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永庆全传
10688500000031

第31章 百川归海,反哺社会的大人生(4)

40多年来,无数的工专毕业生走到了不同的岗位上,有些人还创造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勤劳朴实”的校训,仍然以明志工专的学生自居。

1976年,王永庆为了纪念父亲王长庚,捐资20亿新台币设立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长庚纪念医院。王永庆对穷人看不起病有着切身的感受,因而提出医院以“治病救人”

为目的,把一切费用都降到最低,甚至对一些病人减免。一般医院劳保住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劳保局平均每人必须支付5万元的医疗费;但是长庚医院平均每个劳保住院病人,劳保局只要负担3万余元。而且绝对没有因为是劳保病人而马虎治疗的,所以劳保局相当满意。

长庚医院如今的门诊容量和床位都是台湾最大的,也是世界最大的。不但如此,王永庆还在台湾各地设立多所分院,方便更多的病人就医。

城市生活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凸现出来,不但在台湾地区,在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都有发生。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的平衡,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这与人们追求生活素质的提高是背道而驰的。人们得到了一些东西,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正在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因此,要如何规划发展,就成了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关注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手段改善这种状况,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和组织关注的事情。王永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1980年8月,王永庆设立了“生活素质研究中心”。其目的是为了设法改善因经济发展所衍生的生活上的问题,诸如餐饮过度浪费、医疗服务不理想、住宅与交通日趋严重等,以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塑造更健康幸福的生活,进而建立安祥和谐的社会。

该中心曾与“行政院”主计处合作完成了一项调查,目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因此提出了六项最重要施政次序:第一,改善社会治安;第二,整顿贪污;第三,提高教育经费;第四,保障劳工权益;第五,加强社会福利;第六,兴建居民住宅。

能够将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情况反馈给“政府”,同时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是王永庆颇感欣慰的事。

1985年7月,为了改善台湾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王永庆在台塑集团总管理处设立了一个辅导小组,邀请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及主管人员参加,学习怎样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财务、生产、物料、采购等的管理工作。

这项活动使1000多家中小企业受益。这些企业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改善自身的管理问题,实现台湾地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台湾地区的整体发展与繁荣。

当2003年那一场恐怖的非典型肺炎(SARS)在全球蔓延时,一向很少管理子公司事务的王永庆亲自上阵,来到长庚医院指挥并督导员工抗疫。他还拿出两亿元资金,投放包括台湾、大陆、香港和新加坡的SARS的合作研究,希望能尽快开发出快速检验试剂,以及从康复病人血液中制造出高单位免疫球蛋白,提供患者早期治疗使用。

安老重生,推己及人双梦想

2005年元月1日凌晨两点半,有点清冷的忠孝东路显得空荡荡的,只见几部汽车呼啸而过,一群刚狂欢完的青年男女,叽叽喳喳地走出KTV,拦下出租车准备回家。一阵喧哗过后,街头又恢复了寂静。就在夜猫族结束一夜的狂欢之际,不远的敦化北路与民生东路路口上,原本一片黝黑的台塑大楼内,13楼的灯突然亮了起来……台塑的当家人,王永庆,此时正坐在他宽大的办公桌前,在沉思。他在想,如何才能尽快实现他心中的两个梦想。王永庆的第一个梦想,他要让全台湾的老人都能做到“老扶老、老助老”。

为此,他开始在全台建立养生文化村。关于养生文化村,说来话长。那是十几年前的一天,王永庆到长庚医院视察,发现急诊室排队住院的病人很多。到底怎么回事?一问之下才知道,排队的大多都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于是,王永庆指示长庚医院桃园分院成立以治疗慢性病患者为主的慢性病专科医院和照顾长期卧床病患者的护理之家,希望能藉此缓解急诊室排队的人潮。

在这个过程中,王永庆又看到很多老人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这让他很不安,因此他觉得除了基本的医疗之外,还要有进一步的老人安养照护。

王永庆是个想到就要做到的人,他立即指示下属开始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老人照护体系,决心自行发展一套崭新的老人照护模式。一名长庚养生文化村高阶主管回忆:“‘养生文化村’这个名字是董事长取的,是先有了名字,之后才有了蓝图,董事长很强调‘文化’这两个字,一开始我们也不太明了其真正的内涵,只规划了表演厅等硬件设施,但是计划提出去之后,却被他打了回票。”

按照王永庆的意思,这个文化村,是让每个住进来的老人,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安养服务,而是积极地创造退休后的生活,让每个住民都过得很有尊严,也过得很快乐、健康,所以特别强调软件的规划。

在传统的老人安养机构,老人一进来就成了“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非但活得没有尊严,也因为生活没有重心,意志容易消沉。而王永庆的设想是,养生文化村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活到老、做到老”,他也一直强调,这些老人进来后,不是只来安养而已,是要来做事情的!

