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爱玲情传
10658700000014

第14章 倾城之恋——胡兰成(5)

花开花谢又为哪般呢?打动这高贵的百合的,是耳畔吹来的徐徐微风,还是透过窗棂照进小屋的和煦的阳光?爱玲知道,是一个懂他的男人赋予她的新的生命力和希望的甘露。胡兰成心中暗笑,可表面却不露声色,像他这个年纪的中年男子,远不至于如年轻人那般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欣喜若狂,手握情书在街头狂奔,令短发都随风飘散起来。他“端然地接受,没有神魂颠倒”,因为一切只在他意料之中,事情的发展就像火车在铁轨上的行进一样,始终都要到达一个特定的地点。

堕入爱河的女人,大胆起来,为爱情可以做到飞蛾扑火。这点胡兰成是相信的。可是爱玲的示爱,还是在含蓄蕴藉之中,隐约透出一丝大胆和张扬。火一般的热情掩藏在她平静的双眸里,胡兰成知道自己又一次胜利了。

爱玲始终是民国初年成长起来的窈窕淑女,袅袅婷婷,风雅的韵味,使她不可能在爱的表白上过于出格。可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凝结着一个女人初恋的浓情蜜意。胡兰成真可谓一个老道的猎手,虽然这次几乎令他耗尽心力,可是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皆大欢喜的游戏般令他痴迷其中,欲罢不能。他一生嗜好女人,不惜跟女人斗,跟几个角色同时纠缠,这个乱世中的浮游荡子,如今又可以风风光光地享受爱情的滋润了。

爱情的长跑在这时仿佛只是个起点。爱玲会拿出自己新照的相片,指点着让胡兰成挑选喜欢的送给他。因为她觉得这两张没有戴眼镜,是真实的自己,感到很喜欢,就巴望着胡兰成也会同样欣赏、喜爱,于是许诺再送他一张。

爱玲的父母当年那天作之合般令人羡慕的爱情,此刻仿佛镜像般重现着。奈何自古痴心女子负心汉,一个情感专家般细腻敏锐聪明到极致的女作家,上天并没有眷顾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却偏偏让一个汉奸胡兰成钻了空子。

胡兰成一朝让梦想变为现实,不禁对自己增添了格外的信心。女人无非都是如此,给一点温暖的爱抚,就会像低到尘埃里还会开出花来的野百合。静夜之中,他细想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小心翼翼,唯恐得罪了爱玲,每次去都问:“打扰你写东西了吧?”

可是现在,他们已如十年故交般心心相印,难分难舍。他见爱玲吃住都在这小房间里,还打趣说:“你过的是学生生活。”然而他终究没有替爱玲改善过这种生活状况,甚至后来自己还由爱玲帮衬。这狭小的公寓,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临时寓所,既然爱玲可以基本独立,并且还有小居所可以安身,他便只管来往于此,连其他像样的独门独户的住处都没有给她准备。胡兰成的经济账算得可谓精明,你不要的,我便不主动给。真如爱玲的小说中所说,我可以给你快乐,而这快乐,实在也是和苦痛辛酸相伴而来的,谁知道下一步还有什么情债要还。

女人向来希望可以一生依靠一个男人,受他的庇护和珍爱。可是又往往非但不能如愿,反而要赔上感情、声誉、金钱,甚至终身幸福的代价。

可是爱玲毕竟是个贵族后裔,她没有经受过彻头彻尾被洗白的贫穷,儿时的日子,基本上吃穿不愁,生活上的一切物质需要,家里都可以满足,买东西也由下人代她去买。直到从父亲家跑出来,跟了母亲之后,她算是过上一段普通百姓的生活。然而母亲和姑姑毕竟是有些家当的,总不至于让她冻着饿着。所以,当他们谈及对金钱和财富的看法时,爱玲申明,我不觉得贫穷是正常的,家里穷,可以连吃只水果都成了道德问题。

这话不无道理。穷人家的孩子若是个有抱负的,常常会感到有钱的同学做得对的事情,换到自己身上就成了错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刻苦练琴,会被父母问讯,责怪;而如果家中生活贫困,你又每天抱着一把吉他来弹,做家长的脸上愁苦阴郁的表情,真不知几层云雾才能重叠出那种凝重。

所以爱玲一向认为,出生在富家,如果想被培养成一个文明人,尚且需要家中倾尽全力,如果生在贫寒之家,只是不可想象,一生的基础也便无处可寻,生他们下来也是一群痛苦渺小的无名之辈,只能徒增人世间的包袱。

胡兰成只有附和着,顺便谈及自己青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作为印证。他说自己从前在乡下,爱过同乡的一位富家小姐,她要去日本留学,自己本来可以跟她同去的,只是缺了四百元钱,便不能成行。他无可奈何般淡淡一笑,爱玲听了,却并不妒忌。那毕竟已经是邈远如烟尘的往事了,被隔绝在记忆的闸门里,轻易放不出来。胡兰成这种近似于长辈的身份,给了爱玲一个共处的理由,最起码自己比他年轻许多,自然比他的正妻也年轻许多。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唯一可以让自己凌驾于情敌之上的,便是青春和年龄优势,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胡兰成毕竟是性情中人,连举自己的例子以资佐证,都免不得勾引出往日的一段情缘。你若说他见一个爱一个亦不是不可。这其中,有貌美如花的富家千金,有火辣性感的舞女,有年方十七的女护士,也有耐不住寂寞的风流寡妇。而他娶为正室的,有教师、作家,当然包括那个年轻的女护士。他如果用算盘珠子拨拉一下,想必业绩斐然也会令他自己心头平添几分得意和欣喜吧?

