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10605800000068

第68章 三十六计(13)

(3)云雷屯:语出《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茅草穿土初出叫做“屯”。屯卦为震下坎上,坎为雨,为云,震为雷,云在雷上,说明茅草初出土时,即遇雷雨交加。屯卦又是九五陷于二阴之中,并为上六所覆蔽,有阴阳相争不宁之象,更意味着事物生长十分艰难。所以说“屯,难也”。面临这样的艰难局面,人们必须冷静处置,认真调理,周密策划。要“经纶运于一心”而不动声色,要“‘盘桓’安处于下”而以屈求“伸”,要因势利导,伺机而动。

【译文】

宁肯装作无知而不采取行动,不可装作假聪明而轻易妄动。要保持沉静而不泄露任何心机。这是从屯卦彖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故事论述】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这是房玄龄(579-648)在与人合著的《晋书》中对司马懿的描述。后者一生中曾效忠于四位统治者,其中三位是魏朝(220-265)的皇帝,司马懿最终成为魏朝的最高统帅。明帝(227-239)死后,他8岁的养子曹芳(240-253)继承皇位。明帝临死前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249)辅佐幼主曹芳。按年龄算,曹爽可以作司马懿的儿子。在共同辅佐年幼的曹芳的过程中,出生于魏国大功臣之家的曹爽开始还是比较尊重司马懿的,避免任何可能得罪司马懿的行为。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曹爽越来越自信了。他手下也提醒他提防司马懿的野心会威胁他的地位。从未喜欢过司马懿的曹爽开始为难司马懿,最终假借一次提升司马懿的机会将他排挤出朝廷。司马懿遭此排挤,别无他法,只得装病不出。

公元248年冬,曹爽的心腹李胜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临行前他向司马懿辞行,意在亲自打探司马懿之虚实。可老奸巨滑的司马懿早就料到李的来意,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

李胜径到太傅府中,早有门吏报入。司马懿谓二子曰:“此乃曹爽使来探吾病之虚实也。”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府。胜至床前拜曰:“一向不见太傅,谁想如此病重。今天子命某为荆州刺史,特来拜辞。”

懿佯答曰:“并州近朔方,好为之备。”胜曰:“任荆州刺史,非并州也。”懿笑曰:“你方从并州来?”胜曰:“汉上荆州耳。”懿大笑曰:“你从荆州来也!”胜曰:“太傅如何病得这等了?”左右曰:“太傅耳聋。”胜曰:“乞纸笔一用。”左右取纸笔与胜。胜写毕,呈上。懿看之,笑曰:“吾病得耳聋了。此去保重。”言讫,以手指口。侍婢进汤,懿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乃作哽咽之声曰:“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言讫,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拜辞仲达,回见曹爽,细言其事,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司马懿见李胜去了,遂起身谓二子曰:“李胜此去,回报消息,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方可图之。”

此后曹爽及心腹始觉心安。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同众心腹随魏主曹芳出城祭祀先帝。司马懿伺机起兵攻克洛阳。曹爽引兵屯于洛水对岸。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占据优势。懿遣使谓曹爽曰:“太傅别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曹爽信其言,令将印送去。懿传令,教曹爽兄三人,且回私宅,余皆发监,听候敕旨。曹爽兄弟三人回家之后,懿用大锁锁门,令居民八百人围守其宅。司马懿将曹爽仆役捉下问罪,曾有一太监送给曹爽一宫女。懿令人将其捉下,拷问之后,取了供词,称三月间欲反。懿遂押曹爽兄弟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

所以这个世界一定是弱者把强者给骗了,林语堂曾说过一句话,“我宁愿相信一个傻子,也不愿和一个律师作朋友。”因为我们都相信一个傻子是不会有太多心计的。可对一个令诸葛亮都头疼的人物,曹爽怎么能对其放松警惕呢?他这一疏忽招来的却是灭门之灾。

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的权位。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于265年称帝,建立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统一中国。

装痴就是要扮演一个弱者,这对一个曾是强者的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考验。凡是用到装痴了,那将要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十分严重的,也唯有这一计才可能让过去的强者活下去或得到想得到的。

范雎,魏国人(魏国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他周游列国,虽善雄辩,却没能在任何君王手下谋得一官半职。这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们的孔圣人也曾像他一样,在没有得到官职之前是靠教学生来赚生活费的。后来范雎向魏王谋求职位,但没有得到重用。本来他想离开,但他很穷,于是先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并陪同他出访齐国(今山东省北部)。过去了好多天,齐王也没有接见须贾。后来齐王听说范雎很有辩才,很想将他收为自己的手下。他派人赠与范雎黄金、牛肉和美酒。范雎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生气。他认为一定是范雎向齐国出卖了魏国的机密。但是他还是让范雎收下牛肉和美酒,退还了黄金。

