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永庆全传
10688500000028

第28章 百川归海,反哺社会的大人生(1)

王永庆希望他死了人们还会记得他,当人们都不再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真正死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被世界所尊重。

勇担重责,发展出口加工区

王永庆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企业最终都是为社会服务的。他做生意最初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但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个人来说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能够为社会、为民族做些事情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民族企业家的使命,王永庆多年来始终抱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王永庆希望他死了人们还会记得他,当人们都不再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真正死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被世界所尊重。

很小的时候,他常听爷爷讲“吴凤举义成仁”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吴凤是福建省平和县人,清朝康熙年间随着父母迁到台湾。20岁时,他开始和阿里山的土著人做买卖,因此对于土著人的风俗习惯、性情性格以及语言都很熟悉,相处十分融洽。因为吴凤做人诚谨笃实,所以极为土著人所敬仰。

后来“政府”招募通晓土著语言的人担任通事,这样24岁的吴凤应征为阿里山的通事,管理高山族的同胞。由于吴凤平易近人,对待山胞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为他们引进新观念新技术,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很受山胞的敬重。

然而,山地有一个风俗,每年秋季祭神的时候,一定要杀一个人,把人头作为供神的祭品。吴凤虽然知道那是迷信,却没有办法让他们放弃这种想法。后来吴凤灵机一动,问山胞们:“朱一贵变乱的时候,你们一共杀了多少汉人?得到多少首级?现在骷髅还存在吗?”山胞们回答说,现在还存40多具骷髅。

吴凤就晓谕他们说:“杀人是最大的恶事,是国家法律所严禁的。你们既然无法革除习俗,姑准把旧存的40余骷髅,每年用一个祭神,不准再杀人,如有故违,‘政府’将派兵聚歼你们。”山胞们听从吴凤的劝诫,从此40余年再没有杀过人。

骷髅有用完的一天,山胞们请求恢复杀人祭神的旧例,经吴凤苦苦劝谕而止其妄杀。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后,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人开始传播迷信,说是因没有杀人祭神而遭的天谴。人们重新请求开始杀人祭神,吴凤知道这次没有办法阻止了,就对他们说:“杀人是很坏的事情,你们一定要杀,那就明天中午到我这里来吧,看到一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你们杀了他就可以了。”

第二天中午,山胞们拿着刀枪和弓箭,到了吴凤办公的地方,真的看到了一个红衣红帽的人,一时弓箭齐发,把那个人射死了。大家走近一看,那个人就是他们平时很爱戴的吴通事。山胞们悔恨交加,悲恸万分,痛哭之声震动山谷;后来,他们为了悼念吴凤,从此就把杀人祭神的多年恶俗,永远革除了。

王永庆知道自己也是福建移民的后代,吴凤一直都是他引以为傲的人,也是他的精神榜样。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能够做些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王永庆认为,台湾取得现在的经济成就离不开“政府”正确的决策,但是没有台湾人民的勤俭耐劳也是不可能的。如今的台湾号称亚洲的经济四小龙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只有检讨过去的得失,作为将来行动的指导,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有合理的经济政策,能够形成产业规模,带动所有行业的发展。

王永庆经历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有低迷、过渡时期,有高速增长时期,这也正是台塑集团的发展过程。王永庆始终绷紧一根弦,以世界上著名企业为目标,并奋力超越。

当初,王永庆在高雄设置出口加工区,看中的就是当地劳动力充足,可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同时打开外销市场,赚取外汇,引进新技术,增加“政府”税收。但是,就是这样有益的事情,仍然有许多人反对,他们强调的理由是时机还不成熟,实力还不够。

为此,有人专门来和他谈论这个问题,要他三思而后行,并告诫他,这样的投资会很大,而且如果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损失也会很大。王永庆坚持认为,发展出口加工区是非常现实的。他列举了台塑的两个优势——

其一是:先进国家工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很多,员工的薪资水平也比我们高得多,这样加工产品的成本增加,就迫使他们的企业生产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他们生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就很难盈利,因此,他们就需要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委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工。