有些男人,是将谈情说爱认真地当做事业来做的。这次,为了争取到这个大客户,他不惜费尽口舌,不独讲自己生平的故事,还大谈理论,不过这回,他却不是爱玲的对手。她总结他思想理论上的认识,觉得他用自己的条条框框把事实圈住,没有了现实中的样貌。而且,他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爱玲看来,还远没有那么成熟。在情路上和世俗之间流连忘返、无不通达的胡兰成,如果想跟张爱玲谈理论,恐怕功力还远远不够。他并不缺少天分,然而同爱玲的天才比起来,简直是不名一文。

可是她原本不在乎这些,因为她看透了他这许许多多故事、许许多多言辞的背后,隐藏的那再明晰不过的意思。只那么一点点意思,就要被包装在如此繁复芜杂的诸多辞令中,诸多行动中,让他终日劳神费力,又不能不如数家珍地陪她继续畅谈下去。她像一个看客一般,冷眼瞧着这个男人在自己面前的一张一弛,不温不火又圆熟老道,仿佛一幅完美的工笔画,虽然你明知那是画在纸上的假山水,但仍不得不叹服画师功力的深厚和造诣的非凡。

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曾经几近完美地被她玩索于笔下。虽然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然而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追求作品的完美永远是一条通向成就的终极之路。由于对完美的追逐而崇尚完美,就如同秦王对和氏璧这块璞玉的追慕一般,是可以付出十五城池的代价来尝试换取的。于是她喜欢胡兰成在自己面前演戏,陶醉于他在情路上播撒下的那些别有韵致的完美的种子。只为这一点,这个人的背景、身份等等,就都可以被归零。只要他此刻,或者将永远,最爱的是自己,让自己享受无尽的被爱的滋味,一切尊贵的矜持就都可以低到尘埃里,或直接化作尘埃,被细风一卷,便缥缈无踪了。

其实,胡兰成折磨得她已经很辛苦。每次他的演出一谢幕,她都会“累得发抖,整个人淘虚了一样”。谈恋爱对她而言,远比写作更费心神、熬心血。写作只是她天才的头脑里必然开放的花蕾,因为种子已经在前世就播撒下了。然而今世的情路,走起来却不免悭吝,仿佛破碎的胡桃夹子想重新聚合起来一般艰难。找寻人生另一半的旅途里,每个人都是这么精疲力竭地同自己、同他人一起,化茧成蝶,在情与欲的火光中不惜顷刻化为乌有。

姑姑的小电炉发出暖熏熏的微弱的光热,她抱臂坐在它旁边,望着炉里红彤彤的火,时而凝伫,时而惆怅。

后人说张爱玲爱胡兰成,爱得并不单纯,她是看中他当时的身份地位,有意依附一个还算位高权重的文化要员而已。可是细看她与胡兰成的交往过程,她并没有要求他为自己做过什么,只是喜欢跟他在一起亲密攀谈,似乎找到一个灵魂的伴侣一样。爱玲毕竟还是单纯的,单纯到可以为这个男人做任何的牺牲。纵然爱了伤了,似乎感情也被戏弄了,玷污了,可是即使分手,也不再说一句对不起彼此的付出的话。

爱玲其实是个薄凉的苦命女子,她生命中仅有的两个男人,都只能成为她实际的包袱,然后欣然地做她心灵的慰藉者。就连这最初的恋爱,也在青涩之中含有森凉的凄苦。胡兰成的造访,无论于爱玲还是姑姑,都是一个枷锁。姑姑也被弄得少言寡语,似乎大祸即将临头一般。姑姑的恐惧感不无道理。所谓旁观者清,在旁人眼中,胡兰成此时的举动,明明就是想占有一个身为贵族后裔的良家小姐。爱玲从不留朋友吃饭,怕的是给姑姑添麻烦,然而胡兰成如流连戏蝶般,每天都坐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走,这狂轰滥炸似的爱情夹击战,也就将爱玲的这一段日子,封锁在同自己交往的狭小范围之内,给她留下的印象,自然终生难忘。

喜欢混迹于女人堆里的男人,谈恋爱时的恒心和毅力,可谓一绝。但爱玲不禁头疼,这么晚才走,留他吃饭好,还是不留呢?

