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凌鼎年游记
10602000000045

第45章 新.疆(4)

这次我到新疆转了转,其收获之一是对“发现”有了新认识。中国地域辽阔,人迹罕至,鲜为人知的地方还有不少,说“发现”其实也不为过。像新疆博尔塔拉境内的怪石沟,就是近年发现的,据说在改革开放中,像博尔塔拉这种边陲之地也重视起投资环境,这自然包括旅游景点等,于是,当地新闻界人士到处打探,终于发现了深藏在边境群山之中的怪石沟。自怪石沟经当地新闻媒体一宣扬后,即刻身价百倍,使那些老新疆也大吃一惊,几乎不能相信在大山的皱褶里竟有如此引人入胜的好去处。无不竖起大拇哥,想方设法去游一游。

然而,怪山沟毕竟太偏僻,身临其境,一睹真容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如愿的。因此,尽管不少新疆人知其名字,但见其实的依然很少,对内地人来说,怪石沟几乎还是个陌生的新名词,更不要说去了。

怪石沟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与我国新疆的交界处,距边境城市博乐两三小时路程,要经过对外不开放的乌尔图担草场。进入怪山沟有一新建的小门,里面方圆一百里。因其山石均呈褚褐色,故俗称红山沟,不知道这里是否属于阿拉提山的支脉。

怪山沟是两山之峡谷,谷底有山泉,泉畔是群峰。这儿怪石林立,形态千奇,有大有小,大的一石一峰,小的自成一景。或蹲或卧,变幻多姿,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一言以蔽之:看啥像啥,就看你从什么角度欣赏,就看你有没有想像力了。四望一峰一石,有的如狮虎相搏,有的如群象嬉闹,有的如猎狗扑兔,有的如巨蟒盘卧,有的如天狗吞日,有的如猴子观海,有的如仙人指路。譬如有一小山峰,中间有一若隐若现的豁口,远望之,如一对相依偎的恋人,有人称其为恋人峰,有人称其为夫妻峰,有人称其为兄弟峰,也有人说是同性恋峰,这就要看各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了。

随便走走、看看,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我发现有一小壁上,一天然的硕大无比的蹄印清晰可见,令人怀疑是远古时巨无兽留下的足迹。还有浑然天成的石桥,上可行人,下可避雨,也算是自然界一绝。至于飞来石、藏兵洞、一线天等等,使游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如果说怪石沟之怪,以我之见怪在洞,几乎每石有洞,或浅洞或深洞或透洞,不少状如眼睛,一联想到眼睛,再舒目四望,简直满山满沟都是大大小小的眼睛。若上有两洞,下有一洞的,又极似骷髅。再一看,几乎无处不是骷髅。我忽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会不会是洪荒年代,哪位法力无边的神仙,降魔于此,化魔为石。若阴雨天,风吹洞口,必呜呜作声,必阴森可怕。幸好我们去的那天,阳光灿烂,并无压抑扰人的感觉,只能想象日落月隐,朔风怒号时的骇人情景。

也许这里地处偏僻,似乎还未为导演们发现。我敢打赌,倘若哪位拍武打片的导演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奇山怪峰后,必大喜出望外。这里选择为武打片外景地或枪战片场所,实在是打着灯笼难找的景点,假如让那些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这些各奇各式的怪石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一定吸引观众。在此,我向拍武打片、枪战片的导演们郑重推荐,去实地看一看吧,必拍案称奇。

阿拉山口素描

从地图上看,我国西北铁路的最后一站是新疆的阿拉山口。它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数年前这里属于边境禁区,没有特别通行证,休想越雷池一步。曾几何时,这里客商云集,游人蜂拥,成了新兴的口岸,欧亚大陆的桥头堡。

阿拉山口,顾名思义是阿拉套山的一个口子。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一条天然通道,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这里是著名的风口之一。春季、秋季、冬季,常有大风频频光顾。当地有这样的民谣:“天上无飞鸟,地面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入冬冻得跳”。虽然这里的气候不尽如人意,但一旦经济之神青睐于此,石头也能长出花来。

