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能定”,一定要去明白这个能知之性,当我们内在被启迪过后,才有下面提到的止、定、静、安、虑、得,其中有一个顺序,就像我们走路,先迈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不能舍本逐末,这样就离道甚远了。在禅宗里面有位临济禅师,在他离开世间的时候,留下一首偈子:“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临济嘱咐他的弟子,让大家依此修行。
“沿流不止问如何”,我们的念头,就像河流一样不停止地流动,孔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的思想、念头也像水一样在不舍昼夜地流动,不止地在流动,思想不止怎么办呢?就像我刚才说的,电风扇不停地旋转怎么办,如何去处理呢?
“真照无边说似他”,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在看的,他看到了水在流动,这个就是心里的知性,他一切都知道。你心里有一个好的念头,他知道;你心里有一个不好的念头,他也知道。他一直把你的念头照得历历明明,展现得很清楚,有没有啊?(众答:有。)那个是什么东西呀?“说似他”,这个“真照”就比较接近那个真实的我了,但还不是真实的我,只是真我的作用,明德之启用,听明白没有?(众答:有点明白。)
“离相离名人不禀”,这个真照无边的,这个说似他的东西,他离开一切相,离开一切名,他不住相,他不住名,远离是非,远离分别妄想,远离一切执著,他就在那个地方照着,一切的妄念和他都没有关系。就像你站在河边,看着水在流动,无论水怎么流动,你都是不动的,你站在河边动没动啊?(众答:没有。)你是不是看到水在流动啊?(众答:是的。)“真照无边说似他”,站在桥上的那个就有点接近真我了。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临济禅师也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意境是一样的。孔子在哪个境界呀?孔子在岸上,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孔子就是那个旁观者,是那个局外人,是一位真正的觉者。
当我们在头脑思想之河里的时候,就是迷乱的,此谓当局者迷;当我们立在岸上,观察着头脑中的思想在流动,就已经跳出思想,跳出念头,就是一个旁观者的状态了,能清醒地面对人生。此谓旁观者清。那个在河水中的,是迷惑的;那个站在岸上看的,是清醒的。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并不只是说水在流动,而是说心里的念头一直在流动。当你能看到它一直在流动的时候,却有一个不动的,“真照无边说似他”,那个河里面的一切相、一切名、一切东西和他都没有关系。离开一切名、相,那个真实的你就开始展示出来了。(有人说:人往往站在岸上,却认为河里面那个就是我。)对的,因为他看不清楚,以假为真,他不知道站在岸上的那个人是谁,其实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吹毛用了急须磨”,并不是你站在岸上看着,你就不动了,就不去做事了。你还要去做事情,还要在生活中行住坐卧的点点滴滴里去使用它,用离相离名的这个本存的道体。之所以求道,就在于用呀。今天你挣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去消费;今天你修道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去用道,把道在生活中用好,处理问题妥善,待人接物圆融,喜乐无边呢!用过后,还要回到本位,就像你跳到河里去,过后你还要回到岸上。如果你跳到河里去了,你不要在河里一直待着啊。当用的时候,就进去;当不用的时候,就出来。入也行,出也行,只有入得了红尘,才能做得了菩萨。而小乘罗汉跑到深山里去了,他不敢走进红尘,菩萨就敢入红尘。因为菩萨入了,还能出来;而罗汉入了,就出不来了,所以他才不敢去。观世音菩萨舍身舍命驾法船,入红尘度众生,罗汉只能做一个自了汉,他也不打扰别人,但也不敢去度别人,自我不能完全做主啊!
