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10658800000018

第18章 后藏游历(1)

后藏。

短短两个字就道出了后藏地区大致的地理位置。的确,相对于西藏的中心——位于前藏的拉萨和山南,后藏的确是坐落在更加遥远的“后”方。有了行政区划后,后藏地区主要指今天的日喀则地区。

单从面积上看,后藏地区实在是大不到哪里去,当然,这是由于阿里和那曲地区的无人区面积过于广阔,能轻而易举地把后藏的地盘儿比下去。实际上,没人能够否认后藏地区在西藏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拉萨是雪域高原的中心,那么后藏地区就是西藏的后花园。后藏地区拥有两条大河——年楚河和雅鲁藏布江,这两条河的河谷地带是西藏重要的产粮基地,默默无闻地孕育了古老的藏文明。后藏地区拥有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世界之巅——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就坐落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上,长此以来,后藏地区神秘原始的自然风光长久以来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后藏地区分布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每一座都是艺术的宝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后藏地区民风淳朴,曾是班禅的辖区,人们长期生活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创造出数之不尽的珍宝。后藏地区还是全藏最重要的边贸通道所在地,中尼边界的樟木口岸是西藏唯一的一级口岸,经由樟木口岸可以直达南亚次大陆,每日来来往往的游人和货物不计其数。

总之,后藏是个神奇的地方,是个让人留恋的地方。接下来的几天,我从拉萨出发,经过羊卓雍错、江孜一线直抵中印边界的小城亚东,回程则路过后藏的中心——日喀则,顺道还去了拥有“第二敦煌”美誉的萨迦寺。后藏地区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景观,如果你不能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地奔向这里,你永远无法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底在发生着什么。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我的所见所闻甚至连见一斑而窥全豹的作用都起不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对后藏这万分之一的了解已足以使人热泪盈眶。骑单车走过如此神奇而热忱的土地真的是令人难忘的美妙回忆,那天地的苍茫与自行车在天地间沧海一粟的强烈对比更能增加对自然和对生命的敬畏感。生命不止,旅行不息,后藏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中间站,而我,还将一直奔忙在这漫漫长路上。

告别阿敏,我一个人的旅行开始了

8月3日。今天,阿敏同学要坐火车回家了。告别仪式异常简单。还是自然醒,吃完了早饭后回房间呆着看电视,阿敏同学看时间差不多了就道了个别,我告诉他在林廓北路公交站坐1路到底就OK了,半句不该有的废话都没有……然后,我接近一个月没有再见到阿敏同学。我的单身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直到整整15天以后,与从青岛赶来拉萨的老爹汇合。

一个小时以后,我也正式离开,开始游历后藏的征程。

仍然是一个热天。接近北京时间正午,沿金珠路往西走,十公里后回到青藏公路路口,我却左转上G318线中尼公路。原本跑得好好的,结果不一会儿前方好好的道路就被一个傻不拉机毫无美感的蓝色铁皮墙堵死了。前方是个告示牌,原来这就是东嘎大桥,过了桥就是正式的公路路段了。桥在修整,20天内不通车,我就只好走旁边行人走的老桥,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老桥也用铁皮墙给围起来了,不过没堵死。大家都知道,桥比河岸高不少,要想沿着便道走上桥去,必须先沿着陡下坡跑到河岸边,然后沿着现推出来的陡坡爬上桥去,到了对岸则要进行一个逆过程,也是先下后上才能回到公路上。我只得沿着行人踩出来的羊肠子道先下到桥下面去,然后推上不小于45度的土坡上桥。实际上车屁股上没绑多少东西,但我就是推不上去,抓耳挠腮,好歹缠住路人甲让他帮忙在后面推了一把。过了桥一个样,先下后上,下坡的时候紧捏双闸都没控制住,连人带车飞了出去。为了保护可怜的单车不敢松手,结果左肩膀来了个软着地,后轮压到了腿。最终却还要推上差不多坡度的陡坡,这次没有路人乙了,额滴个神呐。

拍净了衣服上的土,一种爬到泰山山顶的感觉,趁着周围没人,摆了个动感超人的姿势庆贺一下。就这么个破桥还挂满了经幡,切!正准备把这个破桥拍下来,猛然发现兜里的卡片相机蒸发了。只得原路寻找,命运多舛的相机绵软无力地躺在对岸某一小片叶子发黄的草丛里,可怜巴巴的,一副受够了想要闹罢工的样子。跟了我也算它命苦。

刚才一段基本上就是今天我吃的所有苦头。前方是双车道的林荫道,且把这里当做是中尼公路的起点吧。中尼公路路况要比青藏公路次一些,沥青路也有些年头了,不是很平整,但一路伴着拉萨河向西延伸,风景很精致。拉萨河宽阔无比,一汪碧水哗哗流向远方,在远山的俯瞰下显得分外恬静。山南地区很多就是这样的河谷风景了。

