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10605800000023

第23章 吴子兵法(5)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烧)[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注释】

(1)轻:轻便。此处作利于、便于解。

(2)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周礼·天官·大宰》:“刍秣之式。”郑玄注:“刍秣,养牛马禾谷也。”

(3)膏锏有余:膏,油脂。锏,车轴上的铁,用以减少车轴与车毂之间的摩擦。《释名·释车》:“锏,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膏锏,把油脂涂抹在车轴上。有余,足够。《汇解·直解》:“膏,以脂膏全其车轴也。锏,以铁饰车也。有余,言足用也。”

(4)金之不止,鼓之不进:金、鼓,金属的乐器和鼓。古代军队用作指挥军队行动的器具。鸣金为军队停止,击鼓为军队前进。金、鼓在这里用作动词。《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5)麾同“挥”。

(6)任其上令:使士卒保持充分的体力,能胜任上司的命令。《直解》:“军中士卒听将之命令也。”《汇解》:“三者皆指行军时言,行军之时,为将者能无犯、无失、无绝,如此休养,则士卒之气力全,自然任服将之驱使,而呼吸相应也。”

(7)解舍:《汇解·直解》:“不解舍者,不解甲。舍:止,休息也。”解舍即为解甲休息。

(8)幸生:幸,侥幸。本句意为侥幸求生。

(9)勇者不及怒:怒,军威。《礼记·曲礼上》:“急缮其怒。”注:“坚劲军之威怒也。”

(10)受敌可也:《汇解·直解》:“吾能奋勇以受敌,庶可保全而无败也。”

犹豫:据《汇解·直解》,犹为兽名,“犹性多疑,闻有声则豫登木,上下不一”。

狐疑:怀疑。传说狐性多疑,因称多疑为狐疑。

佚:同“逸”。

给厮养:负责供应、割草饲养马匹及炊事等杂役。《汇解·直解》:“给,供应也;厮,刈草也;养,炊爨也。使老弱者充之。盖老弱者不能战,惟可充牧马、取薪之役也。”

相比:比,邻近,此处指编在一起。

什伍相保:同什同伍的人互相联保。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是古代军队编制的基层单位。

严办:《汇解·直解》:“严办,严整装束也。”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山谷口。龙头,山顶。《汇解·直解》:“无当谷口而营,恐为敌所冲,水所浸也。无当山巅而营,恐为敌所围,且水草不便也。”又《汇解》:“太公曰: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回。即龙头天灶之意。”

青龙:四象之一,由东方七宿的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组成龙象。又为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此处为军旗名,青色,上绘龙形,用作左军旗帜。

白虎:四象之一,由西方七宿的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组成虎象。此处为军旗名,白色,上绘虎形,用作右军旗帜。

朱雀:四象之一,由南方七宿的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组成鸟象。此处为军旗名,红色,上绘鸟形,用作前军旗帜。

玄武:四象之一,由北方七宿的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组成龟蛇相缠之象。此处为军旗名,黑色,上绘龟蛇形,用作后军旗帜。

招摇:星名,属氐宿。《星经》:“招摇星在梗河北,主边名。”《礼记·曲礼上》:“招摇在上。”《春秋运斗枢》中说招摇为北斗七星中的第七星,又名摇光。此处为军旗名,黄色,上绘北斗七星,用作中军指挥旗。

风顺、风逆:此处讲在作战中利用风向的方法。《汇解》:“风,所以助势也。”风顺,则旌旗可以前指,人马可以鼓行,胜势无非我操;风逆,则气力必为所绝,心志必为所疑,胜势悉为敌握。”

厩:马房。

谨落四下:四下,指马的四蹄。落,削去。谨落四下,非常小心地修铲马之四蹄生出的老茧。《汇解·直解》:“四下,四蹄也,易于生(女石)肉,谨慎刊落,勿伤其足,使其便利也。”

【译文】

武侯问道:“进军的方法中以什么为首?”

吴起回答说:“先要明确四轻、二重、一信。”

武侯说:“这些说的是什么?”

回答说:“要使地形便于驰马,战马便于驾车,战车便于载人,士卒便于作战。明确的了解地形的险要或平易,知道所在地是否利于驰马。按时饲养,战马就会便于驾车。车轴上有足够的油脂来保持润滑,战车就能便于载人。兵器锋利,衣甲坚固,士卒就会便于作战。前进有重赏,逃跑有重刑,对行动赏罚必信。果真能做到这些,就会成为胜利的主宰者。”

武侯问道:“用兵靠什么来取胜?”

吴起回答说:“靠治理取胜。”又问道:“不在兵力的多少吗?”

