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了世界,却无奈于他。崇祯见了陈圆圆,纵然此女有国色天香、闭月羞花之貌,他却并未露出欣喜之容。田弘遇令陈圆圆弹奏一曲献给崇祯,她随即演奏了一首《蝶恋花》,曲风婉转悲凉,仿佛崇祯皇帝的心情,凄清悲切的曲调更加令他心乱如麻。刚唱几句,就被崇祯皇帝打住。崇祯对她说:“朕本就心烦不已,你为何唱这般悲情曲调?”“心于悲,则闻悲而悲;心于喜,则闻悲亦可喜。”陈圆圆平静地回答,没有过多的表情却也是尽显妩媚。陈圆圆那一番话其实已经给了崇祯小小的震撼,崇祯皇帝也感叹陈圆圆姿容超群,满腹经纶,只是可惜闯贼谋反,硝烟四起,江山不保,他本来失去田妃心情就抑郁,奈何世间又不太平,心里烦闷之极,哪里还有闲情雅致顾及而儿女情长?
崇祯将陈圆圆赐还于田弘遇,她的心情却是不悲不喜。在皇宫多日,本来以她的姿容,得宠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她与崇祯注定要擦肩而过。从崇祯的眼中,她没有看到对她的怜爱,但是她却读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默契。她想如果他把自己留在身边,哪怕最终国破家亡,她也愿意陪他一起走到最后。
这一场相遇无关风月,这一场相识有缘无分。
在崇祯的心中也有过深深的震撼,恰逢花开时,那旋转的佳人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那一刻的赏心悦目,也曾深深打动了他。
有一种缘分,就是擦肩而过,明明可以在一起,却知道今生都无缘有这样的机会。多年以后,或许他早已忘记陈圆圆,忘记那一个金菊之秋与那个绝世佳人四目相对的情景。
被退回的陈圆圆并无懊恼,倒是多了一份处之泰然。她对崇祯,多的是一份敬慕,一国之君,那些清楚的和模糊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远。
虽然与崇祯没有几面之缘,只是当她见到他的时候,内心曾经涌动出入情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已经爱那种情感,并非是一见钟情,而是入到心中的难忘。
这个世界上,你总会遇到这样的人,仅仅一面之缘或是短暂的相遇,却觉得无比熟悉。仿佛前世的相识,无须太多的言语,今生再续前缘。这是一种难言的默契,心意相通的人才会有。崇祯身为明君,但也不是无情之人,在他的那份无奈之中,包含了多少对陈圆圆的不舍,亦是没有人能真正体会。
崇祯被后世称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他也曾想励精图治,也曾想治国安邦,而他兢兢业业为朝政和国家奋力挣扎了十几年,最后也难免落入亡国的命运。
如果是太平年代,他们之间亦是会有一段地久天长的爱情吧!只是在国事面前,爱情显得微不足道。思过,念过,想过,恋过,都不如一笑而过,是一种释然,更是她对自己内良心的慰藉。
面对这风烛残年的半壁江山,崇祯又怎能安然度日?这破碎的画卷,动摇的政权,似乎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一些事情注定发生。
六朝如梦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说起崇祯,还要回望那斑驳的过去。追溯到公元1627年,熹宗在临去见太祖的前几日,将他的五弟叫来说:“让五弟做皇帝吧。”于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交给了当时只有十七岁的崇祯。
宫里政权由阉党把持,形势十分险恶,崇祯一个刚刚成年的少年,就这样被推上了皇帝的位置。就这样,一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扛起了国家安危的大梁。
崇祯生性严谨慎重,无论是生活还是朝务中都奉行勤俭节约,纵观历史,古代的皇帝鲜有如此例行节俭的明君。
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最后积劳成疾。节俭自律,宫中不乏佳丽,他却从来不近女色。商纣王迷恋妲己淫祸后宫,最终自食灭己灭国的恶果。他深知,为皇帝者为百姓衣食父母也,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宫里就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他还善于学习,总听老师为其传道授业,讲授治国之道。
据说当时他所穿内衣袖子因为时间太久已经破损不堪,下人要给他换一套新衣,他却断然拒绝,立志要将勤俭节约例行到底。身为一国之君,本来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能如此勤俭自持,这等品质实在令人敬佩。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崇祯不但节俭,还是一个虚心接受批评的人。身为国君,能放低身段虚心接受批评是很难得的。一次,因为自己身体抱恙而没上早朝,后来遭到了内阁辅臣的批评。
次日早朝,大臣们本以为崇祯会心存不悦,龙颜大怒,没想到崇祯感激而又羞愧,而且还特亲笔写下了一份诏书,并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检讨。堂堂一国之君,竟能有这番举动实属难得。
可是尽管是如此,仍然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崇祯生性多疑急躁,有时甚至刚愎自用。
对崇祯皇帝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他不算是一个十足的明君主,身上亦有很多缺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崇祯的身上的确有着贵为君主难得的品质。
