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大女当嫁,都市“婚活女”相亲日志
10657400000024

第24章 新相亲现象中的关键词(2)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女子位列贤媛长得特别丑陋,新后被丈夫许允冷落嘲笑:“妇有几德,卿有其几?”在那个以色侍人的年代里,此女子并不为此内疚自责,反倒不卑不亢责问丈夫:“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允傲然答道:“皆备。”女子又问:“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对妻子非常敬重,两人相敬如宾。此女虽无容貌,却聪慧自信从容。而许允也着实可赞,知晓过错后立即改正,看清楚了人的真正价值。

抚今追昔,这时代的我们倒是退化了很多,过于强调感官的刺激,却把最美好最真挚的心灵蒙蔽。好色并非不对,来来往往的帅哥,熙熙攘攘的美女,着实令人赞叹观望。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一副好皮相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但等到年华逝去,红颜凋谢,总是需要其他东西来支持你。而容貌,从来就不是维系感情最关键的因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倡导,不让人们随波逐流地去寻找华而不实的感情。一个时代若能倡导的是好德而非好色,才能给相爱的人莫大的勇气。

愿所有美好或否的事物都能保持其独立与特殊性,以致这个世界不会太过单一。

相亲“专”业户

“专业户”一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特指那些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生产活动的农户,他们把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与家庭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自主权,利益直接。

不过,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发展,社会上诞生了一大批以相亲为生活重心的专业户。别误会,这与屡屡曝光的“婚托”骗术毫不相干,而是一种以广大“剩女”为主力,将相亲视作对抗冗长寂寞的全新生活方式。

关于相亲,肯定有一组经典镜头浮现脑海:一棵老槐树下,站着一位身着大红棉袄,梳大辫子的姑娘。她低着头,手扯着衣角,和相亲小伙并排坐在一起,努力而又艰涩地寻找话题。这种朴素的相亲仪式,透射出当时人们内心的单纯和含蓄。

迈入新世纪,时尚的风潮也席卷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相亲这种民间制度,大有被发扬光大的趋势,各种元素也在该领域中得以呈现。现代青年相起亲来,则完全摒弃过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姿态——做不了恋人,做朋友也行啊!所谓相亲,也不过是情感交际圈的适度延伸。

今天你相亲了吗?

这显然不是一个新品开发的句型,而是一种十分关切的慰问。恨嫁的“剩女”走马灯似的与N个相亲对象会面,出镜频率也着实不低——月月相、周周相,甚至夸张到七日三赛,每逢节假日还必须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行,恐怕上班也没这么努力认真过。

这也难怪,每次与相亲对象碰面,都少不了吃吃喝喝,假如感觉对头,只要钱包够厚,诸如唱歌跳舞、喝咖啡、泡酒吧、看电影、逛商店……一系列活动也都可以列入考虑范围之内,这份愉悦上哪儿找去?所以专业户们才会这般乐此不疲。

以前出去和男人会面,为了赢得第一印象,女生就必须精心打扮、扮淑女装斯文,这个不敢吃那个不碰。现在就不一样了,狼吞虎咽,什么鬼脸都敢做,男人们反而觉得这样特有情趣,比掖着藏着强多了。

随着相亲大业的逐步深入,剩女们日益明白了自己适合什么样子的类型。高频率的相亲活动,让漫长的晚上不再那么孤单难熬,退一步说,至少晚饭有了着落,不用自己一个人解决了。

尽管革命尚未成功,可只要走在相亲的路上,就总有机会与白马王子相逢。不过E时代总要有与之对应的文化符号,所以网友们给这种活动频繁的相亲专业户起了个新名字“面女”!大意是指相亲的次数可以多得像是去面试。

久经沙场的人,自然有一套“专”的心得,这不,“相亲宝典”应运而生——A计划:咖啡一杯;B计划:绿茶一壶。

别看都是饮料,其中大有玄机:杯装的咖啡毕竟量少,且容易凉,悉数喝下也不过几分钟的时间,一瞧即不中意的对象,用此方案速战速决;对于那些需要一定热情试探的,就不妨点上一壶绿茶,茶当然需要慢慢地品鉴,而且还可以“酌情续杯”,此法省钱省时,百试不爽!

专业的选手,境界就是不一样!