一共才60多公里,边走边歇边玩。骄阳似火,夏日的拉萨河缓缓流淌,水时浊时清,淡淡的蓝色丝带挽起两旁肥美的农田,大道沿着河边的石山蜿蜒,路两旁种着茂密的行道树,两行厚重的墨绿色,仿佛一幅明亮的油画。十几天之后,我原路返回拉萨,此地却有了初秋苍凉的味道。就在对岸山峦的另一侧,雅鲁藏布江也在缓缓流淌,但方向与拉萨河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如果你去贡嘎机场过隧道的时候刚好睡了一小会,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两条大河反向流淌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去往机场的大桥从此路分出,远远望去很是壮观。拉日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巨大的桥墩子已经像模像样了。拉日铁路是青藏铁路的延伸,中国的铁路线最终将要接到边境小城亚东,与印度铁路网连接,构成一条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一路上磨磨蹭蹭消磨时间,纵然如此,不到16点就到曲水县了。从路名以及学校、公安局、广场等建筑看,曲水县是由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援建的。整个县城感觉很空旷,第一感觉是没有感觉,紧接着感觉要什么什么没有,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人家只是店铺分布较为分散而已。

拉萨河在曲水县城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走到河边,但见河道更加宽阔,流水打着旋儿,似乎在踟蹰要向哪里流去。这一带的水可是够浑的——其实拉萨河很无辜,因为这里恰好是两条河水的交汇处,浑黄的烂泥几乎都是雅江惹的祸。

总体来说,曲水县城还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物资丰富到在这里我甚至可以吃到眼馋的烧烤。中国联通3G信号满格,每月初的时候我还可以奢侈地刷刷流量,晚上则躺在偌大的房间里看看电视,大半天的时间就这么轻松地过去了。对于要求不高的人来说,这日子看上去还真令人羡慕。可是,当你把目光转向常驻此地的人们,却会发现另外一种状态。虽然他们的工作一点都不忙碌,但由于这里的生活方式过于简单,长时间同样做同样的事情而得不到调剂,久而久之,他们的眼神常常透露出些许迷茫,见到像我这样少许的游客又总是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热情。有时候想想真是矛盾,为什么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拥有无比丰厚的物质财富,却一个劲地往乡下跑,美其名曰“体验生活”;而穷乡僻壤里的大爷大婶们,言语间又总是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一有机会就往人满为患的城市里钻,和城里人的流动方向背道而驰。实际上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同时捞到所有的好处或者说所有的便利条件,一旦觉得生活不够如意,总会首先想到改善自己,于是目光就盯上了别人或别的事物,免不了要进行一番比较。一比较就出问题了,因为当人们看待其他事物时会戴有色眼镜,总会关注它们的好,却常常忽略掉它们的坏;而对整个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往往会得到错误的结果。毫不客气地讲,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主观意识,但真正能做到处变不惊、心如止水的,真是凤毛麟角。

从此以后又要睡单人间了,不出意外的话至少睡上个半个月才行。话说这边警察喜欢晚上查身份证。也罢,人家不嫌麻烦,我不怕麻烦,在曲水县我一共才见着三家旅店。

我登上了“无法超越的山”:甘巴拉山

8月4日。

阿敏同学刚走,我就毅然决然地增加了每天骑行的距离和强度。

在手机闹钟惊天动地的扑腾声中,我不到8点就起来了。很早就听见外面淅淅沥沥的,拉开帘子一看,竟然在下小雨,唯有南面是蓝天白云,幸好那也是我前进的方向,心里面很踏实。

大早上起来发现曲水县城空空荡荡的,很多饭店还没开门。我随便走进一家重庆饭店,早上没有正规一点的饭,我误点了一份饺子,乃有史以来最难吃的,要知道待会儿我可要面对一座极难啃的大山啊!等我吃完饭的时候,雨也停了,后来一整天都没有下。

拉萨河——不,这时候应该叫雅鲁藏布江了,以海纳百川的博大的胸怀接纳着雪山之巅的圣水,养育着这神奇土地上生活着的虔诚子民,满载着他们的信仰与期望缓缓奔向大洋,完成水的一个生命轮回。作为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就是西藏的母亲河,对于苦寒之地笃信佛教的淳朴藏民来说有着不凡的意义。江水边很多地方有小型经幡阵,随着微风翩翩起舞,冥冥当中表达了人们的寄托与祝福。

继续向西走大概7公里,出现岔路口,有很多当地人在这里摆摊开店。岔路口处左拐是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此桥建于1966年,桥头还有18军军长张国华将军的题字。曾几何时,今天的中尼公路还没有诞生,此桥是拉萨通往后藏、山南以及贡嘎机场的仅有通道。如今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上已经架起了新桥,对岸山里也打了隧道,去机场的路程一下子缩短了三分之一。而巨变还在继续,就在去年此时,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贡机场高速建成通车,从火车站所在的柳吾乡直插过去,连过隧道过河都免了。

