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06

第6章 曹操鸡PK张飞牛肉

美食傍上名人,就如美女傍上大款。同以三国人物命名的曹操鸡与张飞牛肉,鸡虽是普通的鸡,牛虽是普通的牛,除了有名人效应,其滋味与做法也颇有特点。一对敌人做梦也没想到,后人会用他们的名字为佳肴命名,否则两人都会杀上门来。

不要以为长江下游的美食都在江南,江北也有不少,曹操鸡就是一例。曹操是安徽亳州人,他的根据地在安徽,以其名命名的鸡始创于三国时期,当然与他有关联。

据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后,亲率80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到了吴国与楚国交界的庐州曹操因操劳过度,头痛病又犯了。谁叫他当初把神医华佗杀了?而今,疼死他也没人能治疗了。

手下人着急了,使出浑身解数,怎么能让主公康复呢?曹操刚愎自用,虽然杀了华佗,却依然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其实他心里也有些后悔,别的医生又信不过,于是不吃饭也不吃药,整日昏昏欲睡。

请来的大夫也不是庸医,知道想要解除他的病痛,先得引起他的食欲。于是将中药、好酒备齐,让行军膳房厨师操办,用泸州老母鸡精心烹调,制成食疗“药膳鸡”,端到病榻前。曹操五心烦躁,看也不看,下人只好端出来。但大夫又叫端进去,来去之间,香味飘散。曹操忍不住睁眼一看,托盘上卧着一只黄亮亮的裸鸡,散发着奇妙的香味,突然来了兴趣,用筷子一夹,骨肉分离,品尝一口,骨酥肉烂、香甜可口,竟一口气吃下半只鸡。人有了精神,头痛的病症也似乎减轻了一些。曹操连吃了几天,居然头疼病好了,又能够行军打仗。

曹操是个具有雄才大略之人,可能没注意细节:庐州的鸡体躯短囤,腹部丰满,除去头尾,几乎呈方形,宰杀以后十分洁净。加上肉质好,肉味鲜,肌间沉积的脂肪丰厚,烹调出来肌脂丰满,肉质嫩滑。这样的鸡,煲汤也不错,只要放点盐即可,有点伤风感冒的,喝几次鸡汤也能康复。更不用说大夫配放的中草药天麻、杜仲,本就是治疗头痛的,还有花椒、桂皮、茴香等香料,开胃健脾,当然有效。

曹操因吃庐州的母鸡治好了头疼,于是人们便将这种鸡称之为曹操鸡。后来,人们在做这道菜时放进更多的作料:香菇、木耳、冬笋及葱姜蒜等等,使这道美食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健体强身,声誉更高了。

合肥老母鸡,而今行天下。江南也到处有合肥老母鸡店,但很少有卖曹操鸡的。吃到它,还是在合肥逍遥津酒家。那年到省城开会,有几个在合肥工作的同学请客,上的几道菜,都不如江南精美,大家的兴趣都在聊天上。后来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碗整鸡,少少的汤汁中,一只小母鸡低首垂翅,如正在孵蛋一般卧于碗中,姜黄的肤色上有几分红润,脂肪厚足,浓香扑鼻,但我觉得太油腻了,不想动筷子。

合肥的同学说:“放心吃,不腻人,这是药膳。”说着提起鸡大腿骨一抖,鸡肉全部散落下来,鸡肚子里的药料、香料、作料也露出几分。我依然有所顾虑:“药膳也要因人而异,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吧?”“这是曹操鸡。”几个人接着七嘴八舌地将来历从头道来。传说是文化,文化是味精,加到食品里,立即添滋味,尤其是三国名人,更有了几分神秘,激起我的兴趣来。鸡肉吃到嘴里香而不腻,微微有些甜,更多几分鲜。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外脆而内嫩,与以往吃过的烧鸡、扒鸡都不一样,分不清是煮出来的还是油炸出来的。

同学们告诉我,这种鸡做起来比较麻烦:要选两斤左右的小母鸡,宰杀煺毛,在翅膀下开口掏出内脏,从肛门拉出肠子。洗净掏空以后,在温开水内氽去血污,肚子里塞进荷叶,抹干。将鸡周身抹上饴糖,放在八成热的花生油里,炸到金黄透红时捞出来,加入老汤、清水、姜、药料、酱油、盐,放在微火上焖煮几个小时就行了。