回到魏国后,须贾一直对范雎怒气未消,便向丞相魏齐报告了此事。魏齐听了此事后也非常气愤,便命仆人鞭笞范雎。他们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于是就装死。当时的情境他也只能装死了。仆人将他裹在草席里扔进茅坑。丞相当时正在宴客,那些喝醉了酒的宾客们将小便撒在范雎身上。他们故意用这种方式污辱他,以警告那些活着的人不要轻率地胡言乱语。草席里的范雎偷偷地恳求一个看守:“如果你能将我救出,日后一定重谢。”于是看守请求将草席里的“尸体”拖出去扔了,醉酒的丞相表示同意。范雎死里逃生,他先化名张禄隐居起来,后来设法引起秦国使节王稽对他的注意,并同他一起到了秦国。他在秦国使用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可以说是因为秦国服范雎才有了后来的统一中国。

其实范雎在成了秦王的丞相之后还戏弄了让他遭受侮辱的须贾一次。

范雎化名张禄做了秦国的丞相。魏国没人知道张禄究竟何许人也。魏国人以为范雎早死了。魏王听说秦要攻打韩和魏,于是派遣须贾前往秦国。

范雎知道须贾到了秦国,便穿上一件破衣裳,步行来到须贾的下榻处。须贾一见到他,惊讶地叫道:“范叔,你还活着!”范雎应道:“是的”。须贾假惺惺笑道:“你现在是秦王的谋士了吧?”范雎回答说:“非也,我失宠于魏丞相后,就逃到这里来了。我怎么敢向秦王献计呢?”“那你在此作什么?”须贾问。“我只不过是个仆人。”范雎答。

须贾装作可怜起他来的样子,邀他坐下共同进膳:“没想到你竟落魄到如此境地。”须贾赠送给他一件华丽的衣服,然后问他:“你可认识秦国的丞相张禄?我听说他深得秦王宠信,重大国事全由他决定。我能否在此完成使命,全都取决于他。你可认识他周围的人?”范雎说:“我的主人与他交往颇深,即使我这个仆人也可以去谒见他。我可以安排你与张大人见面。”“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没有一驾气派马车,我无法去拜谒张大人。”范雎安慰他说:“我会向我的主人为你借一驾四匹马拉的大车。”

过了不多久,范雎驾了一驾马车回来。他亲自驾车送须贾去丞相的府邸。府中的仆役见了范雎纷纷回避,须贾对此非常纳闷。他们径直来到丞相府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稍候,我替你通报一声。”须贾在马车里等了好一会儿,便问门卫:“范叔何在?”“此地没有范叔。”“刚才驾车送我到此的是何人?”“那是我们的丞相张禄。”须贾如梦初醒,方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圈套。他于是袒露肩膀跪着爬到范雎脚下。范雎张起了富丽的帐缦,一群仆役伺候左右。须贾磕头求饶:“我想不到先生有朝一日能如此飞黄腾达……我罪有应得,该下油锅……我的生死全在先生手中。”

范雎历数须贾的三大罪状:第一须贾错误地怀疑他串通敌国,并在魏国丞相面前诬告他;其二须贾听任他被扔进茅坑而无动于衷;第三须贾醉酒后在他身上撒尿。尽管如此,范雎还是放他一条生路,毕竟他还送给他一件好衣服,没忘旧日之情。说着范雎让他离去,并向昭王建议让须贾回魏国。

【计名典故】

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渡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然后等待时机,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佯狂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殷商时期,纣王的太师箕子因无法劝说纣王放弃暴政,便佯装痴傻。一次,纣王作长夜之饮,喝得酩酊大醉,连年月日也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都跟着说不知道。于是,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说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问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殷朝快要亡国了;一国的人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都说不知道的事情,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吗?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搞不清啊!这便是箕子使的“假痴不颠”计。以后,人们把它运用于军事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举行兵变,主要是作为一种苦难,麻痹对手,以便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起攻击的计谋。二是作为一种愚兵之计。在孙子理论中“能而示之不能”也是这一计的意思。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本文主旨】

上屋抽梯首先是一种诱敌之计,它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容易上当的,所以应当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他方便。等敌人“上屋”,也就是进入已布置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将其歼灭。其中,安放梯子,有很大的学问,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才能使敌人中计。

