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人谋职谋事业
10600800000011

第11章 如何避免识错人(1)

古语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忠诚是用人的根本,既然任用了他,就要相信他。不要走马灯似地求全责备,这样就很容易使人才流失。丝毫达不到提高的效果。

切忌以貌取人

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现代企业的领导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只是通过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衡量他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被埋没。

据传,夏桀商纣长相姣美,身材魁梧,堪称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过人。若仅观其外表,不啻“天下之杰”。然而,他们却是残虐众民的暴君。与此相反,历史上其貌不扬的奇才却大有人在。楚国的孙叔敖,头发短且稀疏,左手长,右手短,五短身材,立于车上还没有辕前横木高,却能辅佐楚霸王,使其执政的楚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可见,相貌美丑与人的思想善恶和能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虽貌丑却有德有才,则不失为君子;人虽貌美而无德无才,却只能是小人。联系到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在人才招聘会上,还没有跟人家谈几句话,就显得极不耐烦,原因是嫌对方相貌不好,即使不是抛头露面的职业,录取时也犹豫再三。在招生问题上,更有令人费解的事,1995年一名河南考生高考总分数超过了录取线,他所选择的志愿是与相貌无关的专业,并表示愿服从分配,即使这样,居然没有一所高等学府肯录取他,原因是嫌他长相不好。此事经《东方时空》纪实报道后,国人哗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对此作了评论。在迈向2l世纪的今天,还有此种事情发生,实在令人深思。

不要独断专行

作为一个领导要善于征求和采纳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是用人之忌。一个领导者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得到属下的配合,刺激他们为你贡献意见,并能从中听取这些意见,得到益处。弱者每每总不肯听从别人的意见,征求意见的能力,是成功领导者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关于这一点,美国的钢铁公司总经理加利说得很直截了当,“我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喜欢听反面意见,在这一点超过别人很多。”

你不要认为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摆摆架子,认为一个人能干就应该不要别人的帮助,不听别人的话。要知道,你可以无偿地从四周许多人那里得到帮助,如果你蔑视了此种机会,结果肯定是自己损失多多。

前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库普斯曾述及他教训一十青年员工的过程。在库曾斯手下做书记员工作的那个青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总认为自己可以独断行事。库普斯每天晚上要给各经理处发出许多通告。一天,他要那位青年帮他封一封信。

“我才不封哩”,那青年反抗说:“公司不是请我来封信封的。”

“那么,你就不用在这做事了,如果你觉得这事太卑下,我们就用不着你。”

库普斯叙述说:“结果就这么一说,那青年离开了,不过,后来他又勇敢地回到我这里,他向我检讨起来了,说他从前是个呆子,现在头脑清醒了。于是,我又用了他,现在他是一个人人赞美的富翁了。”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件难事吗?他们提供给你意见,你疑心他们有什么用意吗?如果你要从别人意见里得到最大的益处,就不可退缩、急躁、多疑。要养成利用别人意见的习惯,要懂得用别人脑子办事。他们已经在他们的意见上花了很大的代价,如果他们愿意告诉你,你为何不接受呢?

嫉妒之心不可有

现代管理者身上的嫉妒之心,对管理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西北地区有家大毛纺厂,原先该厂正副厂长能通力配合,管理协调,工人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1980年,正厂长出国进修,来了个代理厂长,这位代理厂长是位嫉贤妒能的人,他认为副厂长在厂里根基深,业务水平比他高,他新上任,在不少问题上等于副厂长说了算,严重影响了他的威信。于是,找借口将副厂长调至其他厂,而把一直跟他工作的秘书提为副厂长,并把一批惟命是从,不学无术的人提拔到各级岗位上来。结果厂里乌烟瘴气,不少能力强的人才被迫先后离厂到别处工作,形成了“武大郎开店”的局面。该厂当年产值就下降百分之九,第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五。直至出国厂长回来,局面才扭转。嫉贤妒能从心理角度分析,是一般人际关系中个体最容易犯的毛病,嫉妒有两种:一种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另一种是醉心于或是故意炫耀自己的成绩,激起对方的嫉妒之心,以此作为一种兴趣来享受。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是比较顽固、持久的心理现象。古人曾说:“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

嫉妒,是共同事业合作中的一大障碍,它是一个人内在虚弱自私的反映。一个有着强事业心的人,时时想着如何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情,懂得事业成功要靠大家的努力: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会努力地充实自己,相信靠不懈的奋斗和追求定能获得成功。他无暇去想方设法找别人的毛病,挑别人的刺,永远不会产生害怕别人的成功而影响自己。

美国加州大学查尔斯·加菲尔德教授在对各行各业一千五百个事业上有成就的人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成功者有一些共同特点,其中一条就是这些人是在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与他人竞争。他们想的是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乐于集体协作。他们懂得,集体的智慧更利于解决棘手的问题,而很少想到怎么打败对手。试想,一个总是担心别人胜过自己,过分分心去考虑如何战胜对手,把精力放在为别人设置障碍的人,还能在事业上取得真正的成就吗?

嫉妒之心无论如何,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必须将这种无聊有害的情绪从自己的心灵中清除出去。为此需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去努力:

(1)认清危害:嫉妒完全是一种于人有害于己无益的不道德心理。纠缠在这种情绪中,就连自己都不能迈步前行,而且这种心理本身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猥琐和卑鄙,因此,必须将其彻底扫荡。

(2)克服私念:在现实生活中,嫉妒者对家人亲戚的进步和成就,总是大度容忍;而惟对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资历、低年资历者过不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嫉妒者将亲人看做“自己人”,只是放大了的“自己人”而已。因此,克服私念是益己益人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

(3)认识自己:心存嫉妒者,首先自己也是想出人头地的。无论怎么掩饰,嫉妒的表现已经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恰如其分地进行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另外,还得承认,你即使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永远不被别人超过。因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心的武器。

(4)替人着想:中国俗话说的“将心此心”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当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时,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绩,对别人这种无端的怨恨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常会十分有效地帮助你摆脱苦闷的嫉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