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10656200000018

第18章 杏花无处避春愁(2)

后来几经辗转,李自成走向了农民起义的道路。他也没想过自己的人生竟是如此不安,本是一介草夫只懂得农活,却当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必然是有过人之处,但是他终究是一个男人,他已经很久没体会到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温情的时光。而陈圆圆的出现,仿佛让他看到了爱情的希望,自从那宴席之后便久久不能相望,像陈圆圆这样的女人,又怎会有人不喜爱?

她终究是争端的根源,李宗敏随李自成苦打江山,立下汗马之功,最后也不过是他的属下之将。他得一如此倾世佳人本应该拱手相让给李自成,但转念自己付出这么多血汗,凭什么最好的东西都是李自成的?他不甘心就这样把陈圆圆让给他。

李自成表面不说,心里也是暗自不悦,我李自成何时亏待过你刘宗敏,田府的女人全部赏赐给他,宫中的女人也任其挑选,而刘却贪得无厌,岂不是太不把我放在眼里!

无论是在刘宗敏还是李自成的面前,她都是一朵惊世奇葩,独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和诱惑。

此时的陈圆圆仿若屹立在众多繁花中的一枝独秀,默默地又傲然地开放着,花开不败,清香自来。

君叹独栖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催心肝。

——李白《长相思》

再勇猛的将士内心也有柔软的地方,拥有过陈圆圆的吴三桂更是如此。与陈圆圆温暖的缠绵令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那份思念从不停歇的痛苦更是让他寸断肝肠。

男人若是如此,必定是付出最真实的感情。吴三桂对陈圆圆的爱的确胜过了一切,他对她的甜言蜜语并不是即兴的哄骗,而是真正的承诺。谁能承想,日后的他竟然背叛了国家,背叛了家人,唯独没有背叛的就是陈圆圆。

吴三桂虽是勇猛之将,而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也打过败仗,饱受战争之苦。然而,皮肉之苦是可以感知的,这些疼痛都是看得见的。他对陈圆圆的爱是存在于心里的,他从未有过这种孤独难耐的心痛,看不见也摸不到,却深深地印刻,痛也道不出的感觉。

宁远偏僻而艰苦,吴三桂守在这里是极其不情愿的。而当时的明朝已经处在“三足鼎立”的情况,吴三桂亦是在犹豫不决、权衡利弊的纠结中。

一方面清朝多尔衮已经向吴三桂伸出橄榄枝,欲邀其归顺大清;一方面崇祯皇帝对其信任有加,赐予尚方宝剑望其保家卫国,对吴三桂赋予救国的重任。对自己是应当保家卫国,誓死不屈,还是借李自成之势归顺新兴又延续明朝命脉的大顺,或者是为了自己前程帮助大清兴起,做一个拥有无限功德和前途却要背叛国家的小人。

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吴三桂的确具有很高的爱国情怀。其实,当京城沦陷之时,他也想过与队伍誓死抗争,以死报国。无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当吴三桂准备听取士兵的内心想法,想知道是否能够得到拥戴之时,士兵们却三问而不语,无一人响应他。

他声情并茂,甚至有些激动地说着,本以为会得到强烈的支持和响应。

军心向背,多年带兵征战南北,他深知若要打胜仗,士兵定要士气十足,然而他们怠倦了,当时大明朝很多著名的将领也纷纷投降,如唐通、姜瓖等,受到这些大将的影响,原本就已经饱受多年战争之苦的士兵们自然动摇,更没人愿意坐以待毙。

吴三桂只能顺着兄弟们的意愿行事,毕竟单靠他一个人的满腔热血又何用之有?吴三桂在当时,也曾感慨万千。没有志同道合之人共谋略,悲矣!

