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个体性差异,这就是个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教育方法都一样,要懂得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共体的特性,我们都可以接受,但是个体的部分,它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就需要调教了。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并非都是相同的处方,必须对症下药。因为症状是特定的,所以药方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人性子就急一些,有的人性子就非常慢,如何应对啊?佛门广大善为本,“善”就是当下妥善,应当急的时候就要急,应当慢的时候就要慢,要做到适当,要做到中庸,要掌握处理事物的火候。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用时才能相合,才不呆板,才不僵化。
所以我们需要这种高度的觉知,来指导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这样我们就能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完美自己的心性,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这就是修行的内涵。如果我们能这样要求自己,就会在修行中得到真正的喜乐,内心就会慢慢地丰盈起来,真正体会到“知足常乐”的境界。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人身上有这五种品性,会产生偏差,远离中庸之道,处理事情就不公正了。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脸上被刮伤了一点,由于你过于爱孩子,一切就都是别人的错了。你会说:“你看这孩子,这么没有教养,把我家孩子的脸都打肿了。”其实是你的孩子先惹的事,打了别人家的孩子。这时你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公正了,因爱而产生偏差。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一户人家兄弟姐妹很多,父母对每个孩子都差不多,过分溺爱的现象并不常见。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宝贝,一大群人围绕着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孩子就是小皇帝啊,他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比如说,我姐姐的小孩四岁了,虽然年纪小,耍性子的技术却非常高,他想要的东西,非得得到才行,之前哭管用,这次要是得不到,就不罢哭,这就是他的手段。他很有技巧,比大人还有智慧呢,很直接地抓住大人的心理,看得很清楚,抓得很准,一哭就有,百试百灵。由于大人的这种亲爱,孩子的性格底色就形成了,今天你们会满足他,将来他走进社会,没有人会满足他,他也许会到处碰壁,外部压力很大时,可能会承受不了。2010年,报纸上报道了富士康的十多跳,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心理不成熟,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差,最后选择了轻生。
在森林里,母虎对自己的虎崽也非常爱护,把吃的都给它们,但是当小虎一点点长大,母虎就会把小虎赶出去,让它们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捕食的能力,不然将来没有办法生存下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母虎把小虎赶出去,才是真正的爱,如果只是一味地溺爱,最后就是害了它们。动物都知道如何去爱,懂得那个分寸,而人却做不到,因为人的爱,会出现偏差,离道甚远,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人才。孩子虽然拿到了大学文凭,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情商太低,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从苦难里走出来,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历练,培养了他的人格,他可能会成为一个领袖,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士。
孩子在该教育的时候就得教育,不能过分溺爱他们。慈母多败儿。这种“亲爱”不是真爱,不是真的慈悲,而是伤害。哪一个小流氓不是父母培养出来的?都说是社会影响的,把责任推给社会,其实不是那样的,社会风气再坏,也有这么多好人啊。父母都是农民,而且还是文盲,家里却走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培养了杰出的人才,这样的家庭也不少。其实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由于你心中的偏差,也让孩子出了偏差,父辈的罪就传给了子女。如果你不孝顺父母,却指望子女将来孝顺你,就相当困难了。言传不如身教,你就是孩子的老师,你的行为就在教育他,你是什么样,他就学什么样。他看见你打自己的爸妈,对爷爷奶奶不孝顺,将来他也这样对你。当他这样对你的时候,你会说:“儿子,你怎么不养我啊?”他就说:“那你怎么不养你爸呢?那时你都不养他,我养你干什么啊?跟你学的!”你就无话可说了。
