本不能表现自己的独特才华。现今,凡是什么事都照别人的样子去做,就用“一生依样画葫芦”来比喻。

【原诗】官职有来须与做,才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出处】宋·唐庚《醉眠》

【鉴赏】山上一片宁静,仿佛回到了太古时代似的;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过小年一样。深山中,寂静无人,生活过得平淡清闲,只觉得长日漫漫,慵懒的情绪有些难以排遣。但原诗的后面几句,却又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原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出处】宋·杨朴之妻《送夫诗》

【鉴赏】老头皮:指老头颅,代表老命。宋真宗时,隐者杨朴擅长于作诗,被召问对策,杨朴自称不能。皇帝便问他临行是否有作诗?杨朴说他妻子曾送他一首绝句,意思是说:不要再落拓不振贪爱喝酒,也不要再猖狂自大喜爱作诗;你今天被捉进官府里去,这一回恐怕会断送掉你的老命了。原诗的讽刺意味颇重:“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形容那些案发被捉进官府的人,生命岌岌可危的困境。

【原诗】且体落拓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出处】宋·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鉴赏】一年的春天能有多久呢?转眼之间,早已过了三分之二了。这首词用字浅显,但意在言外,是为佳作。三分春色,已逝其二,是惜春,是恋春,也是伤春。

【原词】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出处】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