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我们能把家庭问题处理得当,这个家庭就会比较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彼此相处得很好,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这样,社会就会很和谐。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即使物质并不充盈,生活并不优越,我们心里也会比较充实,烦恼会很少;如果家庭内部不和谐,成员之间不和睦,哪怕有再多房子、车子、票子,大家只是为了利益,勾心斗角,彼此各怀鬼胎,彼此没有真正的信任,这种人生也是一种苦难。夫妻之间很少说心里话,大家都把话藏在心里,出于自身的考虑,自我防卫,不知道这些话能对谁讲,谁能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人。现在有些年轻人,他们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说了还不如不说,一说大家就抬杠。大人说孩子不对,孩子说大人不对,长时间就形成了代沟,沟通不了,尽管生活在一起,彼此却变得很陌生。而他们却能和自己的朋友说,和朋友有情感交流,可以谈天,可以说地,但是和父母之间的屏障就难以跨越,不容易融合到一起。表面上看似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各有自己的情感,各有自己的需要,各有自己的向往,各有自己的追求。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情感的沟通,没有情感的基石,就使家庭的氛围容易产生波动,容易冲撞,发生不愉快的事,这就变成了烦恼的根源。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每个人并不是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相互依存。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要面对很多种关系,会有很多种身份,既是儿子,又是父亲、丈夫、同事,等等。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处理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就像每一道菜的做法都不一样。但是在每一种关系中,都应该建立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源于一种真实的情感,它不应该受制于彼此的任何一种关系。因为大家容易把彼此的关系作为一种占有、支配的资本。比如父亲对儿子,就认为自己拥有指挥的权力;母亲对女儿,总是要求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人生没有达成的事情,总希望能在儿女身上获得满足,这样心里就舒服了。但是多数儿女都不愿意按照父母想象的那样去做,感觉失去了人身自由。父母的这种强加就会带来逆反,让儿女内心产生叛逆。
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当我们太看重自己情感的时候,就会用这种情感要求别人,强加我们的情感于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应该彼此尊重。无论是任何一种关系,都要建立信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当我们的情感受到冲撞时,就会产生某种不好的影响,给情感带来裂痕,破镜再重圆,就非常困难了。当造成这种伤害后,我们再去疗愈,就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我们总是处在一种情绪的状态,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全不顾后果,不顾及家人的情感。但是当结果出来时,我们又说不要,为什么会这样?虽然这不全是我们的错,但是这里面一定有我们的错,因为我们没有控制情绪,不会平和处理问题,所做的事都不甚恰当。
我们这种负面的心态从小就被培养出来了,在自己的心里积聚,时间长了,心灵就会被慢慢扭曲,感觉这个世界怎么这样,不知道谁真正在爱着我们。我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和信任,但是发现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找不到那种安全感,开始在社会中游荡,对待人生的态度不认真,对待自己亦不负责任,慢慢地就变成了虚幻纷争世界里的一员。这样周而复始,人生就被定格了,并把这种负面的能量带给我们的周围,带给我们的家庭,带给我们的社会。同时我们也把这种情绪和习气传播给下一代。一代一代这样下去,没有觉醒,没有道德,没有自我规范,在人生的苦海里放纵。任性、自以为是,每个人都在展示着过于自我的倾向,展示着自己的感官追求,很难照顾到别人的情感,不能尊重人、包容人、理解人,人生烦恼不断,被生活的苦恼所吞噬。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希望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有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如果没有,就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和家庭,久而久之,当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发生时,彼此的伤害、冲突就产生了,这时,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将危害到许多人的直接利益。一个家庭解体,多少人跟着担忧啊!回头看一看,并不是由于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是缺乏包容而产生的。所以人要懂得管束自己,不能只顾自己活着,不能不在意别人的情感。我们要学习尊重别人,如果在任何场合下,时时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妨害别人,而加以改变自己,我们就会逐渐修正自己,就会比较符合别人的利益和情感。这样,别人就会喜欢我们,和我们共处,和我们沟通,我们的家庭就会逐步进入和谐的氛围中。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生活,总是表扬别人的长处,不是虚伪地表扬,而是肯定别人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肯定别人的闪光处。我们不要总是指责别人的缺点,指责别人不如我们的地方,我们也有不如别人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少去说别人的坏话,不言人非,他的问题让他自己解决,我们去说他的好话,祝福他,肯定他。我们跟他的好在一起,心就会喜悦;我们跟他的坏在一起,心就会难过,就会烦恼。所以要让家庭改变,要让生活改变,先从自身开始做起。修身齐家呀,先修正自己,再去变化环境,人生的喜乐就在其中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层的领导人能做到尊敬老人,首先尊重自己的老人,再尊重和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老人,扩而大之,尊重天下的所有老人。上行下效,民众会被感化,兴起敬老的风尚。“上长长,而民兴悌。”上层的领导人能做到亲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尊重,再把所有的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四海之内皆兄弟,民风朝这个方向引导,民众也会亲爱自己的邻里,亲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就会相互尊敬,和谐相处。“上恤孤,而民不倍。”上层的领导人体恤那些孤儿和孤寡老人,赡养他们,民众也会效仿。