不就是油炸后再卤吗?怎么别的饭店不能制作?一女同学说:“工序容易,卤水难得。一般要煮过鸡的卤水,煮的鸡越多越好,越老越好。多年的卤水就叫做老汤。”据说,北宋时期就有一家酒楼烹制的曹操鸡特别有名,后来南迁到南京经营了一百多年。清咸丰五年迁回开封,带回一桶百年的“陈年老汤”,办起马豫兴桶子鸡店,卖的就是曹操鸡。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获得过部优产品称号哩。

张飞是河北人,怎么跑到四川去了?

原来,蜀汉建立之初,张飞随诸葛亮沿长江溯流而上,一路攻城掠地,拿下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巴郡尽为蜀土,而后又受任巴西(今阆中)太守,率重兵镇守于阆中。他在阆中指挥的一次重大战役,便是大败南侵的曹魏名将张郃。此次战役,为他可圈可点的戎马生涯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张郃一败,曹魏退守河南,汉中巴郡从此便成了稳固的蜀国疆土。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世人只知张飞勇猛,只有阆中人才知道他爱民如子,治理有方。张飞在阆中整整做了九年的太守,当政时,阆中进入前所未有的最兴旺发达的阶段。阆中人对这位古代英雄十分爱戴,在进城的路口处,赫然立着一座立马挺矛、怒目圆睁的塑像。悠悠千载岁月,历经沧海桑田,当地的人们至今仍旧把张飞将军视作这座古城的守护神。

据说当年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大摆酒席,张飞便把自己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告诉厨师。厨师依秘法做出来,三人一边豪饮,一边吃着牛肉,好不爽快。据说,刘、关二人还不时夸赞这张飞牛肉好吃。

张飞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市,境内回民聚居,张飞牛肉是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特产:牛肉表面为棕红色,切开后肉质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这阆中是一座回汉杂居的城市,热情的回民们逢年过节时,都会制作腌牛肉,以便待客之用。做好后为了防止牛肉腐烂,回民们在牛肉表面涂抹上锅烟灰防腐,这样,腌好的牛肉就能保存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推广当地的腌牛肉,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推销员在酒桌上提出将张飞作为牛肉的招牌。后来,张飞牛肉如潮涌一般推广至全国,像三国间勇猛的张飞一般深入人心。

这张飞牛肉名副其实的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张飞好饮,嗜酒如命。卤牛肉下酒,当然是绝配,很符合张飞的饮食习惯。自古英雄大凡都喜欢痛饮好酒,再来些上好牛肉搭配,好不痛快!当年武松过景阳冈,要是不吃点牛肉喝点酒壮胆,能打死那白额虎?其二,有史记载,张飞每每征战获胜,都会用一种经过特殊卤制的牛肉犒赏三军将士。其三,张飞牛肉如同张飞的长相一般,面黑心红。细细品,慢慢咽,入口化渣,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可谓色、香、味俱佳。

问一个阆中的文友他那里的张飞牛肉如何,他说那比较老,牙口不好的吃不动,给我推荐了另外一种名牌牛肉。我也知道,名牌未必是最好的东西,但作为礼品,有名气与没名气大不相同,我们的味觉更容易被世俗的名声误导。早听说张飞牛肉,但从来没有吃过,超市也没有卖的,看起来,想吃还得去四川。

如果有一天到阆中,我一定要买一斤正宗的张飞牛肉,边吃边游阆中张飞庙。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牛肉,再看看张飞庙中的“虎臣良牧”,是会有一种感叹在心间、一股豪气冲九霄。闭眼细品,似乎梦回三国,化身为张飞。在营帐开阔地前,千万将士左手端着黄酒,右手握着这张飞牛肉,一边大口大口地喝着,一边大口大口地嚼着。酒过三巡,张飞起身,右脚踩在桌子上,顾不得身上沾满敌人的血渍,大手一摆,大喝道:“俺家牛肉可好?”三军将士带着胜利的笑脸,豪气冲天地异口同声回应道:“爽!”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曹操也好,张飞也好,都没有被岁月带走,他们不仅活在历史中,也活在美食里。

这场PK,曹操鸡与张飞牛肉打了个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