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11

第11章 糖醋刀鱼PK清蒸江团

刀鱼形如刀,江团却不团。前者在长江下游江中,后者在长江上游,与鲥鱼、河豚并称长江四大鲜。当然,都是珍稀鱼类,长得不一样,吃法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

我这人好客,有老同学从家乡来还能不倾情接待?可那时候美食街还在施工,我又上班,只有就近找饭店吃饭了。我们寻得一家餐厅,找个小包厢,坐了下来。我请客人点菜,他摇摇手说:“入乡随俗,请我吃这里的土特产就行了。”

我一看菜单,时令菜是鲚刀鱼,就以它为主,再配了几道小菜。不久,一盘金黄色的鱼段先端上来了,干焦焦的,香喷喷的,黄亮亮的,他见了不屑一顾:“你们这里的带鱼好小啊。”

怎么会是带鱼?我不答话,只让他下箸,并示范性地夹起一块,在浸泡着姜米葱花的糖醋汁里蘸了一下,喀嘣喀嘣地大嚼起来。他见状也夹起一块鱼吃起来,一块鱼没吃完就拍案叫绝:“什么鱼?”

我说:“刀鱼啊。你老兄有口福,一年中能吃到这鱼只有清明前后这一阵子,你赶上了。”

他叫好不绝,说又香又脆又酥又鲜,让我别的菜也不要点了,就这好吃,边说边吃,连鱼头都嚼得不吐渣子。

糖醋刀鱼,当然好吃!这鲚刀鱼在十年前还不十分稀罕,几十块钱就能吃到长江正宗的出水货,还是春来长江第一鲜。捞出水来,扁平而狭长的身子,在阳光下如匕首一般闪着银光,可惜娇嫩,离水就死,被渔夫用稻草穿过腮帮,如提着一串刀片就上市了。

清代诗人清端如此描绘刀鱼:“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宋朝诗人刘宰在刀鱼宴上作诗:“肩耸乍惊雪,腮红新出水。滗从姜桂椒,未熟香浮鼻。”这都说明它们形美味鲜。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时,品尝了长江里的刀鱼,也称之为“望鱼”,言下之意,盼望再次吃到这鱼。可惜赤壁一战,曹操败退回去,从此远离长江,他连刀鱼的影子也望不见了。

古时扬州地区宁愿舍弃祖宗的房子,也不愿放弃刀鱼头。刀鱼头有什么好吃的?很小,也没肉,真是有点犯傻了。还是鱼身子好吃,因为清明节前,刀鱼细骨软如棉,清明节后,刀鱼细骨硬如针。骨头发硬了,也失去绝美的滋味了,价格也会降低不少。所以,王安石都说,“清明节前不论价”,那意思是说那几天的刀鱼特别好吃,不论有多贵,人们都纷纷购买。

为什么吃刀鱼的时间那么短呢?因为它们要作生殖回游,从立春开始由海入江,逆江而上,原来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逐渐变淡,体态逐渐变苗条了。到了江阴至南京的长江段,肉质最为细嫩,鱼刺最为松软,味道最为鲜美。

我也曾买过刀鱼做菜,那是好几年前,住处离长江不远,晌午到江边,直接从渔夫手里买。刀鱼价格也才十几元一斤,绝对是江刀,一斤有五六条。由于鳞细,不多,可以不刮,而且出油。鳃是鲜艳的红色,身体是雪白的银色,富有弹性,非常新鲜。用两根筷子从鱼嘴里伸进去,只要一搅动,鱼的内脏就可以从嘴里拉出来,用水即可冲洗干净,这样的刀鱼适合清蒸。清代的美食家袁枚也极力推荐清蒸,但他说“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我不以为然,酒酿与清酱都会掩盖刀鱼本身的鲜味,可谓多此一举。

只要在鱼身上抹上少许盐,十几分钟后,鱼身上下放上姜片、葱段,在中火上隔水蒸上15至20分钟,揭开锅盖,清香扑鼻。以青花腰盘端上桌子,看吧:丰腴的雪样身段上,细细的鳞片闪着银光,嫩黄的姜片,碧绿的香葱,微微泛黄的汤汁上飘着星星的油花,淡淡的香味飘散着,引得人食欲大开。