普通大众的思想觉悟,容易被舆论和文化所影响,所以应加以引导。大家都感觉,人是自私的,物欲横流的今天,要改变大众的意识太难了。其实,在毛主席时代,那时的人物欲也很重,但是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教化,民众能做到弃私为公,甚至把自家的锅碗瓢盆拿出来大炼钢铁。当今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家的东西奉献给公家,反而把公家的东西,能拿的都拿回自己家。在我们家乡,村里有很多男丁都是矿工,这些人家里都有铁锹、扳子、钳子,全是矿区的,顺手牵羊就拿回家了,以公谋私。大环境是这样的,人民自然而然跟着风气走,随波逐流。这在以前以此为耻,现在却以此为荣。你不拿,别人还说你是傻瓜。由此可见,风气可以引导民众。而民众又是可以教化的,只要善于引导,就会形成好的风气。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矩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道。你想让别人那样去做,你就先做到了;你想让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对别人。你想让别人给你一杯水喝,你就先给别人一杯水喝;你想让别人给你一个微笑,你就先给别人一个微笑。圣人只要求自己,只要求自己做到没有,从不要求别人是否做到。当你做到了,别人也会跟着做到的。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很讨厌这个事情,就不要让下面的人去做,不要推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如果你是下级,这件事情是不好的,是讨厌的,就不要溜须拍马,不要巧言令色,诓骗上面的人去做。“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以前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会留下经验,是主观的,会认为以前的经验是对的,这样去处理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不妥善的。“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比如企业的领导交代一件事情,我们处理时,感觉事情的结果可能不好,而不愿意去做,表达意见过后,领导仍然决定如此,我们对他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如果碰到不愿意做的事情,你不交给领导,而是交给旁边的同事去做,这样也不行。
当你进入这个环境,你能够给环境带来利益,使环境更加和谐。当你真心帮人,真心爱人,在你利益别人的同时,你本身也得到了利益,两个都得利益了。如果你只想他人利益你,他人就会离开你,你也得不到利益,这就不是中庸了。比如我是刘法慈,你是何洁,但是刘法慈和何洁只是一个代号,在这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当我处理与何洁之间的问题时,是把自己当成刘法慈呢,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呢?如果先立于自己是一个人的角度上处理问题,就跳开了刘法慈的身份,这时就是旁观者的身份,智慧就出来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跳开自己的身份,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去看,就不在局中了,而是在一种客观当中。“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而这个清和醒的状态,就是一个跳开的状态,你自然就走在中道上,就保持了中庸之道啊!这时,你也不需要刻意地利益他人,一切随缘,随遇而安,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和谐你身边的关系,与此同时,你也会被和谐,自然得利,无求中自得,无求中自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的状态就是旁观的状态,无心的状态就是中庸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要给社会带来祥和,为民众带来喜乐,觉者是和谐的音符。佛经里说:“随处结祥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为别人带来安详喜乐,这样多好呀!君子就能给别人带来美好,让众生得到快乐,所以才能称为民众的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民众所喜欢的,领导也要喜欢;民众所厌恶的,领导也会拒绝。领导要符合民意,符合共体利益,民心不敢违啊!治国之道在于给民众营造一个和谐的风气,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不要偏废,要平衡发展。现在的社会,物质非常充盈,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了,退回二十年,以前的民风也不是这样的,尽管物质不充盈,人们之间的情感很浓厚啊。现在物质富有了,每个人却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感觉内心缺少东西,越来越空虚了。金钱不能满足一切,它买不来情感,买不来健康,买不来一个女人对他的爱。他可以买来肉体,得到肉欲的满足,却买不来一颗真心。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前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的,如果你一出家门,就能看到一块非常巍峨的石头,会肃然起敬啊。“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非常崇高的这个师尹,师尹相当于国师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民众需要他,他就像那个大石头一样,让民众肃然起敬,每个人都在瞻仰着他,仰慕着他,都在看着他呢。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比如企业的领导者,身在总经理的位置上,应该非常谨慎,随时揣摩董事长的思想并传达下去,监督下面贯彻实施,检查各部门的进度。还要把下面的想法、问题反映到上面,帮助董事长制定决策,董事长不可能一直在企业里,所有的日常事务,包括公司的运转,公司的战略制定,都要由总经理执行的,总经理要谨慎地把这一切事情做好,让董事长放心,不要出偏差,不能出纰漏。如果你在这个位置上做不好,下面的人就会怨声载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民怨沸腾的时候,你的职位就难以保持了。如果你在宰相的位置上,你所制定的法令,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就会造你的反。还有那些文人墨客,他们用笔尖子都会让你臭名昭著。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纣王是殷商最后一个皇帝,他是一个暴君,丧失了人民对他的拥护,商朝的天下就被他给断送了。但是建立商朝的君王汤,却是一代明君,他因得民心而得了天下。在商朝鼎盛时期,并没有丧失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它的善政能符合上帝的意旨,与道相合。这里提到了上帝,西方人信仰上帝,他们认为,上帝是人格化的,既有神格,也有人格。基督教的教义有这方面的论述。曾子在《大学》里也提到了上帝,是指那个形而上的力量,冥冥之中的天意。歌星刘德华唱过一首歌《天意》:“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个形而上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也在监视着一切,没有人可以逃开这个力量的作用。这个大能者,西方人把它当成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之为上帝;东方人把它当成形而上绝对的大能,称之为道。
世间的万物,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某种力量操纵,大到一个宇宙,小到一粒微尘,庞大宇宙星系的运转,原子中的裂变和聚变,这股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人不了解这个力量,而圣人触摸到了这个力量,体证到了这个力量。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都感受到了这个冥冥之中的大能,证悟了形而上的道体。当与这个力量相和合时,称为合道;当与这个力量相违背时,称为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