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的超越
10712600000014

第14章 人生的成功(4)

成功伴着失败,失败伴着成功,人本来就是失败与成功的统一体。人的一生,犹如簇簇繁花,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面对挫折或失败,既不要忧悲,也不要自暴自弃,把厄运羞辱看远些,看开些。

人生无坦途,在漫长的道路上,谁都难免要遇上厄运和不幸。人类科学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在报考瑞士联邦工艺学校时,竟因三科不及格落榜,被人耻笑为“低能儿”。小泽征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在初出茅庐的一次指挥演出中,曾被中途“轰”下场来,紧接着又被解聘。为什么厄运没有摧垮他们?因为在他们眼里始终把荣辱看做是人生的轨迹,是人生的一种磨炼。假如他们没有当时的厄运和无奈,也许就没有日后绚丽多彩的人生。

19世纪中叶美国有个叫菲尔德的实业家,率领工程人员,要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起来”。为此,他成为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在举行盛大的接通典礼上,刚被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突然中断,人们的欢呼声变为愤怒的狂涛,都骂他是“骗子”、“白痴”。可是菲尔德对于这些毁誉只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释,只管埋头苦干,经过6年的努力,最终通过海底电缆架起了欧美大陆之桥。在庆典会上,他没上贵宾台,只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菲尔德不仅是“两个世界的统一者”,而且是一个理性的战胜者。当他遇到难以忍受的厄运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在实际行为上显示出强烈的意志力和自持力,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完善。

人要有经受成功、战胜失败的精神防线。成功了要时时记住,世上的任何一样成功或荣誉,都依赖周围的其他因素,决非你一个人的功劳。失败了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奋斗了,拼搏了,就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这样就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成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确地对待,便可把握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拥有一片广阔的心灵空间。

失败蕴含着机遇

人生当中,失败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失败并不是成功的拦路虎。有时的失败是因为我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还需要学习,需要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

失败只不过是成功的前奏,完善自我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只要我们在失败中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把失败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经验善加利用。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失败并不是黑暗的低谷,而是黎明前的曙光。可以说,失败会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以后的路怎样走,怎样去远离失败。如果我们明确了这一点,而且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那么这时候,失败就成为了我们走向成功的机遇。

失败也许是最让我们避之惟恐不及的字眼之一了。有谁会喜欢失败呢?别说是“屡战屡败”,就是一两次失败,也会让我们觉得大伤了元气,岂止是损失了精力、时间和金钱?

失败带给我们的感受之一,就是自卑。“我不行。成就事业,是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或幸运儿的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于是我们自认无能,从生活的跑道上退到一边,去做一个看客。

失败带给我们的感受之二,就是懦弱。所谓“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从此变得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再也不敢去冒哪怕一丁点儿险。我们成了十足的懦夫。

失败带给我们的感受之三,就是愧疚。我们会时时想,如果当初我不那么做,就不会失败了。要是世上有卖后悔药的就好了。我们盯着失败的伤口,看着它流血,却不知赶快去包扎,而是深深地陷入悔恨自责中不能自拔。

失败带给我们的感受之四,就是耻辱。在我们看来,失败是最没面子、最不光彩的事。因此就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与别人下棋,三盘皆输,却还要嘴硬,说:“第一盘,我差点儿赢;第二盘,他差点儿输;第三盘,我让他了。”死活不说“我输了”三个字。

……

失败真是这么令人讨厌吗?

明人洪应明说,恶劣的生存环境(包括不公正的待遇、贫困的生活、不能获得成功的困境),是锻炼英雄豪杰的熔炉和铁砧。能够经受它的锻炼的人,身心两方面都会受益;反之,身心则会受损害。用句现代的话说,洪应明讲了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道理。

对失败,我们也应作如是观。(实际上,失败往往会使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起来。比如,一个投资家失败,可能马上变成不名一文的穷光蛋;一个军人失败,可能会沦为战俘或受伤。)失败是一种既成事实,正确地对待它(所谓“能受其锻炼”),我们的身心就都会受益;不能正确对待它,失败就会如我们上面谈到的,使你自卑、懦弱、愧疚、推诿、逃避……使你产生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疲乏感,而疲乏使你难以着手工作,去积极补救或另辟新路,从而又促成新的失败。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功课。我们不可能生而知之,我们要长大成人,其间必要经历诸多失败。婴儿蹒跚学步,总要摔些跟头。如果摔了一两次跟头就趴在地上不起来,那他永远也不会走路。法国作家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做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

造成失败的原因无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有的失败是由于我们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所限。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再作冲击。

上官云珠是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她原本是一家照相馆的女职员,因为长得漂亮,国华公司聘请她担纲一部影片的重要角色,还把她的彩照登上画报,准备捧红她。不料她第一天拍戏就砸了锅,站在镜头前浑身发抖,一句台词也说不出。导演耐心地连试了三次,她都发抖,只得作罢。第一次明星梦破灭,上官云珠不甘心失败,又托人介绍到艺华公司,争取到一个角色。当正式在水银灯下拍摄时,她那个临场紧张发抖的毛病又犯了,第二次又失败了。面对两次失败,上官云珠既没有自卑自责,也没有放弃梦想,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而又稳重谨慎的态度,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发抖是因为自己缺乏表演基本功,心虚胆怯是病根子。于是她进入业余剧团,在舞台演出中磨炼基本功,积累经验,准备东山再起。她还先后到上海戏剧学校、新华公司演员培训班学习。1941年,上官云珠参加《玫瑰飘零》影片的拍摄,获得成功,终于成为大明星。

