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淮十里扬媚香:李香君
10656400000002

第2章 秦淮十里扬媚香(2)

最是寂寞自伤春,香君凭窗下望,心里也是替这些无名小花黯然神伤。是时十五岁的香君已经出落成一个细润如脂,粉光若腻的绝色美女,更难能可贵的是举手投足之间总是有一番不可言明的灿丽风情,所谓媚骨天生,说的就是香君这样的天生尤物。

天生尤物,怎奈天妒!就算再美上百倍,还不是在这媚香楼之中迎来送往,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香君心里仿佛有无尽的苦水难以倾倒,沉沉的心思化作无尽的春意,映衬在香君温柔的眼眸里,一时间痴了无数游人。也是和今晨一样的暖春天气,也是和昨朝一样的秦淮流水,也是和去岁一样的媚香楼阁,也是和从前一样的清歌美酒。可是,在一切似乎并不曾改变的陈旧的事物下,仿佛又有什么新的不可道明的变化,香君隐隐地捕捉到了自己忧愁的思绪,那便是这静如潺水一样静静流淌的时光,虽是年少,又怎能叫香君不生感慨。

可是终究是少女,又是万人瞩目千人追捧的媚香楼第一头牌,伤春之后,香君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的心情,无法摆脱的,只是心里一丝丝淡淡的忧伤。

此时,已经十五岁的香君,已经成了名动秦淮河的媚香楼主,风月名班。王孙贵介,愿意为她一掷千金,只为看她一眼;才子俊杰,争相为她作词写诗,只为博她一笑。

如果浮萍在被雨打风吹散之前曾经迎来朝阳的温煦,它还会有遗憾吗?如果雪梅在被吹落到地上化作一团春泥之前曾经见过无边的春意,它亦会是更加无怨亦无悔吧!香君纵是一介青楼女子,受万众瞩目,又怎么不能暗自自豪,傲视群芳?

更何况有李贞丽的细心培养,常将她带入与那些至交好友的茶会之中,那些至交好友都是世上一等一的才子文豪,谈吐见识更是不凡,小小香君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又怎是寻常女子能比得了。懂得琴棋书画已是不凡,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言语不俗,气质雍容,这更是平常佳人难以比拟的。拿寻常花草作比,颜色艳丽,已是难得,如有绕室芬芳,更是佳品,如果还有一干婀娜的身姿,那自是人间不可多得的极品。

侯方域曾经为李香君作传:“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侠而慧,略知书,辨忠奸,这在当时以女子无才即是德的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尤其是这番评价还是在当世复社四才子之一的口中说出,这又是何等的荣耀?

美貌与才智,仅仅当才智与美貌相当甚至凌驾其上时,才能称之为幸事,否则又将是一桩遗恨千年的恨事罢了。就像粉琢玉漆的牡丹花,有着那样动人妖艳的祸国容颜,没有一干挺拔坚硬的身躯,终究抵不过酷严的寒秋;又若那奔腾不息的春水,纵有无怨无悔一往无前的勇气,也难免在磐石上撞得头破血流。

隔户杨柳弱袅袅,似是十五女儿腰。此时的香君,虽然刚刚成为媚香楼主,却几乎是在一瞬间就获得了所有人的瞩目。这不仅仅与她的美貌有关,也与李香君那近乎是天仙般的琵琶绝技有关。

香君那时年幼,李贞丽花了很大心思来教她各种技艺,曾经让她从百般技艺中挑一样作为日后的傍身绝技,香君几乎想都没想,就决定选琵琶来当成自己的傍身绝艺来学。

李母好奇,问及为何众多乐器不挑,独独选中琵琶。

答曰:琵琶有情,似有人魄,非旁人能比。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刘熙的释名有云:“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另一方面,琵琶的独立性很强,有弹拨时的刚强,也有拨弦时的柔弱,刚柔并进,故很少需要旁的乐器来伴奏,香君也许是看中了琵琶的这点,想到了无依无靠只有一个人硬撑着无法散去的架子,所以才对琵琶如此另眼看待吧。

一曲琵琶行,天涯何处觅知音?自秦朝就有的琵琶自是琴中之首,它在不被弹奏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寂寞忧愁、自伤身世呢?当它初被做成,被弹拨出一曲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的时候,一边收到听者的称赞,是不是也在心底里害怕如果有一天音色渐渐不谐,琴弦渐渐松弛的时候,终究会被扔掉,或者更加残酷的是被放在角落了,无人问津,直到蒙上一层厚厚的岁月的灰尘,直到终老那一天呢?

