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臣名儒家训
10660900000155

第155章 张英家训(5)

[4]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锱指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指一锱的六分之一。比喻最微小的数量。

[5]别业:即别墅。

[6]王事:为君王服劳的事,即公事。

[7]世家: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8]三公: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各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不一样,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衔或加官。

[9]光禄:官名,即光禄大夫。唐至明清为无专职的散官,品秩时有升降。府君:已死去的自己的父亲。

[10]登科:科举时代称考中进士。

[11]桑梓: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把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12]介弟:介,大。对别人兄弟的敬称,也用以称自己的兄弟。

[13]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14]乡贤: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祀,春秋致祭。

[15]权子母: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

[16]口碑:比喻众人口头的称许、赞扬。因旧时碑上的文字多是称许赞扬的话,故用碑比喻称赞的话。

[17]《易》:即《易经》。

[18]科名:科举的名目。

[19]举业: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又称举子业。

[20]藜藿:穷苦人所食的野菜。

[21]场屋:科举时代考试士子的地方,也称科场。

[22]《语》:即《论语》。

[23]陆梭山:即陆九韶。陆九渊之兄,南宋前期人,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故世人称其为陆梭山。

[24]崖岸:高峻的山崖、堤岸,常用来比喻人性情高傲、不随和。此处则指有了一定的修养。

[25]脱:倘若;或许。

[26]阑入:进入;来到。

[27]鲜有:少有。

[28]芸圃:人名。生平待考。

[29]暇晷(gu佾):空闲时光。

【译文】

人的一生必须宽厚慎重、沉着冷静,然后才能成为有福之人。出身于高门望族的子弟,吃喝丰盛、穿戴厚实,田地房屋、仆人差役,没有不具备的,而且被人们所敬重礼遇,没有轻视忽略他们的人。看看那些贫穷的读书人,一年到头为人家授业,远远地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女,口干舌燥地讲授,只获得微薄的报酬,侍奉父母,养育儿女,都靠这么一点收入。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步行前往,冒着风雨,踩着烂泥,走一步叹三声。所有这些情形都是你们经常看到的。做官人家的子弟,却坐着轿子,骑着马匹,即使是仆人也没有步行的,难道不幸福吗?

他们还与穷苦读书人一样怨天尤人,争夺计较极其微小的得失,难道不是过错吗?古人说:“长有锋利牙齿的动物就没有了头上的角,有了翅膀的动物就只有两只足。”大自然创造万物,一定没有两全齐美的。你们既然享受吃喝丰盛、穿戴厚实的福分,又想每件事情都很周到全面。

用天道来推测,难道不是实在困难的吗!只有敦实宽厚,谦虚谨慎,言语小心,遵守礼仪,不可与贫苦的人一样感慨叹息、说话随便、高谈阔论、怨天尤人,也许不会被创造万物的鬼神所呵责。何况祖辈父辈经营多年,有田地、房屋、别墅,却为公事而劳碌,没有得到过安宁和享乐。

作为子孙,生来就享受这样的福分,却又不想安分地享受,而胡乱地思考、轻率地行动,难道不是很可惜吗?考虑好做儿子的职责,报答祖辈的恩德,给家乡带来荣誉,给后人留下恩泽,只有四件事:一是树立品德,二是读书,三是保养身体,四是勤俭节约。世代做官的人家的子弟,原本就尊贵显要,如更具有像精金那样纯良、像美玉那样温和的人品,自己的言语要值得人们称道,自己的行为要值得人们效法,不骄傲自满、不狡诈虚伪、不刻薄、不轻佻,那么人们对他们的钦佩和看重,比起三公来更显得尊贵。

我没赶上看到祖父被赐封为“光禄公恂所府君”时的荣耀,每次听到家乡人提到他的厚德,同邑的人敬仰他就如同吉祥的麒麟和凤凰。方伯公己酉年考中了进士,同邑的人都夸耀他,赠给他一副对联,写道:“张不张威,愿秉文文名天下;盛有盛德,期可藩藩屏王家。”至今家乡还把这事作为美谈。父亲被赐封为“光禄公拙庵府君”,我及事三十年,一生中没有说话急躁、脸色难看过,居住穿着节俭,待人宽厚。

为兄弟没有以一件事一句话去麻烦过州官和县官,生平没有呈送过一人到官府。

见到乡亲热情和蔼,暗暗做的好事很多,从不向人索取讨要拖欠的钱财,所以三代都被祭祀在乡贤祠里。把他的神主牌迎进祀庙的那一天,家乡的人们无不欣喜,都说是对盛德的报答,究竟还有什么会有负于人的呢?我快要满六十一岁了,有生以来从没有送一人到捕厅去,使他受到呵责,更不用说打过人家。希望我的子孙们始终遵守这个戒条不要违犯了。

没钱用的时候绝不要去向别人借债,有余钱的时候绝不能向别人放债。

用借贷生息的方法起家,只有最贫困的人才勉强可以,如果富贵的人家去做这样的事,就会招惹怨恨,助长奸恶,得罪别人招惹怨恨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乡下的挑夫、小贩以及做工的那些人,千万不要去占他们的便宜。这种人所争的不过是几文钱,我们把它看得很轻,但他们却为了这几文钱含怨很重。