宝剑本来很锋利,但是用过了,要再磨好,不然就会钝了,要生锈的。就像一把刀,你磨它的时候要用水,但是如果天天把它泡在水里,就要生锈了,你在水里面磨完过后,要擦干它,等待下一次更好地使用。
如果没有前面的知,你就止不住;当你不愿意去止,最后也没法亲证那个知。它们是相互的作用过程。当你需要用它,在生活中随时启用,随时又离开,离开那个用,才能运用自在。佛法应对世间,事事无碍。佛法是为了解决世间一切问题的,不是不用,而是为了更好地用。《大学》里不但讲了道,重点是讲了道的外用,一定要用的,如果不去用,学它做什么?如果没有道的体,你又怎么去用。所以要先有体,才能启用;要先得体,才能真用。
当这个能知之性从心中生发,才能止得住,一心不乱了,然后就得定了,可以定住自己的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当长江的水奔流而下的时候,需要让它的速度慢下来。当三峡大坝建起来后,就把水流挡住了,水流就慢下来了,一点点地减慢,当慢到一定的程度,就止住了,当它止住后,就定下来了,就静下来了。所以止是过程,止是前因,定是结果。没有止,就没有定。如果你止不住心里的那股力量,就无法定下来。在修行中经常听到,要先看破,然后再放下,如果看不破,怎么放得下呢?用什么才能看破呢?就是我说的知性,“真照无边说似他”,只有他才能看破,如果用眼睛看,你什么也看不破。
“定而后能静”,当心定了以后,思虑就会慢慢地沉静了,知觉非常的灵明,对每个念头都感知得非常清晰,从静中生出很多的境界和体验。《道德经》里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里的“静”和“定而后能静”之中的“静”有相通之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在这种静的状态里,生命的能量就开始生发出来了,能量开始回返,返老还童。人老了,生命能量耗竭了,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生命能量从充盈到枯竭的过程。小孩的生命能量是很旺盛的,尽管你不让他动,他还是左蹬蹬,右蹬蹬。晚上睡在床上,你把小孩放在床的这一边,到第二天早上他就睡到另一边去了。有没有这个现象啊?(众答:有。)你会说这是小孩睡觉不老实,其实并不是他不老实,是因为他体内的生命能量很充盈,他控制不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乱动了。反过来我们说老人还能像小孩这样动吗?小孩玩一天都不累,老人干了一会儿活儿,就累了,就要歇一会儿,喘着大气,因为生命能量已经耗损了。在静的状态里,生命能量就开始返还了,精气神开始充盈了。当慢慢归于根部,才能接近那个能量,这就是“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现在我们用世间的现象去体悟,把这些形而上的道理展现出来,就像路边的一棵大树,当风吹来的时候,树叶动不动啊?(众答:动。)树枝动不动啊?(众答:有时也动。)树根动不动啊?(众答:不动。)当你归到根的状态时,外在的风浪对你就不产生作用了,就在静的状态里了,这时就会产生能量,输送给人体的枝叶,生命的能量开始返还,时间长了就回归童真的状态了。这时你的整个心态就像小孩子,很快乐,很舒服,童真入道。有道的人虽然心态非常年轻,像小孩一样,但是他们并不是像小孩那么幼稚,而是非常的成熟,可以洞察事物,了知事物的内涵,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当你慢慢地回到根了,才开始进入修行的门槛,修证没有展现出来的那一面,真正走进精微世界。从“知止而后有定”,然后才能归于这个静,从枝枝末末回到本位了,才能恢复生命的能量。当大树被风所吹动的时候,左右摇摆,它能不能安啊?(众答:不能安。)但是当它回到静态的状态,在根的状态就慢慢安了。世人不明自心,所以安不了心,因此才求安心之法,只有心安,才能坦荡;只有心安,才能解脱。
禅宗里有一个公案,就是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
当时,慧可知道达摩在嵩山少林寺,然后就去拜访达摩。在这之前,慧可已经修行很多年了,他一直在修止,在修定,但是最后还是安不了心。这就告诉你,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世间的修行人,有几个能比二祖的根器高呢?二祖都安不了心,更何况我们。在《大学》里,曾子告诉我们如何安心,就说明他已经获得安心的法门,他是一个得道的人。慧可为了表示求法的决心,斩断自己的一条手臂。达摩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接着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如果没有人帮二祖把心安下来,他怎么可能安心;如果没有人把电风扇的开关给关了,风扇怎么可能停止。所以没有知性的力量,你既达不到定态,也达不到静态,也就达不到安心的境界。而这部分能量来源于你的上师的力量,世间人都想通过自己的能力,然后求一个道,求一个法,开一个悟,但是你没有看到一个开悟的人。原因就在于他内在的知性没有得到明师的启迪,没有完成与上师心心相印的过程,上师能为你播种,上师能帮你安心,上师能给你正见,上师能帮助你解脱。
《大学》直接告诉你整个修行的过程,直到最后得道。“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就是得“明明德”,就是得道。
红尘中人,无论我们怎么去安,心都安不了,为什么呀?广福,你的心有没有安啊?(广福答:没有。)你不安,那你干什么呢?(广福答:老瞌睡,不知道咋回事。)你六神无主,怎么能安啊?你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会瞌睡呢?有没有做美梦啊?(广福答:没做啊,就是心跑了。)那你心安不安啊?(广福答:心不安。)心不安,跑哪儿去了?分享一下,你听到什么了?(广福答:没听到,老走神。)你不能安处当下,还想归根曰静,还想回复生命,你要修回到十八岁,可能吗?(广福答:不可能。)你现在多大了?(广福答:四十七啦!)在这种不安的状态里,你怎么返还呢?有口无心,自性无我。因为你没有我,所以你就睡过去了,没有主,六神无主。你还想六神无主多长时间啊?(广福答:我不想六神无主。)谁让你迷瞪过去的,当你迷瞪的时候,你也知道你要迷瞪过去了,但是你做不了自己的主啊!然后你就迷瞪过去了。你明明白白知道:“如果我要迷瞪过去了,老师要看到我,要训我的。”心里面知不知道啊?(广福答:知道,是这样。)在那个当下,一定有这一念出现的,但是你没有听它的,跟着业力走了,被假我做主了。虽然你有知,你却止不住,为什么啊?因为你知性的力量太弱了,你止不了。如此这样,还想得定,你能得到吗?还想得慧,你能得到吗?