苦难言,说与谁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贞丽也是风月场上的人物,如何不知道这个养女心里的苦楚,可是知道又怎么样,风花雪月,迎来送往,古往今来一旦入了青楼,打入了贱籍,又如何叫人脱身?女人命贱,莫过于此,李贞丽又好说些什么呢?只好为她请来最好的师父,传授她琵琶琴艺。

李贞丽为她请来的是玉茗堂的周如松,是一个河南人,落魄寄居在无锡,琴艺十分了得,更与李贞丽是多年的好友,对于李贞丽这个乖巧怜人的女儿也是十分欣赏,听闻李贞丽提及要传授给香君琵琶以备日后傍身,自是更无二言,毫无保留,悉心传授。

最重要的,传给了李香君琵琶曲里面周家杜传的玉茗堂四梦。

何谓玉茗堂四传奇?

《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是也。

香君端的是一身灵巧心思,用心去学,仅仅半年,已经弹得一首好琵琶,琵琶中那些细微精巧的变化也能十分熟稔地演奏出来,更难得的是,此时的香君已经颇善文辞,学艺之余,更是偷闲作得一手好琵琶词,只不过自重身份,又兼谦虚不张狂,轻易不以之示人。

百灵鸟娇小乖巧,已经是惹得人怜爱,更何况有着天籁一般的动听嗓音;露珠形态圆润,已是尽得天巧,却依然有着世间最纯的那一分晶莹。香君容貌已是惊绝天人,更兼气质超凡,瑰姿艳逸,已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绝色,怎奈貌婉心娴,又学得一手绝世琴技,这叫她如何不被上天嫉妒?

《桃花扇》中写及李香君出场时,曰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就在这几年中,李香君彻底地和从前告别,努力地适应着现在的身份,一个李贞丽赋予她的身份,一个命运强加给她的身份,研习着各种各样的术与道,因为这不仅仅是她的爱好,更是她以后生存下去的必然法则。

就如那大树,必须要深植树根,紧伸树干,对下汲取水分,对上捕获阳光,方能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李香君仅是一株飘摇的秀柳,不要做参天大树,只是想要生存下去,可能少遭受一些下耻辱蹂躏,却也要使出全部的气力和浑身的解数来拼命研习生存技艺,来面对命运强加给她的不公。人言商女不知亡国恨,可是商女命贱如草,纵使李香君这样的教坊头名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背后是不堪回首的过去,身前是无法把握的未来,这来自自身的痛彻心扉的恨,又有几人愿解,几人能解?

亦庄亦重

此时的香君已经十五岁了,得了个艺名,唤作香扇坠。

香扇坠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由头,盖因李香君长相十分娇媚,一颦一笑皆是动人,最是惹人喜爱的是她露出那似嗔似喜时候的表情,眉头微微一皱,轻轻向上一扬,嘴角似笑非笑,微微翘起,总是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情在里面,像一只被春风吹动的海棠花,在风中轻轻摇荡,比之寻常青楼女子那暧昧的假笑,不知道香艳娇媚了多少倍,又因为名字中本就带一个香字,交往的客人们有的凑趣,变唤她作香扇坠,这一传十十传百,香扇坠的名头便传了开来,日子久了,大家就这么叫了。

慢回娇眼笑盈盈,东风斜揭绣帘清。香君小小年纪,便已倾国倾城。

抛去万种风情,除了弹琵琶,李香君还有一个更为拿手的绝艺——作画。尤爱画桃花,皆称秣陵教坊画桃花第一。

如果说香君学习琵琶颇有几番灵巧勤奋的心思在上面,那么可以说香君画桃花几乎是无师自通一样的巧夺天工。也许是自矜身份,将自己也比作这娇艳无比,夺尽百花风光,荣耀了半个春天的桃花吧;也许是自伤身世,将自己也看成这暮春时节就纷纷飘落在流水之中的桃花吧;也许是自我怜惜,将自己也看成这娇艳无比有着一身傲骨,却只能以色侍人地待到荣华老去便被人弃之如敝屣的桃花吧;也许是暗自伤悲,将自己也想成这任人采摘却不能为自己做得半分主只能听天由命,暗自盼望老天给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命运的桃花吧。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思考,香君屡经大变,心思阅历本就比别人成熟许多,又兼深处教坊,阅遍世间百态,所思所想更是与常人不同,所以百花之中,独独相中桃花,并许为一生挚爱吧。

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杆上两三枝。香君的桃花画的自是栩栩如生,微风吹拂,轻轻颤动,仿佛要从画里探出来一样。正是因为她善画桃花,才有了后来的血染桃花扇。