王永庆认为,老人们生活和工作这么多年,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无价之宝;不把他们的经验传承下去,就是一种浪费。

在这个经验传承的过程中,这些老人受到肯定,精神上就能获得极大的满足,生活自然有了目标,他们就不会觉得他们对社会已经没用了,就会觉得他们还能发挥余热,当然就能健康快乐地安养天年了。

养生文化村原来也像其他安养机构一样,规划了充足的服务人员,但这样的构想却被王永庆否决了,他说服务人员要不了那么多,保留一半就可以了。一些不需要体能、没有危险性的工作,可以由文化村的老人担任。

让这些老人参与社区工作,除了有事可做,也可获取报酬,而且由老人照顾老人,才能真正了解老人的需求,从而达到“老扶老、老助老、老愉老”的终极目标。

还真是,这样实施起来以后,那些老人们都在养生文化村里过得很开心,原本沉默寡言、少有笑容的老人,也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长庚养生文化村平价的收费和有别于其他老人安养中心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王永庆的老朋友、前监察院院长王作荣,在报纸上看到王永庆建造养生文化村的新闻,只因信任台塑集团的形象,当下马上决定订了一户,而且非常心急地想搬进去。他还写了好几封信给台塑总管理处副总经理杨兆麟,问他怎么不快一点来收钱,并且反复叮嘱不要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王永庆举王作荣的例子说,他数十年的经验和智慧,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等他住进养生文化村后,星期六、星期天将会安排大学的一些研究生来和他座谈,而他为了要准备这些资料,平常就会有事做,生活也就有了重心,同时他的经验也能够传承下去。

这个养生文化村费了王永庆不少心思,他通常每隔一两个礼拜就去视察,也以他自己的经验,提出许多意见,以供改进。比如,他觉得老人们冬天洗澡还要自己调温很不方便,于是他指示改用定温的热水器,虽然预算因此而增加不少,但方便了老人,他觉得很值得;而在一次视察后,他发现房间里没有冰箱,于是他自掏腰包,花了数百万元为住户添购了冰箱。这些善举,都让住在文化村里的老人们很感动。王永庆每次一到文化村,那些老人们都会跟他叙叨好一阵子,舍不得让他离开。

王永庆不仅自己常常亲自去视察,他也会请一些朋友去参观,之后还会请他们提出意见。

王永庆如此用心经营养生文化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创造一个“老人安养的典范”,进而创造住进老人安养机构,不是被家人抛弃,而是积极地营造自己晚年生活的新价值观,为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一个解决之道。这样,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问题,也为“政府”和社会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

眼看养生文化村逐渐成形,王永庆“老有所养”的梦想也正逐步得到实现。这一点王永庆觉得很是欣慰。王永庆的第二个梦想是解决污染、土壤酸化问题。王永庆曾做出了一个大举动在全台发放了700万个厨余桶。“模具一定要多做几组,厨余桶的产量才能负荷。”王永庆在电话里对施重德叮嘱着。施重德是台塑环保科技总经理,自从王永庆宣布半退休后,他就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每天王永庆都会给他打一通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因为厨余回收是王永庆眼下最惦记的工作。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王永庆就呼吁,要重视厨余的问题,他也以他幼年时农家都以厨余养猪的经验,提出回收厨余养猪的想法,不过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养猪户的抗议。不得已,王永庆就把厨余养猪的构想改成了厨余堆肥。

凡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王永庆,为了解决厨余回收工具这个大问题,还自掏腰包花了五六亿元购置七百万个厨余桶,分送给各个家庭,目前台北市已经发放了70几万只厨余桶。其实,你不要看他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钱来,好像是在做亏本生意,但孰不知,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污染公害,二来又为制作有机肥提供了了原料来源。王永庆凡事都是谋而后动,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他是不会置之不理的。

厨余回收之后,送到台塑环保科技各地的处理厂,经过摄氏八十多度高温发酵杀菌的制程之后,做成一袋袋固态的有机肥料。据使用过台塑有机肥料的人说,台塑用厨余做的有机肥料养分高,肥得连杂草都长得特别快。

王永庆投资上百亿元,建立厨余回收体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土壤酸化的问题。他认为,台湾农民习惯使用化学肥料,一年化肥使用量高达114万吨,这些化肥撒在土壤里,1/3被作物吸收,1/3经由地下水流进河川,1/3存在土壤造成土壤酸化、固化。而根据研究,用化肥种出来的蔬果,里面会残留亚硝酸盐,长期食用会导致不孕症和致癌的危害,因此若能倡导厨余有机栽种,可一举解决厨余污染、土壤酸化和民众健康的问题,这么多的好处,王永庆当然舍得下力推广。

目前台塑环保科技已规划在基隆、桃园、台中、台东、花莲等八个地方设立厨余处理厂,面积达39公顷。桃园杨梅厂预计2005年年底前将完成建厂。其中,24公顷将规划为有机农场,预计月产25万斤的有机蔬果;届时,从厨余回收、有机肥料到有机蔬果一体化的体系完成后,“台塑牌”有机肥料和“台塑牌”有机蔬果将在市面上出现。

施重德说:“目前市面上的有机蔬果,多数不是真正的有机栽种。台塑的有机农场将比照最严格的日本MOA有机栽种标准,所种出来的蔬果保证零污染。”

王永庆也语重心长地说:“厨余回收事业,只要能做到零掩埋、零焚化,不赚钱都没关系。”

让台湾重新变得山明水秀,是王永庆现在最大的梦想,而他一手设计的厨余回收体系,在“政府”和台塑通力合作下,已经启动,王永庆心头的梦想也往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