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10708800000014

第14章 做人的必备心态(8)

安然对待命运不是很难,看你如何去想清楚自己。

心有主宰

有个老和尚,一天带着弟子在一条河边放生。

他们在上游放生,可是,下游的村子里的人却在打渔。

这时,一个弟子看见了,向老和尚报告,老和尚安闲地说:"照样放"。

小和尚不理解了,说:"我们这样放生,把鱼等于送给那些人去打上来,不是也不合佛家的道理吗?"

老和尚回答说:"我们放生是修我们的福,他打渔是他造业,我们并不是放了故意给他打。不能看到有人打渔,就不放生,这就把我们的一点善念、善行全都送掉了。所以,我们做事就是要按照我们想好的做该做的,没有定力,就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连你自身的事情都会做不好。"

放下欲望

曾经听到一位有道禅师说过这样一番道理,记忆深刻。

他说:美国人跟中国人比较,美国人物质生活确实比中国人好,他们有很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活全都是电气化的设备,出门都有汽车代步,每一个家庭都有庭院、花园。

有一次陪一位信徒回家乡,在大连他们的乡亲父老问起美国的生活,个个都投以羡慕的眼光。

可是我告诉他们:"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

他们都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出门骑脚踏车,住的房子破破烂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美国人比。"

我说:"请问你们哪一个人是负债过日子的?"大家彼此看一看,一个都没有。美国人的生活统统是赊账赊来的,买房子、买车、家庭用具,都是向银行贷款,从生下来就负债,到死都还不清,来生还要还债,这种精神压力多大!每天拚命工作,就为了还债。

中国人虽然辛苦一点,不负债!每天放工之后,几个人在自家门口,摆一个小桌子,吃花生米、喝老酒,优游自在,美国人哪有这种享受!

所以,要晓得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

安分守己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一天夜晚听到房门外有声音,于是点起蜡烛,问道:"你到底是鬼还是狐狸?"

外面的声音说:"是狐狸也是鬼。我本来是狐狸,被我的同类害死了,我现在是狐狸鬼,所以说亦狐亦鬼。"

这个人不怕,继续问道:"你为什么不到城隍土地那里告状?"

狐狸鬼说:"我不敢去,去了也没用处。"

这个人又说:"你同类把你害死,为什么告状没用?"

狐狸鬼说:"狐狸要修炼成人,要练丹,如果这个丹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炼成,任何人也抢不去;如果是曾经伤害过很多人的性命,才炼成的丹,别人就可以抢去。而我这个丹是过去采捕阴阳,害死了不少人而炼成的,我要是一告发,自己的罪业就不得了,所以我不敢去告状。"

这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找我?"

狐狸鬼说:"你的阳气很盛,希望你搬远一点,我们彼此不相妨害。"

这个人第二天就搬到外面一个房间,与狐狸鬼隔远了一点。

纪晓岚对这一段故事的评语,说得很有道理。真正是自己修成的,别人是夺不去的;而用其他手段抢来的,不是自己修的福,别人能抢去。

我们想想这个世间,有多少确实是安分守己得来的财富,真的不容易失去,他的福能够享到一代、两代、三代。若他是用种种欺骗的手段得到财物,固然得到的很多,来得快,去的也很快。

乞丐父亲

有个老和尚讲了一个故事:

在江苏泰州有一个要饭的,很可怜,但他的儿子做生意发大财。

所以,亲戚朋友骂他:"你发大财这么享受,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饭,你知不知道?"

他当然也很难过,派了好多人到处去找,把爸爸找回来。找回来之后,给他换上新衣服,找人侍候他。可是他这个老爸爸住了一个月,又偷偷溜了,又去要饭。

人家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还要出来要饭?

他说:"那么多人侍候,是受罪呀!"我不想吃的东西,拼命拿来给我吃;我不愿意穿的衣服,拿来给我穿。我天天要饭,每一天游山玩水,我饿了就托一钵饭。晚上睡觉,随地而睡,我过的是真正的生活,过的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快乐、自在的生活。

"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过得是大自然的生活,跟大自然为伍。再回过头来看看他儿子做生意,他简直不耻,认为那过的不是人的生活。

佛家的离苦得乐,我们从这里去想,也许会有些感悟吧。

用钱与藏钱

过去有一个人,毕生辛苦劳作,慢慢积累了很多的黄金砖块,由于储蓄了很多,就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却一直都没有用过,家里的亲戚朋友,甚至自己的孩子,有了大事情,他从来都不肯说出来藏着那么多钱。

后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他都没去用过,但是他有时去看一看就欢喜了。

有一天,他又高兴地跑去看他的这些金砖,突然发现,金砖给人偷去了,那时他伤心得死去活来。

这时,大家就都知道这个事情。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们呢?"

"没有!"

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们当作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

耐心等待

老和尚与小和尚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穿过一个森林。老和尚口渴了,便吩咐小和尚去不远处淌过的小溪取些水来。

小和尚去了,不一会又空手回来,对老和尚说:"那溪水实在不能喝,有许多车经过,又有一群鸭子下水,把水弄得污浊不堪,请再往前走吧,不远处一定还有河流。"

"不,你再到那小溪里去取水。"

小和尚心里实在不服气,但表面只得顺从。内心叨叨着,埋怨师傅,何必再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呢?