在男女的情感上,这种亲爱也会产生偏差。男人和女人分手了,女人不喜欢他,喜欢上另外的男人,男人说:“我会一直保存着这份爱,永远爱着这个女人。”如果真是这样,只要女人过得幸福就应该满足了。但是当女人选择了别的男人,他就无法承受了,心里就会产生怨恨,认为女人背叛了他,一时想不开,思想产生了扭曲,偏激的行为出来了,结果把这个女人给杀了,冲动过后就后悔了,事情已经做出来了,悔恨已晚。既然你爱她,她和你在一起痛苦,不愿意选择你了,那你就让她走吧,只是你放不下这种亲爱,最后的结果,你伤人又伤己。
关于贱恶,轻贱而产生厌恶,如果我鄙视你们,轻贱你们,你们下次肯定不来了。做任何事情,必须推己及人,符合共体的利益,不能因为你的地位很高,或者满腹经纶,就不平等地看待别人。李总,你是企业的领导者,无论你今天的地位多高,你也是一个人,人与人是平等的。你也是从一个基层的员工做起来的。当你在基层的时候,你想要领导如何对待你,今天你就该如何对待你的员工。如果当你处在高位,就目空一切,不尊敬员工,贱恶下级,就难以服众。当你地位越高,却越谦卑,越平易近人,大家就越佩服你。大家感觉到,你有胸怀,有格局,有内涵,有修养,就会臣服你。成功的企业家,从不轻贱企业的员工,反而把员工捧在手里,把员工当成衣食父母,心甘情愿做员工的仆人,用心呵护下属。这时员工都愿意为他工作,企业自然就会发展壮大。
关于恐惧,如果作为企业领导者,对待员工特别苛刻,只要员工犯了错,就罚他的工资,有时一罚好几百,员工就会提心吊胆,内心产生对你的恐惧,不愿意和你交心。当企业里有事情发生了,没有人愿意和你说,都离你很远,敬而远之,这样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已经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妥善地解决。根源在于你只有威,却不懂得如何施恩。所谓恩威并施,恩在前,威在后。如果你不能给别人的心里施恩,只有外在的威是没有用的,是不能让大家凝聚起来的。你看那个佛菩萨的像非常威仪啊,孔圣人的像也非常威仪啊,大众却愿意走近他们,亲近他们,感觉很愉悦,那是圣人内在的恩德感召,威仪自然就形成了。
关于哀矜,世人都有怜悯之心,都有同情之心,同情之心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恰当的使用,就会成为人生路上的障碍,造成不好的影响。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一些公共场所,比如火车站,或者商场门口,有一些要饭的,穿得破破烂烂,看起来很可怜,手里拿着一个小碗,问你要钱,可能你会同情他们,施舍给他们。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以此为生的,是在欺骗大众,也许他们家的房子比你的还好,钱比你还多,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了。如果你没有智慧,不能分清好坏,虽然你也是出于善心,却是愚昧的善良,反而在助纣为虐,你今天给了他二十块钱,他明天就会骗别人五十块钱,这就是哀矜所产生的偏差。
关于敖惰,是指傲慢和懒惰的习性。它们都是修身之路上的障碍,得意忘形,傲慢自大,感觉自己很了不起,从门缝里看人,把人都看扁了。如果得意之时,能不忘形,不产生傲慢之心,这种人的修养已经很好了。每个人都有惰性,身体力行非常困难。知很容易,行不容易,难行能行,才能成人难成。
这次我们学习《大学》,并不是在解释经典,没有用历史上的事例,而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之前我们读经典,很难进入经典之中,经典是经典,你还是你,是两个,不能成为一个。因为你读的不是自己的经典,你读的是别人留下的经典,如果你进入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当找到生活的内涵,你会生出自己的经典,再看圣人所留下的经典,你会和经典融合为一,这时你才能通过生活的语言,重新演绎经典,让经典回归生活。生活本来就是一部经典,最终你也会成为一部经典。
圣人绝对不是让你死读经典,而是让你从经典中取其精华,活出生命的价值。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位深谙经典的人。他把经典融入自身,用经典指导人生。他写的畅销书《活法》,就是为世人指一条人生之路,帮世人找一种生活之法。学习经典,是为了启用经典,学以致用,为自己所用,不然学它干什么?不要成为头脑的记忆,这样只是一种负担,要转化,要使用,要找到人的活法,好好地活着。读死经典,死读经典,即使你把木鱼敲破了,把头磕烂了,把经书翻碎了,你也开不了悟,也得不到那个精髓。因为你不灵活,所谓灵活,灵是活的,但是你却死了,怎么可能找到活法呢?当你亲证灵的境界,你才能开悟啊!这时你再进入生活,一切都是活泼泼的,一片生机盎然,一切原本具足。
在生活中很多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这种能力现在并不具备。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误区,像盲人一样,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却不知其根源在哪儿。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是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一个眼睛完好的人,会知道所摸的是一头大象,当这个人对瞎子说:“你们所摸的是大象。”他们不会相信,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世人都是这样,会固执己见,总是坚持自己所认为的。其实我们并没有看清事物的全貌,我们就是那瞎子,那个眼睛完好的人就是一个明白人,他可以让我们也明白,我们却拒绝了,如果我们能放下自己的观点,多向别人学习,虚心地采纳别人的意见,问一问其他人的感受,我们就会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结论,这个就比较接近真实的存在了。