但是刀鱼刺多,一不留神就败坏了你的美食雅兴。教你一招吧:只要小心地捏起鱼头,抬起鱼身,用筷子从腮下顺着刺,慢慢把鱼肉勒下,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了。夹起放进嘴里,微微吮吸,鱼肉进口即化,只有鲜美萦绕在口腔,鲜得让你咋舌,使你情不自禁地叫出“绝品”两个字,其余的各色菜点,统统都靠边了。

食用后剩下的刀鱼骨刺也别浪费,小心翼翼地放进八成热的油锅里,炸到由白见焦黄起锅,放进刚才剩下的鱼汤里,蘸着食用,又香又脆,依然有浓郁的刀鱼鲜味。

可惜由于长江被污染了,刀鱼越来越稀少,真正的江刀,已经卖到上千元一斤,刀鱼变成“金鱼”了,有几个吃得起?江苏一个地方三条刀鱼装一盘,有一年买到一万元,那简直是一盘人民币,这么贵,不吃也罢。

在四川,清蒸江团人称“嘉陵美味”,原料难得、质地鲜美,足可以与刀鱼媲美。

江团又叫鮰鱼,长得有点怪,鼻在前面,嘴张得很开,眼小齿利,浑身多肉,白里透红,无鳞色艳,没有硬刺。可以说,其模样介于缩小的鲨鱼与放大的泥鳅之间。

苏东坡有一首诗,叫做《戏作回鱼》,诗云:“粉红石头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那回鱼就是此鮰鱼,也就是江团。据说是天上监督管理鱼的神,私自下凡,被玉皇大帝惩罚,压在岷江险峻深幽的山峡中十多米深的水底,最大的能长到一米多,重达八九公斤,所以特别稀罕。一天黄鹤飞越江面,听到呼救潜入江底,看见鮰鱼被压,产生同情之心,向玉帝请奏,免去鮰鱼之苦,于是它又回到江面上来了。只是后来叫法不同,在岷江叫江团,在长江上游叫鮰鱼。

同为长江四大鲜的名贵经济鱼类,鮰鱼与刀鱼不一样,它们不是来自大海,而是产自深山峡谷的产物。造物主就是那么拧着来,浩瀚的水域生长出小巧玲珑的刀鱼,只能按两计算重量;狭窄的江面却长出相对壮实得多的江团,不仅按斤计算,有时还得用公斤计算重量;资源丰富的大海养不肥刀鱼,而贫瘠寒凉的长江上游却是江团的故乡。小小的刀鱼还有细细的鳞片,许多细刺,而大大的江团却全身无磷,刺也不多,所以做法与吃法也是不同的。

江团体形大,又没什么刺,按道理说更适合红烧,但是,川人说还是清蒸更能保持其鲜味。他们的清蒸方法也与皖人做刀鱼的清蒸方法不同:首先要飞水——就是用沸水将鱼肉过一次,以去掉土腥味。烫过以后的江团冷却后再刮去鱼身子上的涎液与薄膜,然后加盐、料酒、姜、葱、胡椒粉码味。鱼肉入味后,还要加上冬菇丝、火腿片、冬菜末,再用网油包裹起鱼身上盘进蒸笼,大火蒸半小时左右。有的还要用高汤泡养,最后需要准备好蘸水碟子——里面有姜有醋有味精有麻油,这才夹着江团的肉蘸着吃。这样做出的江团肉嫩而肥厚,肥鲜而不腻人,完全将鱼的味道发散了出来。鱼肉吃起来满口生香、浑身舒畅,汤汁似乳,稠浓粘口,有滋有味地在舌尖上流过,的确是美味无双。

安徽人清蒸刀鱼可没这么麻烦,首先是不飞水的,也不加胡椒粉,更不用味精啊、麻油啊、高汤啊什么的,是不是因为江团太油腻了?可能吧。江团,在重庆等地叫肥沱,可以想见它的丰腴。但是,它含有丰富的完全蛋白质,脂肪含量却极低,而且多是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无机盐与维生素含量也不少,也更容易消化吸收。

只是,从两种长江鲜鱼的做法与吃法来比较,川人讲究多了,即使清蒸鱼也带有辛辣的刺激性,安徽人的清蒸鱼,相比之下显得清淡而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