自唐有云:商女不知亡国恨。

后人在品评香君娇媚婀娜的媚影、凄惨飘零的身世的时候,总是一摇头三感叹,感叹这位倾国女子身世不济,命途坎坷,冥冥之中仿佛有天妒;亦或是感慨天不遂人愿,总是将香君与侯方域打散又聚合,又再次打散;或是感叹香君一瓢弱水,在这纷乱嘈杂的世界里难有依靠,独自飘摇。但是人们独独忘了一点,香君她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貌青楼女子,她还是一个通文理,讲忠义,辨忠奸的颇有侠气的女子。忘记这点,就难以全面地认识到在那个战乱时代,一介小小的青楼女子是怎样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来守住内心那一丝不可夺转的坚强的。

亦美亦媚,亦庄亦重。

在李香君柔弱的身子里蕴含着令男子都自愧不如的操守与良知,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青楼女子,无权无势,身世飘零,比起那些来光顾她的王公贵介,巨富豪门来说连一根野草都不如,虽然说她现在年华俊美,得到了众人的争相追捧,但是那些也都是假的,就如同无根的水草漂泊在肆意的流水中,如何指望哪一股清流能为她停下稍微片刻了。此时她年正其实,灼灼其华,可过了几年,当年华老去、铅华洗尽的时候,又如何能指望曾经尽心服侍的那些恩客能对她有半分的怜悯?桃花一枝复一枝,时光明年复明年,过了几年,只怕又有新的花魁头牌脱颖而出,自己只好拖着老去的残身在角落里蜷缩着身躯,默默地舔舐着曾经种种的伤悲吧。

尽管如此,李香君心里还是有着浩然正气存在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李香君对国对家对自己操守的坚贞。

后来的经历,从却奁,到痛斥马士英,再到血染桃花扇,无一不说明这一点,一个青楼女子,竟然对自己的操守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甚至不害怕牺牲自己的未来,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扼腕感叹,为了不让自己沾上一点奸党的污浊,为了捍卫着那一点点的清白,小小的香君付出了几乎是自己的全部,也将自己的未来扔上了赌桌,要与这荒唐的命运放手一搏。因为她实在太弱小,而对手又实在太强大,她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捍卫自己心底里那不曾放弃的尊严。

香君的操守与坚贞从来不单单是为了她自己这个个体的,她把自己的操守与坚贞也与这个动荡的国家紧紧绑在了一起。因为阮大铖是奸党,所以她痛斥,她厌恶,她躲避,她宁可自己没有被梳拢,也要咬着牙苦苦坚持,因为她知道,阮大铖以及他背后那个黑暗的团体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所以,她只能像一支迎风而立的桃花一样,紧紧地收束住自己脆弱的花骨,依附在被狂风左右吹动的枝干上,只求保住自己仅剩下的那一丝丝芳华。

梅花傲骨,青莲高洁,香君一个青楼女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操守、有这样的坚贞是与她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的。

香君的父亲就是一个极其正直的武将,也正是因为他的正直,当年为了一些事情与阉党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里,密友上门紧急相告,嘱咐香君父亲月夜逃离,这才有了香君的父亲不得不含泪忍痛将香君送给李贞丽。香君虽是一个女子,但也知书达理,懂得父亲当年迫不得已时的良苦用心,更不会堕了父志。我想,香君像她父亲一样耿直倔强的性格也是浑然天成的,也许跟父亲一样保持对这个世界上黑暗与不公的不屈的态度,能让香君感到与父亲并未远离的心底的感觉吧。

左右香君性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她的养母李贞丽。李贞丽其人可称为奇女子,曾经在一次与好友的聚会上与人豪赌千金,输掉了之后立刻就为人献上输掉的赌金,不仅没有抵赖,而且神色如常,成了秦淮河畔一时佳话,再者,李贞丽本身就是一个颇有侠气的女子,兼之身处青楼,让她阅人无数,练出个世事洞明的双眼,为人处世很是有几分豪气,而且李贞丽所交结的都是当世最负学问才识的名士才子,香君性格养成的这段日子一直都是由她来抚养的,耳濡目染之下,这自然会让香君也沾染上了一点养母的性格,小小年纪便已依稀能看出养母身上的特质。

而最能左右香君性格的,却是整个国家的时局。是时已是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像所有的末年王朝一样,像一个老人颤颤悠悠地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朝政动荡,内有阉党当道,民不聊生;外有女真进犯,劫掠无数,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如何叫读诗书、明事理的香君不坚持操守,恪守心中的良知?

所谓朦胧春色满皇洲。不管怎样,香君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充满了血性甚至有些小小冲动的青楼女子。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大抵都像香君一样有血性,敢于捍卫自己的操守与民族气节,与曾经不知亡国之恨的商女不一样,她们仿佛是这个动荡不安、黑暗昏朽的乱世中唯一的一丝亮色,装点了本来由男人书写的这充满了铁马金戈的历史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