回答说:“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不守信,鸣金时不停止,击鼓时不前进,就是有百万之众,又有什么用处呢?所谓治理,就是平日遵守法令,作战时有威势,前进时不可阻挡,撤退时不可追击,前进、后退有章法,左右调动服从指挥,虽然被截断仍能保持阵形,虽然被分散仍能成队列。全军同安共危,能够合作一致而不会被离散,能被驱使而不知疲倦,把兵力投向之处,天下无人可以阻挡,这叫做父子兵。”

吴起说:“大凡行军作战的原则,不可违反前进与停止的节奏,不可失去适度的饮食,不可耗尽人马的力量。这三条做到了,就会胜任上司的命令,这是治理军队的基础。如果前进与停止失去节奏,饮食供应不适度,马疲人倦而得不到休息,队伍就不会胜任上司的命令。上司的命令不能执行,驻扎之时就会混乱,作战就会失败。”

吴起说:“凡是军队交战的地方,都是流血牺牲的场所,抱着勇往直前的决心就可以求生,贪生怕死就会死路一条。那些善于领兵的将帅,就像坐在漏船上,伏在燃烧的房屋下,有智慧的人也来不及谋划,勇猛的人也来不及发威,只能奋力与敌人搏杀。所以说,用兵的害处,以犹豫不决为最大,军队的灾难产生于疑虑不定。”

吴起说:“人们往往死于自己没有技能,失败在于自己不知战法。因此用兵的方法,首先在于训练,一个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十个人。十个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上百人。上百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上千人。上千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上万人。上万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整个军队。以我之近待敌之远,以我之逸待敌之劳,以我之饱待敌之饥。圆阵变成方阵,坐阵变成立阵,前进变成停止,向左变成向右,向前变成向后,分散变成集结,集结变成分散。每种变化方法都熟悉了,才把兵器交给他们。这是将领的职责。”

吴起说:“教练作战的原则,身材矮的人用矛和戟,身材高的人用弓弩,强壮的人扛旗帜,勇敢的人操金鼓,身体弱的人负责杂役给养,聪慧的人出谋划策。把同乡同里的人编在一块,同什同伍的人相互救援。第一遍鼓响,整顿兵器;第二遍鼓响,演练阵列;第三遍鼓响,赶去吃饭;第四遍鼓响,严整装束;第五遍鼓响,整队待发。全军鼓声齐鸣,举旗发兵。”

武侯问道:“三军的行进与驻扎有什么原则吗?”

吴起回答说:“不可在‘天灶’驻扎,不可在‘龙头’屯兵。所谓天灶,就是大山的谷口。所谓龙头,就是大山的顶端。必须左军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在上边指挥,军队在下边行动。将要作战之时,要观察风从何方来。风向顺就呼喊并且进攻,风向逆就坚守阵地以待变化。”

武侯问道:“关于驯养军马保养战车,有什么原则吗?”

吴起回答说:“对军马,一定要使其饲养场所安适,水草喂养适宜,饥饱有所节制。冬季要使马厩温暖,夏季要使马棚凉爽。注意剪刷鬃毛,修整马蹄钉掌,使马熟悉多种声音、颜色,不使它受到惊吓。使它习惯于奔驰追逐,熟练地掌握行进与停止等动作。人与马相亲近,然后可供驱使。战车及战马的装具,马鞍、笼头、嚼子、缰绳,必须让它完整坚固。一般情况下,马不是在使用结束时受伤,就是在使用之初时受伤。不是伤于过饥,就是伤于过饱。天色已晚而路途尚远,要骑坐一段步行一段交替进行。宁可让人疲劳一些,千万不要让马太过疲劳。要经常使马保持余力,以防备敌人的袭击。能够明白这些方法的,就可以天下无敌。”

【故事论述】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拥有一个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稳定的保障。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军队又如何使其发挥最大的能动性,秦将王翦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战争实例。

公元前225年秦国已消灭了韩、魏、赵、燕等国,控制了中原,秦的主要对手是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

是先出兵楚国,还是先征服齐国呢?秦王赢政在宫廷之上向年轻的大将李信如此询问。

李信认为应该先弱后强:“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易。”很显然,李信主张先征服齐国。

秦王听完,沉思很久,他摇摇头说:“齐国一向是秦远交近攻战略中的交好对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四十多年来,在秦与各国的战争中,齐国一直保持中立,秦攻楚国,齐不会帮助楚;若先攻齐国,秦军远征,楚国就可能乘机攻秦。而且楚强齐弱,破楚后再攻齐,会易如反掌。”老将王翦同意秦王的看法。