英国诗人波普说:“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幸福。经过克服的困难,不仅给了我们教训,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都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如果上官云珠没有经受失败,“顺利”地第一次拍摄就通过了,而其实她的演员基本功很差,那么,她就可能只能做一个昙花一现的“明星”,不会有后来真正的辉煌。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矛盾和不幸并非最坏的事。有什么样的经验,结果就成为什么样的人——经验越丰富,一个人的个性就越坚强。”甘地为争取印度的独立,提倡非暴力抵抗,与英国殖民主义进行了多年斗争,其间多次坐牢。但这些没有使他屈服,而是更坚定了他斗争的勇气,也使他增长了斗争经验,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只要与困难抗争,便能使孱弱的筋肉变得坚强——希望是在恐慌的守望之长夜诞生的,信心也是在败退及挫折之下到来的。

不要败在自己手下

明人吕坤说:使我消灭的,正是我自己。人不被自己消灭,又有谁能消灭他?负面的心态以及行为,会将我们引向失败甚至毁灭;而正面的心态及行为,则能使我们成功和幸福。

我们所有的行动与情绪都是和我们的心态相一致的。你认为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采取怎么样的行动。你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的人,将会走上失败之路,不管你如何努力想获得成功,甚至即使你遇到很多好机会,也一定会失败。认为自己“运气不佳”的人,将会设法证明他自己确实是“坏运气”的受害者。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次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已起草好了,可是他们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匆匆走了,记者一直没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把它们搬走了,也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那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进城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结果不长时间就把它们都搬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

这个故事很有启迪性,它告诉我们,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也不是客观条件限制,而是由于他的心态。他内心的自我想像首先限制了他,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分析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天时不利,也不是因为能力不济,而是因为自我心虚,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碍。有的人缺乏自重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对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时常在人面前感到紧张、尴尬,一味地顺从他人,事情不成功总觉得自己笨,自我责备、自我嫌弃;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内心中的自我是一个可怜的、脆弱的、需要别人帮助的弱小形象;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总觉得别人在背后指责和议论自己,对他人的各种行为充满了戒备心,容易产生嫉妒;有的人缺乏胜任感,不相信自己也能创造、发明,工作中缺乏承担重任的气魄,甘心当配角,而生活中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支配,无论职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都显得难以胜任;有的人个性萎缩,或虚假地表现自己,为掩饰自己的短处或缺点,夸张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或以衣着奇特来自我“打气”,追求虚荣……这样的人,他们真正的敌人正是他们自己。

要取得事业成功、生活幸福,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积极的自我心态,要敢于对自己说:“我行!我坚信自己!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就像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决不能让自卑感击败自己。球王贝利在初进赛场时,曾十分自卑。作为一名黑人球员,他总担心那些著名的球星看不起他。他经常想:“如果他们在场上戏弄我,然后把我当做白痴似的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所幸的是,贝利终于战胜了自卑,他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得那么好,比任何人都好。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自卑正是使你下跪的原因,而跪着的你,并不是你真正的高度。你要相信自己也能创造奇迹、成就事业,这就是自信。自信会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退一步讲,即便因客观原因你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可以自豪地说:“我失败了,但虽败犹荣。我没有亏待我的生命,我体现了我的价值。”

每个人拥有自我想像的内容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成功的自我想像将走向成功,失败的自我想像注定要走向失败。

面对失败,有时需要绕道而行

失败对我们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在我们试图达到某个目标时,失败将提醒我们注意调整我们的计划、方法和步骤,从而更快地接近以至达到目标。

失败的警示作用表现在它会告诉我们,我们设定的目标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无法做到的,我们必须尽快放弃原来的目标,而重新选择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放弃是明智的,而不能“一棵树上吊死”,钻牛角尖。

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对这话不能机械地理解。我们需要对失败做科学的分析:它是在提醒我们“此路不通”,还是在告诉我们只要继续前行就能成功?所以对失败有两种选择:一是鼓足勇气继续尝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三是放手退出,另找契机。到底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而定。考虑到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对我们常人来说,在连续冲击了多次仍未见转机的情况下,果断地修改目标或暂退一步积蓄力量(包括休整、补充知识、等待时机等),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家毕淑敏当过兵,做过军医,34岁才开始学习写作。有人问她,假如你在投稿时,一投不中,二投不中,三投不中,你会怎么办?毕淑敏回答:“估计三投不中,我就不干了,因为我已尽了所有的努力。如果一投不中,我会想是不是编辑的眼光不行,我可能要找其他编辑部。如果大家都看不中,说明我不是写作的材料,我会激流勇退的。”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资料,大多数美国人一生中可能会经历三次事业生涯,也就是说,终生事业不变的情况已经很少了。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处处都有。我们应该以冷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仔细地倾听失败发出的“善意”的警铃声,决定是“一直向前”还是“绕道而行”。

我们应在失败的道路上绕道而行,去选择另一种方法、另一个目标,进而登上成功的巅峰。