姑姑的窘态,只能使爱玲更加窘迫。她想逃出这个枷锁,说明她已经感到自己身处尴尬情路上的不自在。她盘算着谁也不告诉,自己秘密出去旅行,好缓解一下疲惫的身心。可见,胡兰成追求张爱玲时,她虽然对他终生情愫,然而被他胁迫着半推半就的局面,还是一点点有增无减。可以说,爱玲是被胡兰成死磨硬泡搞到手的。而如今时局动荡,手头又没有余钱,只能让这秘密的旅行计划默默告吹了。走不出去,便又成了她最终倒向胡兰成的一个契机。

第一次被求婚

琐碎静谧之中暗生的情愫是南国初绽的石榴花,攀援到人的心头便挥之不去。胡兰成曾以为爱玲是男人化了女性的笔名,但他还是在心里想着,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终究是要见面的,该发生的一切都要发生。并且,他把这心思平白地告诉了爱玲,仿佛自己就要充当一个现世的救世主,或者爱情的主宰者一般。可能他知道,爱玲是期望被人主宰着自己的爱情的,就像天空要有云的映衬你才知道它有多高。

爱玲与每日都来与她相会的胡兰成,这天又谈到很晚。她不自觉地朝窗外望去,天边的晚霞已将黄昏的街景映衬得深邃而幽远。胡兰成看着她的眼镜,站起身来告辞。他觉得这眼镜仿佛就是为见自己才戴上的。不知爱玲是想通过它确定一下文艺女青年的身份,还是对同样戴着眼镜的胡兰成的一种敬意,似乎有意同他成为一类的人,一个战壕里的文人。他在心里暗自嘲笑这小女子的举动,实在是天真得同她那老道矜持的文字不相符合。

于是他仿似不经意地说了一句,眼镜摘掉好不好?

爱玲望着他,无须多想,轻轻地将眼镜摘下。她看到胡兰成的目光中一丝肯定的意味,仿佛隔着眼镜看到的自己的眼睛,并不是那样真实透彻地展现在他眼前。既然已经相爱,且以照片和文字相许过,面对爱人而坦承自己的一切,便是一种义务,一份期待和承诺。终究,她的一切都是要被爱人过目的,就像读者们读着她的作品,感受其中苍凉的味道,她本身也是一部作品,将无所求地奉献给尘世间唯一懂她爱她的那个别致的独一无二的男子。

父母给了她身体,从这身体中滋长出亘古凄清的灵魂,而今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要随爱人而去了。不是痴心作祟,而是缘起缘灭,遗落在人世间的生死相许的契约。

一个吻就这样看似不经意地落在她的唇边。她能感受到衣袖中粗壮的手臂的痉挛,就像暴风雨夜的雷电般震撼着大地,令她的心也在瑟瑟发抖,但却趋之如鹜。

她优雅而大方地接受了这个吻,又用会意的微笑作为回报,仿佛一个深闺的少妇般默默品咂着爱情的滋味。她在心里肯定地对自己说:这个男人是爱我的。

多年以后她几番增删修改,甚至重写,终于有了《色戒》的面世。女主角王佳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和同学们准备行刺的汉奸。女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又一次被张爱玲的作品所渲染。此时,她对胡兰成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同《色戒》中的描述相仿。虽然没有那么动荡的时局作为衬托,有的只是黄昏落日下徐徐吹来的清风中隐约浮现的爱情的影子,婆娑着斑斓的曲调,一任寂寥的秋风拨弄,便消弭了乱世阴霾中的层叠着的迷雾,只留下两个细碎萧索的身影。

一日,他饭局过后又来探望爱玲,一股酒气便扑面而来,令爱玲平白之中竟暗生一种亲切熟悉之感。也许,他再不需在她面前掩饰什么,多日的交往已经令他们如亲人般心照不宣。

她端来一杯清茶,为他解酒。而此时,令他沉醉的倒不是这清茶,而是眼前人、心中人的真情相伴。他们照例寒暄客套了几句,他便一下坐在她身边,于是她听见耳边响起似曾听过的话语从渺远的空间传过来: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

永远,是一个什么概念?在不相信永远二字的人的心里,永远,只是一个哀伤的筹码,而当时当日却也如同蓑笠之如渔人般受用。

灯光依稀地映照着他的脸,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双眸中,竟似暗生一种令人放心的真诚之意,但她还是淡然一笑,回答说:你喝醉了。

他看到她眼中的神色仿佛在说,我们只不过是凡尘俗世中的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

而他偏要知难而上,便带着一种斩钉截铁般的口气,说道:我醉了也只有觉得好的东西更好,憎恶的东西更憎恶。

话语中似乎很有性格,而且很铿锵而掷地有声,虽然不乏文人的清高和自以为是,但这正是爱玲所喜爱的,也是他们所共同珍视的默契和理解。

他抓过她的手,看了一看,口中喃喃道:这样无聊,看起手相来了。

从未品尝过男性关爱的张爱玲,此刻感到一种如父如兄般的安稳,似乎可以让自己一辈子安心地依赖。

于是她听到他又一次以肯定的口吻问道:我们永远在一起好吗?

他努力了这么久,爱玲似乎也不想看着他毫无结果,败阵而归吧?如果说同情就几乎等于爱情,那么此时,她的这份豁然的同情悲悯之心,是否也该眷顾一下眼前这情话痴缠的男子?

爱玲只听见自己问:你太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