常常有那么些愚蠢的人,看到能够省得一文钱便以为得计,却不知这种人心中有忿,口碑所损失的实在很大。对待比自己低一等的人,说话的口气最为要紧,这件事不要花什么钱,但他们那些人听了,就像受了实惠一样。只要在精神顾得上的时候就不要怕麻烦,这正是《易经》上所说的“勤劳、谦恭”的意思。

我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但苦于性情粗疏懒散,害怕趋势奉承,所以我只考虑隐退居处在山林与川泽,不见重要人物,也许会少一些这样的过错,整日担心害怕啊。读书固然是为了取得科名,继承家世的名声,但也是为了使别人敬重自己。现在看到贫贱的人,果然胸中知识渊博,笔下有才气,自然会感到进退安雅,言谈有趣味,即使迂腐不通晓为政之道,也可以教学传授门徒,成为他们的榜样。至于科举考试的诗文,是朝廷取士的依据,三年开场大比,专看诗文来判断优劣。一个人如果应试的诗文高华秀美,那么别人就不敢轻视他了。经常看到当官的显赫家庭,他们中年老的要么退下来,要么去世了,而他们的家庭因此离散寂寞,因为他们的后代没有读书的人了;而他们中间家庭繁盛的,因为他们的后代有读书的人。

山中有猛兽,那么就不要去采山中的野菜;家里有贤能子弟,那么强暴的人就会改变态度。难道仅仅是做了高官、荣耀宗庙就完了吗?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读书的人不低贱。”不是专门指科举考试的进退而说的。

父母爱子女,第一希望子女健康安宁,第二希望子女功成名就,第三希望子女保守家业。《论语》说:“父母唯恐子女有疾病而担忧。”孔夫子用这句话来回答孟武伯请教怎样孝顺父母的问题,这句话说得多么精辟啊!保重自己的身体来安慰父母的心,没有比这更孝顺的了。

保养身体的办法,一在于嗜好欲望方面要严谨,一在于饮食要慎重,一在于不要随便生气发怒,一在于注意寒冷暑热,一在于注意思考问题,一在于注意不要烦燥劳累。有一个方面没有注意,就足以致病,就会给父母带来忧虑,怎么能不时时小心谨慎呢?我留给子孙的,不过是几处瘠薄的田地罢了,而且荒芜得没去管理它了,水灾旱灾多有忧虑。每年收成的数目,仅仅能够免除饥饿、寒冷,养活妻子儿女而已。一件轻率的事做不得,一件高兴的事做不得,一生中最喜欢陆梭山过日子治家的方法,认为他的方法首先符合我的心思,真心实意地仿效并予以实行,也许不会有倾家荡产的忧患。我有句话说道:“守着田地的人不会挨饿。”这两句话足以绵续久存,不用再说其他的许多话。大概人在少年时代的自然禀性没有定型,每当遇到别人讨厌他“小气”、笑话他“吝啬”、讥诮他“节俭”的时候,总是觉得脸上发烧,却不知道这是最好的美名。

别人能够用这样的话来讥诮他,也是最好的美事,没有必要忌讳。人的一生豪爽侠义、周到细致的名声,极不容易符合实际。每件事情都答应下来,有一件事没答应,于是就会产生嫌隙怨恨;每个人都想要周全到,有一个人没周全到,便留下了行为上的亏欠。如果平常节俭省用,谅解别人,省得无穷的物力,减少无穷的嫌隙,不是最方便的事吗?这四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方法。

已经有了一定的修养,而关键紧要的就又在于选择朋友。人的一生在二十岁左右渐渐地疏远了严格的师教,还没有进入成年人的行列,这个时候知识面大大地开阔,自然禀性没有定型,父辈师长的教诲听不进去,即使是妻子的话也不会听,只有朋友的话就像甜酒那么甘美,像兰花那么芳香。如果有一个淫朋匪友到了他身边,从早到晚地浸蚀灌输,很少有不被这样的朋友带坏的。以前所学的“立品、读书、养身、俭用”四件事,于是丢得干干净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是我幼年时候所了解的最深切的事情。现在亲戚中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就要常常疏远他们,不必亲密;如果是朋友,那就干脆以不认他的脸面、不识他的姓名为好,与毒草哑泉相比,更应当远远地躲避。芸圃有一首诗中说:“于今路上作弄人的鬼,原来是尊长面前讨欢心的人。”这真让人感到痛心。

选择朋友怎么知道他贤良不贤良呢?也就是前面说的四件事能够实行的就是良友,不能实行的就不是良友。

我炎热的时候退休,稍有闲暇,于是把心中想说的话提出来,写了这么一些在这里。所说的话虽然没有文采,但三十多年涉历做官的路途,遇到很多的险阻,人世间的情缘事理,懂得很熟了,说起来比较亲切,后人不要认为我的话迂腐就忽视了事实。