明白需要聆听,需要心传口授,从一个过来人那里直接用我们的耳朵听到这些道理,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生出内在的觉受。超越生命的现象,超越人生的愚昧,我们才能臻达完美,这个不是经由我们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没有办法解决,如何解决生命的问题呢?我们的苦难就来源于对生命的无知,我们盲目地相信,迷信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总是把自己绕进去,我们没有智慧,所以就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从当下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觉悟的人。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处处关心别人的情感,关照别人的方便,克服自己的要求,克己复礼,让个人利益符合整体利益,我们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就是别人在心里认同我们吗?不就是为了得到大家对我们的肯定吗?所以我们必须去做那些该做的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不是总是围绕着自己打转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服务他人,学会利益他人。
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就会提升;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我们就学会了生活的艺术,学会了怎样和人打交道,怎样处理问题。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品质就会有所提高。生活中一切事情的发生,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锻炼成长。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就像做一盘菜那样,道理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要掌握其内在的规律,生活不需要我们都做大事,连小事都处理不了,大事又如何做得了。先从基础开始做起,生活中一起一落,行住坐卧之间,都去提升自己的灵觉,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锻炼着做,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善解人意,这样的人大家才欢迎呀。
我们要懂得去对治生活,懂得从生活中学习成长,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这个课堂可以教你任何地方也学不到的东西。善于从红尘中学习,红尘就是我们的老师,生活就是人生最精彩的礼物。用这种新的视角,我们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和感悟。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治国先要齐其家,如果你想要有治国的能力,先要把你的小家治理好。这个小家就是你的训练场,在这个训练场里学习各种技能。古时候,家的概念是指一个大家族,并不是现在的三口之家,或者五口之家。那时的一个家族有几十人,乃至几百人,比现在很多的企业还要大。如果你能把这样的家治理好,经营企业也一定不成问题。现在的人,连自己的三口之家都治理不了,把家庭搞得像战场一样,如今社会的离婚率多高呀!在大众的概念中,齐家就是有吃有喝,还能维持婚姻,这样就挺好。这并不是齐家的全部,齐家包括家庭事务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都能妥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能治理好。现在经营企业的人,很多人都面临婚姻危机,其根源就是身不修,家不齐。如果能把家齐了,扩而大之,就可以把企业经营得很好,家道和商道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谓企业家,就是把企业做成家的人,古代的齐家也包括了做事业,为了维持这个大家族,也需要物质的支撑。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就是为了家庭的物质条件更加充盈,为了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才出来做企业。建立一个企业之家,人、财、物在其中运转,如何才能让人与人和谐?如何让人与财合理?如何让人与物妥善?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的关键。
“大学之道”里有经营之道,一切的生活现象都从道体展示出来。从前的帝王都学这些经典,从经典中学习治世的道理。这是根本,这是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却永远不变。就像四季的运转一样,交替往复,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规律却是不变的。太阳、月亮交替,各司其职,各归其位。治理家庭和经营企业,需效法天地万物,效法自然,通过对万物的观察和人生的体悟,找到其中的规律。
《大学》也是人文的规律,通过人生的修证,自然可以齐其家,也能把企业经营好,如果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想要教化世人,做不到呀!即使有的人会听你的,可能也是出于某种目的,并不是心悦诚服的。社会上员工跳槽现象多么频繁呀,只要有比你这里更好的工作,更丰厚的待遇,员工就辞职了,甚至走的时候,都不打声招呼。员工和企业只是金钱的连接,情感非常淡漠。这和家庭关系不同,妻子和你从苦难中走过来,不离不弃,风雨与共,默默地支持你。虽然这期间会遇到比你更优秀的男人,也会遇到爱慕她的男人,但是妻子依然在你的身边,和你缔结了一份深厚的情感,而这个情感超越了物质。如果你能从金钱交换之中解脱出来,懂得用情感经营企业,一定会把企业经营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