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人类神秘现象破译
10616700000007

第7章 “雪人”之谜(2)

今天,未必还有人怀疑“雪人”的真实存在,然而,科学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对“雪人”的现实进行评价,而应对“雪人”的实质进行最全面的理解和研究。今天,一门研究远古残留人生物的新科学——隐居动物学已应运而生,它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和记载、已灭绝和正在灭绝动物罕见的遗迹(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和照片进行全面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目击者事实、“雪人”照片和捕获的“雪人”活标本等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震惊世界的结论,从而使人类史上的“雪人”之谜破解天下。

1.“雪人”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近10年来,几乎从世界各大陆不断传出发现“雪人”的报告,仅来自美洲的“雪人”目击报告就多达1350份。迄今为止,已发现“雪人”的地区有: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中部、西伯利亚和卡累利阿、高加索、中亚细亚的山区地带——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和天山,最近发现,出现“雪人”的地域又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研究人员编制一个出现“雪人”的频率地图,并把它同人口密度地图加以对比——这恰似一张照片与底片的比较。通过比较表明,凡是“雪人”爱去的地方,也正是最偏僻和人烟最稀的地区。只要人离开的地方,“雪人”就会立刻出现在那里,这些地方有卡累利阿“瓶颈”地、胡托拉地区、战后废墟地和原始大森林,以及俄罗斯境内伊塞克湖以东中俄边界附近,它处在纳伦和阿克苏——扎巴格林自然保护区内。

看来,人类的生活圈和对“雪人”的追捕必须退避三舍(退避三舍: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了,因为“雪人”的种群无疑很小,在如此小的种群中会出现近亲繁殖和遗传学变迁的一系列遗传学过程。须知,这些遗传学过程能导致罕见的生物体畸形出现率增高。

2.“雪人”毛色的区域性特点

对“雪人”毛色区域性分布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在400起同“雪人”相遇或目击事件中,有121起发现“雪人”的毛色是黑色的;49起是棕色的;30起是白色的;29起是灰色的;其余是浅棕色、棕红色、棕黄色等颜色。在欧亚大陆发现的“雪人”及其毛色和所占比例是:棕色的占62%,从白色到灰色的占24%,黄色的占9%,黑色的占5%。在极罕见的目击事件中,还发现毛皮带花斑点的“雪人”。

研究人员把卡累利阿“雪人”同天山“雪人”两个种群加以比较后发现,如果南方“雪人”的毛色是棕色和黄色的,那么北方“雪人”的毛色就是白色的,这一点很合乎伪装(伪装:假装。)色逻辑,这进一步说,“雪人”也符合普通生物学规律。此外,北方“雪人”在形体上在于南方“雪人”,这也符合生物学规律。大量考察和研究表明,北方“雪人”的种群正在扩大,而南方“雪人”的种群却正在缩小。

3.“雪人”的体态及行为特点

研究人员在把这些同“雪人”的目击事件加以对比后得出一个结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所有“雪人”,就其身高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身高150~160厘米的“雪人”,另一类是身高150~250厘米的“雪人”。看来,“雪人”可分为矮小和高个两个分支。

此外,在对“雪人”脚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在“雪人”的脚掌长度与步距之间存在严格的固定比例,而且脚掌面的压力分布也有很大特点。但最重要的是,“雪人”行走时的迈步方式十分独特,它以这种方式行走的速度为10公里/小时。

大家知道,我们人走路,身体重心是沿正弦曲线前移的,因为人脚步的运动路线是方向各异的,而动力学上最佳的运动方式是直线运动。“雪人”行走时就能保持这种直线运动,可以说,这也是生物学演化的一个顶峰。

此外,“雪人”脚掌还有一个十分奇异的特点——双平足,这并非没有缘故。虽然“雪人”脚掌的直线长度是我们人的1.5倍,其脚掌面积是我们人的2倍,但“雪人”如此大的脚掌似乎难以抵偿它体重的压力,要知道,“雪人”的身高如果是2.5~3米,它的体重便可定到350公斤,所以,它在用无脚心的扁平足走路时才能抵偿(抵偿:用价值相等事物作为赔偿或补偿。)过大的体重压力。仅这一点还不足抵偿其体重在脚掌上的压力。“雪人”走路时的另一个特点是,身体总是前倾,拱着肩,手和脚始终是平稳和半曲状,它利用身体各部位的每一个弯曲处来缓冲(缓冲:使冲突缓和。)对脚掌的动力学压力,所以“雪人”走路时全身很少晃动。不过,它的手要比我们人手简单而原始得多,但我们人在超敏感性方面却远比不上“雪人”。超敏感知觉是“雪人”在生物学上的进步。我们人具有通过普通感官接收信息的能力——多半接收其他生物大脑皮层产生的电磁辐射,而“雪人”在这方面特别发达。“雪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远远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想像。

4.“雪人”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通常,物种的演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演化只是在同其他相距甚远物种的“外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另一种演化则是在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内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当一个物种分化出两个较贴近的物种时,才会发出后一种演化,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演化中的两个相互分支。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独特的“生物学多元论”,这一理论曾多次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生物学上很相似的两种不同答案。形态构造相近的种群被迫选择各自不同的适应方法——结果,每一种群都表现出自己的潜能。总之,物种本身是倾向于进步和发展的。

在人类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发生过物种分化,人类最后一次的物种分化发生在约5万~1……万年前的古人类中早期旧石器时期。就在这时,其中一种形态的物种走上了生物进化的发展之路,而另一种形态的物种从那时起在生物学方面却毫无进展。前者就是我们今天的人类,后则是我们的孪生兄弟“雪人”。“雪人”在此前的发展中还在继续完善自身的力、速度、机敏性和知觉系统,而我们人类在这些纯生物这方面的进化却正在衰变(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射出粒子而变成另一种元素。)。

大约在最古老文明出现时,即我们人的行为复杂化引起庞大的社会结构形成时。“雪人”便失去竞争者的作用,而在此之前还存在一个问题:地球的霸主地位或是我们人的,或是“雪人”的。这一问题并非那么简单。第一,我们人和“雪人”都保留着极相像的形态结构,当然,我们同“雪人”之间又存在着很大差异,如“雪人”的形体比我们庞大,而且它的颅骨也很独特,手和脚就更可想而知了,其肋骨同我们的却没什么两样。第二,“雪人”往往在与人的分界地区营造(营造:制造出的一种环境。)自己的“隐匿所”,这些地方都是人迹罕见的地方。

须知,“雪人”的隐居地具有地理倾向性,根据“加乌泽定律”,两个近亲物种不可能和睦共处。在它们尚未“划定”两物种之间的分界线之前,难名成生态龛。这时,通常只有一种结局:其中一个物种可能一下子消灭另一个物种,我们现在就与这一被消灭物种接近。可是,一旦出现生物学分歧,哪怕最小的差异也会多次增强。生化样走上物种差异愈演愈烈的道路。

今天的“雪人”是我们远古祖先某个时候对自身演化选择的一个标志,人类在起源和自身发展演化的进程中分化出两个物种智能人和“雪人”,当初,“雪人”与我们远古祖先“分道扬镳”走得越来越远,在自然演化中掉了队。大量事实说明,“雪人”的演化发展链环从未中断过——从这一物种起源的当初就年复一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繁衍至今。

眼下,我们人类的义务是,保护“雪人”这一物种,不仅把它作为科研对象,而且作为我们昔日同大自然密切结合的活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