【评析】

这段家训把“立品、读书、养身、俭用”作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教育后辈。张英以先辈的德行、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四者进行了阐述,并且把这四者作为择友的标准,教育后代“四者能行者为良友,不能行者为非良友”。这四者的内容与我们今天对被教育者提出的在德智体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虽有内容上的不同,然而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却是十分必要的。

书法以自然为妙

【原文】

楷书如坐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人之形貌虽不同,然未有倾斜跛侧为佳者。故作楷书,以端庄严肃为尚,然须去矜束拘延之态,而有雍容和愉之象,斯晋书之所独擅也。分行布白,取乎匀净,然亦以自然为妙。

《乐毅论》如端人雅士[1],《黄庭经》如碧落仙人[2],《东方朔像赞》如古贤前哲[3],《曹娥碑》有孝女婉顺之容[4],《洛神赋》有淑姿纤丽之态[5],盖各像其文,以为体要,有骨有肉。一行之间,自相顾盼,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未有偏斜倾侧,各不相顾,绝无神采步伍,连络膜带。而可称佳书者,细玩《兰亭》[6],委蛇生动,千古如新。董文敏书[7],大小疏密,于寻行数墨之际,最有趣致。

学者当于此参之。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乐毅论》:着名小楷法帖。魏人夏侯玄作,晋王羲之书,唐褚遂良评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被称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2]《黄庭经》:着名小楷法帖,相传为晋王羲之所书,一说为南朝宋齐人所作。

[3]《东方朔像赞》:即《东方朔画赞》,小楷法帖,王羲之书。

[4]《曹娥碑》:现通行的小楷本,后题书于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未署书者姓名。前人或以为晋无名氏书,或以为南朝后期人书,或以为王羲之书。书法古淡秀润。

[5]《洛神赋》:王献之小楷法帖,真迹传至南宋时仅存其中十三行,因此历来称此帖为《十三行》。字迹秀劲开朗,顾盼生姿。

[6]《兰亭》:即《兰亭序》,为晋王羲之所书。

[7]董文敏:即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卒谥“文敏”。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又觉唐书不如魏晋,转学钟繇、王羲之,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对后来书法影响很大。

【译文】

楷书就像人端坐和站立,行书就像人在行走,草书就像人在奔跑。人的形象面貌虽然不同,但没有把身体倾斜、走路跛侧当做好看的。所以写楷书以端庄严肃为好,但必须去掉拘谨不自然的形态,而具有大方和谐的样子,这是晋代书法所擅长的。字的布局和间架结构,取它的匀称利落,但也是以显得自然为妙。《乐毅论》如同端庄优雅的人士,《黄庭经》如同天上的仙人,《东方朔像赞》如同古代的圣贤和哲人,《曹娥碑》具有孝顺女子婉丽柔顺的容貌,《洛神赋》具有温柔的姿容、纤巧秀丽的体态。因为它们的字体就像各自文章的风格,把文章风格作为字体的大致特点,有骨有肉。

一行之间,互相顾盼,如同树木的枝叶那样繁茂,但又彼此相让;如同流水的波澜那样变幻出现,但又先后承接有致。没有偏斜倾侧、各不相互联系的地方,绝没有在神采上的模仿之处和牵强附会地互相衬托。可以称得上好书法的字帖,细细地玩味《兰亭序》,委婉生动,历经千古仍然清新;董其昌的书法,大小疏密,在认真地欣赏玩味的时候,是最有趣味情致的。学习书法的人应当在这方面把它验证考核一番。

【评析】

张英在此篇中揭示了书法的真谛即“以自然为妙”,对晋代“二王”

的书法极力推崇且颇有心得,并给予了较高评价,其目的就是使后辈学书法的人,懂得欣赏书法佳作的精妙之处,以便参透和掌握。

兄弟和好是人间至乐

【原文】

法昭禅师偈云[1]:“同气连枝各自荣[2],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以启人友于之爱。然予尝谓人伦有五[3],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君臣之遇合,朋友之会聚,久速固难必也。

父之生子,妻之配夫,其早者皆以二十岁为率,惟兄弟或一二年,或三四年相继而生,自竹马游戏[4],以至鲐背鹤发[5],其相与周旋,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若恩意浃洽,猜间不生,其乐岂有崖哉。近时有周益公[6],以太傅退休[7],其兄乘成先生,以将作监丞退休[8],年皆八十,诗酒相误者终其身。章泉赵昌甫兄弟[9],亦俱隐于玉山之下,苍颜华发,相从于泉石之间,皆年近九十,真人间至乐之事,亦人间希有之事也。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偈:佛经里的颂词。

[2]同气连枝:气质相同,连在一起的树,比喻同胞兄弟。

[3]人伦有五:指阶级社会里人的五种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4]竹马:小儿游戏时以竹竿骑在裆下作马,指童年时代。

[5]鲐(t佗i)背鹤发:背皮如鲐鱼、头发如白鹤。指老年。

[6]周益公:指周必大。周必大,南宋庐陵人,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终年八十一岁。

[7]太傅:古代为三公,明清时为虚衔。

[8]监丞:监察官职。

[9]赵昌甫:人名。待考。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