性格“配”对

人常说:“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性格即命运的说法大家基本都能认同,由此推演,性格与相亲之间,也势必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关联。现在科学已经论证,人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占15%,非智力因素占85%,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必须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

所以当下很多具有经营性的婚恋网站,纷纷推出了相容性匹配系统,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测试者的性格特征做出全面的描述。相亲的双方是否适合在一起,决定的要素不仅仅是身材相貌、经济基础、学历条件等一些外在条件,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在性格上是不是很匹配。而对一个人性格的深入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手段,这是普通的传统婚介所无法做到的。

所谓的性格配对,它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体验等36个维度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做出全面描述。由此也不难得出,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相亲对象,可能与给你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家伙大相径庭。

贺岁片《非诚勿扰》的前半部分都是在不停地相亲,葛优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征婚启事,有很多女孩子和他约会,结果呢,片中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对白,恰恰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性格并不匹配。

对于性格,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外向和内向,内向的人喜欢找外向的人均衡一下,而在36个维度上,有些维度要相似,有些维度要互补。当双方在36个维度上都合适时,他们的感情和婚姻就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婚姻里更容易磨合,发生争执的几率也越小,而一旦有什么争执,也更容易沟通解决,婚姻当然就更幸福。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通过性格配对的诸多测评,不仅可以节省相亲者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相亲的成功率。而很多影视作品也着力表现一类婚恋模式——女的圆通聪明,像是举重若轻,一切皆能搞定,但实则是依赖男方,男方说不出甜言蜜语,看似满不在乎,但心里却把女人捧到天上。

事实上,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下,婚姻本身被赋予了太多的内容,而这些又往往与幸福无关。不过,许多人仍然有某种认知上的误区,觉得自身条件越好,就越容易找到理想中的伴侣,但现实世界却并非如此,反倒是那些备受关注的“白骨精”们,合适人群的范围相对狭小。而且由于她们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交友,通过婚介所物色自己满意的交往对象,又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出于省时省力的经济考量,许多的婚恋“困难户”也只好向网络红娘求助了。

当然了,也有人尖锐地提出,所谓的性格匹配不过是商家盈利的噱头,许多冰冷的数据与模型,根本无法与当面接触时的举止和表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真诚而不张扬,踏实而不浮夸,除了把握一己性格,还要掌握知识与技能、拥有物质与基础精神资源、具备起码的道德准则,这一切相亲的前期良好沟通,才是性格匹配与否的最好铺垫。

随着越来越多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征婚者,成为婚介网站最主要的受众,性格匹配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服务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或许,网络恋情年轻化、网络征婚模式成熟化和网络交友方式普及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性格决定相亲将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无论是父母刻意的安排,还是自己不经意的邂逅;无论是一见钟情、天雷勾地火的倾心,还是日久生情、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最终坐在对面的人,至少须是自己看得顺眼、谈得顺心的,这是大前提,在这之下,一切皆有可能。

婚姻“猎头”

早些年,一提起“猎头”这个词,大家不免有种杀气腾腾的惶恐。

猎头,源自美洲的食人部落,作战的时候把对方的头颅砍下来,作为炫耀挂在腰间的行为。真正被称为猎头是在二战以后,欧美一些国家战胜之后,从德国等很多国家里面寻找自己需要的科学家,他们像丛林狩猎一样,到处派专业公司帮他们物色比较优秀的人,这个词后来被借用为猎寻人才。

相亲,无疑也是一次性的招聘,对象就是能与自己一起经营未来婚姻生活的最优人选。所以在相亲市场上出现猎头这样的角色,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提速,不少在职场中打拼的大龄男女开始通过所谓的“婚姻猎头”帮忙寻找人生另一半。

顾名思义,婚姻猎头就是为有婚姻需求的人提供猎头式婚介服务,讲究的是一对一、个性化、科学化。它不同于任何传统的婚姻介绍,每个寻求婚姻猎头服务的人都会有一个类似爱情顾问、情感秘书、心理咨询专家似的服务小组。当然了,成功后所需支付的报酬,也肯定不是小数目。换言之,“婚姻猎头”就是将市场营销策略、爱情技巧学以及心理鉴定引入婚姻中,有偿地为那些“有钱没闲的结婚困难户”提供有效的帮助。

婚姻猎头的出现基于两个原因:

一、传统婚姻中介那种“收钱登记——拉郎配”的模式已日薄西山,根本满足不了人们多元化和高层次的需求;