崇祯在位期间,内阁的辅佐大臣因为他的怀疑共换了五十几个,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一直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阁。而且他误杀的大臣无数,其中也不乏忠臣。另外,加之其“南迁”、“与后金议和”、“冤杀袁崇焕”等事情的处理不善,这更加暴露出他性格上的缺陷,也让他的地位渐渐败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哪个皇帝不期待国泰民安、皇室子孙千秋万代?而历史的更替并不会因为你的夙愿而实现,大明的陨落就如天边的一颗繁星,瞬间划过,落下一条深夜里值得回忆的一幕。风雨飘摇的明朝也是一样,终究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而这一切,在陈圆圆这里,仿佛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对于崇祯,相见虽然短暂,却如相识已久的老友。她想如果自己能停留在他的身边,虽不能插手国家大事,但是至少她可以用自己女性的温暖给予他宽慰和劝诫。
他们之间,注定是没有交集,也不会再有。她不是不爱,而他让她转身之时,她便不得不转。没有回头,也没有不舍,离开就是对这次相遇最好的终结,她亦不是会苦苦哀求崇祯留下自己,因为她的爱是有自尊的,即使她暂时的屈服于谁的膝下,也不是真正的付出了什么。而只是为了生存,她不得已而已。
最美的事情不必重复,一次就已经足够。
回归田府的陈圆圆仿佛如释重负般的心境,即使没能与英雄共舞,至少她觉得自己歆慕的崇祯是个明君,不枉她进宫一遇。他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陈圆圆是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她知道视场合表演相应的曲目。但是那一日与崇祯相见,却弹奏了一曲悲情凄切的《蝶恋花》,其实也是别有一番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不再是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妓,她并非不想陪伴君主,侍其左右。但是她更愿意看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日子。自己的幸福和这万千百姓相比之下,微不足道。
崇祯亦是懂得,这曲中含有多少无言的意义。有些东西未必说出来才会懂得,有些情感,未必是如深海浩瀚才更加深沉。有些情意,冥冥之中便会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她不再是那个弱柳扶风、不堪一击的女子,只因,她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和高贵的品质。
她不能忧国忧民,救亡图存,她也没有搏战沙场,纵横驰骋。她只是一介柔弱女子,用她与生俱来的方式成全了一个明君的宏图伟志。不是矫揉造作,没有迷惑妖媚,陈圆圆用自己最自然的方式为自己的这幅篇章画上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惊叹号。
而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逃脱了命运的魔掌,亡国的悲剧却愈演愈烈。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总兵唐通以居庸关降,李自成的农民军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遂谋划南迁。
南迁之事,直接关系到皇帝本人生命是否能存活,于己来讲,皇上自行定夺便可,而崇祯怕被后人耻笑,觉得自己是胆小懦弱之辈。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而群臣却不识时务,不了解崇祯的真正意图。
崇祯最后一次提到南迁,仍然有些大臣建议固守京师,让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无奈在被逼出了一句“国君死社稷”的话。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魄力非凡、足智超群的君主。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他的军师曾经乔装成一个算命的,在城内开了一个算命摊,经过大肆宣扬,提升了可信度。崇祯也听说这个算命的很准,就请他来算命。
算命的方法是测字。崇祯首先说了一个“友”字。算命先生说这字是“反”字出头,有不祥之兆。崇祯又说了一个“有”字,算命先生又是一惊,说这更不吉利,因“大”无一撇,象征着明朝无日之意。崇祯又随口说了一字“酉”,算命的跪在地上连连求饶,说不敢说出真相。崇祯说:你放心说吧,赐你无罪。算命的故意弱弱地说:“这是‘尊’去头去尾,江山不保不说,连您的性命都堪忧啊。”
听算命先生如此一说,崇祯觉得心凉如水,崇祯的心理防线最终被攻破,最后于煤山上吊自尽。
这是历史的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当时形势岌岌可危,崇祯将命运已经寄托在算命卜卦之上,也足以见得一个皇帝在命运即将毁灭时的可叹可悲。
一江春水向东流,国耻家仇何时休;落花流水春也去,愁尽古今万古舟。
一代盛世从此陨落,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写入史册的便是崇祯皇帝。他不愿,却无奈于此。一个朝代的终结者未必都是昏君,谁都会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历史的更迭是无法预知的。