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刚才浑浊不堪的小溪边时,忽然眼睛一亮,因为他看见,那些泥沙和浑浊的水已经不知去向了,溪水已经变得又是那么清澈纯净了。

只需要耐心,你就能得到所等待的一切。

放下就是快乐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着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逐渐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得意忘形的老虎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那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去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的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中张望,观察是什么东西隐蔽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了。老虎得意得简直忘了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死獐子。

无论你是胜利或是失败,切记,那都是生命中的一个阶段,甚至很短很短,不要在任何时刻,失去对自我控制。

镇静处世游刃有余

于镇静中思索谋事,能够剔除因惊慌失控的心理影响而导致的对策失误,古往今来,在生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一脉相通,概莫能外。镇定之所以适应性如此广泛,其实质是一种内在心理机制与相关素质的外在体现。反之,则抑制思维机变的能力,使决策结果带有偏颇和不彻底性。同时,镇定可以稳定自己,威慑对手,使对方对你产生敬畏、疑虑,甚至恐惧的心理,达到在心理上压倒对手,从而使之未战先衰或不战而屈的目的。所以,遇事才会镇定自持,临事不乱,遇到各种事情都能冷静、正确地泰然处之。所谓"积久成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更是这个道理。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东晋时期与王导齐名的一位有作为的宰相。他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都很器重他,少年时就有名。

凡是能够成为宰相的人,除了出众的才学之外,还要有冷静处世、周旋于众人的本事。在乱世更是如此。东晋中期,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淝水之战前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夺权斗争,集中表现在司马氏皇权与世族军事集团之间的冲突。桓温身兼大司马、都督和扬州牧等官职,成为总理内外的权臣,虽然他的北伐在客观上有重大意义,但目的在于"欲先立功河朔,还加九锡",桓温又废司马奕,立简文帝,形成了"臣猾陆梁,权臣横恣"的形势。这种时局多虞的形势,既危及东晋的统治,也威胁着江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时,东晋还存在着严重的外患,苻坚统治的前秦在逐步消灭北方各割据势力的同时,不断把矛头指向东晋。东晋的边境已形成"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的紧迫形势。

东晋社会的复杂矛盾,需要具备处理复杂矛盾条件的人物,谢安正好在这时适时而出,然而谢安并不想凭藉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藉口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优游乐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

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并不因为一时的不得志而恐慌,照样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游乐山林之间。终于,应桓温召为司马,于是从咸安元年(371年)到太元十年(385年),在15年中,迅速登上了辅政的地位,成为东晋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宰相。在他从政期间,他一直把"镇之以和靖"和"不存小察,弘以大纲"作为从政原则。

咸安元年(371年),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权臣桓温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在枋头一战遭到惨败。为了重立威名,他听从郗超的建议,在咸安元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此时的谢安已担任了侍中,不久又升任为吏部尚书。他洞悉桓温的野心,也知道简文帝比被废黜的司马奕也强不了多少,只是清淡的水平略高一些而已,但他仍然忠心匡扶朝廷,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待着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于宁康元年(373年)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威。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

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紧张得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这时,王坦之等人则惊魂未定,还在浑身哆嗦。谢安在席间,说东道西,谈笑自如,所言之事,左右逢源。谢安在闲谈中还观察到壁后埋伏着武士,这时谢安也没有慌乱至极,而是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了。

同年三月,桓温得了重病。在返回姑孰之后,病情日益加重。但他还在幻想着能得到加九锡的殊荣,不断派人催促。谢安故意拖延,对已经起草好的诏书一再加以修改,迟迟不予颁发。桓温终于没有如愿,抱憾而死。

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数月后,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谢安又兼总中书省,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他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翦除桓氏集团,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后来又转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将相关系的协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而文雅则更胜一筹。谢安不动声色地挫败桓温,客观上避免了大内战,防止了东晋王朝的没亡,使社会转危为安;在一段时间内既改变了世族军阀篡权的局面,又使将相关系协调起来。这种稳定的局面,是东晋王朝继续发展的社会条件,为淝水之战东晋获胜奠定了政治基础。

内部安定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向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因为东晋初年,仍然军阀混战,没有宁日。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分,只有牢牢掌握军队才能建立强有力的集权国家。所以要改变困境,就必须建立维护集权国家的军队,才可能对内恢复集权,对外有御敌之兵。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屡遭败绩。谢安派自己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军征讨,接连取得胜利。又命谢玄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北府兵,为抗击前秦作好了准备,同时也作为维护集权的依靠。

著名的淝水之战更是显示出谢安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一面。谢安大敌当前,仍然能和朋友从容不迫地下棋对弈。这种镇定的功夫,不是我们轻易就能学得到的。这如同三国鼎立时的诸葛孔明,"胸中自有百万兵",空城操琴,疑走魏军潮汐之众;也像粗中藏细的张翼德,当阳立马横戈,三声猛喝,惊退曹兵百万。如此气概与胆略,确非朝夕之功即可得,而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所使然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镇定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心理谋略。

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