要说阿拉山口的历史,实在短得不值一提;但要说阿拉山口崛起的原因,以及崛起的高速度,却值得大书特书。阿拉山口是1992年3月兴旺起来的,次年是其大发展之年,红火得让人不敢相信。边贸开放,像巨大的磁铁,吸引了许多精明的生意人,海内海外的投资者也看好这里,一个原来寂寂寥寥的边境小站,转眼高楼平地起,店铺如雨后春笋,中亚饭店、西亚餐厅、中外宾馆、江南酒家,一家接一家开张志喜,几乎天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惊得当地人连说:看不懂啦!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东北的黑河、满洲里、二连与新疆的阿拉山口这四个接轨,即火车可直接进出的,可以开展国际货物联运业务。像阿拉山口,我国境内铺设的是国际标准铁轨,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铺设的铁轨却比我们宽十公分,因此哈方过来的货车到了阿拉山口就要进换装库,换装库像个大型的风雨操场火车可直接停靠在里面。然后把哈方火车上的货物搬下来。再装到我们的火车上。也有的先堆放在换装库。我们去换装库实地看了一下,哈方运过来的有钢材、木材、化肥、羊皮、牛皮、短棉绒等等。据说中方运过去的有食糖、酒类等,其中价廉物美的新疆产俄得克酒最受欢迎。

我们还特地去采访了阿拉山口海关监管处,又去看了05、06两个库。这两个库都是在边贸兴盛的大背景下,于1993年12月建的。这里一个库每月要进2000吨货。库内场地上摆放着大批的独联体生产的推土机、汽车拖车的车厢,以及铝锭、铅锭、铜锭、机电产品等。边贸一般以货易货,以物易物。大概独联体轻工业发展远逊于重工业,因而他们对我国的服装、洗衣粉、化妆品、巧克力糖、泡泡糖、白糖、啤酒、曲酒等很有兴趣。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使这儿的边贸日益红红火火。

可惜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能淡淡几笔,简单给阿拉山口勾勒个轮廓。

新疆盛夏时的气候

在博尔塔拉时,有位文学青年要我题几句话留念,我写下了“新疆之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人。”如果写新疆之奇。恐怕在“奇在山奇在水”后面要加一句“奇在气候”。

我从上海去新疆时,江南一带正时逢盛夏,每日35度上下,人们不堪其热,真受罪。而一到新疆,奇了,最高温度才26度,仿佛被关在老君炉里苦熬多月,突然一个跟斗到了花果山,凉风习习,透心凉爽。用现今上海流行语谓之:“不要太惬意呃!”

在新疆的二十多天里,即便白天热一点,热到三十度就算极端高温了,但一到夜晚,温度会很快降下来,天天晚上要盖薄被。每当夜晚坐在床上,倚着被子看电视,见中央台天气预报说上海最高温度35度时,心里那种舒服没法说,一如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似的,直凉快到心底。

记得临去新疆时,我很犹豫要不要带外套?如果依当时上海的高温天气,带外套简直是多此一举。但我曾听说过新疆气温上下很大,我想去登博格达峰什么的说不定要派上用场,为备不时之需还是很勉强地带上了。不想到赛里木湖那天,当地文联、报社的都穿了风衣,有的还穿了羊毛衫。假如我没带那件外套,真要冻得发抖了。假如写信告诉上海的家人,他们以为我在天方夜谭呢。

苏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我想新疆大热天不热的原因与新疆海拔较高,以及它的经纬度大有关系。在新疆,地处海拔一二千米的地方不少,大热天不热的地方也就不少。看来,除了吐鲁番、火焰山,新疆避暑绝对是个好地方。

简言之,新疆6至8月份是气候最好的日子,这三个月温度不高不低,且瓜果飘香,而一到10月份就开始降霜降雪。有的地方就要大雪封山,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才冰消雪融。当然,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又是别一番景致了。