其二是:台湾地区输出的各种产品,以前大部分是由日本、香港供应,现在台湾比他们更具有竞争优势。首先日元升值,人工成本增加;其次香港劳动力不足,生产力不足,这样台湾就比他们更具有发展机会,完全可以利用台湾廉价的劳动力,抢占市场先机。

王永庆最终说服了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建立和发展出口加工区。

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证明了王永庆的决策是正确的。但王永庆也提醒人们,有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在模仿建立出口加工区,而台湾的企业没有进步,仍旧在走老路,难免会被别人赶上甚至超越,因为还有人力资源更便宜的地区存在。

如果经济持续出现上涨势头,那么工业发展迅速,所需员工人数必定增多,现在每年工资平均提高20%左右,到时候劳动力资源不足,那么就不是提高20%就可以见效的了。这样就凸显了管理中隐藏的危机,管理者的观念如果不加以更新的话,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王永庆看问题总是喜欢比较,但是他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只注重表面现象,只看到事物的外在特征,他能够认真思索,深入剖析。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他的许多观点经常出人意料,一鸣惊人。

有一次,王永庆会见一位韩国客人,那是一位财政高级官员。这名韩国官员说:“不知道别的国家怎样,我们的人民经常会偷漏税款,这一点让财政局没有任何办法。”俗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何况是对一个外国人说呢?因此王永庆很钦佩他的坦率。

王永庆说:“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首先这些人并不是不爱国,偷漏税款只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这也是情有可原的。这种事情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归根究底在于社会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收制度。比如美国,就没有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他们对纳税人的义务设有严格的制度,资料正确完整。人们并不是不想偷税,而是没有办法偷。再如英国采取的是政府委托会计师代查,有没有偷漏税一眼就能看透,因此也很少发生偷漏税的情况。可见制度建设非常重要,通过制度约束人,制度没有缺陷,自然就能让所有的人处于公平之下。”

韩国官员有些惊讶,问道:“那在我们这种发展状况下要一套什么样的查账办法呢?”王永庆说:“其实对任何国家都一样,就是税收要从根源上下手。以纤维纺织业为例,制造一吨原棉所需要的原料,可以通过三部分资料查出:一是机械设备,提供技术设备的厂家必定有生产能力的说明书;二是税务当局可向国外索取原料生产单位的资料;三是将同类厂家生产效率做比较。通过对根源资料的确切掌握,就能够实现对各加工过程的掌握,纺纱织布做衣服就都可以推算,这样他们就很难再偷税漏税了。”

王永庆略作停顿,接着说:“其实现在好多国家的征税制度也不太合理,有失公平。正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才会有些人偷漏税。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公正,因为有人得到了额外的利益,因此大家就会效仿,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糟。因此,征税制度一定要无懈可击,税收征管机构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在工商界制作一套成本会计,一改过去监查的方式,而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就能建立良好的制度。”

韩国客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韩国工商部很诚恳地邀请王永庆去听他们的经济报告,他们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各行业的生产情形、成长率、今后计划输出增加量,有很多很精彩的设想。

报告结束后,一位官员很客气地询问王永庆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王永庆谦让了一下说:“刚才幻灯片介绍,一些年产12万吨石油化学肥料工厂每年的生产量都有所增加,甚至超过100%以上,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过这些工厂好像都是公营的,那么在每年的利润中,公营创造的占多少,民营的又占多少呢?”这位官员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得说:“我们的公营事业大部分都供应国内消费,尤其是肥料供应,自给尚难,更不用说输出了。所以,虽然我们的输出量每年增加,但是和台湾相比还差得很多,公营事业的出口额占比率甚微,民营企业占得比较多。”

王永庆接着问道:“为什么公营事业不能够增产出口?那么鼓励民营企业增产出口有什么优惠的政策呢?”

这位官员说:“政府是想鼓励民营企业出口,但是所需资金极为庞大,不是民营的力量就能达到的,因此只有公营。”

“可是,据我观察,汉城有许多高楼大厦都是民营企业出资兴建的,可见民间资本的力量并不是很弱,如果将建造这些大厦的资本转向工业,岂不是对国家、对地方的发展更有好处?”