吴三桂从小生活在军营世家,父亲和舅舅祖大寿都是总兵,从小爱好武艺,可谓年少英雄。受父亲和亲人的影响,吴三桂自小就熟读很多兵书,对于带兵打仗也独有一番见解,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足智多谋,勇敢且颇具正义,深受家人喜爱,在童年的孩子当中,他已经体现出不平凡的气质,这也注定他将来会成为带兵打仗,成为明朝军队中英勇将士的事实。

历史,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爱而改变运行的轨迹,毕竟,在征战纷纭的时代,与国家重任比起来,儿女情长只能被历史的风尘重重地压着。蒙尘的岁月也许让爱历久弥新,也可能让那一份爱越走越远。

只是对于吴三桂其人品和性格的缺失自然是众说纷纭,就其情感方面而言,还原历史的他还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热血男儿,至少是对于陈圆圆的浓浓爱意和长相厮守的愿望。爱情,可以让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变得柔情蜜意;爱情,可以让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变得无坚不摧。也正是遇见了陈圆圆,吴三桂的人性才更显弥足珍贵。

所谓失意,不过如此。情场上好事多磨,充满坎坷,事业不能顺风顺水,尽如人意。一时间,吴三桂甚是沮丧懊恼,情绪难免低落。苦守这宁远数月,本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情场事业两失意,吴三桂想尽快结束这种身心俱疲的生活。

一行文字,无限思念。轻描淡写,情深意浓。每次收到陈圆圆的书信都欣喜万分,仿佛是见到了陈圆圆本人一般,娟秀清丽的字迹,委婉流畅的语句,脱俗华丽的文采,都能流露出她对吴三桂的浓浓爱意。

见信如见人,似乎真的陈圆圆跃然眼前,仿佛是她美丽的脸庞如冰雕,剔透而凝重,又如绝世佳人为其抚琴,清风中飘然轻舞飞扬,清筱鹤鸣,奏一曲倾城之恋。为其唱曲,跳一段惊鸿之舞,颠覆了世界,只为惊艳他一个人。

最美丽的爱情从来不是顺风顺水的佳偶天成,不经过思念和波折的爱情称不上是故事。尤其像陈圆圆这样的绝代佳人,佳人并不难求,有故事的佳人才算难得。

铁骨柔情,却剪不断那缠缠绵绵;芳心悸动,念念不忘你许下的诺言。心随明月,月上桥头,相思人莫愁。

好在陈圆圆在吴府中颇受待见,熟识了以后,她也会像儿媳一样陪吴襄聊聊天,聊聊关于吴三桂的童年和成长的经历。吴三桂与自己有着迥然不同的过去,命运却把这两个原本毫无相干的人牵到了一起,想必这就是缘分。无所依据,无从预知,和门当户对无关,只是一见钟情便定终身。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州是一个山明水秀,集天天地日月之精华的人间天堂。陈圆圆偶尔征得同意也会由下人陪同去畅游一番,黑瓦粉墙青石巷,绿蔓纱窗,竹篱花影亭榭格局迥异。乌铜紧锁院落的深宅,石兽蹲在门阶旁护守古朴。陈圆圆在湖心,涟漪层叠,听着芝麻糊的叫卖声,那余韵悠长,炊烟袅袅,一路绕城池,她分明闻到了家的味道。轻轻走过动静交融的水乡,生怕惊醒这般梦幻。

陈圆圆即使还没有被明媒正娶到吴府,但是在吴三桂的心里,陈圆圆已经是他的妻子。他的梦中都想着佳人的欢颜,不忘其念。

灯火辉煌的军营中,有人喝酒,有人下棋,有人酣睡,也有人眉头紧锁地写起了家书。思念,让冰冷的夜色充满希望和期待,平添了一分人性的温暖。

陈圆圆自从那次田府的酒宴上与吴三桂相识,就注定要与他纠葛一生。尽管也曾对吴三桂的期待承载着似水柔情,剥离一片刀光剑影,情深意浓,而她最真实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安稳的归宿,如果最先和她真心相守的不是吴三桂,这一切是另一个男人能给予的,她也会有这般夙愿。

吴三桂与陈圆圆,前者爱得深刻,以至于留下千古的欲语还休、剪不断却理还乱的情感故事;后者爱得真实,只图一个真心的男人和温暖的巢穴。在迷离曲折的时光长河里,爱,貌似是陈圆圆支撑自己继续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而在后来发生的一切当中,她却展现了最真实的自己,陈圆圆是热爱生命的女人,她不甘让自己的生命在社会的洪流中无声消逝,而是努力地追求和挽回一切和幸福有关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聪明女人应该有的智慧吧!