【原文】

假之以便(1),唆之以前(2),断其应援,陷之死地。(3)遇毒,位不当也(4)。

【注释】

(1)假:假给。便:便利。

(2)唆:唆使,这里引申为诱使。

(3)死地:中国古代兵法用语,指一种进则无路,退亦不能,非经死战难以生存之地。

(4)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噬嗑·象》。噬嗑卦为震下离上。震为雷,离为火、为电。雷电交加,有威猛险恶之象。又,噬嗑卦为以柔居刚,故不当位,更显形势严峻。噬嗑的本意为食干肉,“干肉虽小而坚,不易噬者也。强欲食之,则不听命而必相害”。把它运用于军事上就是,因贪图小利而盲目进军是有很大的危险的,如果硬要强行进军,必将陷于危险的死地。

【译文】

假给敌方以某种便利,诱使它(盲目)前进,然后再截断其应援之路,就能陷敌军于死地。这是从噬嗑卦象辞“遇毒,位不当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故事论述】

这一计和破釜沉舟类似,只是没有那种绝决的气氛。

项梁扛起已灭亡的楚国的旗帜奋起反抗秦朝,他要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了。他被刚开始的胜利冲昏了头,公元前208年在定陶(今山东西南)与秦军的战斗中失败了,他本人战死。项梁的侄子项羽继任最高统帅。率领秦军打过很多胜仗的将军章邯认为在定陶大捷之后,无需害怕楚军余部。为了向北进发攻打与楚结盟的赵国,他率兵横渡黄河,成功地消灭了赵国的军队。赵王逃亡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章邯令两部将围住该城,他则将部队驻扎在城南,赵军统帅陈余率几万兵力屯于城北。

为了解救巨鹿,项羽派遣当阳君和蒲将军率兵两万抢渡漳河,但是没有成功。陈余向项羽请求增援,项羽率全部兵力渡过漳河。过漳河后,他下令将所有的船沉没,所有的锅砸碎,所有的营地烧毁,只带三天的口粮。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项羽“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他以此向盟军和官兵表示了自己奋死一战、丝毫不考虑后退的决心。经过九次激战后秦军被彻底消灭。此间还有各国反秦的十余支军队为了解救巨鹿也汇聚于此,他们在城门外驻扎下来,但不敢轻举妄动。当楚军与秦军交战时,那些将领只是站在他们的防御工事里张望等待,坐山观虎斗。楚军以一当十,将士的喊叫声响彻云霄,使每个旁观的盟军官兵惊恐不已。项羽胜利后召见各盟军的将领。他们来到项羽帐前,跪在地上,爬到项羽脚下,不敢抬头看项羽的眼睛。于是项羽成为多国部队总指挥,成为所有反秦的国家和诸侯的上将军。

这一计谋在韩信那里就变成了背水一战,总之是不给将士留有退缩的余地。

李世民也曾用此计,使其父亲不得不反隋。

隋炀帝(605-618)是一个专横、残暴、好战而且昏庸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下,隋朝很快灭亡。就像所有的朝代一样,农民起义爆发,皇室的军队也开始不服从命令。在越来越混乱的局势中,不满20岁的李世民意识到隋朝的日子不多了,他有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取隋朝的江山而代之。他悄悄地进行着他的计划。但是光靠他一人力量太弱,他需要父亲李渊的支持。李渊当时是太原留守,负责抵抗游牧民族。李世民对父亲是否愿意完全没把握。

于是李世民与裴寂商量如何使其父李渊起兵反隋。裴寂是李渊的好友,负责守卫太原的一座皇宫。两人密谋给李渊设下圈套,裴寂送给李渊几个宫女,供其私用。后来李渊找裴寂喝酒,裴寂假借微醉,向李渊透露了李世民要造反的计划,李渊听后非常恐惧。《新唐史》中记载,裴寂马上对李渊说:“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意思是说:“宫女本应为宫廷使用,你私用宫女,罪该杀,因此只得造反。”正在这时李世民进来了,他细述了自己的计划。李渊别无他法,只得站在儿子一边,决定谋反。

李世民正是用此计逼使他父亲走到这一步的。他用计让父亲接受宫女,犯下死罪,不觉之中李渊已上了“屋顶”。他所犯的欺君之罪随时都可能被皇上知道,因此李渊在“屋顶”的灭亡在所难免。他无法挽回已发生的事情,他没有可供撤退的“梯子”,没有退路,只能前进。这里可以知道李世民知道他父亲是一个好色之徒。

617年李渊谋反,攻占了当时的都城长安,并在那里建立了唐朝,自命为高祖。后来李世民继位,称太宗。李世民造成其父之骑虎之势,拉开了李唐王朝的历史帷幕。

【计名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