乌鲁木齐的小吃市场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乌鲁木齐的五一市场,有点类似上海乍浦路美食街。如果说到乌鲁木齐,天池不能不去,那是游览;二道桥小商品市场不能不去,那是购物;那么,五一市场不能不去,那是口福。这里集中了新疆的风味小吃,多少也体现了新疆食文化的一个侧面。如果想吃一些内地吃不到的小吃,这里是最佳选择。

五一市场在乌鲁木齐闹市段的黄河路上,分路东路西两个部分。一边是夜市,近年新开设的,一边是日夜服务的。

走进五一市场,浓浓的民族风味扑面而来,——这里的经营者几乎都是维吾尔族,回族,也许还有些哈萨克族的,总之,汉人的摊位、店铺极少。

这里有正宗的新疆羊肉串,有羊肉手抓饭,有拉条子(一种面食),有烤包子,有馕,有奶茶,有马奶子酒……

那些戴着小花帽的维吾尔族老汉,吆喝起来,韵味十足,听上去仿佛到了异国他乡。那些人高马大,肥肥实实的维吾尔族妇女更是热情有加。这里做生意的民族同志几乎都会汉语,其区别在于发音纯正不纯正,我统称为“新疆汉语”,虽然有些生硬,但并不妨碍互相间的交流。

我们到乌鲁木齐的第一顿晚饭就是在五一市场吃的羊肉抓饭。那维吾尔族小伙子热情问我们:“是一个抓饭一个肉,还是一个抓饭两个肉?”原来一盆抓饭三元钱,一份羊肉也是三元钱。接待我们的邵总编要了每人一个抓饭两个肉。结果我把抓饭吃了个盆底精光,那份羊肉却无好胃口消灭。抓饭相当于我们上海人吃的菜饭,除了大米,还放胡萝卜、皮芽子(洋葱)等,考究的还放些羊肉丁之类。大块大块的羊肉是另外的,是下饭的菜。也许新疆的羊都是草场上散放的,大抵又选用一年生的新羊,故一般绝少有膻味,应该说羊肉抓饭的味道不错,内地人都能习惯,偶然吃一次,尝尝鲜,味道就更觉特别。

也许这儿内地游人来尝鲜的还不少,而内地人又不习惯用手抓着饭吃,店家学会了变通,见是内地客就递上调羹,可以不必手抓。但据当地人说:必得用手抓着吃,才有味道。

我在乌鲁木齐还吃过一顿烤包子。所谓烤包子,相当于南方的三角包,一种比馒头更简便的面食。馅几乎是纯羊肉的(好像还少量放些切细的洋葱),精肉肥肉各半,包好后像烧大饼似的贴在炉膛壁上烤。最好趁热吃,凉了油腻腻的就吃不多。烤包子五毛角一个,我吃四个已够了,再加一碗一元钱的奶茶,吃得满可以了。三元钱就解决一餐,用得着“价廉物美”四个字。

夜市就更热闹了,全是大排挡的世界。一条街好几百米长,待华灯初上,这里变戏法般出现了摊挨摊,人挤人。与对马路的五一市场不同的是这夜市南北方风味小吃都有,汉人摊位也占了半壁江山。这里除了典型的新疆小吃外,还有南方人的八宝饭、汤圆、鸡鸭血汤、烤红薯等等。

在夜市,我们品尝了新疆人爱吃的大众食物——馕。这食物,字典上介绍说是维吾尔族人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接近于南方五六十年代常吃的那种羌饼,但比羌饼烤得更硬更香,且上面还用模子压出几何图开的花纹。馕有大中小几种,小的一元钱一个,像我们南方人吃一个已够饱的了,再加一碗五六元钱的羊汤,不要吃得太舒服呃。