陈圆圆的回忆中从此多了一个悲情的皇帝。再次弹奏起那一曲《蝶恋花》,悲伤的情绪渲染了那时的心境,仿佛昨日重现,只是物是人非。奈何岁月的红尘不会饶恕每一个经过的人,生离死别、生死相依都变得遥不可及。当她得知崇祯皇帝缢死的消息,心仿佛被深深刺痛,那一年,花娇人美,眼波多情似水。转年流逝,一切如云烟过往。那份记忆,终究还是独独都在了陈圆圆的脑海里。
岁月更迭,时过境迁。江南之地的太仓小城,娄江水缓缓穿流而过,不知它可曾记得,明末一位皇帝的落寞生平。
莫不如,将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任时光冲刷,任思绪渲染。那些不为人知的痛随风而去,懂的人自然会心领神会,心有灵犀。
或许,若不是崇祯皇帝的成全,便没有了日后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相逢,不会有那一场空前绝后、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不会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言说。如此,留在宫中的陈圆圆许是早已陪崇祯黄泉而去,那么历史便少了一位绝世佳人给后人带来的种种故事、种种幻想。
陈圆圆像是一本厚厚的书,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直读下去的冲动,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她的人生姿态反而越来越有味道。不再有青葱岁月的莽撞,不再有情窦初开的青涩,她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尝尽世间百态让她变得成熟温雅,就如一杯醇厚的浓茶,不单单是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温暖人心,回味无穷。而有幸品尝的男人无不感叹,此生有此知己足矣。
关于崇祯的这一切,像是命运淡淡的玩笑,又像是一个深深的谜。在她的心里,那种感觉单纯而美好,却是不愿与人诉说。她宁愿这些故事随风逝去,她是一个愿意放下过去的女子,因为活在过去,只会让自己伤痕累累。智慧的女人就会忘记那些不能忘记的。
经历一次次情伤的她已觉这次对她更多的不是伤害,而是些许敬佩,些许遗憾的情义。有生之年,有一段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终结。而于这个过程相遇的两个人心中都能懂得,她享受着这种默契,也相信没有什么比这更加值得回忆。
奈何君忧
雨断翠袖,渐染琵琶。幽幽今生,谁能共我一帘幽梦?
烟花不堪剪,淡淡情,是谁赎一场盛宴,看满目疮痍?
弦断惊心,攀附眉梢。有声无声,谁能覆我一世华赏?
与你真心相伴的人未必会地久天长,而与你天长地久的人又未必是你真正想在一起的人。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点明其中深含的奥秘。
大明江山,也曾风调雨顺,也曾国泰民安。崇祯也感叹,奈何大好江山偏偏在自己的手中败落。大明江山在摇摇欲坠之时才交由其手,他已经拼尽全力却也无法挽回。
他恨,为何不是更早些,他不至于落得个亡国之君的命运。几十年来,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一切反对势力做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只是明朝残破不堪的局面也已经到了无法逆转的时刻,崇祯也是无力回天。眼睁睁地看着祖辈辈打下来的江山被反贼无情掠夺,他也曾一个人悲愤痛苦,只是,身为一国之君,他不得不把这些情绪收藏在内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雄心壮志,一朝泯灭,峥嵘岁月灰飞烟灭。
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或许在某个时候,他的眼神也希望被读懂,他也曾希望有一贴心的女子能为其解忧。只是宫中的妃嫔多数忙于后宫中的明争暗斗,即使用情于她也不过是为了在宫中的地位罢了。
崇祯不喜欢这样复杂的女子,他也期待着一份真实生动的情感,简单而纯净。只是他的追求全部埋没在了大明深宫。那次与陈圆圆的四目对接,他有过心动,可惜这辈子的情缘注定仅仅如此短暂,然而只是这擦肩而过的瞬间,便让人一生难忘。他与她的缘分注定只是一瞬间,而那一瞬间的记忆注定要让人回忆一辈子。
似水流年,谁不愿与爱的人携手共度人生最美丽的年华。与君相知,与子成悦。
这就是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有着非同一般人的命运,无论是好是坏,是平坦还是坎坷。
崇祯和陈圆圆的命运中也不乏相似。他们两个人,一个为万人之上的君主,拥有着无限美好的江山,内外虎视眈眈,心怀国家的明君,却偏偏不能享受这最平凡的情感。一个是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却没有享受平凡的幸福。他们身上都聚集着无数贪婪的目光,他们无法像平凡人那样追求自己的生活,他们的举动都要关系到很多的人的生活甚至是身家性命。
他们小心地生活着,虽然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青楼女子。命运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无论念与不念,那一份短暂的情缘却注定让人难以忘怀。
爱江山更爱美人,无数英雄竞折腰。仿佛,红颜祸水是每个英雄难逃的情劫,而世间无数媚娇娘、多少女人被扣上祸水的恶名,其实她们只是想追究一个简单女人的幸福,而放在她的身上却是无比艰难,这一切是她无力改变的命运。
崇祯并非不爱美人,只是与他的江山相比,他更愿意让黎民百姓过上安泰的生活,更想让江山稳固牢靠。这样一个心怀大局,情系江山的君主却不得不面对命运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