如慕归期

一抹苍凉的剪影,一波峰回路转的柔情,一汪满载思念的溪流,渡过绵延海角,冲开迷雾。只为了等朝思暮念的你,思念的人却总有轮回的羁绊,虔诚的期盼,只愿你人生不再有牵绊。

孤守宁远的吴三桂心急如焚,一边战况混乱,大顺军势在必得;一边日夜思念陈圆圆,难以入眠。对于他来说,边关的日子度日如年。对于吴三桂来说,在遇到陈圆圆之前,打仗是一种乐趣。

大丈夫应当精忠报国,为国捐躯,驰骋沙场的快感对他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如今有了陈圆圆,他的想法便也不如以前了。战争的日子自是艰苦不堪,吴三桂也曾想在温暖的巢穴与心爱的女人花前月下,永享甜蜜的安逸。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想过一种稳定安逸的生活,远离那些刀光剑影的日子。当然,他的野心在此时已经渐渐酝酿心中。

而此时的陈圆圆,同样的相思。只是,她想得更多的是一份安稳的生活罢了,毕竟,她和吴三桂的爱并不如冒辟疆那般轰轰烈烈。倒是吴三桂付出的真心更多些,给她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觉多一些,所以她对他的爱,多数是依赖。

而当下的局势,陈圆圆只能忍辱偷生,强颜欢笑。她看得出狡猾的刘宗敏对她的痴痴的迷恋,也看得出闯王李自成对她深深的渴望。只是,她遇到了吴三桂,一个让她看到未来的男人。她的眼中再也容不得别人,她的心中已经被填满。

吴三桂的霸气,她在李自成的身上也曾看到,只是,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侍二夫。虽是青楼出身,此时的她早不是当年的陈圆圆。虽然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男人,付出过真情,但她绝不是个见一个爱一个的滥情女子。固然,她的种种表现都是因为求生的欲望,然而,她尊重自己的内心。这就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有时候,用情太深只会伤害自己。

红尘若安,便是晴天。浮影蹁跹,沧海桑田。谁的笔墨勾勒出你谁的容颜?谁的心事浅浅淡淡却无法搁浅?茫茫人生,谁又许谁一世温暖?

人生最让人痛并快乐着的情感就是思念一个人。痛,是因为无法团聚,心里久久惦念却不得相见。快乐,是因为你有人可以思念,或许那个人也刚好和你一样,远隔天涯共此心。爱与被爱同样幸福,思念一个人也是同样的情怀。

相隔万里的距离,剪不断的相思,切不断的藕断丝连。那种看不见的丝丝缕缕,才是最令人无法释怀的。

天涯一端,思念纷繁,纵然在别人的眼中无法理解这番情感,深陷其中的终会深深地沉醉。

转眼天涯,另一端的吴三桂,在战况陷入僵持的阶段士气锐减,明朝的沦陷对每一个士兵来说都是一种亡国之悲,只是当下的局势已经鲜有将士再愿意做殉国的英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性命着想。午夜将至,军营炊烟袅袅,这番场景更让人思念家乡,想着妻儿老小都生死未卜,气氛难免荒凉不堪。

吴三桂独坐在一旁,一壶煮酒,一碟花生米,在军营里已经是奢侈的享受了。吴三桂不免心烦。弟兄们士气低迷实属正常,毕竟当前的局势也算明朗,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选择投诚李自成或者投靠大清,于国于家,投奔清朝便会成为丧国辱国的千古罪人,投靠大顺军,毕竟家国还在,委曲求全的办法也算合情合理。

