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刘法慈心解“心经”
10598500000011

第11章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和色是同理的,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也是这样,所有的过程我们都亲证完了,将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诸法空相。今天我们学习这本《心经》,就是理入的课程。如果我们不能入理,不能获得有指导性的见地,没有正知正见,就没法指导我们的修证,修行就不会上路。我们都知道见地非常重要,如何才能获得这个见地呢?真正的见地到底在什么地方?一般大众认为,通过阅读经典,就可以获得见地。这样只能得到一些知见,却得不到见地的。如果得到这个真实的见地,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这么迷茫了,就不会总是困惑了,这已经说明了,我们不能见,自然就没有入地。我们虽然读了经典,却得不到那个高层面的见地,因为我们还没有醒觉,我们的灵魂没有复苏。禅宗初祖达摩东来,传理、行二入禅法,传禅宗心秘。修行要想上路,先要完成理入的课程。理入并不是让我们去诵读经本,就像达摩东来,并没有带一本佛经,上台讲法,也没有讲一个字,这都是禅机妙用呀!理入本身就是醒悟的课程,理入之后才能获得见地。而理入之前,我们是没有见地的,我们只有知见,那是头脑的知识和见解。那么见地从何而来?就是从明师的心传口授而来,被明师种进我们的八识心田中。如果见地获得了,果位已经在其中了。我们都想获得见地,正确的见地是修行入门的关键。

佛教里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修行的全部过程,第一个就是正见,然后是正思维。如果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维。正见是起步,就像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如果起步就已经错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最终就到不了那个地方。我们都做过数学题,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就算错了,后面跟着的每一步也都错了,结果肯定也是错了。这就是正见和修证的关系。如何获得这个正见,那是被给予的,是我们的品质到达之后,上师给予的,是他播的种子。禅宗里有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二祖慧可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慧可在没有见达摩之前,他已经修行很多年了,他一直在修止、修定,最后还是安不了心啊!后来他知道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就去拜访达摩,以求安心之法。为了表示求法的决心,慧可斩断自己的手臂。达摩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接着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只有上师才能为你播种,只有上师才能帮你安心,只有上师才能给你正见,只有上师才能赐你解脱。所有的佛、所有的圣哲都是让我们成为自己,如果我们没有被启迪,没有被开启,我们就做不了那个自己。《圣经》里说:“若不从水和圣灵诞生,没有人可以进神的国。”要想从水和圣灵诞生,就必须先有那个种子,从种子里面,才能诞生出自己。其实,种子在播种之时,它的结果就已经被决定了;见地在被给予之时,最后的果位也已经在那里了。如果这是一粒榕树的种子,最后就只能长成榕树;如果这是一粒小草的种子,最后就只能长成小草。所以在种子的种性里,已经决定了它该长成什么。因此,在理入的见地上,已经决定了将来要亲证何等果位,这就是理入的课程,这就是见地的部分。所以见地绝不是我们可以从经本上获得的,读经典只是停留在头脑的部分,所获得的都是头脑所记忆的知识而已,而真正见地的获得,是心法的获得,那是要入心的部分,这才是心法秘要,不是在头脑部分,而是在心秘部分。

从心的摄入,才会得到这个见地,只有这个见地,才能指导我们的修证,才能指导我们的行愿,当见地、修证、行愿合为一体,才能圆满自我,到达纯善境界。我们今天共同学习《心经》,就是在进行理入的部分,其中也有行入的部分,《心经》本身就是理、行二入的法门。当今天的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入了这一层的理,再进入生活中,我们就要按着《心经》的道理去行出来,最后才能得到《心经》的内涵,亲证《心经》的本质,不然的话,就变成了单纯的说理了,就变成那种空谈了。纸上谈兵有什么益处啊!最好的状态就是把纸上的东西付诸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转化成我们生活中的部分,去应对生活,应对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那时它会变成一种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体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都会真实地活出来。见地绝对不在于我们得到多少经典,我们就是把普天下所有的经典都得到了,而且每天背一万遍,我们依然开不了悟。而六祖慧能,他没读一本经,就是一个文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然而他照样开悟,那和背诵经典有什么关系?在世间里,也有很多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他们的品性是很高等的,行为是很高尚的,心里总是想着别人,为别人做事情,为众生服务。他们没有读一本经,却比我们读经的人好太多了。如果这种人获得了这甚深的见地,一步登的台阶,比你修一百年都要高。无论你信,还是不信,人家的品性就搁在那里,只是他没有获得这层理,获得真正的法罢了。而当他摄入法理,因为本身已经在行中了,自然心行合一。而我们却只是在知中,并不在行中,知道了,并不能解决用的问题。就像我们知道水能解渴,但是知道并不等于喝到。如果想要解渴,我们必须喝到水。道是行出来的,道不是知出来的。但是没有前面的知,就没有后面的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我们如何回家呢?如果我们知道了回家的路,一步就能到达吗?我们必须行道,当获得这个见地之后,必须在生活中去行它,去实践它,再让它指导我们的生活,让它指导我们的修证,让它标定我们所亲证的境界。理、行二入,是正法之钥,一个从理入,一个从行入。这两个我们都要入进去才行,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般若的正知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