吃罢喝足,有余兴,可慢慢逛细细看,这条街长着呢。再买上一串马奶子葡萄或无核葡萄,或买上一个甜掉牙的哈蜜瓜,真正是味道好极了。

1994年10月3日

在新疆吃煮全羊

1994年秋天,我应新疆博乐蒙族自治州文联邀请去那边讲课。讲课之余,文联的领导安排我们去采风、体验少数民族生活。

记忆最深的是那次在天山脚下的赛里木湖畔吃煮全羊。那天,我们车还未到蒙古包,身穿蒙族服装的男女主人早迎了出来。好客的主人把家中的奶酪、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等都摆在了我们面前,还给每位客人倒上了马奶子酒。女主人巴达对着每一位客人唱歌劝酒,谁不喝,那歌声就不停。最绝的是歌词全是现编的,因人而异,随境生词,反正,你得把主人的热情连同碗中美酒一饮而尽,否则,好客的主人哪肯放过你。

大概男主人欧尔沙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他的真诚,他的热心,他的待客之意,又去叫儿子抱了一只颇为壮实的小公羊来,并让我们一一过眼,得到认可后才去宰杀。欧尔沙告诉我们这是一只当年生的羊。因为当年生的羊不但肉质鲜嫩,且不会有膻味。

这边宰杀,那边三角架吊起了大铁锅,几根木柴就烧了起来,一种返朴归真之感漫了上来。

我听说过烤全羊,没想到这回是煮全羊。当然,也非整只羊下锅煮,而是大卸六块,四条腿加羊头与羊排。那肠子只用两手指夹住一捋,捋掉羊屎后也不洗不啥的就扔进铁锅。欧尔沙大概见我皱了皱眉头,挺认真地说:“草原上没污染,放心吃,干净着呢。”我想想也是,眉头也就舒了。

也没见女主人巴达放盐放调味品,煮熟后就把羊头羊尾装一大盘放到了我面前。据说这是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的。欧尔沙用蒙古刀割下羊尾巴上肥硕的肉条让我一口吞下。这个礼节过后,就随便多了,进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状态,可惜我喝酒不行,吃羊肉平时也不行,但这次怪了,在那种气氛下,那水煮羊肉竟然味道好极了。用手抓着吃,一个字“爽”!——这是我记忆中一次性吃羊肉吃得最多的一顿,我至今难忘那近乎原始风味的手抓白水煮羊肉,尽管一晃近十年过去了,但我依然记得欧尔沙与巴达的那种热情,那美味的羊肉依然记得十分真切。

中国内陆海拔零点处

到过新疆的人不少,到新疆去过吐鲁番的一定也不少,但到吐鲁番去过“中国内陆海拔零点处”的恐怕就不多了,就连有些老新疆也未必知道在吐鲁番盆地还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景点。

我们也是偶然发现这景点的,那天.我们从吐鲁番的葡萄沟回乌鲁木齐,车子在公路上疾驶着,我突然发现左手侧路边的水泥电线杆上有一块标牌写着:“中国内陆海拔零点处”。一问,当地的邵主编与司机都未去过,也从未听说过有这样一处景观,于是我立马掉转车头拐了进去。

标牌下面注着一行字:进去2000米。

这是一条可跑马的土路,看样子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因为道两旁古树参天,有桑树、有榆树、有杨树,绿荫蔽道,给火洲些许凉意,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葡萄,无疑,这里是火洲中的一片小小绿洲。

尽管泥路有些坎坷,却并不曲曲拐拐,那路笔直向下伸展,坐在车上,感觉车似在下山。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我国内陆海拔零米处。车子终于在一处院落停了下来,这是一处古怪的建筑,四周用围墙圈着,靠大路的围墙两角建有岗楼似的房子,不知是观察用的还是监视用的,里面一个院落全部浇了水泥地坪,只中间有个水泥建筑物,大概就是我国海拔零点处的标记了。

从那一排建筑来看,平时这里应该有观察人员与研究人员,至少应该有值班人员,但那天却是铁将军把门,我们不得其门而入,也找不到人采访,只能在四周转转看看,算是脚踩了我国内陆海拔零点处的土地。其实,从外表看,这里的树木、花草、庄稼,和吐鲁番其他地方似乎并无多大两样。两样的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感受。

据说我国内陆海拔最低的是再往下去的艾丁湖。艾丁湖其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4米,即海拔负154米。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处在。可惜我们没时间去亲眼目睹,脚踏实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