“可是,我们的工商界对工业没有兴趣,对兴建大厦兴趣较浓,政府已经出台了政策,希望民间资本能够转向工业,因此,汉城已经采取禁建措施了。”

王永庆说,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工业上不去,没有资本做,但是房地产却异常火爆,这多少有一点不和谐。如果能把这些资金优先用于工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这样不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更加有利吗?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它自身的优势,为了发展经济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政府只有合理地加以引导,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这就需要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合理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有益于实施和发展。

台湾当局曾经鼓励民间企业合并,以扩大生产规模。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很少有企业愿意合并。

就拿纺织业来说,台湾当局希望将几家2万锭左右的纺织厂,合并为一家10万锭以上的大型纺织企业。然而提了十几年,还没有一家纺织厂合并。所以王永庆认为,政策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如果合并对所有的人都有利,那么大家不会拖着不做,相反拖到现在仍没有实行,就说明这中间有些事情不切实际,对企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合并到底有没有好处?2万锭和10万锭两相比较,究竟哪一种生产规模更符合经济原则呢?有人就说:“当然10万锭的工厂优于2万锭的。就拿人事费用的开支来说,如果一家公司董事长连同常务董事共5个人,每人给一部汽车,5家2万锭的公司总共需要25部汽车;如果合并起来,那么5部汽车就够了。”

那到底哪家工厂能够赚钱呢?王永庆认为,台湾的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普遍没有步入正轨,在这种情况下,设备越庞大,管理越容易出现漏洞,经营就越容易发生亏损。现在纺织业界许多2万锭左右工厂的负责人都很精明,他们通过灵活适应市场得以维持经营,如果不懂得变通恐怕早就倒闭了。如果真的将工厂合并,恐怕情形也不一定会好,也许会很糟糕。

王永庆的观点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做事总喜欢追根究底,而不是一知半解。

美国NBC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个电视专集,名字是《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美国人不服输,不相信日本人能够做到的美国人就做不到。

王永庆分析,美国条件充足、生活富裕,人们就开始产生懈怠心理,工作就不再卖力。这样一松懈,就给了日本人赶超的机会。

台湾人也不服气,日本人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凭什么不服气?要工业基础没有,要资源也没有,这些很客观的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只有一点一点地发展才有机会。

王永庆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资源丰富,科技发达,文化水准也很高,落后是由于人们精神松懈造成的,只要稍微提高工作状态,一切马上就会发生改变,这种条件和潜力台湾是没有的,所以,所有的台湾人,所有的台湾企业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到底应该怎样做。该是警醒的时候了,任何松懈都会造成落后。不是吗,连美国也开始有不如日本的地方了。他也发出警示,不要因此而被假象迷惑,认为美国的工业就此被抛在了后面。美国可能会短暂地停步不前,但一旦发展起来速度就会很快,不久还会跑到日本的前面。所以美国人略为松懈,还是能说得过去的。

而台湾就不一样了,台湾有什么条件松懈,有什么资格松懈?

中国人不比日本人笨,但让王永庆痛心的是,中国人连动脑筋去思考都做得不够,怎么能够行动呢?又怎么能做得好呢?日本能,中国为什么不能,答案就在这里。王永庆提醒大家要进行彻底检讨,振作精神重新来过,否则再不服气也没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国家经济千疮百孔,无家可归的人不计其数,非常凄惨。他们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原因就在于日本人有危机意识,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这样下去国家就会完蛋。日本没有天然资源,一切都要加倍努力。因此日本人更加努力,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像SONY等等几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是在那个很困难的时期里克勤克俭努力发展起来的。那个时期的日本人都很觉悟,知道不加倍认真就没有前途。

台湾今天有了一点点成就,许多人就不知天高地厚,开始飘飘然了。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台湾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精神,继续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赶,才能迎头赶上。王永庆认为,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行。

王永庆清楚地记得,1956年以前,一般学生大多数都赤脚上学,很少人有鞋子穿;那时台北市的小包车寥寥无几,仅有的几辆也都是破旧得很。信义路那时还是一片水田,旁边只有一条泥路,骑脚踏车经过都很困难。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洋房,一切都改观了,这些奇迹般的变化都是勤奋发展工业的结果。

王永庆的勤是有名的,就拿跑步来说,每天早上,他都会绕澄清湖跑一圈,有的时候还有南部同仁一起陪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