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臣名儒家训
10660900000170

第170章 俞樾家训

【撰主简介】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清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1852年任翰林院编修,1855年任河南学政。1857年初被人弹劾罢官,侨居苏州从事着述和讲学。1865年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和上海求志书院。1868年后长期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曾任浙江书局总办。

精刻子书二十二种,被海内奉为善本。擅长经学研究,治学严谨,被尊称为曲园先生。着述编入《春在堂全书》。

与次女绣孙谈人生

【原文】

得正月二十七日书,知汝无恙[1],为慰。

吾于正月二十八日,在钱塘江首途,由严州、金华、处州、温州而至福宁。祖母今年八十有七,惟步履艰难,及重听较甚耳[2],饮食起居,与前年无异,期颐可望也[3]。伯父之病,仍未脱体,幸公事清闲,颇足养病。

吾在彼小住二十七日,仍由原路而还,水陆兼程,行殊不易。然泉声山色,颇足娱情;已于三月之末至西湖精舍,笔墨丛杂,宾客纷繁,远不如福宁太守之清闲自在矣[4]。汝南旋之计,闻又不果。在都固无佳况,还南亦乏良图,触藩之叹[5],诚有如所言者。眼前既不成行,宜随时排遣,勿郁结成病。

汝有生以来,尚无大拂逆之境,此日稍尝辛苦,亦文章顿挫之法。昨得彭雪琴侍郎书[6],有诗云:“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此言有味,故为汝诵之。

吾尝言人生须分三截:少年一截,中年一截,晚年一截。此三截中无一毫拂逆,乃是大福全福,未易得也。三截中有两截好,已算福分矣。但此两截好,须在中晚方佳。若晚年不好,便乏味也。必不得已,中一截不好,犹之可耳。汝少年总算顺境,但愿以中年之小不好,博晚年之大好,仍不失为福慧楼中人。善自保重,深思吾言。

——节录自《近代名人尺牍》

【注释】

[1]无恙:恙,忧。没有疾病、灾祸等可忧之事。

[2]重听:听觉失灵。

[3]期颐:《礼记·曲礼上》中,“百年曰期颐。”古人以百年为人生年数之其极,故曰期;百岁老人的生活起居需要人养护,故曰颐。

[4]太守:旧官名。各朝代的官职大小,所辖区域不一,唐玄宗以后已非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则专称知府。

[5]触藩:本意为以角抵撞篱垣。后用来比喻到处碰壁,进退两难。

[6]彭雪琴:指湘军儒将彭玉麟。侍郎:旧官名。从汉代为宫廷近侍到明清,官位渐高。到明清时为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如吏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等。

【译文】

收到一月二十七日的信,知道你很好,心中感到安慰。

我于一月二十八日,从钱塘江开始出发,由严州、金华、处州、温州到了福宁。祖母今年八十七岁,只是走路有些困难,以及耳朵失灵也较严重,然而吃饭活动等,同前年一样,活一百岁是有希望的。伯父的病,仍然还没有好,好在公事不多,完全可以安心养病。我在那里住了二十七天,仍然由原路返回,水路陆路兼程,路途很不容易。然而一路上山上的景物和泉水的叮咚声,完全可以陶冶情怀,也有一番情趣;已于三月底到了西湖学舍,这里诗文及写作较多较杂,来客也多,远没有在福宁任知府时清闲自在。

你到南方来的计划,听说又没有结果。在京都固然没有什么好的,归还南方也不是什么良策,使你到处碰壁而进退两难,正像你所说的。眼前既然不能来南方,可以随时消遣放松自己,不要忧郁成病。你自生下来还没有经过大的不好的处境,这段时间稍微经历辛苦,也好像写文章的顿挫方法。昨天收到彭雪琴侍郎的信,信中有句诗说:“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

这句诗很有意思,所以抄来给你读一读。

我曾经同别人讲人生须分为三个阶段:少年为一段,中年为一段,晚年为一段。这三个阶段中,没有丝毫的不顺利的处境,这是有大福气的人,很难得到。三个阶段中有两段好,也算是有福的人了。但这两个阶段好,必须在中年和晚年才比较好,如果晚年不好,就没有意思了。如必不得已的话,中年这段不好,还算可以。你少年总算还比较顺意,但愿你以中年有一点点不好,换来晚年的大好,仍然不失为有福气的人。好好保重,多想想我的话。

【评析】

俞樾在信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他从杭州起程去福宁老家看望母亲及家人,又从老家返回杭州的经过,并告知女儿家里祖母及伯父的身体状况。同时还借他女儿想南下,但又一时不能来南方居住的想法,告诉女儿不要太忧郁,并用彭雪琴的诗来开导她,有烦恼的时候要想得开一点,只有历尽艰辛的人,日后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信的后半部分主要讲他对人生总的看法和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俞樾写这封信的主要意思。他认为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其目的是用以教导女儿:人的一辈子当中,总难免有不顺意的时候,人在困难的时候或处于困境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要励精图治,最后争取在晚年有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