尘世迷离,寂寥深处寻往昔。这更加加剧了自己对陈圆圆的思念。

而此时的陈圆圆,正在被另一个男人蹂躏,可谓是羊入虎口。

陈圆圆色艺双绝的名声并不是徒有虚名,在当时,她的演技当属一流。在李自成和刘宗敏面前,她把对吴三桂的感情从来深埋心底,不动声色。整个吴府上下,最得特殊对待的也当属陈圆圆了。她曾多次想与吴襄商议给吴三桂写信之事,奈何宫中戒备森严,她和吴襄也是终日不得相见。

今夜,月色倾城,陈圆圆的芳心无法安宁,因为她得知刘宗敏威逼利诱,吴襄投诚。吴襄一封家书,欲将吴三桂召回。投诚本不是吴襄所愿,奈何大明朝已被反贼颠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况且儿子苦守边关又不在膝下,全家上下几十口人的性命都掌握在李自成的手中。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是吴襄心里的真实意愿。权衡利弊,他写给了儿子一封家书。内容即是现在国家与吴府的处境,劝其尽快投诚归降。

她在送与刘宗敏夜宵之时,无意遇见被李自成刚刚召见的吴襄。其实虽然吴府是名门望族,但是吴襄对儿子吴三桂是百般顺从。而对于陈圆圆,虽然之前也心有顾虑,可因儿子倔强坚持便也只能接受。在吴府相处的日子,陈圆圆处处以礼相待,恪守孝道,吴襄其实已经把陈圆圆当成了自己的儿媳。

两人难得相遇,马上躲到假山后,相互寒暄了几句,便开始商榷劝吴三桂招降之事。其实,男人的政权不需要女人的参与,吴襄之所以征得陈圆圆的意见,是因为他已经把她当成了家中的一分子。自己儿子对她的情,吴襄心知肚明。吴三桂是自己的儿子,对于当初让陈圆圆进入吴府入住,遵守孝道才会请示吴襄的同意。

当时,倘若吴襄不同意陈圆圆入住,吴三桂也不会因此放弃陈圆圆。好在日久见人心,陈圆圆的知礼大方,深受吴府上下的欢迎和青睐。

从吴家的状况来看,向李自成投诚也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没有哪个人没有亲情,没有家人。吴襄了解自己的儿子,收到信函他定会投诚。

当下的局势已经顾不上太多,混乱的情形之下人人自保,一封家书之后让陈圆圆看到了希望,虽然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究竟会怎样,因为她不懂政治,吴三桂觉得归降大顺是种耻辱。但是她终究还是希望,他的英雄能一路风尘仆仆地赶来与她相聚。

她表面上平静如水,心中却是无限悲愁。她已不是青楼女子,她已为人妻,不容亵渎。她受够了这种屈辱的人生,她在等待着他的到来。

他会来吗?她亦不知道。蝉鸣不断的夜里,陈圆圆幻想了无数的场景:吴三桂投诚李自成,和她有缘千里来相会,只是那梦里的他似乎显得很朦胧和忧伤。如若他不选择投诚而是继续守关,那岂不是凶多吉少?不!她尽力让自己往好的方面想,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相安无事的。

她的内心深处渴望马上能见到他,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只是,信中并没有提到自己被刘宗敏霸占的消息,毕竟她对他还是有了解的。以他的脾气,得知此事一定会大发雷霆。但是她终究还是没想到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比她想的要高得多。

思念在心尖绚烂地绽开,激起波浪,涓涓溪水流淌成的心事,拈笔以思,如慕归期的情感便滔滔地不尽而来。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

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

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于樵话里听。

秦王苻坚墓碑诗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记,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一面是等待解救,期盼朝朝暮暮的倾城女子,一边又是思念重重,形单影只,前途莫测的男子。如果遥远的天边有一条长长的彩虹,可否为他们搭一座爱的桥梁,让他们尽快相见?如是这份纯真的感情留存永世,莫不如请求上天的成全,让他们生生世世,恩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