“安而后能虑”,安的境界过后,才有虑。这个虑的境界就是妙觉境界的展示,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心里细微的思想都能通过自己的觉而知道。它是很微细的觉知,它是觉知精微世界的能力,这之后才能得道,你想得到什么啊?(广福答:我想得道。)那你听课,却总想睡觉,你能得到什么啊?(广福答:老师,怎么才能不打瞌睡呢?)那你为什么打瞌睡啊?你内在的灵觉部分在沉睡,除了昏沉,就是大昏沉!在修行里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散乱,一种是昏沉。散乱就是我们内在的思绪很乱很杂,跟雪花一样;昏沉就是广福这种情况,比如有的人在那里打坐,不一会儿就睡过去了,这叫昏沉。你没有那个精神头,怎么提得起来啊?你还想要修行,难不难啊?(广福答:难。)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那个精神头才能出得来,知性才会非常灵明。“真照无边说似他”,这是一个相生的过程。如果没有那个后面的能量,你想让他照了,照得住吗?没有电,灯不会亮,光有个灯,有什么用呢?这个电就是这个精神头,这是灵能,它是觉知的能量。
用广福的这个例子给大家讲知、止、定,是在给大家演法,并不是在批评他,这也是给他醒醒困,让大家看到内在力量的作用,应该止什么,应该用什么止,大家有感受吗?(众答:有。)在这个层面一直被训练、训练、训练,最后才会得定。跟我们小时候学走路一样,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最后就会很少跌倒。这个就叫定。广福,向前走吧,你跌倒了,我不会批评你;跌倒了,就再爬起来吧,不断精进。
“安而后能虑”,当我们心安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心人了。宗教里面提到无心道人,现在我告诉你要先做一个有心人。无心道人和有心道人,其实拥有同样的一颗心,无心道人就是得道的人,有心道人就是得真心的人,无心就是没有妄心,就是真心灵明知觉啊。现在再谈谈这个虑。农民以前榨油的时候,油打出来过后,要不要过滤啊?(众答:要。)把那些粗的渣滓都过滤出来,需要有一个滤网,这个滤网在内在境界里叫妙观察智。下面会讲到格物、致知、诚意,当心意转过来后,就转成妙观察智,它是知觉的窗口,智慧从中生发。这时每一个念头都会被过滤,好的、坏的都能判定,念念灵明,不离本心,身心的污垢就被清理了。禅宗里说,悟后起修。当你悟后,习气并不能完全断掉,习气的根还在那里。并非开悟的人就没有习气了,只是他可以灵明地观察到自己的习气,然后再去修证,通过行愿,把习气转化掉,把心灵的遮蔽去除掉。这个过程叫做虑的过程。
“虑而后能得”,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在佛教里讲到人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阳面,就是灵魂,阴面就是末那,当第六识的心意被转过来后,成为妙观察智,第七识的末那识被转过来后,成为平等性智,这时你看一切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你的父母,都是你的亲人。那是真实的境界,平等视众生。心意和末那识要在因地上转化,在生活的点滴里去行,去修证它。当这两识被转过来后,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就转成成所作智,第八阿赖耶识就转成大圆镜智,这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刚才谈到的那个虑,就在第六意识转化后的妙观察智的层面了,然后“虑而后能得”,完成了六七因上的转化,才会有最终的五八果上的圆,你才能圆满,才能得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有的物都有本和末,哲学上一直有一个争议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谁是本?谁是末啊?物质宇宙从何而来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物,那我们的本和末是什么呢?明德就是我们的本,世间的外相就是我们的末。事有终始,一件事情有一个开始,亦有一个结束,如果知道了事物的先和后,这就在明明德的状态了。修行人要了解本末,不能舍本逐末,而众生都在颠倒梦想之中,都是不知本末的人。如果把颠倒的梦想再颠倒回来,就是圣人了。如何才能得道,曾子已经把整个的修证路线展示出来了,这个路线也是释迦牟尼佛彰显的修证路线,没有什么不同。《大学》的开篇,为什么要讲得这么深呢?就是把我们的见地拔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虽然我们还是幼儿园的小孩,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将来是可以上大学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呢?在你头脑里要先知道有一个大学,然后你再一步步地走向大学。你现在对自己的小孩说,将来要上大学,他现在已经上了吗?(众答:没有。)但是你要不告诉他,有大学存在,他知道大学吗?(众答:不知道。)要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前提是先有一个知,然后你才能得。你先要有这个见地,再通过修证,结合你的行愿,才能真正得道。
有人问: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我们就谈一谈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