好像又扯远了……路牌显示江孜还有196KM,这足足是两天的路程。

早晨的雅鲁藏布江,宽阔宁静,这就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血脉里饱含着博大与仁厚。桥长接近1公里,江中心不少沙洲,隐约可见色彩斑驳的垃圾,很碍眼。过桥后左转即沿着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可到达山南,继续走下去则是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我右拐上S307,奔向江孜。

不久路右边出现一水葬台,石头平台上密密麻麻插着树枝以及经幡,哈达随意地缠在上面。以前林芝、山南这样水多的地区谁家小孩早夭,多数采取水葬,简单点说就是把孩子用哈达包好了扔水里然后就交给鱼解决了。出于这个原因,一直以来藏民是从来不吃鱼的,但随着外来观念的涌入,在不偏远的地区,水葬越来越罕见,这也意味着无辜的鱼儿的苦逼日子到来了(其实绝大部分还是外来汉人嘴馋)。

山脚下是人丁兴旺的村庄,平坦的大地一派喜气洋洋的金色,原来是青稞正在收割,一片繁忙。其实这个时候大多数青稞还是青色的,这种青稞应该是新品种,外加上本地区相对得天独厚的水热条件,一年也能多一熟的,前一天拉萨往曲水的路上见了不少,这种新品种路边都立有牌子说明。

一开始倒也并不是上坡路,车也不够多,依稀可以望见江对岸平行的中尼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大卡车,差距还是蛮大的。穿过村庄,11km过后,一块高高在上的路牌告诉我可怕的上坡开始了。甘巴拉山是拉萨以西山路最长最难翻的山,“恶”名昭著,且看我如何对付。

此时大概是11:00,除掉这11km,上坡路还有24km,海拔将要从3500米上升到山口的5030米。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想到几个小时后会累到残,只是机械地把它当成是3个申格里贡山的叠加。唉,真是无知者无畏,吃了个大闷亏……要是还有下一次的话我一定选择搭车翻山。

还以为这上坡就是青藏线的级别,一开始我还挂着2档屁颠屁颠地往上骑,看上去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没多久就败下阵来,乖乖换上小档,这山路实在是太陡了!前几公里还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山路,只是绕着建在山坡上的农田不停地打S,每一道弯都会挽起一片农田,同时将你送到更高处,海拔在此过程中缓缓上升。还没等过了这一段,我就已经像奔跑的猪一样呼吸了。

半道遇到两位同方向的骑友,由于大家速度不一,于是相约山口再见。该死的农田绕圈赛结束,后来真的变成盘山路了,转过一道弯,前方路况初露端倪,只见山路犹如细丝线,一圈一圈地绕在前方陡峭的山崖上,抬头张望良久直到脖子疼。汽车犹如一只只甲壳虫,缓慢吃力地爬着,在我的视野里爬动很长时间才能闪过去。这个用烂了的比喻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我的时速范围为[3,8](km/h),6以上出现的频率非常小。面对如此可恶的高山,我有心无力,毕竟是自行车,无法比过机动车动辄还是两位数的时速,何况耗的是自己的早饭而不是在地底下埋藏了N多年的石油。说到石油,貌似还是沈括给它起的名字——我国很早就有使用石油的记录,不过那时不叫“石油”而叫“石漆”,因为它粘稠又漆黑如墨。正式把这种东西称作“石油”的,是北宋时期的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扯远了,再扯回来。不过咱慢就慢呗,骑单车爬山就需要耐心,反正早晚也能上到顶,关键的困难是累。我保持着大约每2公里休息一次的记录。

追上一个推车的伙计,躬着个腰慢吞吞地往上走,频率目测是每秒迈一步。当时还不到20K!这还要推多长时间才能上去啊!我觉得推车还不如找辆车搭呢,实在是太浪费时间和体力了。

过了不久,一辆大卡车慢腾腾地从我身边走过,刚才麦田边儿碰到的其中一位老兄骑着车扒着车屁股让卡车拉着他往上爬,那神态很是享受,经过我的时候还冲着我皮笑肉不笑地来了一下子。这敢情好啊!后来又来了辆慢腾腾的大卡车,我忍不住也试了一下,被带了大概几百米,时速也有个10好几,微风吹在脸上很舒服,我都得意忘形了,结果前方急弯之前这破车一个急减速,由于惯性我差点没撞上去。从此以后失去了扒车的兴致,反正看这车子咣当咣当的没有一个多钟头也上不去呢。

老老实实重新慢腾腾地爬坡,转过一道弯,豁然开朗,盘旋的形势让人绝望,我几乎吓尿了:仔细数了数,只见前方山崖上盘山公路从上往下依次绕了五道弯,最高处那条几乎都看不清,而且转过去以后跑到云里雾里了,飘渺的很。实在是夸张,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路啊,青藏公路你有点弱了,与甘巴拉山路相比,无论是坡度还是弯度都不是一个级别的。看这情形真要爽大了,不知道还有多远才到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