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15

第15章 鱼鳞冻PK土笋冻

当“冻”字变成了名词,突然就可爱起来:果冻、鱼冻、肉冻……哪样不是好吃的?

因为那是汁液冷却的固体或半固体,吃起来软软的、滑滑的、冰冰的,刚进嘴里,不知不觉间就滑进喉咙里了。那滋味,只能用妙不可言来形容。

同样是冻,鱼鳞冻与土笋冻都稀罕,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呢?

宋代诗词大家高观国作过一首《菩萨蛮》,据说最能概括肴肉的特点。但他描写的冻,哪里是肉冻?分明是鱼鳞冻嘛,这不,明明写的是“玉鳞熬出香凝软,并刀断处冰丝颤。”猪肉哪里有鳞?只有鱼才有鳞片,尤其在江南,有多少鱼,就有多少鱼鳞的。

江南是水乡泽国,那是鱼儿的家园:春天有鲚刀鱼、夏天有鲥鱼、秋天有鳊鱼、冬天有草鱼、青鱼、鲢鱼……鱼多了,就吃得刁钻了。什么“夏吃尾巴冬吃腰”,什么“胖鱼头、鲥鱼拖,青鱼尾巴赛燕窝”,那才讲究哩。

四季有鱼,但只有冬季才能见到大的淡水鱼,尤其是青鱼,大得吓人。年年都有人送青鱼来,家中没有达官显贵,人家犯不着巴结我们,只是丈夫常无息借款给他的农村亲戚。过年的时候,他们会送条大鱼略表心意,一般都有十来斤重。

有一年春节前,丈夫的同学又送来一条大青鱼,三岁孩子没它长,挂起来有点可怕。同学担心我们不会弄,还剖好了,洗得干干净净地送来。越是大鱼鱼腥味越重,我曾经面对这样大的鱼不知如何下手。丈夫在地上将鱼分解后,满屋子腥气几天不散。他做了好人好事有人报答,心情好起来,见鱼鳞有铜钱那么大一片片的,便将鱼鳞装进一个盆里,突然说:“你不是喜欢吃凉粉吗?鱼鳞也能做。”鱼鳞能吃,还是第一次听说,能做凉粉?我有了兴趣,便让他做。

第二天,丈夫端给我一盆凉粉,手指按一按,有些弹性。倒出来,颤巍巍的,颜色微微发黑。闻起来,有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腥香,如山芋凉粉一般。他说是鱼鳞做的,打死我也不信。问他鱼鳞在哪儿。他说倒了。问他怎么做的,他说用鱼鳞熬出来的。这东西能吃吗?上网一查,哈,原来是好东西:“鱼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还有铁、锌、钙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及胶质。鱼鳞中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积聚,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脏病等功效。”

我明白了,高观国可能来自水乡,看见过鱼鳞冻,以为肴肉也是鱼鳞做出来的,因此写下了“玉鳞熬出香凝软”。不是么?熬后的凝,才有香与软,古人早已把鱼鳞用来做汤或做成鱼鳞冻了。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兴起一股“鱼鳞食疗”热,我才刚刚知道鱼鳞也是可以吃的,太老土了。

做鱼鳞冻并不复杂,只用最原始的烹调方式——把洗干净的鱼鳞加水熬,水不多,少熬一阵,水多,多熬一阵,看到汤成面糊状了,倒出汤汁冷却就是胶冻,灰灰白白的呈象牙白色。不要以为这就可以吃了,清淡无味的,在嘴里停留的时间稍微长点,就在口里融化了,带来淡淡的鱼腥,滋味并不好。要想好吃,得加调料。

一般来说,有蒜末、葱花、姜米、辣油、米醋、酱油、花椒粉、榨菜丁这些调料足矣,制成蘸水,浇到切成片块的鱼鳞冻上搅拌好,晶莹剔透、通体明亮的鱼鳞冻披上红黄绿赭的花衣,软软滑滑的。吃到嘴里鲜香满口,爽滑不腻,紧致而又弹性,还有韧韧的劲道。

上面说的是咸吃,还有一种是甜吃:鱼鳞熬出来以后滤去残渣,把滤出的液体回锅再熬,加上猪油、白糖煮沸拌匀,再撒上炒芝麻和炒花生米的粉末,冷却以后,就是香甜爽滑、美味可口的甜点了。

