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武器,听起来很遥远、很神秘,其实也很简单,天大旱时的人工降雨就是气象武器的一种方式,通过飞机或高炮在云层上播撒碘化银等催雨剂就能带来一场久别重逢的甘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十分担心下雨,如果能让可能要下的大雨提前在其他地方通过人工催雨彻底下完,这样一来奥运场馆附近就无雨可下了,张艺谋导演的盛世经典奥运开幕式才得以完美收官。当然这都是将气象武器用在好的地方。如果在战场,本来敌人准备“猛龙过江”,要是将一场暴雨恰好精确下到这条河或那条江上,是不是过江的敌军就会变成“水鸭子”了。
由此可见,气象武器其实就是通过对局部天气施加人工影响,以便创造对己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战争气象条件,来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人工降雨雪、人工造雾和消雾、人工防雷电、人工影响台风等,这些技术既可以作为民用,同时也是气象战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2012年6月,俄罗斯《晨报》称,美国军方最近正在测试一种新型超级气象武器——全新的闪电武器。试验成功后,美国将实现在战场上用闪电来打击敌人。在未来战场上,这种超级武器可以帮助军人引爆敌人隐蔽的地雷或用于摧毁敌人的坦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在空气中制造一个专门通道,然后沿这一通道放电,从而产生能量巨大的闪电。美国军方目前已能够控制闪电,并将其送往需要打击的地方。美国科学家乔治·费舍尔称:“在试验中,我们一直密切观察闪电摧毁目标的情况,以便获得相关数据,为今后投入实战做准备。”当然报道里只提到摧毁诸如坦克这类的小战术目标,其实作为闪电这种巨能量武器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感觉,如能将闪电引导到敌方的弹药库、指挥中心、发射基地或许能发挥更大的战略威力,就算有避雷措施也无法完全做到抵御更强更多闪电武器的致命打击。
其实气象武器并非现代武器,早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利用大雾和东风实现了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这或许是比较早的利用气象作为武器的记载吧。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建国后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也正是有了一位料事如神的气象专家——气象科长徐杰,料定大风将止并有利于夺岛,为三军总指挥张爱萍最终一举拿下一江山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气象战的历史中,有规模地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用于战场,则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了更大发挥。
二战期间,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曾在意大利实施人工降雾,制造视线障碍以防止盟国的突然袭击。1943年9月,美国第五集团军用飞机播撒造雾剂,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长约五公里、宽两公里的浓雾带,成功地掩护了盟军部队渡河。1946年11月,美国青年工程师谢菲尔和冯尼格特分别试验成功了人工降雨,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尽管人工降雨现在已经不新鲜,稀松平常,但在当时还是个技术难题。
二战期间,一些美军机场经常因天气原因而浓雾密布,战机难以及时起飞应战。美军就在跑道上点火驱雾,成功地为战机起降作战提供了合适的气象条件保障。
正是看到了气象武器的巨大利用价值,美国军方早在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期间,就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的观点。美国政府为此在佛罗里达州神秘的坦帕湾空军基地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专门用以开发各类气象武器。该实验室工程师彼得·科尔达基,曾在大气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条件下,通过向云层播撒一种粉末,将云层里的水滴变成冰状物掉进海洋里,使得2公里长的乌云消失。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气象武器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在包括越南战场上实战应用。
1967年初,越南战场上的美军为阻止北越部队利用“胡志明小道”向地处南越的游击队运送补给,秘密实施了代号为“突眼”的气象战行动。美国空军第54气象侦察中队不时出动战机,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播撒催云剂,人工造雨,导致一些地区洪灾发生,补给线上的一些桥梁被冲垮,许多路段遭淹,泥泞不堪。美军整个空中造雨工程一直持续了七年,耗资达两千多万美元,给地处南越的游击队后勤补给造成极大困难。