秦王又问大家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而且早在十几年前秦国就出兵夺取了楚国的巴蜀地区,如果顺江而下,只要二十万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国。”但是老将军王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屡次战败,但是实力犹存,用二十万人去消灭楚国是不现实的。要灭亡楚国,至少要六十万兵力,而且要稳扎稳打,才能成功。可是秦王认为王翦是年老怯战,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他委派李信为统帅,带领二十万兵力南征楚国。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还乡了。

前线传来的消息完全证明了王翦意见的正确,李信的二十万大军在长江一线遭到楚军的顽强阻击,因为后援不及,只得大败而回。秦军损失惨重,兵士死伤无数,多位久经沙场的勇将也战死了。

秦王闻讯大怒,把李信革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带兵,并且向王翦认错。王翦认为,楚国地广人多,要动员百万大军也不难,而且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秦国军队虽然作战勇敢,但是也要六十万才行。秦王最后下定决心,派遣王翦率六十三万大军再次远征。公元前223年,王翦的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发,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

秦王以为,王翦一定会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消灭楚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胜利的消息送到京城,让秦国的百姓举国欢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翦率大军刚至秦、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就立即下令军队停止前进了。接着,他又指挥将士们建立营寨,修筑堡垒,丝毫没有要进攻楚国的样子。

楚国大将项燕天天派人向秦军挑战,王翦就是不理,仍然按兵不动。项燕早就听说,王翦不愿再带兵打仗,他亲自挂帅是迫于秦王的压力。项燕又看到王翦闭门不出,断定王翦是怯战。

王翦决定将计就计。秦军将士们纷纷向他请战,但这位老将军却下了一道命令:坚守营垒,不准出战,违令者按军法处置。后方的秦王知道了此事。派人来催王翦出战,王翦让来使转告秦王说:“事先我们之间曾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约定,请大王遵守诺言。”秦王只好作罢。

楚军无数次挑战,王翦一直不予理睬。慢慢地,楚军都认为王翦年老胆小,不敢跟他们打仗了。

王翦把军队驻扎下来,亲自查看各个军营,叫士兵们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让大家好好休息。他还想办法改善军营里的伙食让大家吃得饱饱的。

将士们吃饱了,睡足了,王翦还让他们在军营里搞一些有趣味的军事游戏,大家蹦蹦跳跳玩得很开心。王翦还在一旁鼓励大家说:“好啊好啊!你们只管痛痛快快地玩吧!”

就这样,秦军一驻就是一年多,军营里每天热闹得很。时间一长,楚国的军队可受不住了。他们看着王翦无心打仗的样子,慢慢地自己的斗志就日见低落了。在一个黑夜里,他们在项燕的带领下,开始向东转移。

王翦得知消息后,决定顺势歼敌。他马上召集部队说:“你们天天盼望出战,要求出战,今天机会来了,你们一定要奋力杀敌!”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整和训练,将士们个个养得身强体壮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听了王翦这么一动员,大家都跃跃欲试。王翦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排山倒海似的冲向楚军,楚军迅速溃散。秦军乘胜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船舰,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见大势已去,只得拔剑自杀,楚国正式宣告灭亡。

在秦攻楚的这场战役中,王翦养兵,而敌军耗气,他灵活用兵,在该出手时勇敢出击,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严明的法纪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而若想保证法纪的顺利实施,就要从将帅做起。为了使兵士对军纪的敬畏,若有重臣在军中犯纪能给予惩治,那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最早使用这一方法的是孙子初见吴王时,他以杀掉吴王的宠妃来说明军纪的神圣。而田穰苴的治兵之法也是惩上戒下,使军纪严整,军队充满强大的战斗力。

齐国在景公时代(前547~前490年)曾经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讨伐。晋国攻打齐国阿(今山东东阿)、甄等地区,燕国攻打齐国河上地区。一时间,齐国形势危机,齐景公对此深为忧虑。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并说:“田穰苴这人文能安抚众人,武能威慑敌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希望国君能考验考验他。”齐景公听后,立刻召见田穰苴,与他交谈了一些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对即将发生的战争的看法。会见结束后,齐景公十分高兴,就任命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前去反击来犯的晋国和燕国的军队。

田穰苴在出兵之前对齐景公说:“微臣向来卑贱,地位低下,国君您提拔微臣我于军旅之中,位在大夫之上,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但是军队中的士兵并不服从我,百姓也不信任我,我依然是人微权轻,因此,我希望得到一个您所宠信的、地位尊贵的人,到军队中做监军,这样,我才可以出兵迎敌。”景公答应了,并派他的宠臣庄贾任监军。田穰苴遂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时分在军营大门相见。

第二天一大早,将军田穰苴早早来到军营,立木桩,置水漏,计算时间,等待庄贾的到来。而庄贾依仗景公的宠信,素来骄横,认为自己带领国家的军队,又是军队的监军,也就对田穰苴和他的约定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