还有一种吃法是凉拌当菜吃:把鱼鳞冻切成麻将块,再把胡萝卜、红辣椒、黑木耳、洋葱、香菜等炒熟冷却,与鱼鳞冻拌好,就成为红、黑、绿相间,色香味俱全的下饭菜。

更主要的是,鱼鳞含有大量的磷脂与人体所需的蛋白,可比纯豆粉制成的凉粉有营养多了。平时吃鱼的时候,我都是把鱼鳞统统扔掉,现在看来实在是浪费了好东西。

朋友是厦门人,在江南待过,吃过鱼鳞冻。我问他是否好吃,他说他们那里也有差不多的冻,叫土笋冻,而且是当地一宝,比鱼鳞冻更好吃。

“土笋冻”是什么东西?他告诉我,其实是一种叫土笋的环节软体动物,生在沿海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的滩涂上,学名叫做“星虫”,含有胶质,有两三寸长,全身黑褐色。粗的有食指粗,细的有稻草杆子细,还拖着一条细细的小尾巴,这让我想起大尾巴蛆。

别说不好看,它可是闽南人最喜欢的美食,因为可以用它做土笋冻。一般需要经过泡、压、煮三道工序。这种动物在沙滩上爬行,渔民从沙里抓出来,泡在水里,让其吐尽杂物,然后在石板上反复碾压。等它们的肚子都破了,内脏都流了出来,然后反复漂洗,洗去里面的泥浆杂质。剪掉土笋的一头,以土笋一倍半的水放置锅上,把洗得白白亮亮的土笋倒下去,大火熬煮,看见煮得粘粘糊糊的时候,倒出来自然冷却。因为有像猪皮一样的胶原蛋白,就凝固成“土笋冻”了。

别看它们黑不溜秋的难看得很,做出来的土笋冻却是白润可爱、晶莹剔透的。肉是清亮的,汁是透明的,味道是清香的,吃起来软嫩甘鲜,滑溜爽口。但是,海鲜固有的腥味让很多人吃不惯,空口吃腥气更重,所以,与吃鱼鳞冻一样,还需要加配料。一般放上酱油、米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等,五颜六色的,十分好看,吃起来更加可口,称得上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了。

上面说的是凉拌吃法。另外还可以将土笋冻与肉片炒食、与洋参煮汤,做成一种很好的药膳:富含胶原蛋白钙质,具有滋补养颜、清凉降火、补脾润肺、补肾壮阳的功效。和鱼鳞冻不同的是,它可以加热来吃,但是凝固的时候还是需要冷却的,过去都是冬天吃,但是现在有了电冰箱,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这独特的风味了。

任何一种好吃的东西,都是有来历的。第一个吃土笋冻的人,更是大勇士,据说他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在攻打台湾的时候,粮草紧缺,将士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着沙滩就在沙滩上找东西吃。士兵在沙子里挖出大量土笋,用水煮熟了,吃起来味道不错。一天,郑成功忙着处理军务,给他煮的一碗土笋汤没来得及吃,肚子饿的时候他才想起来。那天天凉,他端碗一看,土笋冻起来了。手下人要去热一下,他摇手阻止,说就这样吃吧。一吃才知道,凝冻的土笋汤味道更鲜美,以后就直接要吃土笋冻。手下军厨为了使味道更佳,给他加了些作料,于是一道美味的土笋冻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无论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关于土笋冻的记录是从明朝才开始的。明屠本峻在《闽中海错疏》中描绘了土笋冻名称的来历:“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写到了自己对它的了解:“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在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土笋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能够调节大脑功能的牛磺酸多种成分,有“海滩香肠”的美誉。

难怪,闽南人特别喜欢吃土笋冻,还有专门的歌曲来唱它哩,名字就叫《哇,土笋冻》:“土笋冻呀土笋冻,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脚(底)下,笼(全)都真稀罕,独独咱家乡出这项。”“酸醋芥末芫荽香,鸡鸭鱼肉阮(我)都无稀罕,特别爱咱家乡土笋冻,哇,哇,想做土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