二、大量优秀“剩女”涌现,改变了以往“男强女弱”的婚姻格局,也改变了单身人士,尤其是女性对婚姻的期望值,她们并不愁找不到伴侣,只是希望获得更好的选择。

其实,仔细剖析婚姻猎头所谓的个性方案,也不外乎下述“三步曲”:首先通过心理测试和谈话聊天,确认客户自己的个性、对婚姻的看法以及其所适合的婚姻对象;然后通过铺点撒网或策划活动的方式,找到她所心仪的对象;最后还要动用市场营销的策略,辅之以爱情技巧,目的是牢牢抓住爱情。如此这般执行,即便当事人没有马上找到自己的Mr.Right,但逐渐扩大的社交圈也足够为她提供充分的选择。

婚姻猎头表面上是帮人解决个人问题,其实,更是一个帮人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心理状态的过程。据权威机构调研显示,虽然选择该服务的人,用世俗的条件衡量已足够优秀,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很诚恳,但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打不开的一个心结横亘在通往幸福的路上。男性的“处女情结”和女性“嫁个完美男人”的心态就是典型的现象,所以猎人之前倒不如首先反思和正视自己!

当然了,婚姻猎头将婚姻明码标价,也引起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议:用金钱和包装换来的相亲甚至姻缘,功利性是否太强?如此刻意安排的“爱情邂逅”,真的能使双方走上幸福的红地毯吗?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凡事都强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自然效果。可现在,就连恋爱结婚这两项人类最本能的生活方式都无法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必须依靠外力“打猎”才能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种进化史上的悲哀。

如果,只需要交一定费用就能实现一生幸福,那这世界岂不是太荒唐了?

相亲“经济”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需求和购买力决定了市场,相亲也不例外。忆往昔,媒婆只需凭她一双腿和一张嘴,方圆十里八村的姑娘和后生就不大犯愁嫁不出或是打光棍。看如今,相亲会、征婚网、交友QQ群、企业联谊会等新形式纷纷登场,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可“剩男剩女”却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愁。据近期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我国正在经历新一轮“单身潮”。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适婚青年单身率已突破30%,而十年前这个数字仅为23%,相亲经济的巨大潜力正日益显山露水。

动辄上万人的相亲大会,总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姿态频频举办,除了“助人为乐”的公益服务的作用之外,主办方也是看中了巨大的商机,纷纷进场争抢蛋糕。既能吸引眼球带来滚滚人气,又能丰盈钱包获得不菲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门票销售的巨大收益之外,精明的主办方还公开对“相亲会”的门票、“相亲会”的资料册等进行广告招租,一些企业看准相亲会的号召力,纷纷解囊赞助。事实上,有意搭上相亲经济的顺风车的又岂止是上述的经营机构呢?以爱情的名义进行的相亲大会,一旦沾染上浓厚的商业气息,难免会伤害当事人的感情。

相亲会再多,也比不上相亲网络多。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相亲网”“征婚网”或者“交友网”,均能搜索出很多相关的结果。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上升,特别是网民中适婚人口的增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实现婚配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目前,在2.1亿的中国网民中,55%是未婚群体,这1亿多的单身网民让网络婚介市场备受瞩目。2005年,中国网络婚恋市场规模约为几千万元人民币,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9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已达到数亿元。

而相亲经济的冲击波却不仅如此,相亲看似是两个人的事,但大规模的相亲活动将极大地带动餐饮业、娱乐业及相关的文化产业。据估算,仅长三角地区的相亲市场,每年可开发的商机就高达数十亿人民币,最明显的就是饭馆的火爆,电影院上座率大幅提高。

君子好逑,淑女恨嫁。不少年轻人在抱怨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朋友圈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半推半就、呼朋唤友地加入到各类单身派对、相亲活动之中,而各类婚介机构也适时打造各类“脱光”活动,此起彼伏,相亲新招迭出,让人眼花缭乱,进而也带动了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消费。所以,如何规范和管理,甚至包括保护当事人隐私等问题,值得有关方面关注。

如果将相亲,或者直接说婚姻,也当作一个市场来看的话,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手里的筹码,换得自己的需求。筹码可以是美貌、财富、智慧,需求可以是地位、身份、情感,通过婚姻,各尽所需、皆大欢喜。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势必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

网上曾经有一个关于“相亲谁埋单”的小调查,大致情况是,男方埋单的占70.8%,而女方埋单的占3.8%,赞成AA制的有23.1%,另有2.3%的人认为应该让媒人买单。可见,在相亲的投入上,女方除了常态的化妆品和服饰消费外,基本上就不存在额外的支出,这似乎也是社会发展对男人的要求。

相亲的终极目的是恋爱并结婚,而达成目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心甘情愿,只有付出或者只要回报,通常只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