1974年10月,美国利用人工影响的方法将一台风引向洪都拉斯,使中美洲国家损失高达千万美元,人员伤亡逾万人。此后,美国在大西洋上又成功地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的试验,其人造飓风技术已经日臻完善。
在冷战结束后的几次战争中,拥有世界最强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美国空军依然大打气象战。海湾战争于1991年1月17日打响前,负责全球空中气象情报搜集的美国空军气象局向海湾地区派出了一支由500人组成的气象部队,成为最先部署海湾地区的美军部队之一。由于海湾地区特殊气候条件是多国部队战略决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选择对伊拉克作战时机上,美军气象部门向国防部提供海湾地区的气候报告时就指出:对伊拉克作战的时机应选择在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尽管这一时期阴雨和雾气多,但比起4到10月份的高温、风沙天气而言,这种影响要小得多。正是这一准确的“气象战略选择”保障了海湾战争最终能完美收官——海湾战争爆发于1991年1月17日,结束于2月28日。
在美军平时的训练中,同样利用气候实验室来制造逼真的场景,如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等等,美国可以随时制造出不同的天气,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最佳气象条件。
目前已经具备功能的气象武器主要包括温压炸弹、制寒武器、高温武器、热压气雾武器、云雾炮弹、人工消云、消雾武器、人工控制雷电、太阳武器、化学雨、海啸风暴和巨浪等。
尽管2010年《国际公约》禁止作战双方使用气象武器,但一些国家一刻也没有停止研制开发气象武器,并试图夺取制气象权,其中尤以美国等西方国家最为活跃。在美军报告《天气战斗力的倍增器:2025年拥有天气武器》中,明确将气象分析与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武器技术之一,并预测其作战力量有望于2025年在一个中等范围(小于200平方公里)内控制战场天气。
1998年,英国在沿西海岸向大气层输入电能,使对流层中的镁原子电离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以控制气团的运动,从而尝试对半径5000公里范围内的天气进行人工干预和控制。
据英国《焦点》月刊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军方搜集、汇编了全世界上千个国家机场的气象资料,并定期修正数据,这些重要数据都可为未来发动气象战争提供打击依据。美国军方也先后投资进行过数十个秘密的气象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计划”,制造雷电的“天火计划”以及在飓风周围实施人工降雨以改变风暴方向的“暴风雨计划”。可以预见,人工影响战场天气技术会在未来战场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以人工影响天气为主的气象武器,也必将是未来战争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2002年,美国空军和海军出资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的加科纳建成“高频有源极光研究计划”试验基地。在加科纳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林立的天线直插云霄,每根天线都有几十米高,总数多达180根,占地多达13公顷,构成一个堪称壮观的金属方阵。“天线”其实是一个高频电磁波发射装置,发射功率3.6兆瓦,可向大气电离层发射短波电磁波束,以研究地球大气中间层的粒子特性和气象变化。俄罗斯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属方阵实际上就是气象武器,它可把大气粒子作为透镜或聚焦装备使用,改变地球上层大气的风向,并给聚合物和上层大气加热,从而改变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以达到最终改变气候的效果。
2007年12月,西班牙《起义报》刊出长篇报道——《气象战:警惕美国的军事试验》,美国空军设在阿拉斯加半岛的“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及其负责人伯纳德·伊斯特兰,也许仍然不为人知。人们更不会知道,他正在全力推进的气象战,存在使地球被毁灭的危险。美国高频极光研究项目正是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不过,这一计划造成的后果远比影响通讯严重。当电离层被破坏时,太阳辐射会发生变化,进而会破坏地球的能量平衡,导致地球气候环境的异常。假如美国能在敌方区域制造出强烈的台风和龙卷风,就意味着地球特定区域的气象被人为改变,实现了伊斯特兰所强调的,使敌人面临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甚至无法采取任何反击行动的战略目的。
目前,美军正加紧研制如何人工催化台风或使自然台风改变方向,给敌方以突然的打击,造成军事上的主动。美军还一直在研制诱发紫外线照射的武器,它是用发射器或随导弹一起,将导弹发射到敌方纵深内具有战略或战役价值的目标上空,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使一定范围空间的空气层开辟一个预定大小的“洞穴”,让超强度的太阳紫外线直射地面,使敌方的军事行动陷于被动或不利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